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等待中成长

2015-06-29 00:38孙凰玲
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2015年5期
关键词:消极学会游戏

孙凰玲

一、情景再现

情景一:第一节活动结束后,教师开始有顺序地请幼儿去拿茶杯排队喝水,“现在先请第一组小朋友去喝水,其他小朋友坐正,表现好的小朋友先请!”老师说完就开始观察幼儿的表现。“老师,明明不排队喝水。”“老师,小琪拿茶杯敲我的头。”“老师,嘉嘉又把水倒掉了。”……已经在排队喝水的幼儿推推挤挤,又不停地向老师“告状”,老师只得去维持纪律,这时,没轮到的幼儿也开始吵闹起来,教室里一片嘈杂。

情景二:幼儿进食完点心后,在老师的安排下有顺序地去厕所,没轮到的幼儿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与旁边的幼儿交头接耳,渐渐地声音大了起来。“请小朋友闭上小嘴巴,保持安静。”老师出来维持纪律,但不到一分钟,教室里又开始声音不断。

情景三:午睡后,孩子们陆陆续续地起床,动作较快的小皓和小铭早早地等在了一边,而动作较慢的则刚从被子里爬出来。小皓与小铭一开始还能安静地等在一边,几分钟后,两人就闹在了一起,午睡室里闹哄哄的。老师忍不住说:“请你们俩安静地等着,管住自己的小嘴巴。”可是随着等待时间的延长以及幼儿的增多,老师的三言两语根本没办法“遏制”吵闹。

以上三种情景,对于教师来说应该很熟悉,它是我们一日生活中最常见的几幕,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幼儿身上都产生了消极等待,那么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

二、原因剖析

(一)幼儿个体的差异

《指南》指出: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幼儿的能力发展个体差异性较大,如第三个案例,能力强的幼儿早就准备就绪,能力弱的幼儿花费时间较多,往往导致消极等待时间延长。同时在平时教学活动中,幼儿都处于教师的“眼皮子底下”,而生活活动时间正好给了幼儿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与同伴玩耍、嬉戏,这就往往导致几分钟就能完成的盥洗、喝水等活动无限延长,必然造成消极等待。

(二)作息时间的规定

幼儿园的一日活动都有明确的时间规定,不同的时间段安排了不同的活动,对此,看似科学的活动作息时间表却也存在着极大的弊端。紧凑的时间表要求教师必须在规定时间段内完成相关任务,导致教师机械地跟着时间走,无形中增加了消极等待的时间。

(三)活动组织的策略

消极等待产生的很大原因还来自于教师,教师间的合作、教师的时间观念、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对活动的安排及活动间的衔接等等,都会影响消极等待现象的发生。教师的时间观念和两个活动间的衔接极为重要,时间观念强,并能很好对活动进行安排衔接的教师,幼儿消极等待的时间就短,积极等待的时间就长,反之则相反。

三、解决措施

根据以上现象及产生原因的初步分析,结合本人的工作实践与经验,我觉得主要从教师、幼儿和家长三方面寻找解决对策。

(一)从教师角度出发

1.教师之间相互配合。

主班教师和配班教师要相互配合,生活活动环节尤为重要。部分幼儿盥洗时,由配班教师看管,剩余幼儿则由主班教师管理,配以一些小型游戏,从而减少幼儿消极等待的时间。如盥洗的幼儿在配班教师的管理下,被督促要求加快速度,并帮助需要帮助的幼儿,没有轮到的幼儿则在主班教师的指导下玩手指游戏或有序进行其他生活环节等。

2.作息时间合理安排。

教师在组织开展相关活动时,要以作息表为参考,但不是一成不变、墨守成规,或是一定要在这个时间段完成该活动,这不仅会限制幼儿,也会导致消极等待现象的出现。要学会把一些区域活动、手工活动等相对操作方便、易于管理的活动融入生活活动中,在保证幼儿快乐游戏外,也能减少消极等待现象的发生。在午饭后、午睡前这段时间可以带着幼儿去散步,也可以请幼儿开展区域活动,这样能极大地减少消极等待的时间。

3.积极引导“能者先行”。

教师喜欢让所有幼儿都处在同一出发点后再“发号施令”,但毕竟孩子的能力不同,到达出发点的时间也不同。这正如《指南》所言: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每个幼儿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教师要学会观察,并知晓每个孩子在各生活环节中的强弱表现,让“能者先行”,先完成的幼儿优先完成随后的环节,并让幼儿慢慢感悟并学会自己分配时间,让幼儿不知不觉中学会自己进行简单的规划,极大地减少了消极等待的时间。如先起床的幼儿可以先去喝水、吃点心,之后就可以自行安排看书或与同伴玩游戏,孩子有事情干,干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就大大减少了消极等待的时间,甚至告别了消极等待时间。

4.游戏活动贯穿其中。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学会用各种小游戏贯穿生活活动,不仅可以变消极等待为积极等待,还可以吸引在盥洗室停留或者喝水、吃点心的幼儿,让他们产生兴趣而加快速度加入到游戏中来,及时有效地进行过渡。其实在幼儿一日生活环节,出现消极等待的最大原因,就是孩子没事干,或在这个时间段内只能干唯一指定的那件事,又困于众多幼儿不能同时干。如上厕所,所有小朋友就等着上厕所;喝水,大家排队就喝水……没有考虑到让孩子通过怎样的游戏,有效释放之中潜在的隐形浪费,让孩子们在开心的游戏中度过该生活环节。对此,在这里强调教师要牢记,时刻让游戏伴随幼儿,让幼儿在游戏的快乐中度过等待的时间,让消极等待变成积极游戏。

(二)从幼儿角度出发

1.我来帮助你。

幼儿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能力差异。班中总有能力较强的幼儿,请他们去帮助能力较弱、动作较慢的幼儿,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不仅能与同伴交流,发展其语言能力,而且能提升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动手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因为让这些孩子有事干,从而减少了他们消极等待的时间,一举多得。如午睡起床后,请已经穿完衣服的幼儿帮助那些能力较弱、动作较慢的幼儿,在帮助其他幼儿穿衣、叠被、系鞋带的过程中,锻炼了能干的幼儿,并为这些孩子搭建了展示的舞台。展示中,给了能力弱的孩子一个示范与导向,促使其在接受帮助中慢慢得到提高,于是就很好地将隐形浪费时间向积极行动发展,还增进了孩子间的感情,营造了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

2.我是小老师。

幼儿都存在向师性的心理,请幼儿来帮助教师当个小老师,对于幼儿来说是非常热衷的一件事。请能干的幼儿当“小老师”管理幼儿,同大家一起做游戏,会让幼儿的“等待”别有风味。“小老师”可以帮助教师管理正在盥洗、喝水等生活环节的幼儿,尤其比较适合在吃完点心、喝完水等比较短的等待时间内;还可以请“小老师”根据管理中的表现情况,在孩子们面前进行简单汇报,一方面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引起孩子们的重视,并借此选择下一任“小老师”,时间就在孩子们的自我管理与评价中高效度过了。

(三)从家长角度出发

现在,很多幼儿在家习惯了父母的包办制生活,导致自身的自理能力也相对较弱;还有部分孩子则是习惯性拖拉,动作较慢,导致能力强弱相差更甚,必然发生消极等待现象。这就需要家长配合教师,让幼儿在家学会自己的事自己完成,锻炼幼儿的自理能力,与此同时,教师与家长适时地给以指导和鼓励也能极大地激发幼儿自己动手的兴趣,从而减少消极等待。

其实,这何尝不是一种习惯的培养和生活的教育呢?幼儿在园的生活中,总会有等待的时候,要让幼儿学会等待,在积极等待的过程中收获成长。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想法,学会排队等待,学会安静等待给他人一个良好的氛围……教师也要学会判断让幼儿的等待是否有必要。总之,只要教师心中有孩子,并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从幼儿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必然能转消极等待为积极等待,让幼儿在园每一天、每一时、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快乐而有意义的。

猜你喜欢
消极学会游戏
从消极隐私保护到积极隐私保护:元宇宙中的隐私风险及其治理进路
爆笑游戏
家庭教育:你种的是积极树还是消极树?
“消极保护”不如“积极改变”
学会尊重
论消极治理与农民上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