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健
(佛山市广汇南通环境工程有限公司,佛山 528000)
农村地区水污染现状与对策
王世健
(佛山市广汇南通环境工程有限公司,佛山 528000)
农村水污染问题是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的结合体,经济问题的产生既有经济基础又有文化基础。因此,从经济文化角度研究水污染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本文正是从我国农村水污染的现状出发,说明了水资源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阐明了农村水污染的概念和内涵,深入分析和总结了我国农村水污染的成因及我国现有的农村水污染防治法律规范体系,并结合国外关于农村水污染防治的立法经验,针对性地研究了我国农村水污染防治立法的现状及不足,从我国实施转型跨越发展及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视角出发,提出了一些防治我国农村水污染问题的法律对策和措施,借此希望能够逐步完善农村水污染防治的法律制度,加强对乡镇工业、矿产开采、农业生产等农村水污染重点领域的专门立法规范,进一步强化和完善农村水污染及防治的行政监管措施,提高农村农民的环境保护法律意识,促进我国转型跨越发展和绿色、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农村;污水;防治
1.1 相关概念界定
水污染,又名水体污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的定义,水污染是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水具有天然自净性特征,对于因自然原因而产生的水体破坏,其能够通过自身的净化能力,对水体自然污染源予以动态吸收净化,从而使之趋于平衡。严格意义上的水污染,主要是指由于人为因素直接或间接地让污染物质进入水体,造成水体产生的物理、化学、生物或放射性等方面的改变,从而产生的影响水体正常用途或危害人体健康及生活环境的现象。农村水污染,是指在发展城乡经济过程中向水体排入的污染物超过了水环境容量,使农村地域水体的化学组成或物理状况发生了变化,导致水环境质量恶化,扰乱和破坏了农村生态系统和农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对农业和农村生态系统中的水体系统造成的污染。
1.2 我国农村水污染的现状
随着农业集约化程度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以及农村生活方式的改变,大量的工业废弃物、生活垃圾、畜禽养殖排放废物及陶瓷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等造成了农村水环境的严重污染。虽然环境问题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政府开始加大治理各大城市的治污力度,及加强环境管理,但是占全国面积90%以上的广大农村的环境问题却长期被忽视,大部分农村的污水得不到治理。特别是近年来,城市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加大,许多污染严重的企业向农村转移,导致农村水环境污染加剧。2012年,全国农村乡镇工业废水排放量达89.5亿t。有报道表明:量大而面广的农村生活污水成为加速太湖富营养化进程的主要原因,农业区排水和农田径流水是滇池氮磷污染的重要来源。在农业生产中,化肥有50%~70%随农田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进入水体,农药的流失率则达到80%~90%。畜禽养殖场大量废弃物、食物残渣以及清洁饲养圈所产生的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至池塘、农田、溪流中。2012年,我国畜禽养殖的废水COD排放量超过全国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中COD的排放量。据水利部、卫生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2012年组织专家进行现状调查的结果,到2012年底,按照水利部、卫生部制订的5农村饮用水安全卫生评价指标体系6,全国还有3.23亿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占农村人口的34%。农村约有1.9亿人饮用水有害物质含量超标,易导致疾病流行,有的地方还因此暴发伤寒、副伤寒以及霍乱等重大传染病,个别地区癌症发病率居高不下。我国农村水源环境已严重污染,不仅造成了粮食减产,而且直接威胁着农民的饮水安全和身体健康,也直接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社会的稳定及农村可持续发展。
而陶瓷加工污水也是部分农村污水的一部分,它是以粘土、长石、石灰石等为原料填加适当分散剂和水分成型煅烧后成陶瓷的生产过程中排出的污水。污水主要来自成型工序前后,污水中含固体废物浓度为0.1%~0.2%(以重量计),pH值为7.5~8.5。 生产污水主要来自原料制备、釉料制备工序及设备和地面冲洗水、窑炉冷却水,它们是陶瓷工业生产污水的主要特征污染物,其浓度较高,在污水中的分布差异较大。
1.3 我国农村水污染的特点
第一,隐蔽性。由于我国农村的分散居住及农村环境因素的复杂性,使得农村水资源质量的恶化不能被轻易察觉,农村水污染的产生与发展具有一定的潜在性与隐蔽性,其危害不能被立即发现。这与城市水污染的显性不一样,在农村没有系统的监测设施,没有专门的监测人员,也没有细致入微的监测技术,加之农村生产生活用水来源的途径较城市多样,因此,同样的水污染在城市可能及时被有关部门或居民发现,而在农村则会潜伏多日甚至很长一段时间却不为人知。中国虽有八亿多农民,人均耕地及土地资源不是很丰富,但是中国却不是一个拥有规模农村与规模农业的国度,绝大部分农民都是依地形地利袭祖而居,典型如农田皆被小块隔断,没有将有限资源整合利用,由此也带来农村水污染在同一地区的不同村落而呈现出非常大的差异,这也给基层政府对农村水污染的综合治理带来了难度。
第二,治理方式选择的区域差异性。区域差异性突出表现在我国农村水污染治理方式的选择上。我国疆土幅员辽阔,从冬季时间长达半年以上的北部到常年四季如春的南端,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差异极大,给污水处理带来很大困难。现阶段在污水处理领域普遍采用的生物处理法,其使用的酶是一种降解激发物质,而构成酶的蛋白质,对温度比较敏感,随着温度的降低其活性明显变弱。有关研究表明,温度对微生物种群组成、微生物细胞的增殖、活性污泥的絮凝性能、曝气池充氧效率以及水的粘度都有较大影响,在大型污水处理厂,由于水量大,水温受气温的敏感程度小,而农村排水量小,导致气温对处理效果影响很大。因此,我国南北方、东西部的气候环境不同,农村污水处理所适用的工艺及设计参数也有很大不同。
第三,污染治理水平低。污水处理工程是一个由不同功能单元组成的系统,是一个特定车间,需要一定的水力学、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和机械设备学等专业知识背景。目前我国农村污水处理站主要由村民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低,维护管理技术及运行管理经验严重欠缺,从而使得农村污水治理也始终停留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整足层次上,这也是农村水污染日益肆虐的重要原因所在。因此,在分析农村水污染的特征的基础上,要十分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农村水污染防治中的重要作用,正确引导人才,提供科技与智力支持,并适时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第四,单一性。在我国农村水污染所具备的诸多特征中,这一点是较为积极的因素。虽然农村水污染在我国极为普遍,绝大部分农村地区都面临着这一发展瓶颈或者说难题,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农村水污染的污染源是较为单一的,或由于工业废水的回流,或由于自身禽畜养殖的污染,它远不及城市水污染那么复杂、多变,也易为控制。因此,在研究制定农村水污染防治措施时,注意到农村水污染的可控性特征,一方面可以找准治理的核心,把重心放在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及农民生活习惯上;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政府及各社会机构投身农村水污染治理增添信心,不至于因为污染面广而望而却步。
2.1 我国农村水污染的危害
(1)危及人体健康
水是生命之源,对人类极其重要,但被污染的水对人体的影响有很多不利的影响。科学证明,世界上80%的疾病与水有关,伤寒、霍乱、胃肠炎、痢疾等疾病,均由水的不洁引起,因饮用不良水质导致的消化疾病、传染病、各种皮肤病、糖尿病、癌症、结石病、心血管病等多达50多种,由于水质污染,全世界每年有5000万儿童死亡,3500万人患心血管病,7000万人患结石病,9000万人患肝炎,3000万人死于肝癌和胃癌。因此长期饮用受污染的水,极易引发各种病变。农村饮用水多是将江河水或地下水简单加工而成的,当水源被污染后,相当多的农村居民长期饮用着不合格的、被污染的水,导致多种疾病发生,危害着农民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
(2)制约农业生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农民生活的基本保障。农村水资源的污染,对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由于大部分农村地区水资源比较紧张,为了利用水资源,大量未经处理污水被直接用于灌溉,污水中含有的大量有毒有害物质不仅造成土壤及地下水的进一步污染,也由于各种污染物的影响,使遭受污水灌溉的农作物发育缓慢,造成农作物减产,甚至颗粒无收。
(3)加速农村生态环境的退化与破坏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建设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基本方针。然而,不得不看到的却是,由于农村水污染日益严重,农村土地的荒漠化速度加快,水土流失日益严重,特别是饮用淡水资源严重短缺,使得农村生态环境持续退化,形势相当严峻。据悉,我国目前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km,占国土总面积的38%,而且每年还在以1万的速度递增,全国每年因水土流失损失的土壤50亿吨,因水土流失而毁掉的耕地达270万,年均损失约6万,由于泥沙淤积,全国湖泊面积缩小了186万,占现有湖泊面积的40%,使得江河引洪能力降低,灾害频发。
2.2 农村水污染的成因分析
(1)直接原因
农村水污染的直接原因分为自然污染和人为污染两大类。自然污染是指本来就存在于自然界中,或者是生物地质化学循环过程中的一些物质随降雨经地表径流进入江河湖海,从而改变了水体的天然水质,给水体造成污染。但对于水体造成较大危害的不是自然污染,而是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污染,即人为污染。人为污染是指污染物是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产生的,其浓度远远高于自然状态下输入污染物的浓度。人为污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业废水,主要是农村乡镇企业的工业废水,但同时城市工业废水污染也在加速向农村转移。工业废水是造成农村水污染最主要的污染源。改革开放以来,以乡镇工业迅速崛起的农村工业创造了中外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开辟了我国农村工业化的新纪元,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巨变和农村传统观念的改变,给农村带来了繁荣。但是繁荣的背后,我们还应看到受乡村自然经济的影响,乡镇企业普遍经营规模较小,人员素质偏低,技术装备落后,加上粗放型的管理模式,使得乡镇企业在创造大量财富的同时,给农村环境带来了不容忽视的污染问题,尤其是农村的水污染问题。在,乡镇企业大多从事煤炭及有色金属的开采、炼焦、金属冶炼、水泥、化工等高耗能、重污染行业。这些企业大多技术水平落后,生产方式相对原始简单,缺乏应有的环保设备,使得工业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且排放量不断增加,造成农村水污染面积不断扩大,严重破坏了农村的水生态系统。二是生活污水。生活污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各种污水混合物,如各种洗涤水和人畜粪便、生活垃圾等,是农村水体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由于目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建设滞后,大部分生活污水没有经过无害化处理,就直接进入河流、湖泊,造成农村水体受到污染。首先是洗涤污染,现在农村洗涤物品大量使用化学类洗涤产品,清洗之后污水直接排入河流湖泊的水体之中,造成水体中氮、硫、磷的含量较高,在厌氧微生物的作用下,易产生硫化氢等具有恶臭气味的物质。村庄周边池塘及小沟也经常出现水体混浊,呈黄绿色以及黑色的现象。其次是人畜粪便污染。由于公共设施的不完善,在农村饲养家禽及牲畜时,禽畜粪便随意堆放,没有进行有效管理,还有农村大部分厕所为旱厕,一般露天搭建,厕所粪便极易向地下水渗透对水体造成污染。再次是农村生活垃圾。十几年前,农村生活垃圾以厨房剩余物为主,而且大多剩余物可作为畜禽饲料。近年来,农村生活垃圾成分发生了明显变化,包装废弃物、一次性用品废弃物显著增加,如婴幼儿使用的一次性纸尿裤、废旧衣服鞋帽等,尤其是废旧电器、电池、光盘、玩具等生活垃圾与日俱增,大量露天堆放在集镇、村庄周围以及河流、排水渠附近,通过降雨等途径进入水体,造成农村水污染日益加重。三是农业退水。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用水量一直比工业用水量大,而且都是非循环用水,其中绝大多数的灌溉水通过土壤或排灌渠进入地表水和地下水,这就是农业退水。近年来,由于水资源的缺乏,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了提高产量和效益,使用了大量的农药、化肥、农膜等农用化学品。但是,随着农药和化肥使用的迅速增加,它们对环境的污染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加上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和指导、使用方式上简单粗放、使用量过大和利用效率不高等原因,导致一部分农药、化肥、农膜等有毒有害物质直接随地表径流进入水体中或渗入地下水,另一部分进入大气后又通过降水随地表径流进入水体,使得农村水体农药污染和富营养化现象十分严重,直接威胁到了农村的饮水安全。四是畜禽养殖业的废水。农业厅相关资料表明,目前畜禽养殖业主要以大规模的集约化养殖为主,农户散养逐步减少,一般是在城镇郊区建立集约化的畜禽养殖场。这些养殖场每天产生大量的畜禽粪便及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用水冲入下水道或排水沟渠之中,或者是露天堆放导致大量铵态氮的挥发,并随降水进入水体,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成为农村主要的水污染源。
(2)政策原因
长期以来,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大多是以防治城市污染和工业污染为目标而制定的,侧重规范城市和工业污染,而忽视了治理农村污染问题。当前我国环境法规体系中,如《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对于治理农村环境和农村水污染问题的规定措施不多,没有明确具体的防治措施,多为原则性的规定。比如,在对污染物排放的管理上实施总量控制制度,这对于城市污染和工业污染等点源污染的控制是有效的,但却根本无法解决普遍存在于农村的相对分散和隐蔽的面源污染问题。陶瓷业将随着国家的建设向前发展,陶瓷污水处理及泥渣综合利用是陶瓷废物处理的必然趋势。尽管陶瓷污水处理方法比较多,但仍然存在效率不高的问题。水处理剂方面,Al2(SO4)3·18H2O虽价格便宜,运行效果尚可,但用量大。曾有人提出用甲壳素制得的壳聚糖作混凝剂,效果好,可完全生物降解,在环保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价格昂贵;而且我国很多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颁布时间较早,但是对于农村水污染防治的内容考虑不足,在防治内容上非常滞后、处罚措施缺失,很难对农村水污染问题起到防治的作用和效果,如此也就不能避免农村水污染事件的频发。另外,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目前我国企业因环境违法导致的罚款数额远低于其依法建立环保系统所需投资数额,这正是企业选择违法的经济动因。比如在处理超标排放问题上,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环保部门最多是以超标排放为由向违法排污企业征收双倍的排污费,且处罚数额设有上限。如此低额的罚款,正是一些企业不惧处罚,一再被罚一再违法,形成了恶性循环,这一切的原因就是违法成本太低。所以,面对日趋恶化的农村水污染形势,我们有必要重新调整有关的环保政策,为治理农村水污染问题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3)认识原因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立法政策的影响,在水资源保护方面的宣传政策偏重于城市和厂矿工业企业,没有全面地关注到农村地区的环境保护需求,加之缺少针对性的指导,致使目前农民对于农村水污染危害的严重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另外,因为文化知识水平不高,农民无法从科学的角度深刻认识到水污染的危害性,仅仅粗浅地以为污染只存在于工矿企业,农村是种庄家蔬菜的地方,都是绿色的植物,所使用的农药、化肥及产生的畜禽排放粪便等都不属于污染,不需要采取环保措施,因此也就没有有效的管理好化肥、农药、畜禽粪便等污染源,导致农村水资源的面源污染不断加剧。另外,在水污染与经济利益面前,农村对于发展经济的冲动要大于治理水污染,短期效应明显,对于物质生活的追求超过了环保需求,简单地认为经济发展了什么都可以解决,没有意识到水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和长期性,这种淡薄的环保意识,也是导致农村水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3.1 发展现代生态农业
现代生态农业着眼于系统的整体功能,保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生态农业以保持和改善该系统内的生态动态平衡为总体目标,合理地安排生产结构和产品布局。按照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构建的农业生态系统,将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相结合,种植业与林牧渔相结合,将农村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形成了一种低投入、高产出的生产手段。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促进生态与经济的平衡与发展,将农业安全与人类健康列为首位,是现代农业技术集成的产业化经营体系,是多资源利用的生产体系。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可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保证食品安全,增加农民收入。现代生态农业的内涵,决定了它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中将发挥重要作用。20世纪80年代开始,现代生态农业在中国逐渐兴起。1982年,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在北京市大兴县留民营村进行生态农业的实践试验,这是中国首次对生态农业进行的全面、系统、定量的研究和实践。随后,生态农业的试点工作在全国迅速铺开,生态农业的理论研究获得丰硕成果。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受到了政府的肯定与支持,从1982年起,国家有关部门将发展生态农业列入政府文件。1993年发展生态农业作为可持续农业的一种模式被写入5中国21世纪议程6,1997年列入5中华人们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0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纲要6。综上所述,现代生态农业作为现代农业替代形式,有利于治理中国农业非点源污染。现代生态农业对农业非点源污染治理的促进作用,既有理论支持,又有政策支持和实践经验。
3.2 科学规划乡镇企业发展
农村工业是农村地域主要的点源污染,由于中国农村工业的分散化布局,导致形成了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局面,因而农村工业兼具点源和非点源的特点。在对中国农村点源污染治理过程中,不能完全照搬国外和国内城市的发展经验。抓住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契机,利用利益机制调控农村乡镇工业企业向小城镇集中。以循环经济理念建立工业园区,实现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在小城镇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以循环经济理念作为指导,规划工业园区,实现园区内各乡镇企业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达到产业之间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使区域的物质和能源在经济循环中得到永续利用,从而实现产品清洁生产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环境和谐型经济模式。在乡镇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引导乡镇工业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无污染、少污染的行业和产品,抑制重污染的行业和产品的发展;对污染严重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转,对高新技术产品给予支持。
3.3 强化乡镇企业环境管理
乡镇工业的污染有一部分是由于生产工艺落后,管理不当,缺乏环境保护意识等造成的。乡镇工业存在的这些问题不仅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而且由于污染物的形成大都以各种资源能源的浪费为前提,因此上述问题实际上也提高了生产成本。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乡镇工业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将会不断弱化,乡镇工业的发展也将会因此受到极大的限制。强化乡镇企业环境管理主要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完善乡镇企业环境管理的法律体系,即各地政府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订地方性环境保护法规,并且在此基础上制订乡镇企业主要污染行业的环境管理部门规章,使乡镇企业环境管理有法可依。二是将环境保护作为考核地方政府领导的重要内容,杜绝为了追求短期经济利益,牺牲环境的行为。三是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实施排污总量控制,在环境敏感区扩建、改建项目,不能增加污染负荷;新建项目必须实行区域污染物总量削减,确保总量不增加。
3.4 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国外在水污染治理过程中,非常重视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泰晤士河、莱茵河以及琵琶湖的治理中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美国平均每1万人就有一座污水处理厂,欧洲的许多国家平均5000~8000人拥有一座污水处理厂,中国的城镇人口中平均150万人才拥有一座污水处理厂。2010年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51.99%,其中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为37.4%。城市排污严重地污染了农村水环境。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可以减少城市排污对农村水环境的污染。城市人口密度大、污染排放集中、可以最大限度的实现污染治理以及满足最多的受益人群,提高环境质量,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可以达到规模经济。非农产业的发展出于协作和效益的要求,趋向于在地域上集聚。小城镇作为农村区域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非农产业理想的集聚地。中国小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极为匾乏,乡镇企业和居民生活排污对农村水环境造成了污染。加强小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迫在眉睫。由于产业和人口在空间上的集聚,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环境基础设施的规模要求。小城镇与农村相比,具有人口集中、产业集中以及污染排放集中的特点,提高小城镇的污水处理率也是农村水污染治理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步骤。农村居民的生活排污问题也是农村水污染治理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生活排污量增加和污染成分发生变化,生活污水有害化,有机化程度加重。对于陶瓷污水处理后的泥渣,流失和遗弃是十分可惜的。应向综合利用的方向发展,对水进行封闭循环的同时,处理后的沉渣也应加以利用。
在陶瓷生产中不含釉成分的泥渣,可以和泥料混合,在湿磨阶段处理;含釉成分的泥渣,可以在粗陶生产中按比例少量混入带釉废料坯;还可以开发如轻质陶粒等产品。目前可以在陶瓷业集中区域建立区域性生态工业园,建立能集中处理泥渣和废料的企业,对各种泥渣进行重金属回收,综合利用泥渣开发新产品。但是农村居民居住分散,在进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时,应当充分考虑我国农村现状,开发适合的小型的污水处理设备。
3.5 增强农村环境管理能力
建立农村水污染防治执法联动机制。目前,我国环境保护部门负责水资源污染的监管工作,政府其它部门仅是协助监管,没有建立有效的执法联动机制。而由于农村水污染具有污染源分散、隐蔽性强等特点,由环保部门单独负责监管比较吃力,所以可以通过立法建立农村水污染防治执法联动机制,由政府牵头组织联动执法小组,各部门派员参加,负责收集本部门发现的涉嫌环境违法行为信息,及时送交联动执法小组进行核实处理,扩大监管面和点,整合行政资源,以加强农村水污染防治监管效果。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环境执法涉及到很多专业技术方面的知识,需要执法人员掌握环境污染有关的各种知识,以便能够及时准确地发现环境违法行为。但由于我国环保部门成立时间不长,执法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所以面对日益复杂的污染事件,需要我们的环境执法人员不断增强分辨能力,迅速依法作出判断,及时查处违法行为。同时,我们还要强化行政执法责任,严肃执法纪律,将工作业绩和考核挂钩,对执法不严、怠于执法、滥用行政执法权的行政执法人员要依法追究相关责任,后果严重还要承担刑事责任。
3.6 完善市场体系与法律体系
法律制度是一个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对于当今生态社会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在现代生态社会,一切正式的、重要的制度,在形式上都是法律的,一种制度只有取得了法律形式或合乎特定社会的法律规定,才能成为普遍有效的制度形式。一是建立农村水污染防治规划制度。对于蓬勃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治理,并将这些措施与乡镇企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区域布局结合起来,对乡镇企业带来的污染物集中处理,要因地制宜的建设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污水处理厂。,在合理规划乡镇企业的同时,还要注重小城镇建设规划,逐步完善下水道系统,为农民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二是建立农村工业和农业生产的环境监管制度。规定农民到指定地点购买证件齐全的化肥和农药,在施用时要严格遵循说明书和农技服务部门的指导,防止因滥施农药与化肥而污染水体的现象发生;环境影响评价和清洁生产制度可以有效地的对乡镇企业的规划和建设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和监测。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废水和余热等进行综合利用或者循环使用,采用能够达到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污染防治技术,加大对省市城郊和各类乡镇企业的执法和监管力度,从而有效地保保护农村水环境。我国地域辽阔,纬度跨越大,形成了地区之间的自然、经济、文化的地域性差异。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也各不相同。各地可以根据自身农村水污染发展情况和具体特点,在不违反水污染防治法及其他相关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定适合自己地区的农村水污染防治制度,并把这些法规、制度认真贯彻实施,上级立法机关对下级立法机关的法规予以监督检查,指导减少矛盾与冲突,避免地方保护主义,鼓励地区间的联合立法,执法促进地区之间相互监督。各地应根据当地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尽快出台加强农村水环境保护的实施意见加快农村水环境保护政策的完善和制定,从政策上强化农村水污染的防治。
世界各国的水资源配置和水环境污染治理的经验都表明,如果水资源产权界定不清晰,水资源配置的效率要更多的依靠市场手段。水资源产权的清晰界定是水资源市场存在的前提。在水资源产权的界定上,本文认为我们有必要在我国水资源管理制度中引入产权制度创新,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认为,李雪松提出的水资源产权安排值得借鉴:在初始水资源产权的安排上,坚持国家的水资源所有权;水资源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对分离,使权利进一步明晰;水资源经营权是所有权和使用权之间的。桥梁。,水资源经营权应当与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而以市场化的方式配置,同时政府加以必要监管;地下水、地上水,清水、污水的水权同统一分配,不能只管清水不管污水;市场、行政配置手段相结合,促进效率和公平。在水资源产权的二次分配问题上,应当打破我国现行法律制度中的水权严禁转让的原则,使水权的流转得以实现,从而使水资源得以市场调节,解决水资源地域之间、流域区段之间分布不均的矛盾,合理配置水资源。与水权的所有、使用、经营三种基本权利相对应,水权又衍生出对水权进行管理的权力,即水资源的配置权、水经营的特许权和水管理的监督权。
3.7 建立并完善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
由于环境质量是一种准公共物品,政府担负着主要的供给责任。20世纪60年代以来,市场化供给理论逐渐兴起。许多研究表明,在共有资源领域,推行民营化更有效率。世界银行的研究指出,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可以实行民营化经营。上述研究结论表明了,改变政府作为单一的供给主体,实行多元化供给主体的环境保护资金投融资机制的必然性和可行性。环境保护投融资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投资体系和融资渠道,政府发挥积极地调控作用和主导作用。政府的调控和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充分利用财政融资方式,加大财政资金对环境保护的投资力度。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一定时期政府环境保护投资占GDP的比例,并且保证环境保护投资增长速度高于国民经济增长率。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市场化融资方式,加大社会资本对环境保护的投资力度。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市场化的融资工具包括银行信贷、债券融资、信托投资基金和多方委托银行贷款。在解决农村地域环境基础设施项目招商难这一问题上,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市场化的进程,先行投资引导市场,进而培育扶持市场,然后退出市场。由于农村地域经济发展水平低,并且市场发育不充分,还不能够有效地吸引外来资金,政府应先行投资,然后进行产权转让。政府的投资并不是取代私人投资。因为,在市场发育不完善、法制不健全时,政府的投资是最有效的。政府通过培育市场,提倡公平竞争,打破地区、行业间的垄断,建立规范的市场运行秩序,使投资者的资本能够保值增值。
3.8 加强农村教育及环境教育
大力加强环境教育,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和掌握环境保护技术与手段,促进农村居民采用绿色生产方式。宣传普及肥料知识,使农民了解不当或过量施肥的害处,掌握适时适量、科学合理施肥的技术,降低化肥对水环境的污染。使农民了解生物治理、无公害农药、允许残留量标准和执行安全间隔期等知识,降低农药对水环境的污染。中国农村居民的生活排污主要来自于厨房废水、洗涤水、冲厕水和生活垃圾。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后,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导致生活排污量增加,污染有害化加重。对于农村居民生活排污的污染除了通过农村建立污水处理设施处理以外,可以通过经济刺激和环境教育促进居民实施绿色消费,引导农村居民采用绿色生活方式来实现。例如,通过对消费者进行含磷洗衣粉的危害教育,较少对此类商品的消费,从而减少生活污水中磷的含量;对于投资进行家庭污水汇集系统的居民给予经济补偿。
随着国内外对水污染问题的认识的提高,中国政府近年加大了农村环境保护的力度。已经颁发的全国生态保护纲要以及实施的三区战略,主战场就是在农村,就是为了解决农村突出的环境问题。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中指出农村环境问题日渐突出,规定的农村环境保护指标主要是: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基本达到环境质量标准;秸秆禁烧区的秸秆禁烧率达到95%,全国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污水排放达标率达到60%,粪便资源化率达到70%;农业灌溉用水基本达到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全面提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治理农药、化肥和农膜等面源污染,加强规模化养殖场污染治理,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改善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于2006年10月开始实施国家农村小康环境保护行动计划到2020年,有效地控制农村地区环境污染的趋势,为建设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环境安全保障。因而,本文以农村水污染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探寻解决农村水污染问题对策,必然有助于推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