王智生
实践《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过程是落实先进理念的过程。实践中教师存在不少问题和困惑,影响他们把理念转化为教育行为。为此,我园从常见教学活动的研讨入手,通过剖析教师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存在的共性问题和困惑,为教师释疑和提供方法策略,促进他们自觉地将理念转化为教育行为。现以中班数学活动“5以内序数”的研讨为例,介绍我们的做法和思考。
一、活动实录
设计和执教的教师为园级骨干教师,能代表全园大多数教师认识和实施《指南》的水平。
活动实录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习从两个方向(从上到下和从下到上)辨别5以内数物体的排列位置,会用序数词“第几”表示物体排列次序。
2.喜欢辨认物体的排列次序。
活动准备
经验:已初步学习5以内的序数(从左往右数)。
材料:鞋(小拖鞋、小皮鞋、小运动鞋),图书(动物绘本、人物绘本、水果绘本),食品(巧克力、口香糖、饼干)生均两份;自制三层的鞋柜、书架、食品架各两个;记录纸,车票,图卡。
活动过程
1.复习5以内的序数。游戏“坐车”,幼儿根据车票的序号找到自己的座位。
2.学习从不同方向辨认5以内的序数。引导幼儿观察鞋柜有几层,说出三种鞋分别摆在第几层,知道鞋柜可以从下往上数,也可以从上往下数,数到数字几就是第几层。
3.幼儿操作练习。
(1)教师介绍材料(书架和图书、鞋柜和鞋、食品架和食品)及操作规则(根据图卡摆放物品)。(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
4.分享与小结。
二、问题和困惑
教学活动后,我们组织了研讨活动,大家先找出了活动中能较好实践《指南》的主要表现:
1.目标比较到位。首先,目标要求幼儿“会用序数词‘第几表示物体排列次序”,体现了《指南》中有关数学认知的目标2“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其次,在幼儿已会从单一方向辨认物体序列次序的基础上,设定了高一层次的目标要求:从不同方向辨认物体的排列次序。
2.材料体现生活化。活动的材料和情境都来自幼儿的生活实际,体现了《指南》所要求的“数学应让幼儿在生活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理解和学习”。
3.过程体现“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的理念。活动过程以游戏“生活小能手”贯穿始终,关注幼儿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一)活動的主要问题
通过深入研讨,大家分析发现了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教师的讲解不到位,二是缺乏幼儿的表达和交流,三是材料未能较好地物化教学目标和内容,四是教师对幼儿数学经验的梳理和提升中缺少数学语言。
(二)教师的困惑
这四个问题是我园数学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在后继的研讨中,教师们就上述问题表达了自己的困惑。
1.数学活动中如何认识和把握教师的讲解。
大家认为活动中出现的问题,重要原因是教师的讲解不到位,如教师没有具体讲解新游戏的玩法与规则,也没有通过讲解把幼儿的操作经验提升为相应的知识。对此,执教教师深感困惑,她说:“我之所以在活动中尽量简化教师的讲解,是希望能体现《指南》所要求的‘幼儿自主和主动学习。如果教师讲多了,幼儿可能就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应该如何认识和把握教师的讲解呢?”
2.数学活动中要不要组织幼儿的表达和交流。
教学活动中缺少幼儿之间的表达和交流,这也是大家重点指出的问题。对此,执教教师的困惑是:数学概念、术语都比较抽象,幼儿难以表述清楚。
3.如何从学习经验中梳理和提升数学知识。
材料的操作使幼儿获得数学经验,教师的梳理和提升才能帮助幼儿从经验中获取数学知识。但我们发现活动中教师对幼儿经验的梳理和提升不到位,主要表现为有关数学概念、术语的表述有误,这是许多数学教学活动的通病。对此,执教教师的困惑是:目前自己处于对数学概念、术语了解不多、认识不到位的水平,提升自己水平的途径有哪些?
4.如何借助材料物化数学目标和内容。
幼儿是借助材料的操作来获得数学经验的,因此,材料是目标和内容的载体,数学活动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活动材料,执教教师的困惑是如何设计和制作物化学习目标和内容的学具或材料。
三、我们的结论
大家认为本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也是多数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数学活动时面临的。就此,我们以本次活动为案例,组织教师们进行认真而深入的研讨,获得以下共识。
(一)适度性讲解,避免讲解的“过”与“不及”
以教师的“少讲”来体现幼儿的自主、主动学习,这是对“幼儿自主、主动学习”理念的认识有误。教师的讲解并不是代表幼儿的被动学习,教师要思考的是数学活动中教师应该讲什么、讲到什么程度、怎样讲才能确保幼儿的主体地位。
活动中教师必须讲解的内容有游戏材料、玩法和规则,还有活动的重、难点以及对幼儿数学经验的梳理和提升,不能不说或少说。讲解的方法可以是:
1.用互动式讲解介绍材料、游戏玩法及规则。
师幼互动式的讲解是指教师在说一整段话时,对其中一些需要幼儿注意的问题做停顿,让幼儿补充完整后方才继续讲解。如,在环节1教师讲解游戏材料、玩法和规则时,师:一共有——(幼:5)辆公共汽车,两辆是——(幼:黄)色的,两辆是——(幼:绿)色的,每辆车都有——(幼:5)个位置。小朋友要看清自己车票是哪一辆汽车的,是第几号座位,根据车票上车找自己的座位。互动式讲解既有助于集中幼儿注意力,又能帮助幼儿了解教师讲解的重点。
2.问题在先、讲解在后,解决活动的重、难点。
对于教学的重、难点,教师的讲解最好与提问相结合,在幼儿自主思索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讲解。如讲解前提出“为什么要这样做”“你是怎么想的”“从中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把活动过程由教师“告诉幼儿”转变为“引导幼儿自己找出答案”,让幼儿在观察、比较、操作基础上,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构建数学经验和知识,凸显幼儿学习的主体性。例如:在环节2中,为了引导幼儿自主学习运用序数词,正确表达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教师可以提出三个问题:(1)货架共有几层?你是从什么地方开始数的?(可以从上往下,也可以从下往上)这个问题点出了活动的重点,即序数的方向性。(2)饼干(巧克力、口香糖)摆在第几层?这个问题是让幼儿迁移已有的单方向辨认序数的经验,说出食品的位置。(3)“有人说口香糖摆在第一层,也有人说口香糖摆在第三层,这是为什么?你发现了什么”。这个问题是本次活动的难点所在,即数的方向不同,同一物品排列的顺序也不同;在环节3要求幼儿按题卡上的标志摆放物品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认真想想,题卡上的标志代表什么”,引导幼儿运用学的新知识,自主分析标志;在操作完成后的幼儿检查环节,教师可以提出要求:“和好朋友相互检查,看看你是不是把所有的物品都摆放到正确的位置上,如果发现有物品放错了位置,请把它摆放在正确的位置上。”提问在先,讲解在后的方法尤其适用在解决活动的重、难點以及知识点的学习和检查等环节上。
(二)表达和交流是幼儿学习和运用数学的重要方式
我们认为数学活动必须提供幼儿表达交流的机会,因为幼儿在表达和交流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感知和认识有关数学的知识,是一种对数学经验或知识的内化过程。例如:在环节1幼儿找到乘车位置坐下来后,可以请幼儿相互检查,说一说“我坐在第×位”。在环节2中学习从不同方向数序列时,教师不要急于教,而是让幼儿借助已有经验和同伴相互说一说“我看见饼干(或巧克力、口香糖)摆在第×层”。在环节3幼儿按图卡摆好物品后,指导幼儿互相检查后说一说“从上往下数,我摆的东西是在第×层,从下往上数,我摆的东西是在第×层”。
(三)用数学语言梳理和提升幼儿的数学经验
“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数学语言具有规范性和专业性,教师应该用规范的数学语言组织数学活动和梳理、提升幼儿的数学经验。例如:环节1乘车游戏结束时,教师指导幼儿复习序数的知识“从单方向数说序数”,应该这样表述:“想找对自己的座位,先应该知道是从哪里往哪里数,然后找到第一把椅子,从它开始接着往后数椅子,数到几就是第几把椅子”。环节2的学习新知识“从不同方向数,同一物体排列的序数不同”时,可以这样梳理和提升幼儿的操作经验:“货架可以从下往上数,也可以从上往下数,开始数的方向不同,同一物品排列的顺序也不同。我们只有说清楚数的方向,别人才能明白每一个物品的位置。”为了改变教师的数学理论和知识较为贫乏的现状,我们将组织专题培训活动。
(四)用材料物化学习的目标和内容
我们深刻认识到用材料物化数学学习目标和内容的作用和意义,遗憾的是目前我们缺乏相应的策略与方法,这是我们以后要进行专项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