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莹
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指出,“量体裁衣”式的教学“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以与学生的‘应对’为轴心”。这一隐喻使抽象的教育改革理念变得鲜明生动起来。新课程实施以来,消减学生参与教学的“平面剪裁”和放任自流的“消极无为”,自然无法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唯有“立体剪裁”,尊重学生差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品德课堂“装点”一新,精彩纷呈。
把握“人体结构”,捕捉“生长点”
语文特级教师薛法根曾提出“三个不教”的观点:学生已经读懂的,不必教;学生自己能读得懂的,不需要教;你教了,学生也未必能懂的,暂时不教。薛老师认为,“真正需要教师教的,就是学生自己读不懂,或者自以为懂了而实际上没有读懂的地方”。品德课堂也是如此。我们唯有充分了解“人体结构”,即立足学情,才能“量体裁衣”,找到课堂的生长点,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例如,在教学《冬天的保健》(浙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一课时,教师以一个虚拟人物冬冬的录音导入教学。冬冬谈到冬天的麻烦事:多感冒、咳嗽、冻疮、赖床……
师:面对冬天的这些麻烦,我们有什么好办法?(逐一提到冬天的麻烦,请学生谈解决办法。)
师:你会擦面油吗?我们现场来试试学习擦面油。请一个小朋友上前表演擦面油,而后,同桌互当小镜子,互相检查面油的擦拭情况。
……
课堂结束时,教师总结冬天保健要做到:①讲究卫生;②多喝水;③及时增减衣服;④多吃水果;⑤按时睡觉;⑥多运动。
整堂课看似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了一些切实可行的保健活动。但是,课堂结束时总结的保健方法在《秋天的保健》一课已经讲过,这堂《冬天的保健》的生长点在哪里?显然,教师并未准确把握学情。
冬天的保健与秋天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气候更加寒冷。因此,保健措施宜相应灵活改变。
例如,“讲究卫生”。冬天的面霜要选择带有滋润效果的厚重面霜,以区别于秋天的乳状面霜。而擦面油的技巧,在《秋天的保健》已经涉及,自然无须赘述。根据宁波的气候特点,孩子冬天极易生冻疮。教师应教给学生预防冻疮的方法,如经常用手搓容易长冻疮的地方,保持血液循环;如果生了冻疮,要及时擦拭冻疮膏等。因此,课堂上可领着孩子学习搓手保暖的动作,代替擦面油的活动。
再如,“多喝水”。《秋天的保健》和《冬天的保健》都提到,冬天的保健,应从秋天的多喝水提升到冬天要经常喝热水,提醒孩子们要带能保温的热水杯,保证喝到温暖的水。这样,既能暖胃、暖身,更能及时补充人体水分。而“多吃水果、蔬菜”,《秋天的保健》谈到了萝卜的营养价值,《冬天的保健》除了提及当季蔬菜水果外,应拓展到冬天的一些特殊饮食习惯。如大家喜欢在冬天吃火锅,吃火锅应该注意什么,火锅可以经常吃吗?……提倡冬季饮食的科学性和营养性。
“立体剪裁”要求我们必须认真研读教材和学情,把握细节,如此,才能找到品德课堂的生长点,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让学生学有所得。
掌握“裁剪技巧”,找准“结合点”
“立体裁剪”除了需要把握人体结构外,更需要打褶、起皱、剪切、转移等手法,表现服装造型。裁剪手法,即教学手段的运用,这对教学效果至关重要。在品德课教学中,我们要找准最佳“结合点”,即实现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对接,以激活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用精彩的品德课堂服务于学生成长。
例如,《我们是龙的传人》(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一课讲到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的回归。对于香港,学生都不陌生,有些学生更是去过香港游玩;尤其是迪斯尼乐园、海洋公园等,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学生已经学习过语文课文《香港,璀璨的明珠》,对万国市场、美食天堂、旅游胜地等,有了一定了解。因此,香港回归的意义和回归背后的故事,便成为本次教学的重要内容。如何将这些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相结合,触发学生情感?这就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裁剪技巧”。
课堂上,教师分发给每组孩子一袋港币,让大家仔细找找这几枚港币有什么不同。
生:有些港币是英国女皇的头像,有些是紫荆花的图案。
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小结:1997前,香港被英国殖民统治,钱币上的头像为英国女皇;而1997后,香港回归钱币上的花纹改为香港的区花——紫荆花。
师:让我们再看一组图片,你发现了什么?
大屏幕展示一组历届香港总督的照片,都为白人,1997年开始为华人担任特别行政区长官。
师:1997年,香港回归后,真正实现了港人治港……
几枚普通的硬币,一组历史人物照片,拉近了孩子们与香港的距离。孩子们在自主探究中走进香港,自主发现和解读香港历史,认识今天的香港,并展望香港的美好未来,更萌发了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
展现“服饰表现力”,凸显“增长点”
“服饰表现力”直接影响到服饰效果,并具有一定的持久性。精妙的“立体裁剪”决定了整套服饰的流行度与大众的欣赏认可度。因此,“立体裁剪”的品德课堂必然要精心选取“增长点”,即学生道德知识、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的增量或提质点,才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引领学生生活。
例如,在教学《你真棒》(浙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时,教师设计了游戏“猜猜他是谁”。让一组同学上台,看老师出示的名字,说出该同学的优点,让全班同学猜是谁。猜中表示挑战游戏成功。
【第一次游戏】
小组A同学:他学习很认真。(有10个左右同学举手。)
小组B同学:他的科学成绩很好。(全班有30个左右同学举手表示猜到。)
小组C同学:他有一次期末考试得全班第一名。(几乎全班同学都举手,并叫出其名字。)
师小结:这一组同学们猜得真棒,抓住了同学的优点长处,真会夸奖!
【第二次重复游戏】
小组A同学:她小提琴拉得很好!(一下子有30个左右同学举手表示猜到。)
小组B同学:她字写得很干净。(又陆续有几个小手举起)
小组C同学:她多次参加学校演出。(全班猜到了)
师小结:我想采访被猜中的同学,请你谈谈此时的感受。
生:我很高兴,很开心。
紧接着,又做了一遍这个游戏。……
游戏活动旨在让学生学会夸奖他人,学会悦纳自己和他人,确实收到了明显效果。但是,被夸奖的对象锁定在学习优秀、特长明显的少数学生中,就固化了学生偏见,即具有这些特质才算“棒”。这一道德标准显然不符合“立体剪裁”的要求,它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缺乏“增长点”,不利于导行。
为此,我们可对课堂中三个游戏进行“增长设计”。第一次游戏:选择一个学习认真,特长明显的孩子作为猜的对象,学生以常规“你真棒”的认知,自然不难猜对。第二次游戏:选择一个没有明显优势和特长的学生作为猜的对象,通过游戏让学生发现他(她)会整理书包,主动问好,按时上交作业,关心别人,诚实等闪光点。以此打破成绩好、有特长就是“棒”的认知局限;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别人的优点。第三次游戏:选择班里公认的“坏孩子”,引导学生帮他找优点,如爱劳动,心里承受能力强,爱运动等,让学生懂得每个人都有优点,要正确认识、悦纳自己和他人,并以此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这样的游戏层层递进,不断打破学生的已有认知,让学生获得积极的生活体验,为其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教育碎想[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宁波市江东区第二实验小学浙江宁波 315040)
责任编辑 毛伟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