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家标准委专批立项了14项电动汽车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涉及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传导式充电系统、安全性测试规范、充电连接装置检测等电动汽车关键技术。其中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系列标准涵盖了动力电池拆卸、梯次利用、材料回收、包装运输等方面内容,与前期已经立项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型号、规格尺寸》、《动力电池更换用电池箱编码》等标准共同形成了车用动力电池管理及回收利用的标准体系,将更好地支撑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和动力电池循环利用政策实施。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 通用要求》等14项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主要组织起草。《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 通用要求》的起草单位为中兴新能源汽车,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负责起草《电动汽车充电连接装置检验试验规范 车辆侧》、《电动汽车能量消耗率和续驶里程试验方法》、《电动汽车能量消耗率限值》、《电动汽车驱动电机系统电磁兼容性要求和试验方法》、《电动汽车仪表》、《插电式混合动力商用车技术条件》、《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 包装运输规范》、《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 材料回收要求》、《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 拆卸要求》、《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 梯次利用要求》项目,《电动车辆传导充电系统 电动车辆交流/直流充电机(站)》和《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系统 电动汽车与交流/直流电源的连接要求》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负责起草,《电动汽车传导式充电设备安全性测试规范》由国家电网公司、南瑞集团有限公司起草。
今年以来,充电桩行业利好政策持续密集出台。据北京市科委双新处处长许新超透露,目前充电国标的修订工作已基本完成,开始征求意见,有望在今年8月正式发布。充电国标修订方案的核心在于将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规范化、一致化,且不同车型充电插口将统一。此外,包括《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指南》和《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指导意见》等文件均有望于近期出台。国家能源局电力司副司长童光毅也表示,“两个文件出台后,我们会按照国务院领导的意见,专门成立一个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联盟,推动基础设施在全国各地的建设和应用。”在童光毅看来,上述两个文件的出台和联盟的成立,将助力充电桩产业快速扩张。
有消息称,即将出台的《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是充电设施建设的顶层设计。《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指导意见》将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国家层面有望建立统一的充电标准及接口,政策的落地将进一步激活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与此同时,各地方政府也在积极推出相关利好政策。北京市已经开始编制《北京市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规划规程》,将对未来新建建筑预留充电桩接口、电动车停车位等进行规范。根据计划,今年北京将新建充电桩2000根,达到六环内公用充电设施平均服务半径5公里的水平。
此外,依托高速公路布局的快速充电网络也已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中国第一个跨城市充电网络——京沪充电网络已经建成,27个充电站之间的平均距离为50公里,每个充电站平均配有2个直流快速和4个交流慢速充电桩。国家电网计划要在2020年之前,建成670个快速充电站,充电桩的数量将达到2680个,届时,“四纵四横”的高速公路充电网络将贯穿全国,开着电动车横穿中国将不再是梦想。
公共基础充电设施在大力推进的同时,相关的配套服务也在突飞猛进地发展,北京市民可登录北京市电动汽车充换电管理服务平台“易充网”来查询充电桩的地点以及预约充电。
一些创业团队也瞄准了这个市场,推出各式各样便利的APP,让车主可以更加便利地寻找预约充电桩,减少了他们把电动汽车开出门之后的里程忧虑。官方和民间资本的注入,推动了充电桩在中国的发展。从市场情况看,新能源汽车销售的火爆,势必会使充电桩领域吸引投资,分析人士认为,政策与市场的反映给充电桩大规模建设创造了良好环境和有利契机。
此外,国家能源局从去年6月就开始制定《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去年年底前已经完成了第一稿。据悉,目前《规划》已经具备了正式出台条件,正在走程序。根据《规划》草案,到2020年国内充换电站数量达到1.2万个,充电桩达到450万个。以充电桩均价2万元/个,充电站300万元/座计,未来六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站)的直接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260亿元。
而按照国务院早前颁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到2020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能力要达到200万辆、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这意味着国内公路充电站的密度需要比肩目前4座加油站/100公里的密度。据悉,2014年底我国公路里程为440万公里,以此匹配充电站建设,规模即可达到5280亿元人民币。国家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监理咨询专家组组长王秉刚预计,如果连同产业链衍生的其他服务计费,“到2020年国内充电桩(站)市场规模将超10000亿元。”
“此前每一次利好政策的释放都带来新能源汽车销量的猛增。”许新超坦言,“充电设施建设需通过创新驱动,并通过多种方式来破解难题。”这些包括路灯充电桩、机械式立体停车库配建充电设施、太阳能充电桩、无线充电、投放电动汽车移动充电车等形式的充电手段都已在计划之中。不仅如此,能够为投资者带来收益的“众筹建桩”模式也为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充电桩市场提供了可能。随着新能源配套设施利好政策的接连出台,这一处于上升通道的新兴市场正展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在过去的五年中,基本建成了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标准体系,大概有58项标准,包括充电和换电标准。到目前为止,已经发布了27项标准,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急需的标准基本上完成,但是需要更新和完善的标准还有很多。同时,目前传统的充电方式全球有三个标准:最早出现美国的SAE标准,日本、韩国也采用SAE标准;其次是欧洲标准;再是中国的标准,介于欧洲标准和美国标准之间,这就形成了三部完全不兼容的标准。
眼下,陆续出台的新能源汽车利好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新能源汽车市场,但充电标准的不统一,弱化了新能源汽车推广领域“破除地方保护主义”的政策效力。 实际上,企业层面关于充电标准统一的呼声和关注度也非常高。2015年2月5日,中德电动汽车标准化工作组第三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双方讨论重点集中在接口标准、整车电池安全、感应充电、消防安全、电磁兼容等方面的标准。
关于充电国标的修订,重点包括:针对上一版没有明确细化的地方,大家有歧义的地方要进一步地细化和明确;可能会再增加一些在实践中发现的缺陷问题,比如安全问题。不仅如此,下一步国家也会把充电设施标准等作为示范城市考核的标准,也就是把充电基础设施是否按照国家统一标准来做,比如充电接口标准,作为对示范城市的考核条件。这些都是助推新能源汽车行业快速发展的先决条件。可以说,尽快出台统一标准,形成合力、打造各家通用的新能源汽车配套基础设施,为新能源汽车的加速前进扫清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