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声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等,对乒乓球规则和器材的不断改革提出异议,特别是最近一次国际乒联推出的塑料球改革。用事实证明其改革的荒谬并提出改变这种改革方式的设想:1)深刻理解体育强国之“强”, 用我们的乒乓实力主导世界乒乓球发展方向。2)无论是国际乒联还是中国乒协必须改变以器材和规则改革推动乒乓球运动发展的惯性思维。3)我国乒乓球运动必须走真正职业化发展之路才能真正影响世界乒乓球运动。
关键词:乒乓球;规则;改革;怪圈
中图分类号:G8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5)01-0062-03
Abstract: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investigation, an objection was raised on table tennis rule and equipment reform, especially the lately plastic ball reform introduced by ITTF. This article has proven the absurdness of the reform and proposed ways to change it: 1) To have a deep understanding on the "powerfulness" of sports power and orientate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world table tennis with our strength in table tennis. 2) ITTF and Chinese Table Tennis Association must change the habitual thinking of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able tennis only by equipment and rule reform. 3) Only by developing professional table tennis can we really affect the world table tennis.
Key words: table tennis; rule; reform; vicious circle
在刚刚结束的2014年乒乓球男、女世界杯上,乒乓球塑料球的改革终于实施。在本届杯赛上,塑料球首次被使用,标志着“新大球”时代的开启。国际乒联再次试图通过器材的改革改变乒乓球运动的世界格局。但从比赛成绩分析,与前几次器材改革的结果类似——中国队的实力未被影响(包揽男女冠亚军)、改革者的初衷未被实现。这就是乒乓球运动发展中,历次规则和器材改革跳不出的怪圈——改革者想通过规则和器材的改变,扭转中国一家独大的局面,而事实确是越改革中国乒乓球的实力越强大,世界其他国家的优秀运动员越少,乒乓球运动的世界范围影响力越弱。
即便历次改革(小球改大球、无机胶水、11分制)的结果与初衷相去甚远,仍不能警醒那些所谓的“改革者”,他们仍旧带着改变器材和规则的思路将乒乓球运动这艘大船驶向“死海”,其实更应该称他们为“一意孤行的霸权者”。纵观世界体坛,对规则和器材的修改最为频繁地项目莫过于乒乓球。有评论指出,规则频繁修改的项目,正是项目本身吸引力减弱的风向标。国际乒联频繁的修改规则和器材,打着的旗号,听上去非常合情合理,那就是体育的精神之一——公平、公正。可其背后的真正涵义,不言而喻,就是要限制中国运动员的夺冠,这显然又违背了体育的另一精神——更高、更快、更强。试想一下,一项运动最高级别的比赛不是这个项目的最高水平运动员,那它的魅力被削弱就一定是必然的。从频繁修改规则的结果来看,显然没有达到第一个目的,反倒是凸显了第二个事实。事实充分说明,国际乒联关于规则和器材的不断改革,思路是错误的,需要及时更改。这样才能及时将乒乓球运动的发展拉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为了进一步阐明怪圈的产生,不妨先回顾历次器材与规则改革的初衷及其结果的巨大反差。
1 近年器材和规则改革的理论初衷和最终结果
1.1 小球改大球的理论初衷
2000年10月在扬州举行的第21届男子世界杯比赛上第一次启用“大球”,将乒乓球直径从原来的 38 mm改为 40 mm。改革的理论初衷:40 mm大球表面积增加10.8%,直径增加5.3%,体积增大16.6%,球体重量增加8%。和小球相比,球的速度降低了23%,球的旋转减弱了13%。球速和旋转的下降,对运动员的相持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了每分球的回合,降低了击出球的难度。当时普遍观点是:中国运动员的“前三板”技术突出,相持能力弱,而其他国家球员相持能力较强,特别是欧洲和韩国运动员相持能力强于中国运动员,因此这项改革可以拉近中国和其他国家球员的实力差距,增加国外运动员获胜几率。
1.2 无遮挡发球、11分制以及无机胶水的使用的理论初衷
第47届世乒赛实施了无遮挡发球,21分制改为11分制,第50届世乒赛无机胶水首次亮相。改革理论初衷:无遮挡发球使原来的发球技术变得更开放透明,减少发球直接得分和发球抢攻得分的几率,增加比赛回合,提高比赛的观赏性;11分赛制的采用,缩短了赛程,增加了获胜的偶然性。关键分大大增加,局点增多,关键球的增多对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要求更高。当时普遍的观点认为中国运动员的比赛心理素质普遍较弱,改变赛制,有利于国外运动员获得胜利。
1.3 塑料球代替赛璐珞球的理论初衷
在刚刚结束的乒乓球男女世界杯上,新塑料球时代正式开启。塑料球除了材质上的不同,它与赛璐珞球的最大区别就是标注直径的改变,新球的直径标准由原来的39.50~40.50 mm上调到40.00~40.60 mm。改革的理论初衷:与当年的小球改大球思路如出一辙,即改变球体的尺寸,让乒乓球的旋转、速度和弹性发生明显的变化,拉近世界与中国的差距,改变中国独大局面。
1.4 改革结果与理论初衷的违背
这几项改革的时间都在近几年内,指向性非常明显:遏制中国选手的优势。“改革者”凭想象认为这些规则和器材的改革将拉近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运动员之间的实力差距,带动乒乓球运动在世界的开展。这些数据和理论的真实性不可否认,其改革的初衷也不得不承认其良苦用心。但结果和事实却是适得其反,马琳拿到了小球改大球后的第一个世界冠军、欧洲选手对于无机胶水更为不适应、50 届世乒赛波尔退赛,佩尔森、瓦尔德内尔、施拉格、奥恰洛夫都早早与奖牌无缘。这之后,欧洲老一代天才运动员相继退役,这与器材和规则的更改不无关系。就在刚刚结束的乒乓球男子世界杯上,塑料球的使用,依旧没能阻止中国队的包揽,反倒是新科欧洲冠军奥恰洛夫早早被淘汰。一轮又一轮的器材改革不但没给世界乒坛带来“均衡”,也没有限制中国队强大的优势,反而让形势愈加向中国队这一边倾斜。
2 抑制“怪圈”反复的设想
2.1 深刻理解体育强国之“强”
2008奥运之后,世界体坛公认,中国已经是不容置疑的世界体坛强国。这里的“强”,主要是指运动成绩,无论从金牌数量,还是金牌涉及的项目之广泛,以及金牌的成色即含金量,均表明我国的综合体育实力都是当之无愧的强者。这其中的优势项目,例如:射击、跳水、体操、羽毛球、乒乓球等,在世界体坛具有 “会当凌绝”之优势, “一览众山”之豪气。正是这些优势项目的 “强”,才使得体育强国的 “强”得以确立。
但仅仅具有项目实力,并不能体现其强者地位,还应该从其对该项目的世界影响力以及所应拥有的话语权方面考虑其是否真正之“强”。不妨看看其他体育强国的“强”都体现在了哪些方面。美国是当今世界体坛第一大体育强国,它的优势项目分布也非常之广,例如:橄榄球、棒球、篮球等等。单从竞技水平而言,这三项都是美国傲视世界体坛的体育强项。让我们分析其对世界橄榄球、棒球、篮球的影响力。
橄榄球、棒球在美国基本是自成体系,它们的发展很少顾及其他国家对其的看法,都是依托本国职业联赛,自顾自的发展,但却并没有影响它们成为世界体坛 “吸金”之最的地位。再看我们熟悉的篮球,NBA(美国篮球职业联赛)的发展已经严重影响到了FIBA(国际篮球联合会)在世界篮球的地位,单从刚刚结束的2014世界篮球锦标赛更名为篮球世界杯就可见一斑,FIBA为了扩大其世界范围的影响力可谓是绞尽脑汁,尽管如此,篮球世界杯依旧关注度有限。国际篮联的比赛规则也不得不亦步亦趋的跟随NBA的规则脚步前进,例如上下半场更改为四节,三分线的扩大,啦啦队和现场DJ的引入等等,无不是受到了NBA的影响而改革。NBA还打造了无数的巨星,在世界范围内帮助其扩大联赛的影响力,体育用品商也借助球星的影响力推广其产品。这些事实充分说明美国篮球对于世界篮球的影响已远远超越国际篮联。
由美国的篮球强国的“强”,不难看出,他们走的正是 “独立自主”的发展之路,用自己的联赛实力影响世界,用自己的联赛实力让世界篮球发展不得不跟随其发展。同时美国篮球并不抵触国际篮联,反而是积极参与国际篮联赛事,将国际赛事作为自己的展示平台,进一步确立自身的王者地位。
由以上分析比较得出,体育强国的“强”字,其涵意不仅是指金牌,以及金牌背后的项目实力,更在于项目自身创造的价值以及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在于其话语权,做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用无形的“气场”体现自身的 “强”。
反观我们的乒乓球,除了竞技水平的王者之气外,无论是在球星的包装、推广,还是联赛的影响力,更或是对国际乒联的影响力都没有体现出乒乓王国的地位,更没有展示乒乓强国之 “强”。我们对于国际乒联的一系列改革,除了妥协,就是退让,甚至是 “牺牲”。从红双喜乒乓集团对于乒乓球的一系列改革(小球改大球、白球改黄球再改白球、赛璐珞改塑料球)做出的 “牺牲”(红双喜乒乓集团需要重新投入资金重制模具、调整工序,而且必须废掉以前的模具和工序,这些都是其他乒乓厂商不愿首先做出的),就不难看出,我们对于乒乓球运动的付出,真可以用不遗余力、甚至是悲壮来形容。可我们的付出和 “牺牲”以及一味的迎合、一味的退让换来的依然是国际乒联一意孤行的“改革”。
“以妥协求和平则和平亡”,在我们还不是体育强国的时候就明白的道理,现如今成为了体育强国,反倒忘却了这个道理,用退让和妥协的发展思路显然行不通。
2.2 改变以器材和规则改革的惯性思维
国际乒联之所以不停地改革器材和规则,试图通过这种改变扭转中国一家独大的局面,而改革的结果一再事与愿违,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中国的乒乓球之所以长盛不衰,是由于严谨的三级训练和选拔体系以及国家队背后强大的后勤保障和科研团队决定的,因此任何规则和器材的的改革都不可能对中国乒乓球队的优势产生影响,这也正是国外运动员羡慕的原因,也正是我们不能动摇的根基。正因为如此,无论是国际乒联还是国家队科研团队都要改变以修改器材和规则(比如双色球的改革与塑料球的改革如出一辙)来拉近国外和中国运动员的差距或者提高乒乓球的观赏性(小球时代的比赛并不比当前比赛观赏性逊色)的惯性思维。应该多从训练方式、球员交流、国际赛事的制定等方面思考,拉近球员之间的距离,增加球员之间的交流,缩小彼此的实力差距,而这正是接下来我们迫切需要思考和紧迫要做的事情。
2.3 走真正职业化发展之路
当前我国最高级别的乒乓球职业联赛就是中国乒乓球俱乐部超级联赛,从今年结束的乒超联赛来看,就连国家队层面都已经意识到联赛的影响力减弱和发展瓶颈(刘国梁就承认当前的联赛是双轨制:一方面走举国体制的专业化,国家队的首要职责是为国争光;一方面走乒超市场化,但项目本身的影响力和受众人群有限),更无须说广大媒体和球迷对联赛的认可度了。
东方体育评论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乒超联赛这个赛事官办、球员国有的所谓职业联赛,到了门可罗雀无人关注的地步。这个状况,最大的问题在于利益垄断,说白了就是体育总局、乒羽中心。因此,我们要真正提高乒乓球的世界影响力和取得世界乒坛话语权,首先就需要上层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和统筹兼顾的大智慧,不能一边豪言让乒超成为中国的NBA,一边死抱着利益不放。
包装球星是扩大职业联赛影响力和推广项目的最佳手段,这一点不仅被NBA证明,任何成熟的职业联盟均是如此。但我们的乒超联赛却只知道包装那些成名已久的球星,而没有全方位挖掘闪光点。比如当年的帖亚娜,就正如当前的林书豪:底层草根出身,从没进过国家队,凭借其出众的实力代表华东理工大学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力挫张怡宁和牛剑锋,代表中国队获得了女单、女团、混双三枚金牌成为世界冠军。她的成长经历如果放在成熟的职业联赛中,早就成为重点打造的明星。另外,俱乐部并非不愿意或者没能力包装和推广队员,这其实与球员的所有制有关,乒超俱乐部每年花掉高额的转会费和年薪,得到的是国手们3个月的使用权,其他四分之三的时间里,国手们都属于国家队,这种所有制下,根本无法完成职业联赛最需要的“造星”运动。
东方体育的另一评论,更值得我们思考“必须承认,乒乓球是小众的,尽管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国球,但这个错觉我们始终不愿承认。如果乒超球市的需求是每个主场观众上限1000人,那就没必要把乒超放到3000人以上的场馆;离得太远看球不舒服,组织来的伪球迷乱加油,打球的也没精神,更何况场租贵,安保费用也高,应该把国球请进‘小剧场。”这样的真知灼见需要乒超的建设者们认真思考。
当前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降低准入门槛,取消行政审批,最大限度地制止行政干预体育事业的开展,全面开放体育俱乐部建设。我国乒乓球运动的上层决策者们必须要抓住和充分利用好当前这个契机,加快我们自己真正的乒乓球职业联赛建设步伐。以乒乓球各级职业联赛为根基,用真正职业的乒乓球联赛体系,影响世界乒乓球运动的开展,展示我们乒乓球的影响力、取得世界乒坛的话语权。
参考文献:
[1][JP2]乒超裸奔.都是利益垄断惹的祸[EB/OL]. http://sports.eastday.com/gd/2014/0725/3262621255.html.2014-07-25.
[2]裴伟民,等.近20 年来乒乓球竞赛规则的演变规律初探[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6(4):89-92.
[3]于庆川.乒乓球规则的演变对乒乓球技术发展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9):425-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