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理论背景下幼儿园对社区资源的利用

2015-06-29 22:32吴婕
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2015年5期
关键词:社区资源幼教建构主义

吴婕

建构主义流派是认知主义理论的进一步的发展,该理论凸显人的能动性、社会文化力量和社会互动作用,渊源可追溯至杜威、皮亚杰、维果斯基等人思想。20世纪90年代起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并日益扩大影响,被称作是教育心理学界的“一场革命”。

一、建构主义理论流派的知识观和学习观

大多数建构主义者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知识并不是对客观现实的准确表征,仅仅是一种解释或假设,它会随着社会和人类的进步而发生变化,所以,知识具有流动性。建构主义认为,虽然能用语言符号的形式来表述知识,但由于不同的背景,学习者对同一知识会有不同理解,对知识的理解只能由个体在自己的经验基础上建立。因此,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学习的特点有:知识并非预先确定的,更非绝对正确的;重视学习者原有的经验背景;知识需要在具体情境应用中不断深化。基于上述知识观,建构主义提出了新的学习观:重视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学习者是自我主动构建知识结构的过程;强调知识的实际应用等。

二、建构主义理论对幼儿园利用社区资源的几点启示

社区资源的充分利用无疑对幼儿的成长有重大的意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下面就提出在建构主义理论启示下几种幼儿园对社区资源利用的可能途径。

(一)利用社区资源开发特色园本课程

从生态学立场来看:各个幼儿园处于不同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之下;学前儿童的学习具有生活化、经验化和个性化的特点;建构主义也重视知识的情境性。我国当下幼教事业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各个幼儿园在日益竞争的激烈环境下,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办出特色来,是求生存与发展的稳妥之道。幼儿园课程应该运用可能的社区资源,社区应该被充分地运用到幼儿园的课程中去。因地制宜,以社区资源为依托,集合教师集体智慧开发切合幼儿实际生活的特色课程是必要的。当然,事先要对社区人文环境条件充分了解,再加以取舍与抉择。例如,某大学附属幼儿园利用大学的丰富科技知识资源,决定打造成科学教育特色的幼儿园:设立科学发现室;开设科学特色课程;利用家长资源来园给孩子做讲座;定期请相关专业大学生来园与幼儿互动;参观大学实验室等,科学教育做到长期化、系列化、特色化,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开展以社区资源内容为主题的教育活动

幼儿园课程属于前学科的形态,活动的形式主要为游戏。由于幼儿具有思维具体形象性,知识经验少等特点,可充分利用身边社区资源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教师可选择社区资源中蕴含的主题,并将各领域的内容统合,使其有机联系和相互渗透,并注重活动的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

在密切结合社区的活动中,由于幼儿置身于触手可及、动态发展的情境中,对于幼儿来说,是蕴藏了无数秘密的,因而是充满了吸引力的真实社区,这无疑是适于幼儿的好奇心的。通过系列的社区主题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埋下其探索意愿的种子,还可以促进其各方面的发展。

(三)引导幼儿参与社区的各种活动

大多数的建构主义学者认为,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知识的习得要与其已有经验联系并通过主体的自我建构才可完成,因此,建构主义提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和真实任务。

幼儿生活的范围相对狭小,社区是影响其成长的重要外部因素。幼儿园可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幼儿参加适合其身心发展特点的社区活动,将幼儿教育融入到社区文化和环境中去,例如:参观社区中的医院、商店,慰问养老院,参观学校,参加社区文艺活动等。在参与社区活动中,不仅要“请进来”,还要“走出去”。参与的过程中,一方面幼儿从幼儿园和家庭中走入小社会,可以延伸其活动范围,开阔视野,扩大交际面,使幼儿可以通过真实活动动手动脑,构建知识,发展能力,积累大量鲜活的感性经验;另一方面,幼儿园通过与社区的良性互动,有利于扩大其影响力,以便于得到各方面支持,从而提高自身社会效益。

(四)利用社区资源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教育作为一门实践哲学,必须以实际的现象和问题为基础,教育理论的转化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也需要以实践活动及其过程中教学者的自我建构为基础。一个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要成长为有经验的幼儿园教师,大约需要3至5年的时间。教师是富有创造性的活动主体,教育过程中会带有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观,教育活动的复杂情境性决定了幼儿教师必须同时是一名研究者。为了提高教育效果,做到因材施教,教师必须在教育过程中研究实际所发生的问题,并积极地进行反馈与调整。

社区中蕴含了大量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关键是幼儿园教师要有主动参与的意识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对其开发利用过程中不仅促进了幼儿的发展,自身专业也得到了成长,可谓“教学相长”。例如,社区中有电影院、养老院、风景游览区、商店、剧场、生活设施等,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来设计相关活动,让活动更加贴近生活。很多就在社区工作的家长为了接送方便会选择就近入园,这也是一种教育资源,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比如,请家长做向导带孩子们参观相关场所,也可请家长来园给孩子介绍一些专业知识,开展家长志愿者活动等。教师在整个活动的组织过程中,锻炼了各种能力:课程开发能力、教育教学的组织能力、理论的理解和转化能力等。更加可贵的是,此时的教师不再仅是课程的机械执行者,他们走出了幼儿园,开拓了视野,在创造性的活动中体验到精神上的愉悦,从而能以积极的姿态来面对所从事的职业,有效地避免了职业倦怠感的产生,并由此获得职业幸福感。

(五)创建良好社区生态环境

建构主义中的社会建构主义强调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来获得的,社会文化认知观也强调知识与文化、历史和风俗习惯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我们的教育不仅仅应该在物质层面上,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为幼儿创设一个自由的并可促进其发展的生态环境,但这一环境的创设又与处于深层的社会文化意识、个人意识以及蕴含于其中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是密不可分的。我国幼教事业的起步和发展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要滞后得多,历史文化传统中的一些陈旧的观念,比如“小大人”的儿童观、神童崇拜等,这些根深蒂固的观点阻碍了我国幼教事业科学化和现代化发展。作为幼教从业人员,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利用各种渠道向社会和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观,比如,利用社区的宣传栏举办有关的咨询活动、亲子活动,开展家长学校、教育经验交流会活动,布置家长园地,印发家园小报等,逐渐地从思想观念到行为尽可能让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在教育观念上保持一致,以形成教育合力,从而为幼儿打造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这一点不仅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作为一个正在发展与完善中的流派,理论自身也在不断完善,这需要我们在应用过程中加以扬弃。目前,幼教事业处于大发展和转型时期,东西方的各种幼教理念和课程模式的涌入,给我国幼教事业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出现了盲目崇拜和不考虑到现实情况的照搬照套的刻板化、模式化倾向,这些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忽视了对我们自身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对本土资源的利用。所以在新时期,我们不仅要借鉴古今中外的幼教理念,也要因地制宜,智慧开发,不仅要使我们的教育做到低投入高产出,而且也要让教育跨越围墙,尽可能拓展教育资源和空间,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前教育事业走出一条真正平民化、大众化和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来。

参考文献:

1.吴庆麟.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J].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皮连生.教育心理学[J].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J].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4.袁贵仁.中国教师新百科(幼儿教卷)[J].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社区资源幼教建构主义
“ 幼教三六五优选”视频号
“幼教三六五优选”视频号
“ 幼教三六五优选”视频号
“幼教三六五优选”视频号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多媒体技术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翻译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