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心理社会能力量表编制

2015-06-30 00:22曾天德朱淑英陈明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5年1期
关键词:未成年人

曾天德++朱淑英++陈明

摘 要 通过理论分析、开放式问卷调查及个案访谈编制未成年人心理社会能力初测量表。探索性因素分析(n=858)确定该量表共有31个项目,抽取5个因素:沟通协调、自我调控、科学想象、社会应对、自我防御。验证性因素分析(n=468)及信效度检验结果表明该量表结构合理,拟合良好,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及内部一致性信度,可以作为未成年人心理社会能力的测量工具。

关键词 未成年人,心理社会能力,量表编制。

分类号 B849

1 引言

心理社会能力(psychosocia conpetence)指个体由内到外的各种综合能力,具有良好心理社会能力的个体不仅能有效地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需要和挑战.而且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在同他人、社会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及积极的行为能力( UNICEF,WHO,2002)。国内学者倾向于将心理社会能力看成是个体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与他人进行有效交往及对社会发展变化具有良好适应的心理素质和能力(林崇德,俞国良,李辉,1999)。心理社会能力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是个体的自我发展、维持身心健康以及适应生活的基本保障。周凯等人( 2001)的研究表明青少年心理社会能力与危险性行为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国外关于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研究表明通过干预青少年心理社会能力能够有效预防青少年各种有害健康的危险行为( Botvin,1984; Errecart MT,1991)。12、13 -17、18岁是青少年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特殊的发展阶段,他们不仅需要学会学习,在智力上得到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在情感及心理社会能力方面获得发展,学会处理日常生活中的人际问题、学会表达自我、理解他人、学会调控自我的情绪、积极应对各种日常生活中的挑战与挫折,借以帮助未成年人对其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行调节与控制,塑造健康人格,有效预防未成年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对未成年人心理社会能力进行测查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其心理社会能力发展状况,更能为家长及教师对未成年人心理社会能力的具体培养方法提供切实有效的证据。但是目前国内对于心理社会能力的研究工具多是使用其他量表进行替代测量,未有专门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社会能力进行测量的研究工具。如卫薇等(2007)使用N-S内外控制源量表、行为归因心理社会能力量表进行大学生心理社会能力的调研,行为归因心理社会能力量表主要测量的是个体的应对方式,内外控制源量表主要测量个体对于事件结果的认知是内归因还是外归因;王凤清等(2009)使用情商问卷作为心理社会能力的调查工具对高中学生进行心理社会能力研究;杨剑等(2007)使用SCL-90量表作为青少年心理社会能力的指标。归因方式、应对方式、情感表达方式、心理健康这些因素是个体心理社会能力的重要内容,但是不能以其中某个因子作为个体心理社会能力的代表,因此编制一个专门针对青少年心理社会能力的量表十分必要。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心理社会能力具体包含同理能力、调节情绪能力、自我认识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缓解压力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决策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等。Tyler (1978)认为心理社会能力是未成年人格完善的一个重要成分,提出心理社会能力包括主动有计划的应对方式、信任他人能力、自我效能三个方面。具有良好适应表现的个体在而对事情时应具有积极主动的应对倾向,为了实现目标制定计划,并且付诸努力,并且享受目标实现时的成功体验,或较好的看待失败。Lani( 2004)在精神卫生治疗领域改善个体心理社会能力研究中使用控制源、应对能力、自我效能来评价个体的心理社会能力。20世纪80年代国外学者对心理社会能力中的认知技能进行研究并将其发展起来,提出自我控制能力、批判性推理能力、社会观点采择能力、人际问题解决能力等相关概念,并通过对未成年人的行为进行研究,发现未成年人从事不良行为会导致违法犯罪,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自我控制和认知能力(Judith&Tina,2003)。国内学者在中国青少年自杀研究中提出心理社会能力包括问题解决能力、真诚交流能力、取得社会支持、情绪控制能力和感受力等方面(费立鹏,2004)。根据前人的这些研究成果,本研究拟提出未成年人心理社会能力的理论构想,把未成年人心理社会能力概括为自我觉察、自我评价、自我控制、科学思考、社会应对、沟通协调、表达自我、自我效能感、团队意识和情绪调节。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建立未成年人心理社会能力结构模型,并以此结构模型为理论依据,初步编制适合我国未成年人心理社会能力调查问卷。

2 研究程序

2.1 初测量表编制与初测

参考已有的文献及专家意见,利用自编未成年人心理社会能力开放式问卷进行调查,并与未成人及其老师、家长进行自由访谈,深入了解了影响未成年人心理社会能力的因素。将问卷调查的资料加以分析综合,并结合文献综述和专家意见及观点,初步构建出未成年人心理社会能力的10个因素:自我觉察、自我评价、自我控制、科学思考、社会应对、沟通协调、表达自我、自我效能感、团队意识和情绪调节。根据确定的维度,结合已有的文献资料、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及自由访谈内容,编制初始量表项目。项目编制完成后请专家进行评阅,考察项目内容及项目表达是否恰当,筛选题目的基本要求为题项表述清晰、无明显含义重复的题项、对于难以理解或有歧义的项目进行修改。经过筛选分析保留165个项目作为未成年心理社会能力量表的原始材料。所有条目均采用随机排列方式,采用Likert 5点计分方法,从“非常不符合”、“比较不符合”、 “不确定”、 “比较符合”、 “非常符合”依次计分为1分、2分、3分、4分、5分,得分越高表明心理社会能力越强,反向计分题相反。初测被试采用随机分层抽样方法抽取被试。样本包括漳州市某重点中学、实验中学、漳州市某乡村中学学生1000名,共回收1000份问卷,有效问卷858份,有效率为85.8%。

2.2 初测题目筛选

猜你喜欢
未成年人
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法律规制研究
从中美校园暴力案件报道出发思考相关法律问题
对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探讨
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缺陷与完善
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刑事审判实证研究
预防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刑事政策研究
未成年时期阅读推广研究
论思想政治课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