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与创造型人才培养

2015-06-29 18:10廖严光
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2015年5期
关键词:创造力家长幼儿

廖严光

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一句话:“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双手能做工,大脑能思考。”我国传统的教育方式中,往往忽视了动手能力的锻炼。而在飞速发展的今天最应该做的,就是变单纯的灌输知识为学习知识的同时,更应该培养学习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幼儿正处于创造力萌芽阶段。他们既好奇,又好问,还好动,有着强烈的创造欲。这时候,如果家长及时对孩子进行创新教育,发展他们的创造欲,就可以为孩子将来成为一个创造型人才打下坚定的基础。

我们常常说幼儿天真幼稚,其实幼稚指的就是经验缺乏。相反,成人由于生活中成败得失的经验影响,加上文化教育的作用,思维已形成一定的模式,并受了无形的条条框框的制约,他们的思维往往是按一定程序、一定方式进行的。他们要“求同”,而孩子的思维要“求异”,要“创新”,自然流露出“创新”的想法。

幼儿“创新”的想法往往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例如: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之所以有惊人的发明,主要得益于他母亲成功的家庭教育,他甚至不能适应常规的学校教育。小时候曾经坐在鸡窝里孵鸡蛋,这若在中国的一般家庭中肯定会视为没出息,要遭到批评、训斥,甚至受到体罚。牛顿小时候就喜欢工艺制作,他制作的风筝和风车不但小伙伴喜爱,也曾受到了老师的表扬。我国著名外科专家陈中伟,从小就喜欢解剖鱼、鸡、青蛙等,为其后来进行外科手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中国目前家庭教育的状况来看,幼儿的创造力与其说是培养,不如说是保护。因为我们大多数父母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会受各种限制,按常规性思维模式去处理各类事件,如此一来那些具有创造力的幼儿,他们奇异的行为会因为不合规矩受到责骂,孩子们为讨父母欢心而被迫按父母心愿办事,他们的创造力因此被摧残了。所以在家庭教育中要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就必须从多方面入手,为孩子创造多方面的条件。

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孩子生活在和睦的家庭环境中,感到轻松自如,没有害怕、紧张感,没有任何精神压力,就有利于创造愿望的产生和创造力的发挥。而父母关系不好,常互相对骂、摔东西,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孩子,每天回家要小心翼翼地看看父母的脸色,整天提心吊胆,不知什么时候父母又要开战,整天压抑着心理,哪里还能产生创造的愿望呢?比如有人调查过父母关系不好的孩子,问他最希望什么时,他的回答就是最希望父母和好,不要再吵闹,听起来真让人伤心流泪,这样的孩子生活在紧张气氛中,哪有心情去创造呢?

二、必须树立民主、开放的家庭教育观

目前,有的家长恪守过去的家教思想,要把孩子培养成为“听话、老实、不淘气”的孩子。有的家长娇惯孩子,含在嘴里怕化了,顶在头上怕掉了,任何小事都不让孩子动手。还有的家长把孩子看成是私有财产、附属品或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过早地对孩子进行定向培养,硬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

父母包办一切,孩子想问题、办事情都必须在父母规定的框框里,不能越雷池半步,就会使孩子失去独立活动、独立思考的机会。时间一长,他们就会完全依赖父母,丧失自主性、自信心,也就很难产生创造的欲望。

美国著名的“汽车大王”亨利·福特,小时候对鼓捣机械充满了兴趣,闯了许多祸,但是父母对他的胡闹没有任何指责和埋怨。他最喜欢拆装手表,把手表零件一个一个拆下来,再一个一个安装好,小伙伴亲切地叫他“狂热的钟表匠”。他还经常跑到爸爸的农场去,把机械农具拆得乱七八糟,然后再恢复原状。从小动手动脑,为他成为“现代汽车大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所以家长应该尊重幼儿独特的个人需要、兴趣及爱好,给孩子提供一个开放的生活环境,有意识地扩大幼儿的接触面,重视孩子的交友,经常带孩子外出参观旅游,重视孩子的动手能力。

三、要允许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和方式去行动

有的家长不了解孩子的突发奇想,认为是荒诞不经,胡思乱想,并予以训斥。这实际上是压抑了孩子们最初的创造萌芽,使孩子奇异的想法会越来越少,然而许多有重大创造性的天才都具有超常的想象力。比如:毕加索总是把周围的世界看成纯粹的图像,当他还是孩子的时候,就把阿拉伯数字看成图案而不是数量的象征,在他的眼里,2是只收起的鸽子翅膀,0是只眼睛。由于他奇特的看法,使他画出了不朽的作品。

因此,父母应该尊重幼儿多种奇异、荒诞的想法,并对它感兴趣,允许幼儿去实践。允许幼儿玩玩具时不按照固定的方式去玩,对孩子提出的任何办法,不管看起来多么幼稚和傻气,都不要讥笑,而是要表示欣赏,让孩子创造他们心目中的世界。

四、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孩子有十分强烈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驱使他们去探索、去刨根问底。他们对什么东西都要摸一摸、碰一碰,感觉一下是什么样的,然后问你:为什么是这样的?怎么会成这样的?为了寻找答案,他们把新买的电动汽车、照相机拆得七零八落,把工艺品小船分解成一块块碎木片......这是一种好奇、探索、求知的表现,是创造意识的萌发。可是,有的家长不理解这些,而是埋怨孩子搞破坏,加上“故意捣蛋”的罪名,责备甚至打骂他们。孩子受到很大委屈,也抑制甚至毁灭了探求知识的欲望。爱因斯坦说过:“纯真的好奇蕴藏着探索的火花。”如果父母引导、教育得当,懂得珍惜孩子的好奇心和创造意识,鼓励孩子“异想天开”,这种创造才能从低水平逐渐向高水平发展。如果扼杀它,不培养它,就会萎缩,甚至影响以后几十年。例如:少年发明家张今由于好奇,把舅舅的一架照相机拆了,父亲知道后,不但没有责怪他,反而给张今讲解照相机的结构及成像的道理,张今听得非常入迷。一个月以后,张今把一张用自己制作的相机拍摄的照片,端端正正地放在父亲面前,父亲的眼睛亮了,拍了拍张今的脑袋说:“儿子,有出息!”短短的话语给了张今极大的鼓励。从此张今更迷上了创造,一项又一项小发明、小制作陆续获得成功。

因此家长应不厌其烦地回答孩子的各类问题,更重要的是父母要对孩子的问题感兴趣,使孩子觉得自己的问题有价值,有一种成功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哄骗、敷衍,甚至责怪孩子“为什么”太多,只会打击孩子探索客观事物奥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他们渐渐变得被动地接受成人所教给的各种定型的文化知识、生活经验和行为规范,从而丧失了其本来具有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五、为孩子提供创造的条件

马克思曾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许多父母担心孩子小,不会做什么事情,又怕孩子把东西损坏,所以这也不让碰,那也不让碰,许多事情不让孩子自己动手去做。而且父母买的玩具基本上是电动和机械的,孩子也不能随便拆卸,自然就失去了亲自动手的机会。

要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最好的办法是使孩子处于一个有创造内容的环境之中,激发他的创造兴趣,为此家长应采用多种多样让孩子能接受的形式。如在家庭里给孩子布置一个自然角、玩具角,或是充分利用周围的事物,利用各种日常用具和玩具丰富孩子的知识经验,为孩子的创造力发展提供信息资源。还可通过阅读科学知识画报、收看电视、查看电脑有关知识等给孩子一些科学启蒙教育的内容,给他们现代化科学的初步印象,为未来的创新打下基础。还要让他们做各种游戏,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能力。

创造,就意味着创世间所无,造他人所未能。如果凡事都与别人苟同,就无所谓创造。因此,家长要特别鼓励孩子别出心裁,追求新颖、独特的答案。令人遗憾的是,现在有一些父母对培养子女的创造性并不持积极的、科学的态度,他们对子女表现出的创造性不珍惜、不理解,甚至反感、厌烦,这样的家庭绝不可能是发展创造能力的温床。所以,孩子的创造潜力并不小,家长平时如注意多发掘、鼓励,相信将会涌现许许多多的小小发明家和大批的创造型人才。endprint

猜你喜欢
创造力家长幼儿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家长请吃药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