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建设高水平大学研究报告

2015-06-25 03:27钟院生
高教探索 2015年6期
关键词:比较研究

钟院生

摘要:办学综合实力较强的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五所高校已具备建设高水平大学的一定基础,但与“985工程”高校相比仍有明显差距。应以体制创新为动力,集中优势资源,实现重点突破,加快建设若干所高水平大学,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关键词:在粤五所高校;综合实力;比较研究

加快建设若干所高水平大学,带动提升高等教育整体水平,是广东在新的发展阶段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选择。本研究以办学综合实力较强的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五所高校(以下简称在粤五所高校)为对象,以学科建设、人才队伍、科学研究等三项主要指标,与全国39所“985工程”高校的平均水平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差距和不足,提出加快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几点思考。

一、近年来在粤五所高校办学水平提升较大,但与“985工程”高水平大学相比仍有明显差距

近年来,在粤五所高校办学水平得到较大提升,主要表现在:一是全日制在校生规模结构不断优化。2013年,五所高校共有全日制在校生17.2万人,校均3.4万人,其中博士生4257人,硕士生3930人,本科生1.4万人,专科生3930人,博硕士生占全部在校生的比例达到16.64%,比2007年提高了4.6个百分点。二是师资整体水平明显提高。2013年,五所高校共有专任教师10014人,其中正高级2017人,副高级3142人,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占教师总数比例达到51.5%,比2007年提高了6.6个百分点;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有4429人,硕士学位的有4229人,博硕士学位教师占教师总数比例达到86.5%,比2007年提高了10.5个百分点。三是学科建设成效显著。五所高校共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1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00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56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68个,分别比2007年增长了0个、53个、28个、7个。可以看出,经过多年的努力,在粤五所高校已具有良好的发展和提升基础。同时,与建设高水平大学的要求相比,与“985工程”高校相比,在粤五所高校其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仍存在明显差距。

(一)明显的差距是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核心指标,这里主要选取国家重点学科、世界ESI重点学科排名前1%的学科(ESI为美国基础科学指标即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的英文缩写,是全球公认的用以评价大学和科研机构国际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博士后流动站等三个指标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在粤五所高校的学科建设与“985工程”高校存在明显差距。

在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方面,“985工程”高校平均数是在粤五所高校的5倍。据统计,39所“985工程”高校的平均数为15个,其中清华大学49个、北京大学43个、复旦大学30个、浙江大学35个、武汉大学22个、中山大学25个、华南理工大学5个;在粤五所高校的平均数为3个,其中暨南大学4个,华南师范大学3个,华南农业大学5个,南方医科大学3个,广东工业大学0个(见表1)。

在世界ESI重点学科排名前1%的学科方面,“985工程”高校平均数是在粤五所高校的3.2倍。据统计,39所“985工程”高校的平均数为7个,其中北京大学18个、复旦大学14个、浙江大学14个、清华大学12个、南京大学11个、中山大学12个、华南理工大学5个;在粤五所高校的平均数为2.2个,其中暨南大学4个、华南师范大学3个、华南农业大学2个、南方医科大学1个、广东工业大学1个(见表2)。

在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设方面,“985工程”高校平均数是在粤五所高校的1.8倍。统计显示,39所“985工程”高校的平均数为27个,其中浙江大学53个、清华大学47个、北京大学39个、南京大学35个、武汉大学32个、中山大学29个、华南理工大学24个;在粤五所高校的平均数为10.6个,其中暨南大学15个、华南师范大学15个、华南农业大学11个、南方医科大学7个、广东工业大学5个(见表3)。

(二)重大的瓶颈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高层次人才队伍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基础指标。这里主要选取两院院士(含双聘院士、外籍院士,下同)、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三个指标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我们感到,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滞后是制约广东高校提升办学水平的重大瓶颈。

在两院院士方面,“985工程”高校平均数是在粤五所高校的3.8倍。统计表明,39所“985工程”高校的平均数为15名,其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位居前5名,分别达到104人、73人、35人、31人、28人;在粤五所高校的平均数为4名,其中暨南大学8人、华南师范大学6人、华南农业大学2人、南方医科大学3人、广东工业大学1人(见表4)。

在长江学者方面,“985工程”高校平均数是在粤五所高校的15.5倍。39所“985工程”高校的平均数为46.6名,其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位居前5名,分别达到182人、178人、106人、103人、99人;在粤五所高校的平均数为3名,其中暨南大学4人、华南师范大学5人、华南农业大学4人、南方医科大学2人、广东工业大学0人(见表5)。

在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方面,“985工程”高校平均数是在粤五所高校的6.7倍。39所“985工程”高校的平均数为32.2名,其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位居前5名,分别达到144人、134人、82人、72人、70人;在粤五所高校的平均数为4.8名,其中暨南大学7人、华南师范大学6人、华南农业大学3人、南方医科大学7人、广东工业大学1人(见表6)。

(三)突出的短板是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

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这里主要选取国家重大科研平台、重大科研奖励、科研经费等三个指标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我们认为,科学研究水平不高、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是广东高校内涵发展中突出的短板。

在国家重大科研平台建设方面,“985工程”高校平均数是在粤五所高校的2.5倍。2012年,39所“985工程”高校拥有的国家级各类科研平台(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专业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平均数为12个;在粤五所高校平均数为4.8个,其中暨南大学7个、华南师范大学4个、华南农业大学9个、南方医科大学4个、广东工业大学0个,差距明显。

在国家重大科研奖励方面,在粤五所高校远低于“985工程”高校水平。2012年,“985工程”高校获重大社科奖平均数为8项、获重大科技进步奖平均数为2项;在粤五所高校获得奖项数仅为2项,其中华南师范大学获重大社科奖1项、广东工业大学获重大科技进步奖1项,差距显而易见。

在科研经费方面,在粤五所高校均低于“985工程”高校平均水平。理工农医类科研经费,2012年“985工程”高校平均为10.82亿元,在粤五所高校平均为3.37亿元;人文社科类科研经费,2012年“985工程”高校平均为1.1亿元,在粤五所高校平均仅为0.38亿元,差距也很明显。

二、几点思考

综合上述分析,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对推进广东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出几点思考。

(一)加快建设若干所高水平大学正当其时。这主要基于三方面的考虑,第一,新时期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提出了更加迫切的需求。当前,广东正处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迫切需要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作支撑;但是,广东高水平大学的建设现状却与之不相适应,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江苏省相比较,两省拥有的“985工程”高校均为2所,但江苏省拥有“211工程”高校11所,广东仅有4所。今后,广东要增强发展后劲,必须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第二,广东高等教育进入内涵提升和结构调整的关键转折阶段。经过1999年以来的15年扩招、2004年以来的广州大学城10年建设,广东高等教育办学规模上了一个台阶,毛入学率从2000年的11.3%提高到2013年的30%,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从2000年的29.9万人提高到2013年的171万人,今后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心必然转移到质量提升、内涵发展上来,必须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以此为龙头带动广东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和整体提升。第三,广东一批高校已具备了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基础和条件。以在粤五所高校为例,尽管其办学水平与“985工程”高校还有较大差距,但在一些学科方面已有追赶“985工程”高校的实力和可能,比如,暨南大学有重点学科4个,与重庆大学(4个)持平,略低于华南理工大学(5个)。因此,只要我们目标明确、方法得当、措施得力,经过若干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不懈努力,广东高水平大学建设工作成效可期,换言之,现阶段加快建设高水平大学正当其时。

(二)建设高水平大学要集中优势资源,实现重点突破。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广东高等教育底子薄、基础还不够牢,短时间内难以与高等教育先进省市如北京、上海、江苏、陕西等展开全面竞争和赶超。正确的策略是,应当发挥广东市场经济比较发达、产业集中度高、毗邻港澳国际化程度比较高的优势,集中优势资源,全力打造“单项冠军”,实现重点突破。其一,广东高等教育布局结构方面,应当实施梯度发展和差异化发展战略,遴选一批重点建设高校予以重点支持,努力追赶高水平大学;其余高校明确各自的办学定位,努力办出各自的特色,切忌“盲目攀比”、“同质竞争”。其二,对于一所高校而言,也要根据自身优势,集中办学资源,努力打造重点学科、名牌专业、精品课程。这样,广东高等教育才能突出重点、办出特色、以点带面,实现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三)建设高水平大学要坚持“择优建设、动态管理、以奖代补、注重实效”十六字原则。高水平大学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系统的工作,切忌搞成运动式、走过场的“建设工程”。要按照竞争择优原则,在广东高校中遴选一批重点建设高校予以重点支持,并加强广东统筹规划,分步推进、分期实施;同时强化绩效评估,依据建设进度和建设成效对资源配置力度进行动态调整。遴选出来的重点建设高校,要逐校制订建设方案,逐校提出建设目标,逐校分析已有优势,逐校给予不同政策支持,特别是要改变过去以答辩方式确定重点建设高校并给予支持的做法,转为根据高校年度建设目标任务落实情况进行奖补,引导高校踏踏实实推进内涵建设,使高水平大学建设工作落到实处、抓出实效。

(四)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增强发展活力,加快建设步伐。当前,高等学校在某种程度上仍然是计划经济的一个“堡垒”,体制机制不活、发展动力不足、教育与经济社会“两张皮”现象普遍存在。加快广东高水平大学建设,必须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在创新中盘活力、增动力。应当在几个方面着力:其一,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扩大和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激发学校自主发展、自我激励、自我约束的活力;其二,深化高校内部治理体制改革,重点推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现代学校制度、科研激励机制改革,特别要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其三,创新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途径,拓宽高校经费来源,形成政府投入、社会支持、企业合作等多元共助的经费筹措模式。

猜你喜欢
比较研究
如何在高校更好实行俱乐部教学
论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之比较研究
国内外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论中外狼文化写作中的生态意识
“藏匿”与“炫耀”式景观中植物种植的美学比较
唐寅仕女画与喜多川歌麿美人画比较研究
中外数据新闻编辑流程比较研究
各国税制结构与我国的比较研究
资产减值新旧会计准则比较研究
浅析媒介体制比较研究的框架设计和技术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