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红飚
一、问题的提出
青少年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依赖学校教育以及家庭、社会的正向影响。但目前学校道德教育措施乏力,加之社会、家庭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作为品德养成主体的孩子,常常置身价值判断、道德实践的两难境地而无所适从,如成人的“言教”与“身教”、生活上的“吃苦”与“享乐”、社会中的“重智”和“轻德”等层面的冲突和矛盾,孩子交互接受着矛盾体的道德教化和行为熏染,难以形成基本的道德架构,文明礼仪、公德行为更是难以落实到具体的社会生活中。
道德养成打着强烈的时代烙印。不同的时代体现着不同的文化特点,呈现出不同的德育环境;不同时代的德育对象也存在差异,学校的德育评价必须与时俱进、吐故纳新,既要容纳学生不断变化的价值取向,又要提高学生对时代道德的融合程度。
近年来,笔者在学校德育过程中,以“文明礼仪券”为载体实施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姑且命名为“文明券”制度。
二、“文明券”的实施
“文明券”制度在特定德育环境中设立。它紧紧抓住小学生“玩性强”“争强好胜”的天性,让学生“玩”出文明,“争”得文明。实施中,学生不论起点多低,只要有了进步,就能得到“文明券”奖励;即使学习成绩不好,只要有了良好的文明行为,照样可以收获“文明券”。这种评价打破了“成绩论”的旧框,体现出一种以人为本、全面发展、面向全体的教育理念。“文明券”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变堵为疏,文明入券
在校园里,可以发现小学生特别喜欢收集各种券卡,如集邮、集门票,还有校外摊点销售的动画人物卡、卡通精灵、魔幻战士卡等,集满一套卡片就像中了大奖。面对这种状况,学校与其强行剥夺学生集卡的兴趣,不如“投其所好”,顺势而为,把正统的教育内容植入其中,赋券卡以全新内涵和主流价值观,让流行券卡为教育服务,“文明券”应运而生。
“文明券”创意新颖,设计灵活,欣赏性强,具有收藏价值。“文明券”分“普通券”和“主题券”两种,“普通券”内容宽泛,“主题券”涉及感恩、礼仪、诚信、节俭、环保、自律、公益、信心、求知、团队等十类内容。“文明券”不但内涵丰富,每种券各有不同的文明礼仪童谣,而且印制精美,孩子喜爱的各类卡通图案跃然其上,券卡上还标注了相应的积分分值。为充分发挥“文明券”的激励作用,学校规定集齐十类“文明券”即可换取更高层次的奖项——“文明使者券”。“文明券”已然成为学生德育评价的主要载体。
(二)化难为易,关注细节
小学生单纯活泼,涉世不深,生活经历少、人生体验浅,对抽象的、理想化的道德条文不甚理解。因此,在制作“文明券”过程中,学校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设计了表达简明、具体可感、操作性强的活动要求:如对“诚信”主题券的指导语是“不说谎话,做诚实的孩子”,使孩子懂得不说谎是诚信的最基本要求。又如“礼仪”主题类涉及的“课间文明”,具体要求是“值日生负责擦黑板,整理讲台桌;同学不在教室大声喧闹,不在走廊追逐打闹”等。每条文明规则起点低、要求细,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和道德养成要求,真正做到每个孩子适用、每个孩子通过努力都能达成。
(三)集零为整,全员颁券
毋庸讳言,中小学校的德育工作更多的是由班主任负责实施,“全员德育”落实起来确实很难。实施“文明券”制度,能更大范围地召集教职员工,更有效地聚合德育力量。有了“文明券”这一“媒介”,全校教职工把关注的目光投诸学生身上,任课教师不再上完课就不管不顾了,后勤人员也要调动精力教育学生了。他们不但要“心有旁骛”,而且顾及的不只是任课班级的学生。因为除了班主任持有十类“主题券”外,每位教职工每学期都持有若干“普通券”,他们既有义务颁给学生“文明券”,更有责任使用好份内“文明券”。全体教职工积极参与“文明券”活动,而且不受时空限制,“即时”“现场”授予券卡,从而实现全员全程参与学校德育工作,共同促成学生文明礼仪养成。
(四)转虚为实,因时制宜
制度本身只是约定俗成的条条框框,只有赋制度以结合实际、与时俱进的内容并保证高效执行,制度才具有价值。基于此,学校在设立和实施“文明券”制度时,充分考虑了虚制与实效的关系。围绕每学期各阶段的重点工作,针对学生的成长实际,就不同的教育主题设计出学生喜闻乐见的“文明券”。同时根据学生文明行为的具体表现及时作出调整,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在设计过程中,尽量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班级、个体的差异,本着“跳一跳摘桃子”的原则,提出相应的达标要求,只要达到其中的几项就能获取一张主题券,而不必强求一致。
三、实施后的思考
“文明券”制度自实施以来,以其目标的全面性、激励的持续性和考评的实践性见长,取得了明显成效,开创了学校德育评价新体系。
(一)把文明融入实践
德育过程是知行合一的过程,在对道德“知”有初步了解后,更需要有“行”的实践和巩固。对处于成长期的小学生来说,如果不能真正触及其内心,任何说教都是苍白的,而唯有融入生活的实践和切身经受的体验,才是最好的学习,品德习得更是如此。当代孩子生活空间相对狭小,在学校缺少群体游戏,在家里鲜与外人交往,团体意识和交往能力比较薄弱。而习得“文明”,须得在具体情境中不断演习。实施“文明券”制度,正好为学生提供了“操练”文明的具体情境。学生置身于社会化的校园生活,同时延伸到各自的家庭和真实的社会,在各种情境中快乐游戏、切身体验、健康成长。要争得“文明券”,学生就必须付诸实践,亲历而为,从小事做起,从当前做起。如“孝敬券”要求学生“要记住父母的生日,经常为父母送上祝福语;为长辈洗几次脚、捶几次背”等。学生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去体验感恩,表达孝敬,报答父母的养育恩。
(二)将激励进行到底
在现今的数字世界、卡通天地里,小红花、五角星、本子、铅笔等的物质奖励对小学生来说稍显过时,刺激强度不够。而“文明券”却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吸引学生眼球,实施过程中也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对照近在咫尺的目标,激发自觉意识和创造潜能,努力实践并不断强化文明言行。在如愿争得某一种“文明券”、得到精神嘉奖和老师、同伴的认可后,他们又尝试赢取更高级别或其他类型的“文明券”。在持续的实践体验中,“文明券”激励并引领着学生朝着更高的文明目标迈进。“文明券”遵循了学生争强好胜、积极上进的心理特点,体现着以人为本、全面发展、面向全体的教育理念。它追求的不只是一个结果的奖励,而是整个教育过程的动态激励。“文明券”制度引导学生从小成功走向大成功,从小进步走向大收获,使整个成长过程都处于激励之中。
(三)使评价趋向全面
以往,评定学生品德时,教师可能更看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其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容易形成“思维定势”。“文明券”制度打破了评价中的思维定势,是一种更科学、更全面的激励评价机制。在争取“文明券”的过程中,学生的成绩不再是主要的评价标准。只要学生在德行操守某一方面表现出色或相比以往有了进步,就可以获得一张属于自己的“文明券”;只要累积了一定数量的“文明券”,就可以换取“文明使者券”。每个孩子都有机会获得奖励,就像普照的阳光触手可及。这些券卡及时兑换成积分记录下来,作为学期终评“文明生”“全优生”“单项优秀生”的重要依据。学生获取一定数量的“文明券”后,学校适时表彰“文明礼仪形象大使”,在学生中树立榜样,逐步形成以模范促学习、以学习促进步的良好氛围。
(浙江省温岭市教育局 317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