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健
(宜兴 214221)
浅谈刚柔并济的紫砂《雨花石》壶
邹健
(宜兴 214221)
笔者的紫砂《雨花石》壶,线条流畅的勾勒出壶身的凹凸有致,壶身略扁但气韵饱满,精细中刻画壶嘴、壶把处枝干遒劲。壶钮处饰以绞泥,雨花石造型突出。壶盖、壶身贴塑葫芦,象征福禄,享受丰收的喜悦。
紫砂;雨花石壶;紫砂史;制作工艺
宜兴紫砂,它发端于北宋,成熟于明清,鼎盛于当代,在数百年的薪火相传中,紫砂壶艺 “冠绝一世,独步千秋”,成为无与伦比的陶中瑰宝。“宜兴紫砂制作技艺”与“宜兴紫砂”已分别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紫砂壶是一种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观赏价值的工艺品。紫砂泥是单矿原成泥,是大自然为人类配制的直接可用于制壶的神奇之土。紫砂壶因其材质的特殊性,使之具有炻器、瓷器、金属器不可比拟的优点。不施铅华,天然浑成的紫砂壶似乎在提醒人们,返朴归真是生命之旅的升华,是“质本洁来还洁去”的高级形式,是生活的情趣与人生的真谛之所在。
笔者的《雨花石》,线条流畅的勾勒出壶身的凹凸有致,壶身略扁但气韵饱满,精细中刻画壶嘴、壶把处枝干遒劲。壶钮处饰以绞泥,雨花石造型突出。壶盖、壶身贴塑葫芦,象征福禄,享受丰收的喜悦。
雨花石以“花”为名,花而雨,美丽迷人。南朝梁代以后,流传着一个神话故事:“梁武帝时期,高僧云光法师在石子岗讲经,精诚所至,感动上天,天花纷纷附落,落地化作五彩石子”,故称雨花石,讲经处遂更名雨花台。成语“天花乱坠”正由此传说而来。
几百年来,人们对紫砂壶趋之若鹜,紫砂泥不断地被开采,使得优质紫砂泥的矿藏越来越稀缺,宜兴已面临优质紫砂原矿不断减少的局面。从矿层开采出来的紫砂泥,俗称“生泥”需经过长时间的风化,待泥块松散至小块时,再加上成粉末进行筛选、加水调和、捶打成“熟泥”,方能用于紫砂壶的制作。紫砂泥在烧制过程中,能形成独特的双重气孔结构,这种奇异的气孔结构能使紫砂壶不渗水,且能保持良好的透气、保温性能。用纯正的宜兴紫砂泥烧制的紫砂壶泡茶,“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蕴”,壶使用越久,器身会因抚摸擦拭,色泽越发光润,“外类紫玉,内如碧云”,紫砂壶因此又有了“紫玉金砂”的雅号。到清代,紫砂泥被誉为“贵如珩璜,价埒金玉”,汪文柏在《陶器行》中甚至把它的价值推崇到“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的地步。
宜兴紫砂经过发展、升华,以独特的原料材质、精湛的手工技艺、古朴的自然色泽和千姿百态的造型艺术,在工艺美术苑林中独树一帜,经久不衰。作为宜兴独有的紫砂制作技艺,2006年被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正积极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宜兴正是凭借着这一把“世间茶具之首”的紫砂壶闻名于世,无论时代兴衰,王朝变更,壶中沸水依然滚,茶里言语扑面香。一把紫砂壶,不仅是一件饮茶的器皿,它在融入中国原始制陶技术、商周青铜工艺、唐宋书法绘画、明代家具线条的同时,还糅合了舞蹈家、诗词、色彩、服饰、雕塑、篆刻、造型等多种艺术形式和文化元素,把中华文化的诸多奥妙之处展现的淋漓尽致,凝聚着民俗文化的愿景与期盼,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把紫砂壶捧在手上,就等于是手捧着万物根本,胸怀着大千世界。
宜兴紫砂,历经宋、明、清至当代,名家辈出,高手如云,作品丰富多彩,精湛夺目。上至皇室宫廷,文人雅士,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对其青睐有加。紫砂壶是一种典型的手工艺陶器,是中国陶瓷艺苑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紫砂陶材料特殊,陶泥具有砂性,所制作的陶器内外不施釉,制品烧成后,主要呈现紫红色,因而被称为紫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