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文琴 陈 芳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安徽合肥 230000)
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实力评价及转型发展研究
谷文琴 陈 芳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安徽合肥 230000)
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改革开放的重要产物,在经历了30多年的快速发展后进入转型发展期,如何进一步发展,继续发挥经济开发区“排头兵”的作用意义重大。文章以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为研究对象,从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结构水平、经济发展潜力、经济发展活力和宏观经济效益四个方面对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经济实力进行了评价和对比分析,结论显示: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高于中部平均水平,但与东部省份开发区差距较大。并认为创新机制、科学规划、改善软硬环境、提供多元化功能、发挥自身独特性是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的关键所在。
合肥开发区;转型发展;经济实力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继续深化,开发区担负着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要使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能否在社会经济转型的大环境下成功转型备受瞩目。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比较丰富,主要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展开。如从土地利用效益、科技创新、民生、区内公共服务体系、管理模式,向城区转移路径等角度对开发区转型进行定性分析。刘艳秋、郭立夫(2010)在分析长春净月经济开发区的土地利用状况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发展战略和规划,提出土地使用上的不当之处,强调可持续使用土地,这有助于促进净月经济开发区土地使用效益的提高[1];王云岗(2011)指出各开发区支持下的企业不断发展已具备相当的规模,但由于缺乏发展动力,跟不上产业链延伸的急切需求,因此,提高开发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对于实现山西省经济的转型和跨越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2];张京祥、耿磊(2011)以江阴经济开发区靖江园为例拓展了空间生产理论的研究视角区域层次,深入揭示出当今全球化下区域的合作化治理根本是区域空间生产之间利益相互博弈的体现[3];高福海、李平(2012)对武汉经济开发区部分企业的新生代农民工进行了心理状况调研,从民生角度为经济开发区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4];黄杉、张越(2012)通过研究杭州湾经济开发区的众多案例,发现了公共服务供需的需求层次演化与人口年龄结构变迁的关系呈现极大的相关性,希望为开发区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找到符合其自身未来发展特点的良策[5];蔡海鹏(2013)以临汾经济开发区为例,从功能、动力、民生三个视角以及目标、路径、策略三个方面试图探索出一条适合中部省级开发区向城区转型发展的路径[6];夏美武、赵军峰(2014)以天津市滨海新区为例,从社区治理结构、社区治理工具和社区治理方法三个层面探索经济开发区社区治理的发展方向[7];李蓓蓓(2014)认为经济开发区的性质由服务我国经济发展为重心的行政管理体制逐步向着把社会管理和经济二者兼顾的局面发展,因而创新开发区管理模式能够有效推动我国经济全球化进程[8]。定量分析主要是采用指标测度、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SPSS回归模型等方法对开发区进行综合评价。肖大鹏、郑毅(2002)从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结构水平、结构发展潜力、经济发展活力和宏观经济效益四个方面对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经济发展进行了静态和动态的对比分析和评价[9];孙遇春、徐吉祥(2010)的研究范围囊括了大部分影响开发区发展水平的指标,经过对这些指标进行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总结出不同开发区的主要特点,进而从政策角度为不同开发区提出发展建议[10];栾海庆、陈芳(2014)通过外贸依存度、外资依存度、对外开放度等一系列指标体系及建立相关模型测算分析了对外开放水平,得出中部六省对外开放度与全国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的结论[11]。
综上分析不难发现,大部分研究多从宏观角度切入进行相关分析,而未从开发区这个微观视角提出可行性较高的具体措施;也有运用综合指标进行分析和评价的,但其时效性较差。因此,本文结合开发区亟待转型的时代特征,对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发展进行指标测度、评价和比较,试图就其转型发展探索出一条可行路径。
(一)评价体系
本文选择涵盖四个一级指标,九个二级指标的评价体系对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综合经济实力进行评价。以2012年为样本,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3》、《安徽统计年鉴2013》、《合肥统计年鉴2013》,并根据中国知网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
1.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结构水平
人均GDP水平(M1)是衡量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宏观经济指标之一,能比较客观地反映一定国家社会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并且与大量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相关性极大,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经济密度(M2)是指区域生产总值与区域面积之比,即每平方公里土地面积上提供的GDP,即指单位面积土地上经济效益的水平,反映了经济活动和土地使用的效率程度。
第二产业产值比重(M3)是指第二产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当前第二产业仍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体现了工业化程度,后者的层次差别又体现了地区间的差距。
2.经济发展潜力
固定资产投资率(M4)是指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既体现了固定资产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度,也反映了再生产能力积累和扩大的程度,对经济发展潜力的影响巨大。
全员劳动生产率(M5)反映了单位时间内每一位从业人员的平均产品生产水平,综合表现了企业的经营管理、生产技术水平和职工的劳动积极性、技术熟练程度,反映了生产效率或生产水平,与经济发展潜力成正比。
3.经济发展活力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M6)指反映一定时期内国内生产总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反映经济发展的速度,通常经济发展速度较高地区的结构较协调,经济活力较强,GDP指数也相应较大,因而GDP指数是体现经济发展活力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外资依存度(M7)指实际利用外资额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外资利用有利于扩大出口,调整产品结构和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推动经济发展。
外贸依存度(M8)指进出口商品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在应对各种物资短缺阻碍地区经济发展的问题时,对外贸易常常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且可以通过扩大开放型经济促进地区经济更好地发展。
4.宏观经济效益
宏观经济效益(M9)最常用的反映指标是投资效果系数,具体公式为:投资效果系数=计算期比计算期上一年GDP新增额/计算期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也被称作国民经济效益,是全社会中投入与产出的比较,综合反映一定时期全社会内最终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所消耗生产要素的水平。使用计算公式时,考虑到国民收入增加与投资之间存在合理时滞,因而采用国内生产总值。
表1 评价体系指标及其含义
(二)纵向对比分析
由表2可知,在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结构水平方面,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呈现出较好的态势,人均GDP达641 325元/人,分别是合肥市的11.66倍、安徽省的22.31倍、全国的16.73倍;经济密度为796 907.18万元/平方公里,分别是合肥市的65.48倍、安徽省的193倍、全国的440.77倍;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是73.6%,分别是合肥市的1.33倍、安徽省的1.35倍、全国的1.62倍。这说明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在经济发展水平、土地开发和使用上优势明显,在工业化程度高方面尤其出色。
在经济发展潜力方面,开发区的固定资产投资率为49.5%,分别是合肥市的0.54倍、安徽省的0.57倍、全国的0.69倍。分析可知,随着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大幅增加,开发区由于空间增幅有限等,固定资产投资反而增加非常缓慢,相对于GDP的快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率更显低下,这也在意料之中;全员劳动生产率为53.33万元/人,分别是合肥市的6.21倍、安徽省的13.04倍、全国的7.88倍。这充分显示了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具有相当大的经济发展潜力。
在经济发展活力方面,开发区的国内生产总值指数为22.9%,分别是全国的1.14倍、安徽省的1.1倍、合肥市的1.08倍。从中可见,开发区的“排头兵”地位及其经济带动优势已经不再明显,呈弱化趋势;外资依存度,亦即实际利用外资额与GDP之比为0.005 4,分别是合肥市的1.42倍、安徽省的1.08倍、全国的2.45倍;外贸依存度即进出口商品总额与GDP的比值为0.071,高于安徽省的0.023、合肥市的0.042,但低于全国的0.075。这一系列数据表明,随着区内土地、政策优势等的渐趋减弱,发展速度减慢,可利用外资不够,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吸引外资能力也在不断下降;此外,商品缺乏国际竞争力也说明经济技术开发区开放型经济水平低下,亟待提升。这与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排头兵”地位极不相符,也是现今大多数经开区发展面临的普遍瓶颈。政府、企业家、学者等各方都加大了对这种现象的关注。
在宏观经济效益方面,开发区的投资效果系数是37.6%,分别是全国的4.27倍、安徽省的3.39倍、合肥市的2.96倍。这些数据也说明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投资效果良好,经济效益较高。
表2 2012年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市、安徽省及全国综合经济实力
(三)横向对比分析
由于部分数据的不可获得性,对经济密度(M2)和全员劳动生产率(M5)两个指标不予测度,将第二产业产值比重(M3)替换为工业总产值比重(M3),指各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总产值在全国范围内所占的比重。此外,外资依存度(M7)计算公式中分子除了实际使用外资额还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再投资额。
如表3,在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结构水平方面,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人均GDP达641 325元/人,分别是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1.18倍,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1.49倍,态势良好。可是深入分析却发现,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内人口为51.23万人,远多于合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12万人和13.74万人,因而人均GDP相对较少;工业总产值比重为1.2%,是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1.09倍,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0.33倍。由此可以看出,合肥等中部经开区与东部天津经开区间在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结构水平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在经济发展潜力方面,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固定资产投资率为49.5%,分别是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1.45倍、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1.98倍。虽然天津经开区的固定资产投资额是550.03亿元,大于合肥经开区的380.68亿元,然而其GDP是2 201.38亿元,相较于合肥经开区的769.59亿元,使得固定资产投资率稍低,但仍掩盖不了天津经开区所存在的巨大优势。
在经济发展活力方面,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国内生产总值指数为22.9%,分别是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0.77倍、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1.49倍,这依旧是由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较大的GDP基数所致;外资依存度为0.005 6,分别是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2.55倍、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0.24倍;外贸依存度为0.071,是武汉经开区的1.31倍、天津经开区的0.34倍。可见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在经济发展活力方面高于中部,明显落后于东部。
在宏观经济效益方面,投资效果系数为37.6%,分别是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0.56倍、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0.71倍。这些数据表明,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投资效果尽管优于合肥市、安徽省乃至全国,但普遍不如武汉和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
表3 2012年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经济实力
(一)政策优势弱化
由上述指标分析可知,合肥市经开区对外开放水平相对于合肥市、安徽省未体现出明显优势,甚至比全国水平略显低下。外资依存度为0.005 4,分别是合肥市的1.42倍、安徽省的1.08倍、全国的2.45倍;外贸依存度为0.071,稍高于安徽省的0.023、合肥市的0.042,但是仍低于全国的0.075。分析这些数据可知,随着区内土地、政策优势等的渐趋减弱,发展速度减慢,可利用外资不够,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吸引外资能力也在不断下降,仍然未完全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此外,商品缺乏国际竞争力限制了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质的提高,说明开发区开放型经济水平亟待提升。这与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排头兵”地位极不相符,也是现今大多数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面临的普遍瓶颈。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
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为73.6%,分别是合肥市的1.33倍、安徽省的1.35倍、全国的1.62倍。第二产业产值比重较大,一方面表明开发区工业化程度比较高,另一方面也凸显了产业结构依然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尤其需要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三)固定资产投资偏低
开发区的固定资产投资率为49.5%,分别是合肥市的0.54倍、安徽省的0.57倍、全国的0.69倍。分析可知,随着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大幅增加,开发区由于空间增幅有限等,固定资产投资反而增加非常缓慢,无法满足GDP进一步增长的需求,不利于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
(四)经济发展优势减弱
合肥经开区人均GDP为641 325元/人,是合肥市的11.66倍;全员劳动生产率为53.33万元/人,是合肥市的6.21倍;国内生产总值指数为22.9%,是合肥市的1.08倍;投资效果系数为0.38,是合肥市的2.96倍。可以看到开发区的经济发展优势不明显,在全市的“排头兵”地位也不像先前稳固,其经济辐射带动作用未达到理想效果。
(五)发展程度相对低下
无论是在GDP总额、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上,还是在外资依存度和外贸依存度等上,天津经开区相对于合肥经开区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合肥经开区发展程度仍远远落后于天津等东部国家级经开区。
毋庸置疑,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转型发展已如春笋破竹,是必然趋势,然而以何种方式、应向何处转型才是广受关注的地方。本文通过对多种经济发展评价指标的测度、对比分析和评价,采用纵向与横向对比相结合的方法,发现合肥市经开区经济发展综合水平无论与合肥市、安徽省、全国对比,还是和中部如武汉经开区比较,其领头羊地位仍不可动摇,然而与东部如天津经开区等差距却十分明显。因而,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现状刻不容缓,认为经开区应抓住国内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机遇,向现代化新城区转变,走产城融合的道路,不失为一种转型的可行路径[12]。针对合肥经开区目前面临的问题提出以下相关建议:
(一)创新机制
目前,中国的经开区普遍处于转型的重要时期,然而传统的政策、土地等优势的逐渐减弱,促使政策新优势的创建势在必行,如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涉及各个方面的体制机制;简化办事程序,建立健全“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机制;实行可行的土地、财税、审批等优惠政策;建立区内完善的信息网络平台,提供高效的公共服务等,这不仅有利于实现良好的政企关系,更能促进区内优良企业、高新技术、大量资金与人才的聚集,抵消传统优惠政策渐失所产生的负面影响[13],从而为区内经济发展铺平道路。
(二)科学规划
开发区内存在产业结构不够优化和固定资产投资率低等问题,因此,对开发区的科学规划必不可缺。明确开发区经济结构调整方向与目标,如在产业方面,加大对高端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研究与开发投入;推进高新技术与人才的大量涌入,实现区内经济可持续发展;大力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延长产业链,调整产业结构,引导土地使用集约化;倡导区内企业尽快完成环保、节能型转化,注重培养新兴产业,发展循环经济。
(三)改善软硬环境
固定资产投资率低下所导致的区内经济不能健康长期发展的问题不容忽视,除了适当适时扩大固定资产投资,提供完善齐备的各种基础设施,提高区内硬环境的有效保障之外,还应改善区内自然环境,提升金融、政策、信息、交通甚至娱乐,后勤保障的服务水平,营造有吸引力的软环境。这样软硬环境相互补充、双管齐下,可有效减少由于固定资产投资率低下给经济发展所带来的限制,保障经济长期发展。
(四)提供多元化功能
目前,开发区仍主要以提供单一的生产性功能为主,这不利于恢复开发区的经济发展优势,更无助于实现经济的发展转型。十八大报告指出,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应以提高吸引外资质量为主,以发展现代制造业为主,以优化出口结构为主,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致力于发展高附加值服务业,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向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区转变[14]。这就要求开发区不仅要将其一贯的经济功能发挥到极致,还需要朝着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区转变,包括提供高效的商业、金融服务,完善的娱乐、生活、交通、保障服务等,即打造具有现代综合能力的科技新城,从而最大化的发挥其带动、辐射功能。
(五)发扬区内自身独特性
作为中部开发区,在发展时既要借鉴东部相应开发区的宝贵经验,又要结合自身实际,发扬独特性,如充分利用中部独特的区位、劳动力资源、新型政策环境优势等,有意识地引入处于上下链等具有相关性关系的企业,促进产业集群式发展,将整体区位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样才能在东部沿海部分产业转移、中西部经开区转型发展的重大机遇中尽量争取机会,提升自己,逐渐缩小与发达开发区间的差距。
[1]刘艳,郭立夫.开发区土地利用的潜力分析[J].经济纵横,2010(4):67-70.
[2]王云岗.关于提高山西经济开发区自主创新能力的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2):7.
[3]张京祥,耿磊.基于区域空间生产视角的区域合作治理[J].人文地理,2011(1):5-9.
[4]高福海,李平.新生代农民工心理状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2(1):52-55.
[5]黄杉,张越.开发区公共服务供需问题研究[J].公共服务设施研究,2012(2):16-23.
[6]蔡海鹏.中部地区省级开发区转型发展策略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3(2):1-4.
[7]夏美武,赵军峰.论我国经济开发区社区治理的发展方向相关研究[J].江淮论坛,2014(1):140-146.
[8]李蓓蓓.对我国经济开发区中管理模式创新的相关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4(2):51-55.
[9]肖大鹏,郑毅.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发展综合评价[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2):119-121.
[10]孙遇春,徐吉祥.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发展水平的比较与评估[J].统计与决策,2010(14):39-41.
[11]栾海庆,陈芳.中部六省对外开放度与经济增长分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5):60-63.
[12]葛蔼可.金融发展与产业优化的关系研究——以合肥市为例[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5(2):28-30.
[13]秦柳.长江经济带建设背景下皖江地区开发区转型发展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8):60-66.
[14]朱吉玉,朱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人才开发研究[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4(6):39-43.
(责任编辑:朱 丹)
A Research on the Economic Strength Evalu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Development in Hefei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GU Wenqin CHEN Fa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hui University, Hefei, Anhui 230601)
As the important product of the implantation of reforming and opening up policy,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has entered into transition era after 30-year rapid development. It is crucial to further develop it and continue to play the role of “vanguard”. This paper takes as the sampl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s in Heifei and makes an evaluation and contrastive analysis in terms of the statu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tructure, potentials, vigor and the macro economic benefits. It concludes that Hefei Economical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has a better growth than its counterpart in Central China, but has a lower growth than its counterpart in Eastern China.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innovation mechanism, scientific planning, improving the soft and hard environment, providing a wide range of functions, playing their own unique role be the key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Hefei Economical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Hefei Development Zone; transformation of development; economic strength
F29
A
1009-8135(2015)05-0072-06
2015-06-23
谷文琴(1993-),女,湖南张家界人,安徽大学经济学院本科生。陈 芳(1982-),女,河南永城人,博士,安徽大学经济学院讲师,主要研究国际贸易、世界经济。
安徽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长三角产业转移与安徽外向型经济发展研究”(AHSK11-12D32);安徽大学2014年大学生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提升合肥市开发园区开放水平研究”(201410357285)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