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海露
[摘 要]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学生的自主思维,就要从高年级教学实践入手,设置巧妙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由此帮助学生感受学习趣味,提升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探究 活动探究 学生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7-086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笔者现根据自己的教学探索,谈谈对高年级课堂探究活动设置策略的体会和理解。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经过几年的积累和实践,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建立了初步的探究意识,具备了自主探究的基本条件。教师要根据学情,创设富有趣味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升和毫升”时,我特意设计了两个层次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认识“升”这一计量单位。层次一:先准备两个大小不同的冷水壶,两个大小不同的水杯,然后让学生尝试探究“哪个冷水壶盛的水多一些?哪个水杯的容量大?”学生动手将较小的冷水壶装满水,然后倒入较大的冷水壶,结果并没有倒满,由此证明大的冷水壶容量大。到底大多少呢?学生将小冷水壶中的水,倒满大水杯有4杯,倒满小水杯有6杯,由此判断,大水杯容量大。但到底大多少呢?这个是没法说清楚,需要一个容量单位才能量化。由此,学生对容量单位有了认知需求。层次二:让学生准备一个长、宽、高均为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往里倒满水,再将水全部倒入量杯,由此进行观察和体验,深刻感受1升的容量大小。接下来,我出示生活中常用的砂锅、口杯、大烧水壶、矿泉水瓶等,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哪个容量大于1升?为什么?学生根据自己对1升的理解和体验,很快做出了正确的分析和判断。
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以上两个层次的活动,学生能够进行独立操作,从而深入理解生活中的计量单位,有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二、突破难点,加强方法引导
小学数学经常会有一些难点,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教师讲起来也不容易懂。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加强引导,带领学生自主探究,进行有效的方法指导,教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优化数学策略,从而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
例如,学完“分数的意义”后,在进行应用题解答时对数量关系学生往往容易混淆。习题“两根同样长的绳子,第一根剪去 ,第二根剪去 米,余下的绳子( )。A.第一根长;B.第二根长;C.两根一样长;D.无法比较。”的错误率达到了90%。为此,我设置问题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 意义相同吗?有什么区别?学生由此发现了问题的本质:前一个是一个比值,后一个是一个数量,绳子的总长度是个未知数,因而这两根绳子余下的长度没法比较。此时我引导学生反思:从这道题目中你获得了什么?学生认为,分数既可能是一个比值,也可能表示一个数量,在进行题目解答时一定要弄清楚分数表示的意义,然后再分析数量关系,从而找到问题解决的有效办法。
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学生通过深入探究,加强了对分数的系统认知,提升了自主思考的能力。
三、组织反思,渗透数学思想
探究活动是数学课堂的基本构成要素,并不限于课前和课中,而是要渗透在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在课堂结尾处,教师要抓好问题引导点,组织学生进行反思,从中找到问题解决的有效策略,体会数学思想方法。
例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问题解决策略”时,我让学生思考:想一想,这道题目为什么要使用画图或列表法?学生认为,通过画图,能够让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更加清晰(如图1);也有学生认为,通过列表(如图2),可以一目了然地看清题意,确定先算小明家到学校的距离(小芳到学校的距离),后算小芳到学校的距离(小明家到学校的距离),最终实现问题解决(将两段距离加起来就是小明家到小芳家的距离)。
此时我让学生继续探究:通过这道例题,你学到了什么?为什么?学生有的认为学到了画图策略,有的认为学到了列表策略,还有的认为要弄清题意,可以先从画图和列表入手。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探究,一步步深入问题解决的本质,学生学会了自主思考,更学会了运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要立足学生的立场,将深植在学生大脑中的理性种子一一唤醒,使学生成为数学课堂的精灵!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