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祥恒
(云南大学 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1)
云南农业旅游发展分析
——基于产业融合背景
刘祥恒
(云南大学 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1)
产业融合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农业旅游是旅游业与农业融合发展的产业业态,其休闲方式受到众多游客的喜爱。云南旅游业独特的品牌形象,受到了国内外游客的广泛认可,这为云南发展农业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客源市场。文章首先阐述云南发展农业旅游的意义,接着运用SWOT分析法全面分析云南发展农业旅游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最后提出云南发展农业旅游的对策,主要包括全盘规划,提高农业旅游的发展成效;政府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有效提升综合管理水平;客观认识旅游产业的功能,处理好农业旅游与传统农业的关系;拓宽融资渠道,改进基础设施;成立农业旅游协会,加强区域间的合作等。
产业融合;农业旅游;SWOT;对策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 Maslow)在1943年出版的《人的动机理论》一书中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归纳为五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人们在基本的生理、安全、社交和尊重需求得到满足以后,产生了更高层次的需求,更加重视生活品质的提升,如今人们的旅游需求层次已从以往的观光游览型转向参与体验和休闲度假型,这对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产业融合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产业融合是企业在经济全球化、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为了提高产品生产率和竞争力而形成的一种发展模式和组织形式[1]。产业融合不仅是旅游业的本质属性,也是旅游业的形成基础和主要发展方式。旅游产业融合是旅游企业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旅游消费需求,在追求效益最大的驱动、技术创新的推动和产业政策的促进下,通过与其他产业之间的相互渗透、交叉、重组等融合发展,从而形成旅游新产品、新业态、新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越来越高,逐渐重视休闲生活的满足。农业旅游作为现代人们的一种休闲方式,它是传统农业种植功能的延伸和拓展。深圳于1988年春夏之交举办的荔枝节,被学术界认为是我国农业旅游的开始[2]。农业旅游实质就是农民利用自家的田园风光、日常农业种植养殖活动和住宿设施,给游客提供休闲度假、体验农村生活和了解乡村风俗民情的环境的经营活动。近年来,国家出台了许多政策文件,扶持旅游业与农业的融合发展。如《关于大力推进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的通知》《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休闲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等。2014年8月,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农业部长孙政才在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就曾明确表示:要加快农村服务业的发展,有效推进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试点的示范工作,为农民就业增收拓宽新的渠道[3],这些文件和行动都重视旅游业与农业的融合发展,为全面推动我国农业旅游规范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也为旅游业与农业融合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社会环境、十分优越的发展条件[4]。
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边陲,广大乡村地处贫穷落后的经济欠发达地区,远离工业污染,农业资源丰富,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农业多样化经营能够保护乡村的自然环境,为游客提供休闲娱乐的空间,为农户带来更高更稳定的收入[5]。云南发展农业旅游有助于改进广大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城乡之间物质、文化与观念的交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农业旅游的发展不仅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差距;而且便于提升云南旅游的整体发展水平,实现旅游强省的目标。同时还有助于实现农民在家乡就业,维护云南农村家庭的稳定,保护云南乡村丰富的文化遗产、少数民族的风俗和传统的建筑风格,增加社区自豪感,改善农民的社会地位[6]。因此,加快云南旅游业与农业的融合发展,有利于发挥农业旅游的综合效益,拓展旅游产业的发展空间。
(一)优势方面
1.农业旅游资源优质且丰富
云南省农业旅游资源主要有田园风光、农村建筑、农民劳动场景、民俗文化等,资源数量众多,类型丰富,极具开发利用的价值。云南地处云贵高原,农业生产的气候类型丰富,适合种植各种农作物。云南少数民族众多,已达25个,数量位居全国各省份之首,塑造了特色明显的民族生活习俗、生产习惯。云南农耕历史悠久,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农业生产形态及其各种生活方式应有尽有。这些都为云南发展农业旅游奠定了雄厚的资源基础。如云南省的罗平县,依托当地良好的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和民族文化优势,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了具有当地特色的“三黄(菜油、生姜、蜂蜜)、三白(白薯、白合、白萝卜)” 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已经成为广大游客喜爱的旅游商品,不仅促进了当地农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而且有效推动了农业生产、农村经济的发展[7]。
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较快
云南城镇居民是云南发展农业旅游的主要客源,他们的收入水平决定着他们的休闲消费能力,对农业旅游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2003年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云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得到了较快的增长,据云南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3年云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 236元,同比增长10.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141元,同比增长13.4%;云南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较快增长为云南发展农业旅游这种休闲产业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云南省统计局没有公布2013年的恩格尔系数,为了保持计算的一致性,表中没有列出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数据来源:根据云南省历年统计年鉴整理计算所得.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云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3年的7 643.57元增长至2012年的21 075元,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0%;城镇居民人均食物开支从2003年的2 506.62元增长至2012年的8 303.55元,食物开支占总收入的比例从2003年的32.79%增长至39.40%,恩格尔系数不降反而上涨,与近年来的物价上涨幅度过快有密切的关系。如按绝对数计算,云南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当年的食物支出,剩余5 136.95元;同理计算2012年扣除食物支出,剩余12 771.45元,大约是2003年的2.5倍。说明城镇居民的支付能力增强了,具有休闲消费的经济能力,为云南旅游业与农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3.旅游产业发展基础良好
云南旅游产业发展历史悠久,发展规模逐年扩大,基本形成了完整的旅游产业体系。旅游业对云南社会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显著,已发展成为云南战略性的支柱产业。此外,在开发旅游资源、开拓旅游市场、修建旅游基础设施、培育从业人员等方面,云南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一切都将为云南发展农业旅游创造良好的条件。目前云南农业旅游客源主要是省内,在挖掘省外、海外客源方面仍有巨大的空间,特别是纯朴的乡村气息和本土传统文化在吸引云南省外、国际游客方面,其潜力尚未得到全部的发挥。云南省2003年至2013年国内旅游人次及海外游客人次如表2、表3所示。
表2 2003年~2013年云南客源数量分布
数据来源:根据云南省历年统计年鉴整理计算所得.
表3 2003年~2013年云南旅游收入分布
数据来源:根据云南省历年统计年鉴整理计算所得.
从表2中,可以看出云南省国内游客从2003年的5168万人次增长至2013年的19 630.28万人次,海外游客从2003年的1 000 101人次增长至2013年的5 335 000人次,2013年的海外游客人次大约是2003年的5.33倍,可见,客源增长的幅度保持较快的态势,2003年海外游客大幅度减少,主要原因在于当年发生了“非典”事件。总之,国内外游客人次都保持了较大幅度的增长,这为云南发展农业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客源基础。
从表3中,可以看出云南省国内旅游收入从2003年的2 783 060万元增长至2013年的1 961.55亿元,2013年大约是2003年的7倍;旅游外汇收入从2003年的283 337万元增长至2013年的149.69亿元,2013年的旅游外汇收入大约是2003年的5.28倍,可见,旅游外汇收入与海外游客人次基本上都保持较快增长的态势,2003年旅游外汇收入同比减少了18.88%,主要因为当年发生了“非典”事件导致海外游客大量减少。总之,国内旅游收入与旅游外汇收入均保持了较快的增长,说明国内外游客具有较强的旅游消费能力,反映出云南旅游发展态势良好,在国内外具有广阔的市场,这为云南发展农业旅游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二)劣势方面
1.缺乏发展农业旅游的基础设施
云南地处云贵高原,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近年来,云南修建了大量机场,航空运输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云南与外界的交通便捷性日益凸显,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比较优势,航空服务竞争力显著。然而,除了少数具有区位优势外,大部分农业旅游景点位于经济较为落后的农村,交通不便,致使这些地方的可进入性较差。另外,乡村必要的消防设施缺乏,必需的医疗点、医疗设施一定区域范围内配备不足;自来水龙头数量不能满足游客的生活需要;厨房、厕所的卫生条件与游客预期相差较大;对苍蝇、蚊子等害虫,村里也缺乏有效控制。甚至有些餐馆靠近猪圈,影响游客就餐时的情绪,这些都降低了农业旅游对游客的吸引力。农业旅游景点的可进入性、基础设施条件和卫生条件目前成为制约云南农业旅游产业链延伸的瓶颈。
2.农业旅游发展项目对外来资金依赖过度
农业旅游发展的载体集中在农村和城市郊区,这些地方由于交通条件较差,人们的思想观念较为陈旧、保守,致使经济发展滞后,直接导致其资金短缺,严重影响云南农业旅游的发展。农业旅游除了具有常规旅游业的综合性外,其经营还要有自身的特性,农业旅游在空间上以农村为主,而农村距离中心城市较远,其经营不仅要开发资源,改善乡村卫生环境,而且还要修建道路、通讯、住宿等基础设施,在形成旅游产品之前,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后期为了做好市场宣传,扩大景点的影响,同样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然而,云南农村经济基础总体薄弱,靠自身的力量很难在短期内筹措足够的资金开发农业旅游,政府目前的投资力度有限,只有通过招商引资,从外部引入大量的资金方可解决发展农业旅游的资金短缺问题,这必然导致对外来资金过度依赖。
3.云南农业旅游品牌形象尚不清晰
云南虽然已经树立了“七彩云南,旅游天堂”的整体旅游品牌形象,但农业旅游作为云南旅游的子系统,是传统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云南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表现。由于云南社会经济总体发展较为落后,影响了农业旅游的发展进程。农业旅游作为一种休闲方式,主要依靠乡村自然资源和传统民俗风情。各地经营农业旅游时,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差异优势,打造特色农业旅游产品,突出产品的差异化。然而,就目前来看,各地的农业旅游经营项目雷同严重,基本停留在农家乐的初级层次上,活动内容基本是欣赏乡村风景、吃农家饭、打牌、垂钓,农业旅游的体验性不足,农民由于文化水平较低,缺乏专业指导,相互模仿,难以形成自身的特色,品牌形象就更难培育了,有待深度挖掘。
4.缺少经营农业旅游的专业人才
与国内农业旅游比较发达的地区如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相比,云南农业旅游的发展明显落后,从市场成熟度来看,除了像罗平县油菜花海等少数知名度较大的景点外,大部分尚处于起步阶段,农业旅游的形态主要是以农家乐为主,经营的主体是农民,各地政府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农业旅游项目的规划、资金的筹集上,政府对农业旅游专业人才的引进工作重视不足,对农民提供专业性的培训服务很少,导致实践中存在较大的盲目性,重复建设时常出现。云南农业旅游景点大多分布在社会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地区,从事休闲农业的人员缺乏专业知识的指导,其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较为欠缺,导致接待水准与游客预期标准相差甚远。相当数量的经营者缺乏正确的引导,平时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本地资源环境和传统文化的保护,不利于旅游业与农业的长期融合发展。
(三)机遇方面
1.云南建设美丽乡村带来的机遇
云南省人民政府为落实十八大以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任务,推进美丽云南的建设,于2014年9月发布了《关于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在城镇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中建立良性互动的工作机制,借鉴先前建设云南省级重点村的经验,发挥先期示范效应,决定从2015年起,每年推进500个以上以中心村、特色村和传统村落为重点的自然村建设,全面推进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周期不超过2年[8],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通过典型示范,串点成线,连线成片,全面带动云南广大乡村的建设。抓住政府政策扶持的这一重要机遇,利用云南号召美丽乡村建设的时机,优先开发经济基础好、交通便捷、农业资源特色鲜明的乡村,成为发展农业旅游的关键。
2.云南旅游二次创业带来的机遇
为促进全省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云南于2005年提出了旅游二次创业,树立“大旅游”观念,用“大产业、大文化、大服务、大市场、大环境”的理念,谋划、指导和组织旅游业的发展,实现从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的转变,这是对云南旅游产业发展目标的一次战略性调整[9]。云南旅游业自实施 “二次创业”以来,“富民为先”的发展观念已深入人心。农业旅游作为云南旅游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发展农业旅游对专业技术要求较低,农民的经营成本较低,行业进入壁垒较小,农民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经营管理,这将有助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拓展农民的收入渠道。同时农民与游客的互动便于更新农民的思想观念,开拓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长期来看,“二次创业”这一号召将有益于提升云南的旅游产业的整体水平,为推动云南旅游业与农业的融合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机遇。
3.城镇居民的闲暇时间增多
人们外出旅游除了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外,还要有足够的闲暇时间,二者同时具备,才能成为真正的旅游者。为此,国家不断完善节假日制度,给国民外出旅游创造条件。1995年5月1日,我国开始实行双休日,从1999年开始,我国实行黄金周制度,2008年1月1日,我国又开始实施《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大幅增加了国民的节假日时间,公民全年可以休假的时间已达114天,大约占全年天数的1/3。闲暇时间的增多为城市居民外出旅游休闲带来了便利,刺激了人们休闲消费的欲望和需求,相当程度上推动了农业旅游的发展[10]。市民有充足的时间追求精神享受,提高生活品质,这为云南农业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时间保障。
4.城镇化进程建设加快
作为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水平及其文明程度的体现形式,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为休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社会环境。城镇化进程加快意味着很多农民将变成市民,旅游活动的主体增多,为农业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客源,客观上也带动了城郊道路等公共基础设施的改善,交通便捷性得到提高。同时城镇化进程加快,势必造成市民生活空间变小,环境污染加剧。大中城市人口过多使得城市有限的公园、风景区已拥挤不堪,无法满足人们对休闲和旅游的追求。因此,市民将更加向往舒适恬静的田园生活,迫切想到城市郊区、农村寻求新的休闲空间,满足他们欣赏田园风光、体验乡村风情,实现回归大自然、休养健身的愿望[11]。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客观上也为云南旅游业与农业的融合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四)挑战方面
1.农村自然环境与传统文化易遭破坏
云南少数民族众多,数量位居全国之首,已塑造了鲜明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农业旅游的发展通常以当地的自然环境、农业资源及其当地的民族风情为依托。由于各地的资源禀赋不一,景点吸引力差距悬殊。像大理、丽江这类本身知名度较大的城市,依托著名景区发展农业旅游就明显处于优势地位,附近的农业旅游景点游客明显集中,若对游客不加以妥善分流,过于集中势必会破坏当地的环境,冲击当地的传统文化,甚至影响到旅游目的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引起目的地居民的抵触情绪。农业旅游的发展除了会增进城乡之间的物质与文化的交流等积极影响之外,随着大量游客的进入,难免会产生各种生活污水和大量废弃物,以上种种现象都将会给云南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
2.来自周边省市的竞争
云南位于我国西南部,周边省市主要有四川、重庆、贵州、广西,这些地方的农业旅游发展经过多年的经营,发展经验丰富,成效显著,很多景点深受游客的喜爱,具有稳定的客源市场。有些景点已经塑造出自身的特色,在社会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如四川省成都市的五朵金花,是全国AAAA级旅游景区,也是我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该景区利用2003年成都举办的首届花博会这一机遇,以原来的花卉产业为基础,倾力打造集观赏性、参与性、娱乐性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观光游览区。截至2013年,全国的农业旅游示范点已达359个,其中四川省17个、贵州省18个、重庆9个,广西壮族自治区11个。这些来自周边省市激烈的竞争,必然会对云南农业旅游的发展产生威胁。
表4 云南及周边省市农业旅游示范点分布
资料来源:根据百度文科中查阅的资料整理所得.
3.传统农业遭受农业旅游冲击的危险
传统农业种植历史悠久,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基石。然而,与农业旅游相比,其价值创造能力明显处于劣势。这主要表现在传统农业以种植、养殖为主,自然风险大、市场风险高、比较收益低下。而旅游业投入相对较低,产出较高,市场风险较小。因此,二者创造的经济效益就存在很大的差别。农民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收益,可能会放弃传统的农业种植,转而经营休闲农业,参与旅游业的经营,这将可能造成大量耕地资源荒废和粮食种植的减少,影响正常的粮食供应,反而不利于农业旅游的发展。
(一)全盘规划,提高农业旅游的发展成效
全盘规划,分类实施是提高农业旅游发展效率的关键。云南要在掌握省内农业旅游资源质量状况、空间布局的基础上,向农民宣传保护本地的资源环境对发展农业旅游,有益于持续提高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性,农民保护环境自觉性和主动性的提高将有助于顺利开展云南美丽乡村的建设。当前,云南广大乡村基础设施配套较为落后,很多地方的农民向城市看齐,建造了大量的现代化楼房,破坏了原有的乡土气息,发展农业旅游的乡村环境受到破坏。有鉴于此,政府要趁早做好农民的思想工作,防止继续破坏。坚持规划在先,开发在后的原则,根据当地农业资源和自然环境,制定有针对性的发展规划,提高发展农业旅游的效率。体验时代已经到来,游客对旅游有了更高的追求,从最初的观光游览转向参与体验,重视旅游过程中的体验性。规划农业旅游活动项目时,一定要针对各地资源与环境的特点,设计一些富有参与性、趣味性的活动项目,如采摘、参与农事活动等,这样也便于各地塑造特色,发挥比较优势,培育自身的品牌,避免各地旅游活动项目的雷同,提高其综合效益。
(二)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提升综合管理水平
政府部门要深刻认识农业旅游的发展对全省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全面带动作用,正确认识农业旅游的特点,精准定位自己的职能,以便正确履行自身在农业旅游发展中的责任和义务。当前云南发展农业旅游的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农民处于弱势群体,为了推动农业旅游的发展,政府要在资金赞助、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市场秩序、制定人才引进和培训机制等方面发挥其人民公仆的作用,积极深入基层,调查资源特色和农民的实际情况,帮助当地农民出谋划策,将当地的农业特色产业与旅游业有机融合。针对农民文化水平和专业素质低下的情况,要做好专业的培训工作,培训礼仪、农业科技知识以及经营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帮助农民及时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其经营管理能力,增强其经营管理的自信心,调动其经营管理的积极性,将政府在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主导作用发挥地淋漓尽致。
(三)客观认识旅游产业的功能,处理好农业旅游与传统农业的关系
农业旅游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延伸,是农业多功能的体现,是农业积极向旅游积极延伸的结果,也是现代人对休闲生活的追求。农业旅游的发展有助于充分利用农村特色资源环境,开发一系列具有观光、体验、休闲度假等功能的活动,进而优化调整现有的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也有助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维护农村家庭的稳定,客观上缓解了城市的就业、交通与环保的压力。同时,纯朴的原汁原味的乡村环境是农业旅游成功发展的基础,而农民在经营农业旅游中获益将促使他们重视资源环境的保护,自觉保护当地的民俗风情,各地的传统文化得到了继承和弘扬。但是,我们也要正确认识旅游业的地位,农业旅游的发展并不意味着要彻底放弃传统的农业种植,它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当地百姓生存的根本,要在保证当地粮食正常供应的基础上发展农业旅游,不能忽略传统农业种植对旅游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否则得不偿失,各地一定要正确处理好农业旅游与传统旅游的关系,以此保证农业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
(四)拓宽融资渠道,改进基础设施
充足的资金是云南农业旅游开发的必备条件之一,当前资金缺乏是制约云南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的主要因素,已经影响到农业旅游产品的开发。云南地处西南欠发达地区,政府财政实力有限,解决农业旅游开发的资金问题一般通过三种途径筹集:一是由政府部门在预算中专门划拨农业旅游的发展基金,这样便于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及时解决云南发展农业旅游的资金短缺问题。二是通过招商引资,完善资金链条。外资的引进给云南农业旅游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推动农业旅游的快速发展。三是鼓励村民出资入股。村民们可以资金、技术、设备或土地等形式入股,技术、土地可以换算出资金,参与分红。这不仅有助于解决资金不足问题,而且有助于增强村民的责任感[12],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农业旅游的经营,充分发挥自身的力量,筹集资金解决乡村道路、餐馆、住宿、厕所等公共设施问题,改进发展农业旅游所需的基础设施。
(五)成立农业旅游协会,加强区域间的合作
成立农业旅游协会,会员由云南各地州的成员组成,便于搭建区域间合作发展农业旅游的平台。平台主要包括产品互动、信息共享、客源共享方面,这将有助于共同塑造旅游形象,共享合作所带来的福利。农业旅游协会的成立,方便各地在制定农业旅游发展规划时,互通信息,各地将自身的特色资源、基础设施资料加以汇总,农业旅游协会据此科学规划各地的农业旅游项目,发挥各地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塑造各地的特色,避免经营项目的雷同,这对于各地农业旅游的经营来说,有助于稳定客源。同时农业旅游协会也要调查各地的交通情况,根据各地的农业旅游活动项目的特征,综合考虑,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线路,借助相关媒体,加以宣传,方便游客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多参与旅游活动项目,丰富旅游的经历,满足他们对休闲放松的追求,便于吸引更多的回头客。云南旅游协会还要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建立农业旅游专题网站,将各地的旅游特色、活动项目、经营时间、交通路线及费用等信息发布出来,如有变化,要有专人负责及时的更新,方便游客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前做好旅游规划,做好相应的准备。
当今产业融合发展已是大势所趋,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旅游业与农业的融合正在国内外加快进行。云南推动旅游业与农业的融合发展,具有良好的资源环境和客源基础,既有优势,也有不足,既逢机遇,又迎挑战。因此,我们既要正确识别出自身优势,利用良好的发展机遇;又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克服劣势,应对挑战。云南务必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农业旅游发展的新途径,在现有的旅游发展基础上再创造新的业绩。唯有如此,农业旅游才真正能为云南社会经济发展发挥出应有的综合效益,才能推动云南美丽乡村的建设。
[1]孙永波,王道平.产业融合及如何促进我国产业融合的发展[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1):105-110.
[2]傅琴琴.新农村建设中发展农业旅游的新思路[J].农业经济,2014,(5):54-55.
[3]孙政才. 孙政才部长在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报,2009,(1):4-15.
[4]衣莉芹.国内旅游产业融合研究述评[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29 (1):106-109.
[5]Brandth B, Haugen M S. Gendered work in family farm tourism[J].Journal of Comparative Family Studies, 2007,38(3):379-393.
[6]Yang L. Impacts and challenges in agritourism development in Yunnan, China[J].Tourism Planning & Development, 2012,9(4):369-381.
[7]罗明义.发展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经济问题探索,2006,(10):4-7.
[8]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若干意见[J].云南省人民政府公报,2014,(15):3-8.
[9]李莉叶,罗明义.论云南旅游“二次创业”与旅游核心竞争力的培育[J].经济问题探索,2008,(6):134-138.
[10]詹 玲.发展休闲农业的若干问题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198-203.
[11]王中雨.基于SWOT分析的河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14,(3):111-112.
[12]戴美琪,游碧竹.国内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0(4):144-148.
责任编校:陈 强,王彩红
2015-08-20
刘祥恒,男,安徽六安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旅游经济管理、农业旅游。
F592.7
A
1007-9734(2015)05-006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