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娜 李俊杰
摘要:体育竞争力是评价地区体育发展水平、持续获利能力及满足群众体育服务需求的重要标准。通过整体评价东中西部地区体育竞争力现状发现,东部地区体育竞争力显著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进一步运用主成分及聚类分析法揭示体育竞争力强弱和类型划分,结果表明,省域间体育竞争力存在较大异质性:广东、山东的体育竞争力处于绝对优势区;江苏、北京、上海、浙江处于相对优势区;辽宁、天津、福建、四川、湖北等9省(市)处于相对劣势区;海南、吉林、重庆、西藏等11个省(市、区)则处于绝对劣势区。基于研究结论从紧抓政策、彰显优势、加大投入、发挥院校作用等方面提出提升体育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省域视角;东中西部地区;体育竞争力;评价比较
中图分类号:G80-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5)01-0019-06
Abstract:Sports competitiveness is an important criterion to evaluate regional sports development level and sustained profitability and meet the demand of mass sports service. Through the overall evaluation of sports competitiveness situation between eastern, middle and western regions, the research finds that sports competitiveness in eastern region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middle and western regions. Further more, the article reveals sports competitive strength and classification using principal components and cluster analysis method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ports competitiveness between provinces (municipalities) have considerable heterogeneity; Guangdong and Shandong are absolute advantage areas; Jiangsu, Beijing, Shanghai and Zhejiang are relative advantage areas; 9 provinces (municipalities), including Liaoning, Tianjin, Fujian, Sichuan, Hubei, belong to relative disadvantage areas; and 11 provinces including Hainan, Jilin, Chongqing, Tibet (municipalities, autonomous regions) are absolute inferiority areas. Finally, relevant recommendations such as clinging to policies, revealing advantages, increasing investments and playing a main role of institutions based on conclusions are proposed accordingly to promote the sports competitiveness.
Key words:provincial perspective; eastern, middle and western regions; sports competitiveness; evaluation and comparison
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后,中国体育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竞技体育、社会体育及学校体育均取得较大成效,体育产业带动体育经济的繁荣发展已经成为各省加快结构转型、提升体育竞争力、巩固经济成果的关键环节。2014年9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部署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体育消费,推动大众健身。体育是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竞争是体育的标志性特征,体育竞争力则成为评价地区体育发展水平、持续获利能力及满足群众体育服务需求的重要标准。如何加快贯彻落实体育政策、灵活配置体育资源、增强区域体育竞争力已经成为各省(市、区)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可见,基于省域视角,整体把握东中西部地区体育发展现状及区域特征,进一步揭示省域体育竞争力的强弱和类型划分,既可补充省域层面体育竞争力的相关研究,也为推动东中西部地区体育经济发展提供思路借鉴。
1 文献回顾
众多学者就不同层面、不同区域的体育竞争力进行了相关研究。关于国家层面体育竞争力的研究,罗智波等人从体育竞争能力和实力双重角度,通过构建运动项目、运动员、裁判员、管理水平和竞争环境等指标体系对我国竞技体育竞争力展开评价[1]。吴劲松等人则从动力层竞争力、支撑层竞争力和环境层竞争力的角度阐述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多元延展性、价值超载性、效应持久性等特征[2]。而刘彬、肖杰等人均从体育软实力出发,提出加强国家体育文化软实力建设、体育价值认同、体育品牌塑造、管理体制创新等措施[3-4]。关于区域体育竞争力的研究,张春萍以北京、天津、上海等都市体育竞争力为研究对象,提出都市体育应发挥竞争优势,把握时代特点,提高都市政府的体育管理职能,构筑体育支撑体系等建议[5]。徐小荷、邓罗平等人以两型社会试验区为例,构建区域体育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量化评价,发现两型社会试验区体育竞争力水平稳步上升,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竞争力上升势头明显[6-7]。而王德平、王全昌、谢明辉则分别立足于福建省、湖北省及广东省的体育竞争力展开对体育产业创新、竞技体育核心优势的研究[8-10]。另有刘青、胡海涛、袁绍义等从都市体育圈构建、体育产业经济及体育赛事民商事法律层面论述推动体育核心竞争力的形成[11-13]。
纵览文献可知,体育竞争力已经获得国内学者重视,研究视角多元、成果颇丰,大量的理论和实证上分析为本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国内研究主要侧重于从国家或某个省份及城市展开研究,研究内容宽泛或具体,缺乏从省域层面对全国各省区体育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偏向体育竞争力的评价体系、体育文化、体育产业的论述,研究层面单一且集中;着重突出竞技体育竞争力的核心作用,缺乏对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等指标的选取思考。本文在对我国31个省(市、区)体育竞争力进行系统描述的基础上,基于省域视角,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各省体育竞争力进行综合能力排名,并以聚类分析方法把各地区划分为4大类,从而判断当前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体育竞争力的强弱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2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体育竞争力现状描述
2.1 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基于现有体育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以及考虑相关资料数据较难获取,本文选取2013年运动员获世界冠军次数、运动员创世界纪录次数、国内体育竞赛计划项目数、国际体育竞赛计划项目数、体育局部门预算额、体育彩票销售额、人均GDP①、体育人口数②、普通高等体育院校数③及2012年伦敦奥运会奖牌数共计10个指标。研究数据来源于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各省(市、区)体育局、《国家财政部公告2014年第63号》及各省(市、区)2013年年鉴、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
2.2 东中西部地区体育竞争力现状描述
我国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等11个省(市);中部地区覆盖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8个省;西部地区涵盖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内蒙古等12个省(市、区)。如表1所示,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体育竞争力存在明显区域差异。从整体看,东部地区体育竞争力显著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尤其以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山东的表现突出,主要得益于发达的经济基础、优越的地理区位条件及良好的体育基础等因素;中部地区次之,在运动员获世界冠军次数、体育彩票销售额、伦敦奥运会奖牌数、人均GDP、体育人口数及普通高等体育院校数等6个指标条件较西部地区好;西部地区体育竞争力相对较弱,仅有运动员创世界纪录次数、国内体育竞赛计划项目数、国际体育竞赛计划项目数及体育局部门预算额等4项指标条件较中部地区好。
具体来看:第一,东部地区运动员获世界冠军次数分别是中部、西部地区的3.7倍、8.9倍,运动员创世界纪录次数分别是中、西部地区的5.5倍、2.8倍,伦敦奥运会获奖牌数分别比中、西部地区高出1.7和2.5倍,这表明东部地区运动员素质、竞技体育优势明显。第二,在国内外体育竞赛计划的分布上,东部地区(1 082项)分别是中部(288项)和西部地区(392项)的3.8和2.8倍,有利于发挥东部地区体育基础设施完备、较强的赛事承办力的优势。第三,体育局部门预算额及体育彩票销售额指标较好地反映了各省(市、区)的体育投入力度及社会参与体育事业和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热情,东部地区的预算额和销售额分别超出中西部地区总额185 962.83万元、2 489 466万元。第四,人均GDP、体育人口数、普通高等体育院校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各省(市、区)居民体育购买力水平强弱、体育人口消费量大小及体育研发能力高低,东部地区人均GDP、体育人口总数高于中西部,意味着人均体育消费量及体育消费总量也相对较高;东中西部地区拥有的体育院校数量分别是19、9、6,一方面充实扩大了体育后备人才队伍,另一方面也为我国的体育科研创新和技术进步提供智力支持及动力源泉。
3.1 研究方法
主成分分析法,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Charies Spearman于1904年提出的,是因子分析法的一种特殊形式。具体是指,通过一组变量的几个线性组合来解释这组变量的方差和协方差的结构,达到数据压缩和数据解释的目的。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展开省域体育竞争力研究时,在选择出主成分后,将主成分对应因子载荷矩阵的特征向量与各指标值相乘,可得出各省(市、区)体育竞争力的分值。再利用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数,对各省(市、区)体育竞争力进行综合分值计算,得出大小排名。主成分分析法的数学模型如下:
3.2 模型结果
3.2.1 省域体育竞争力主成分评价结果
运用SPSS13.0软件,求各个指标的特征向量、特征根方差贡献率。由累计贡献率可知,前2个样本的累计贡献率为88.122%,超过85%的值,且第2个特征根1.308>1,所以本研究选取前2个主成分。在此基础上,依照分值差异进行高低排序并展开省域体育竞争力对比分析,见表2、图1。
从整体来看:一方面,东部地区各省(市、区)的体育竞争力得分及排名普遍胜于中部及西部地区,广东的体育竞争力(9910)排名第1,西藏(1010)排名最后,两省(区)体育发展水平差距大。另一方面,东中西部地区体育竞争力最强和最弱的省份分别是广东(9910,第1位)和海南(1964,第28位)、湖北(5217,第8位)和山西(2921,第23位)、四川(5552,第7位)和西藏(1010,第31位),其差距值分别为7946、2296、4542。这表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区域内部及各省(市、区)之间体育竞争力存在较大异质性。
从省域视角来看,排名前6位的均位于东部地区,分别是广东、山东、江苏、北京、上海和浙江,广东高出浙江3281。这些省(市)的经济发达,体育基础完善,且集聚了全国大部分优秀的体育人才资源,体育竞争力位于全国前列。排名第7至10位的分别是四川(5552)、湖北(5217)、辽宁(5212)、河南(5082),各省体育实力接近,虽排名较靠前,但体育实力远低于广东、山东等省。在排名第11至20位的省(市、区)中,东中西部地区占据的数量分别是3、4、3,在第21至31位的数量分别是1、2、8。由此可知,东部及中部地区部分省份的体育竞争力发展空间较大,而西部地区仍有省(市、区)体育竞争力处于落后地位,需继续提高体育发展水平,夯实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区域体育资源优势,提升体育竞争力。
3.2.2 省域体育竞争力聚类特征分析
通过前文分析可知,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各省(市、区)体育竞争力存在较大差异,为了更好地分析其差异的规律特征,将选用快速聚类法进行聚类分析,并对分异特征进行必要描述。利用SPSS13.0软件聚类结果进行分析表明F=96.690,Sig.=000,可见整体聚类效果较好。基于分项评分差异,可将31个省(市、区)聚类成绝对优势区、相对优势区、相对劣势区、绝对劣势区等4类区域,各类区域所包含的省(市、区)如表3所示。
第一,广东、山东的体育竞争力处于绝对优势区,主要得益于经济发达、区位环境优越、优育基础条件好、竞技体育力量雄厚等因素,且两省拥有6所体育院校,体育人口占全国总量15%;体育部门投入分别高达78 562.82万元、191 220.92万元,两省投入之和占全国体育部门预算总额的近17%;两省的国内外竞赛计划项目数263项,占全国总数的15%;两省体育彩票销售额占全国总额的18%。第二,江苏、北京、上海、浙江4省(市)的体育竞争力水平则处于相对优势区,各省(市)均属东部发达省份,在竞技体育水平、国内外体育竞赛计划项目数量、体育部门投入及体育科研创新等方面表现突出,为推动各省(市)体育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其中,北京的国内外竞赛计划项目数位居全国第1位(169项)、体育部门投入居第2位(180 802.38万元)、体育院校居第2位(3所)。第三,位于相劣势区的9省(市)有东部的辽宁、天津、福建,中部的湖北、湖南、河北、河南、黑龙江以及西部的四川,各省(市)的竞技体育、社会体育、体育投入、体育科研等方面基础较好。其中,2013年辽宁获20次世界冠军;四川、天津、河北各创世界纪录2次;四川国内外竞赛计划81项;河南体育部门投入达98 699.10万元,体育彩票销售额达616 825万元;四川、福建在伦敦奥运会期间获奖牌数各7枚;天津人均GDP为99 607元,群众体育消费能力较高;河南、四川、河北、湖南的体育人口均超2 000万人,大众健身、体育娱乐等发展潜力巨大;9省(市)拥有13所体育院校,占总数的38%,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及技术支持力量较强。第四,体育竞争力处于绝对劣势区的16个省(市、区)包括东部的海南、中部的吉林、山西、江西、安徽4省及西部的陕西、云南、广西、内蒙古、重庆、贵州、新疆、甘肃、青海、宁夏、西藏等11个省(市、区)。这些省(市、区)虽然体育竞争力相对薄弱,但在部分领域仍表现较好,其中,山西获5次世界冠军;重庆、陕西各创世界纪录1次;海南国内外竞赛计划达成55项;陕西体育部门投入达67 845.81万元,伦敦奥运会期间获奖牌数4枚;江西体育彩票销售额达50 6691万元;内蒙古人均GDP达到67 498元,群众体育消费能力较高,超过了广东、山东等优势地区;贵州、云南、陕西、广西、山西、江西、安徽的体育人口均超千万,体育群众基础较好;云南、陕西、新疆、广西、内蒙古、吉林、山西及安徽等8省(区)各拥有1所体育院校,有利于培养优秀的运动员及专业的体育管理人才,推动地区体育经济发展。
4 结论与对策
4.1 基本结论
从三大区域看,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体育竞争力区域差异明显,东部地区体育竞争力显著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尤其在竞技体育、赛事承办能力、体育投入、体育群众基础及体育科研能力等方面,以广东、山东、江苏、北京、上海、浙江的表现突出。
从省域视角看,各省(市、区)之间体育竞争力存在较大异质性,广东的体育竞争力得分高出排名最后的西藏89.00,两省(区)体育发展水平差距大;体育竞争力处于绝对优势区和相对优势区的6省(市)主要受益于社会经济发达、区位优势明显、竞技体育资源丰富、项目布局优化、体育院校集中、体育投入力度大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而处于相对劣势区和绝对劣势区的25省(市、区)则主要受制于竞技体育能力相对不足、体育发展环境及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体育人才规模较小等不利条件。
4.2 对策建议
4.2.1 紧抓体育政策机遇,夯实体育经济基础
体育政策对地区体育经济发展方向及目标发挥了重要的导向作用。我国各省(市、区)应牢牢把握《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及《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机遇,夯实体育经济基础,提升体育竞争力。一方面,立足本省经济基础,依靠区域体育资源,大力推进竞技体育发展,积极扩大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体育产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伴随体育人口数逐年增长,群众体育消费水平和能力日益提升的势头,各地区应加快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全面发展,扩大体育市场产品供给,引导群众参与体育消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需求。
4.2.2 因区因省制宜,彰显省域体育优势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及区域内部各省(市、区)的体育竞争力存在较大差异,有必要根据三大区域及各省(市、区)的体育发展水平、体育基础等不同特点,制定适宜的体育规划,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目标。第一,在充分利用现有体育资源的基础上,促进地区体育均衡发展,东部可适度转移部分赛事承办权,发挥中西部地区的体育积极性。如2014至2028年将于每年9月在湖北武汉举行国内级别最高的网球赛事——武汉网球公开赛,有力激发了湖北的体育活力,带动了群众体育消费热情。第二,针对西部地区特殊的地理地貌和优越的自然环境,在保持现有体育投入和资源利用条件下,将探险、登山、滑雪、溯溪等多种生态休闲方式融入体育产业,打造可持续、盈利好、效益佳的运动休闲旅游产业。第三,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是我国宝贵的体育遗产和社会财富,各地区应充分挖掘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积极推广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传统项目,实现文化传承和体育经济发展双赢的目标。
4.2.3 加大体育投入,推动体育产业发展
体育投入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地区体育事业、体育产业的发展进程。2013年我国体育部门预算总额1[KG*1/4]589[KG*1/4]285万元,仅占同期中央财政预算额的0.26%,在一定程度上为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训练等各方面提供了经费保障,但仍未全方位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一方面,拓宽体育资金渠道来源,鼓励社会民间资本、国外资本投资体育产业,坚持“以体为主、多种经营”理念,大胆采用国际上流行的PPP、BOT等投融资模式,激活国内体育市场。另一方面,加大对体育部门财政资金的监管力度,提高利用效率,制定各省(市、区)体育发展规划,推动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体育公共服务质量,进一步促进群众体育发展。
4.2.4 发挥体育院校作用,培育体育核心竞争力
体育院校承担着培养后备体育人才、提升竞技体育水平、创新体育技术、扩大国际交往的重要任务,不断向社会输入既懂体育又懂经营管理的体育人才。第一,东中西部各省(市、区)应最大程度发挥体育院校的智力支持作用,组织开展体育领域重大科学研究、技术攻关和成果推广,培育地区体育核心竞争力。第二,坚持统筹推进竞技体育和青少年体育培养工作,协调体育训练、体育竞赛与体育教育关系,培养具有高层次竞技水平及扎实理论功底的优秀体育人才队伍。第三,统筹各省(市、区)举办的国内外体育竞赛活动,积极开展体育院校省域间及与港澳台、外国的体育交流与合作,借鉴吸收国内外先进的体育经验和经营理念,增强地区体育竞争力优势。
参考文献:
[1]罗智波,熊茂湘,文庭孝.国家竞技体育竞争力评价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20):21-26.
[2]吴劲松,邓万金,张雪芹.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构成及特征[J].体育学刊,2012,19(3):50-54.
[3]刘彬,宋洁,朱成东.国家竞技运动项目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探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12):141-145.
[4]肖杰.论文化软实力视域下的体育强国构建[J].体育与科学,2012,33(2):91-94.
[5]张春萍.中国都市体育竞争力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21(4):315-318.
[6]邓罗平,欧阳新辉.两型社会试验区体育竞争力水平的实证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6):17-23.
[7]徐小荷,余银,邓罗平.区域体育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以两型社会试验区为例[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24(3):76-81.
[8]王德平,任保莲.福建省体育产业竞争优势研究及发展构想[J].体育科学,2005,25(10):18-22.
[9]滕守刚.湖北省体育产业创新能力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24):42-44.
[10]谢明辉.广东省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对策[J].体育学刊,2013,20(4):39-41.
[11]刘青,覃文林,杨雪清,等.成都市都市体育圈构建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5(10):1-4.
[12]胡海涛.以悉尼、北京奥运会为例看体育赛事产业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J].四川体育科学,2011(3):5-9.
[13]袁绍义.论体育赛事民商事法律关系的类型化[J].体育科学,2013,33(3):3-12.
[14]奉钦亮,张大红.我国林业产业区域竞争力实证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9(1):95-100.
注释:
①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决定区域竞技体育综合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一个地区的经济实力强,可以为本地区运动员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先进的科技支撑、良好的成长环境和优厚的待遇。参见刘建:区域竞技体育综合竞争力评价模型研究,《体育文化导刊》2012年第11期。
②《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指出,到2015年,全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32%以上,故本文将2013年体育人口比例设定为30%,即,体育人口数=总人口数×30%,以便于研究。
③本文所指普通高等体育院校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门户网站公布的2014年全国高等学校及独立学院名单中的体育类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