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圣国
(兰州商学院 艺术学院,兰州 730020)
知识讲座
天水陶瓷文化产品开发视野下的“生产性保护”研究
孙圣国
(兰州商学院 艺术学院,兰州 730020)
天水旅游文化资源丰富,在旅游文化产业中发展地域特色文化产品,使文化资源向地域文化经济要素转化具有很强的实践价值。将生产性保护方式引入文化产品开发,结合天水地区陶瓷艺术发展的特点进行分析,旨在探索该地区文化传承、保护与创新的关系,更好地服务于本地的经济建设。
天水;陶瓷文化产品;开发;生产性保护
天水是旅游文化资源丰富的历史文化名城,是陇右丝路经济带华夏文明传承与创新的重点区域,伏羲文化、彩陶文化、麦积山石窟文化等文化类型与遗产资源,成为该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内容,陶瓷文化艺术产品开发与旅游文化产业相结合,成为天水文化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模式之一。2013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甘肃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这是集发掘文化资源、发展各类园区、培育市场体系,以增强甘肃文化的社会影响力、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合理的信息服务体系,成为甘肃丝路经济带文化产业发展的要素构成与举措。旅游文化环境视野下的天水陶瓷文化开发成为该区具体开发的重要环节。
文化遗址是旅游文化的载体,具有公共性、景观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艺术形式,因其独特的考古价值、风格特征和艺术形式颇具社会影响力。天水地区具有其悠久的人文历史渊源,文化资源积淀丰厚。譬如我国古史传说中“三皇”之一的伏羲就诞生于天水。据《汉书》记载:“成纪属汉阳郡,汉阳郡即天水郡也,古帝伏羲氏所生之地”,说明天水是名符其实的“羲皇故里”。《遁甲开山图注》亦云:“仇夷山,四面绝立。彭池、成起皆西士,是伏羲出生处。”仇夷一说为今甘肃陇南仇池山。伏羲始祖文化在天水成为海内外颇具特色的文化类型。被誉为“彩陶之乡”天水及周边地区,有大地湾、临洮彩陶文化遗址,大地湾遗址孕育着享誉中外的马家窑、辛店、寺洼文化类型,彩陶艺术丰富的纹饰和多变的器型成为历史学、美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研究的对象。另外,以麦积山为代表的石窟文化,以及三国古战场文化,成为影视文化传播、旅游项目开发及旅游文化经济品牌建设的形式内容,由此引发了以旅游文化为主体的人文景观建设、旅游文化产品开发以及旅游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与拓展。旅游文化产品开发是历史文化信息的传达,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构建了当代的文化特征与人文情感,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旅游文化产品之所以能满足这种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在于它将传统文化内涵糅合现代人的人文思想创造出适合当代文化生活的物质形态,通过艺术设计的创造与观众进行形式与精神的沟通、交流,以提高观众对旅游文化的认知与理解。
2.1 陶瓷文化产品的发展状况
近年,以天水旅游文化为题材的陶瓷文化产品,以旅游文化为依托与当地文化经济相联系,利用当地丰富的陶土资源和工艺技术手段,不断挖掘文化产品的内涵、提升产品的质量、品位与档次,逐步打造成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品牌产品。目前,该区较有影响的旅游文化产品企业有天水汉唐麦积山陶艺公司、塞纳河文化艺术品有限公司、甘肃三和雕塑景观艺术有限公司等生产企业与私人作坊,这些公司通过陶瓷工艺技术研究与实践、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不断更新观念,运用陶瓷材料通过文物仿制、复制、挖掘文化资源进行创意创新,形成了在国内外较有影响的品牌和产业。例如天水汉唐麦积山陶艺公司自从1998年在北道区甘泉镇工业示范区投资筹建以来,不断开发研究生产以天水文化旅游为主的文化艺术品,在2000年正式投产后,研发和生产出一批具有天水文化特色的麦积山石窟雕塑、壁画,大地湾彩陶仿制、复制品,伏羲文化艺术以及敦煌文化等几大类系列产品。投放市场后,受到各阶层人士的普遍欢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逐年上升,并于2006年5月成功获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目前,天水旅游文化产业推动下的陶瓷文化产业正逐渐形成如下特点和趋势。首先立足于本土文化特色,走先传承后创新之路。在文化资源产品化的过程中,对传统艺术的仿制、复制成为该区产品开发的普遍现象。例如天水汉唐麦积山陶艺公司大地湾彩陶仿制复制、麦积山石窟的佛教陶艺雕塑产品、以及塞纳河文化艺术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壁画与陶艺,明显留下了对传统艺术承袭的痕迹,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制约于生产者创意创新的能力。第二,文化类型丰富,产品层次丰富。根据文化的类型与特点研发产品项目,生产出富有地域文化特点的产品是该区特色之一。目前,天水文化特色的系列产品有四大类:麦积山石窟雕塑70余种,壁画38种,大地湾彩陶160余种,伏羲文化艺术品10种,投入市场后反馈良好,颇受市场的认可和欢迎。第三,树立品牌观念,注重舆论宣传与推广。为了宣传文化底蕴深厚的麦积山雕塑艺术,天水汉唐麦积山陶艺公司制定了 “以品牌谋发展”的经营战略,组织参加了国内外各种规格类型的展览活动。其中在2001年参加第二届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东方微笑”系列陶艺作品荣获三等奖,作品“小沙弥”被组委会收藏;2003年参加首届中国文物仿制品展览,麦积山雕塑系列作品荣获金奖;2003年4月参加日本大阪旅游推介会,公司产品深受国际友人青睐。通过对各种旅游文化产业的学习与交流、推广和宣传,让外界更深层次地认识了天水文化产业,为公司的良性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2.2 陶瓷文化的生产性保护开发
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是指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主要目的不是大量生产产品,而是通过生产过程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能传承。”[1]天水陶瓷文化艺术因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人文地理条件,既包含物质文化的因素也包含非物质文化的因素,其开发应建立在传承保护基础之上,开发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从文化资源中提炼精髓,将学术界共识的“生产性保护”理念引入该领域,借助于现代设计的研究成果提升工艺文化产品的质量、转变观念、提升市场竞争力,成为解决天水陶瓷文化开发的关键问题。生产性方式保护在生产中实现天水文化遗产资源的价值,使天水文化品牌得以推广,同时使陶瓷文化在创新中得以传承与发展,正如方李莉提出的观点:传统工艺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受现代文化生活的冲击正在蜕变,形成了新的特点,成为现代文化经济发展中所需要的人文资源。[2]目前,天水市的陶瓷文化保护性开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传承的生产方式。通过对文物的仿制复制,再现传统的生产工艺与模式,产品属于工艺品、旅游纪念品,通过产品的造型、形式与装饰传达文物的文化内涵,还原给当代人直观的印象,在文化与观众之间,仿制产品起着文化沟通与交流的作用。大地湾、临洮等地的彩陶复制,甘肃三和雕塑景观艺术有限公司、塞纳河文化艺术品有限公司等企业的雕塑文物复制,运用传承的方式借鉴了传统的造型、色彩与工艺,满足社会的文化需要和审美需求。
(2)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传承与保护。在天水地区受古文明彩陶文化的影响,后来发展起来的有平川的磁窑、华亭窑等民窑窑口,每个窑口都有自己的陶瓷生产工艺与特色,这些民间技艺主要通过生产的方式师传徒授、世代相传。由于受到当代工业化程度高度发展的冲击,民间艺人的传统技艺因产品市场需求的剧减而趋向边缘化,近年由于国家政策的鼓励与扶持,这些传统的技艺重新得到关注与支持,向民族民间特色艺术发展。例如大地湾的彩陶仿制、马家窑彩陶制作等地传统的陶瓷造型、雕刻、施釉、彩绘、烧制等生产技艺得到保护与发展,成为该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财富。
(3)创新创意理念下的保护。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进行创意创新,创新是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立足于时代现实条件、适合于现代生活节奏与需求的创造,在开发领域则体现为将传统文化资源化,在艺术设计与创作方面体现为形象创造,在表达上习惯将传统文化以符号形象的方式与设计相结合,传达当代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审美追求,在不影响文物保存的前提下利用文化的精神和内涵要素创意创新。梁思成认为“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4]这要求设计者能够将传统与现代的观念构想有机结合并努力体察其作品在现实中对人们生活所产生的影响,把握时代脉搏,发掘传统文化底蕴,做到“古为今用”,突出地域文化特色。
尽管当地政府与文物主管部门已经在文物保护方面做出不懈努力,但在天水文化的保护性生产方面仍需要对文化遗产进行梳理,对一些文化遗址、文物应采取抢救性、立法性方式进行保护,关于一些文化遗存的改造修复应采取慎重的态度,严禁当地个人与集体急功冒进、杀鸡取卵式的破坏性低层次开发,需要经过专业人员论证、文物修复专业的参与下进行,对文化遗址低层次的装修于改造只会带来破坏性的灾难。正如樊锦诗在保护敦煌壁画时描述的那样:这些文物不可再生,也不能永生。另一方在开发过程中,需要和当地旅游文化紧密结合,树立良好的文化形象,提高艺术价值的质量,着力打造文化品牌、文化名牌。例如天水汉唐麦积山陶艺公司在创业之初,为了确保产品艺术的品味,聘请全国知名的艺术家提意见:如中国艺术研究院前任院长王朝闻,中央美院前院长罗工柳,中国国家画院院长钱绍武等艺术家指导,不断改进工艺,在传统基础上创造新的工艺,陶艺作品日趋成熟,终于研制出以“小沙弥”为代表的“东方微笑”系列的雕塑陶艺,成为天水游客首选的旅游纪念品。
目前,甘肃旅游文化艺术品、工艺纪念品的开发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对文物的仿复制形式的浅层次开发,例如大地湾、马氏工艺品等公司都存在将经典的彩陶类型复制成廉价的彩陶纪念品的现象,创新创意的产品较少,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更少。虽然当地群众能够自发地进行文化艺术发掘,毕竟民间的文化发掘受到艺术教育、艺术修养、产品研发条件的制约,开发的艺术品位普遍较低,这种低层次的开发明显滞后于市场的需求,降低了产品的档次。当然影响国内外的著名文化设计的案例也不在少数,例如在产品研发方面,天水汉唐麦积山陶艺公司在2001年参加第二届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东方微笑”系列陶艺作品荣获三等奖,作品“小沙弥”被组委会收藏;2003年参加首届中国文物仿制品展览,麦积山雕塑系列作品荣获金奖;在景观设计方面,在“2006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上,由兰州市园林设计院设计的“兰州展园彩陶园”,一举囊括了水景金奖以及设计、施工等六项大奖,该园充分展示了陇右深厚的民俗文化和黄河文化底蕴。
面对天水文化资源丰富,却文化产业相对薄弱的现实,文化开发的机遇与挑战同时存在,虽然天水旅游文化在陶瓷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仍有需要在下面几个角度做出努力。
3.1 更新发展理念、发挥创新人才效能、突出科技引导作用
目前,高水平的文化产业创新人才在陇右地区还很缺乏,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吸纳,创新团队的建设及文化创意平台的建设是企业创建品牌、提高产业核心竞争的前提与基础。以科技为支撑的陶瓷创意设计与生产成为发展中的动力要素,科技、信息、知识、智力在产业运作中的作用不断加强,成为陶瓷创意发展的必要环节。尤其是硅酸盐的研究和市场产品的定位问题尤其突出,利用本土陶瓷原料,就必须理解化学成份,才能根据具体的性能确定开发的层次。另外是传统的陈设工艺在市场销售受到影响时,可以开发生活陶艺产品,既美观又实用,具有很好的市场潜力,是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思路。日本学者柳宗悦曾提出工艺品使用功能的重要性,称工艺乃民用之根本:“……工艺应当有助于我们,为我们服务而发挥作用。应当在日常生活中为每一个人提供服务。为实用服务,才是工艺之根本。”[3]。因此,建立与省外陶瓷材料工程研究和陶瓷艺术设计研究的协同创新,发展校企合作、培养创新人才团队、加强创意园区的建设,立足于地域文化现实使天水旅游文化形成良性的发展不失为一种合理的可行策略。
3.2 加强特色品牌建设、完善设计服务体系
发展品牌名牌是文化企业树立自身形象和提高市场竞争的要素之一,设计服务则是陶瓷创意产品管理规范化的基本环节与要求,也是创意产业品牌建设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因此质量要素成为影响企业创建品牌的首要选择,高端的创意陶瓷必须具备高水平的设计质量,陶瓷创意的特色与商业推广依赖于设计质量的水平,是产业链的首要环节。例如以旅游陶瓷为发展方向的天水汉唐麦积山陶艺公司,在早期生产陶瓷陶塑时因为制作工艺问题未能解决而损失较大,改良后才得以解决。其次是文化品牌的推广。文化品牌以质量为基础,借助于媒体宣传、市场传播等手段树立商业品牌形象,而旅游文化产品则要与具体旅游文化相结合、同步发展。随着现代企业市场竞争的压力,人性化设计在设计领域越来越趋向细腻和健全,设计服务质量体现在产品的业务沟通、销售、包装、物流、反馈等方面,集中反映了产业的管理水平、业务素质、服务的质量与水平,进而将影响业务拓展和产业的信誉。
3.3 开放、交流、协同创新观念
信息时代为产业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和效率,旅游陶瓷创意设计也不例外,旅游场所本身的公开开放、参与交流的特点为旅游文化市场宣传提供了天然的优势。首先,通过科技学习、专业积累,开发新的材料、技术工艺、装饰手段和烧制方法,创造新颖特色的产品。譬如塞纳河文化艺术品有限公司在感到装饰类工艺品市场销售时,开始着眼于生活类艺术陶瓷的研发,取得了较好的市场效益。在协同创新方面,加强本区域内的协作,将平川富饶的矿产,进行品相分析研究,根据陶土硅酸盐的构成特点,通过陶瓷工艺配制与技术合理分层次进行开发市场产品,这需要陶瓷产区与省内外陶瓷研究部门、高校科研部门进行协作,有针对性将研究与生产相结合,分别开发陈设工艺品、生活陶瓷、建筑陶瓷和景观陶瓷,将研究与生产、传承与创新紧密联系。第二,疏通企业之间的协作。引进其他产区先进的生产管理经验、工艺技术、设备和生产理念,提高生产效率与效益,吸收外来资本,提高陶土资源产地的生产力和市场影响力。第三,搞活陶瓷产区与旅游文化开发领域的的联系,将旅游文化项目研制开发、原料加工、能源供给、需求市场相结合,协同发展。最后通过市场观察、市场调研、消费反馈,及时调整生产计划,制定新的方案与对策。因此,在传承发展过程中,业务间的合作、互助、共赢将成为创意产业的一个新思路。
2004 年哈弗大学的一项研究报告得出核心结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心正向文化积累厚重的城市转移。”[5]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甘肃作为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经济发展缓慢的地区,如何走文化经济开发之路,选择适合于本土特色的发展模式,振兴丝路经济带,解决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问题,成为众所关注的要点,发展旅游文化陶瓷产业成为文化创新的具体内容。 总之,天水旅游文化开发应建立在对传统文化深刻理解基础上的保护性生态开发,将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立法性保护与生产性保护相结合,其开发的宗旨应是“以保护带动发展,以发展促进保护”,而不是利益驱动下盲动行为。
[1]徐艺乙.日本的传统工艺保护策略[J].南京艺术学院报,2008(1):3.
[2]方李莉.西部人文资源与西部民间文化的再生产[J].开放时代, 2005(5):92.
[3]黄焕义.朱金华·环境陶艺设计与城市文化特色[J].北京:中国陶艺家2007(2):12.
[4](日)柳宗悦.民艺四十年[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80-81.
[5]王中.公共艺术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12):13.
孙圣国 (1974—),男,山东临沂人,兰州商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从事陶瓷艺术创作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