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月平
[摘 要]在语文教材中,作者为了表达或者布局谋篇等需要,在文本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矛盾之处。在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对这些矛盾之处进行探究、整合、超越,以激活学生思维,升华文本主题,并对文本进行深层建构,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亲近文本、体验文本,以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阅读教学 教学价值 矛盾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6-035
在语文教学中,假如我们用对立统一的眼光来审视文本,就会发现教材中其实有许多地方用矛盾的方法来表达作者思想,突出人物或者事物的特点。作者这样做的目的是力求通过矛盾对立来达到一种更深层次的和谐统一。因此,在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发现文本中的矛盾之处,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亲近文本、体验文本,以提高教学效率。
一、探究矛盾,激活思维
矛盾作为一种客观的存在,形成文本特有的张力,使文本独辟蹊径,更有韵味。教材中的文本经常出现一些矛盾之处。如果教师能够充分认识到矛盾存在的意义,引领学生探究矛盾,并利用它来创设问题情境,就能使阅读教学逐渐走向深入。如,苏教版《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在彭德怀决定杀掉大黑骡子之前,作者描写了他对大黑骡子的感情,如“深情”“悄悄地塞进”等。这些词语与后面的“发火”“怒吼”“不耐烦”等词语之间明显存在着矛盾。在教学时,教师要引领学生抓住这些矛盾处深入探究,理解彭德怀既爱大黑骡子,但是为了战士们能够顺利走出草地又不得不这样做的矛盾复杂心情,感受到彭德怀的精神。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这些矛盾之处,教师要抓住主要词语引领学生探究、揣摩、体会,这样将有利于学生在探究矛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人物内心以及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有更加深刻的感悟。
二、整合矛盾,升华主题
语文教材中有些矛盾往往分布在文本不同的地方。在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对这些矛盾处进行整合,不断升华文本主题。教师要在认真钻研文本,探究矛盾的基础上对文本中的矛盾进行综合系统的整理,使教学系统内的各部分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互相渗透,从而获得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如,苏教版《水》一文的语言描述有许多矛盾之处:一是“从头顶倾泻而下的水缓缓地滑过……顺着……然后又滑过……”,水从头顶流到身上是很快的,为什么作者说是“缓缓”呢?二是“你们真的饿坏了”,明明是“渴”,母亲为什么要说“饿坏了”呢?三是“下雨天为什么就像过节一样……”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这些矛盾处进行整合,使他们领悟到这就是文本矛盾表达的秘妙之处,是细腻中见精彩。
矛盾整合不是机械的相加,而是将文本中看似矛盾之处集中到一起,经过梳理、通融,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文本内容的特点,对课文的矛盾处进行合理整合,使学生真正触摸到文本的意蕴和情感所在,升华文本主题。
三、超越矛盾,深层建构
教材文本是语文教学的基础而不是全部内容,因为教材内容是有限的,而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无限的。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也只有在立足文本、超越文本的基础上才能得到更大的发展。在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因为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经验,当阅读时遇到文本内容与他们的经验相矛盾时,教师要善于激化这样的矛盾,超越文本内容,重新建构文本。如,在教学苏教版《珍珠鸟》一课时,为了使学生对课文所表达的主旨“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有深刻的感受体会,我让学生说说作者和珍珠鸟的感情是怎样建立起来的,目的是让学生读出正因为作者爱鸟,所以鸟也爱他的体会。但是,在交流阅读感受的时候,有一个学生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老师,我觉得作者的描写有些矛盾,他并不是真的爱珍珠鸟,如果真爱的珍珠鸟,他就应该打开笼子,放飞珍珠鸟,让它回归大自然,那儿才是鸟的乐园。”这是文本与学生认识之间的矛盾。我让学生再次回归课本,讨论交流,使他们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
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当遇到学生经验认识与文本的实际矛盾时,教师可以借题发挥,激化矛盾,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认识来自文本,又超越文本,认识的层次达到前所未有的思想高度。同时,这也是对文本进行深层次建构的过程。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文本中的矛盾之处,巧妙组织教学,这样就可以充分提升矛盾在文本中的教学价值,使学生逐渐进入教学的佳境!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