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汪淼,男(1977-8)。民族:汉。籍贯:江苏海门。研究方向:社会学。国际关系学院。
摘要:在医疗实践中应用社会学理论观点,能够更为有效的协调医疗与社会关系,进而实现医学的生物学属性向社会学属性的转变。医疗改革和医疗环境的变化,使社会学医学实践对社会学的需求更为迫切。本文将就医学实践中社会学的应用方法进行研究,对提出具有可行性实施建议。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3-0017-01
引言:在当前学术研究中,针对医疗实践中引入社会学机制的研究还不够广泛,但是随着医疗改革的发展,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公众在就医过程中的精神需求和心理需求也在发生相应变化。因此针对医疗实践中社会学应用进行研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能够对国内医疗事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医疗实践中的社会学因素
人不但具有生物学属性,更具备特定的心理学和社会学属性。著名医学研究者波克拉底曾指出,医疗人员了解疾病的发生类群,比了解哪些类群患有哪类疾病更重要。在医生与患者面对面时,对该患者的情况究竟了解多少?从生物学角度而言,患者可能存在某些生理疾病,也可能表现为精神方面的疾病,还可能出现没有明显医疗指征的心理疾病。
从社会学角度而言,患者可以分为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以年龄为分界线可以将其划分为老年患者、壮年患者、青年患者以及幼童患者等不同类型。如果以职业为划分标准,则可大致分为脑力型和体力型两种类型患者。这些患者由于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的不同,才会形成各自的疾病特点和性格特征。这些都需要利用社会学知识进行分辨和判断。
由于患者个人条件较为复杂,有些患者可能由于工作原因形成职业病需要治疗,有些患者可能由于家族遗传因素需要治疗,也有些患者可能因为生活习惯不健康,形成各类疾病,这些都需要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而有些所谓“患者”,其治疗请求完全是处于对社会或者岗位责任的逃避,例如某些人会因为工作压力加大、难以适应,进而声称自己“患有某种疾病”要求治疗。还有一些心理健康不佳人群,其心理情绪反应直接转化为生理反应,出现心慌、心悸、凶猛、乏力等症状,但是在就医过程中各项检查数值均显示正常,这就需要医疗人员利用社会学知识进行判断,从而改善患者现状,提升医疗质量,为更多治疗患者解除痛苦,促进社会安定和谐。
二、医疗实践中的社会学分析
1.社会心理因素与生物因素的相互作用。
一般而言,社会心理因素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而生物因素则具有显性特点。通常情况下,心理因素被生物因素所掩盖。很多情况下,患者与治疗者不予合作,而这种不合作又分为两种情况:自主行为与不自觉行为。不自觉行为则表现为患者对自身生理变化夸大其词,即使是轻微疾病,也会由于心理负担过大而夸大其词,强调感觉不适症状,这些都会造成医疗人员判断失误。而自主行为一般是患者有意识、可控制的行为,但是在患者主观意识引导下,采取对医疗人员的不合作行为。例如某患者男性,43岁,由于自杀(跳楼)未遂入院治疗。在医院接受医疗护理后,患者已经可以自由活动,在就在此期间,患者再次以跳楼方式自杀,不治身亡。从这一案例可以看出,患者生理创伤掩盖了其心理抑郁,也就是说患者的生物性因素障碍了其社会心理因素,并促使医疗人员的关注重点集中在生物因素方面。其次,患者第一次入院后表示配合治疗,但是这种配合行为不是以康复为目的的,而是为了实现自杀行为的成功,但是这样隐性目的并不为医疗人员所了解,进而造成悲剧发生。
从这一案例也可以看出,患者之间的正向影响作用高于负向影响。也就是说患者可能会由于自身感知不足,认为医疗人员的关注不够,从而对医疗服务质量表示质疑。
2.社会心理因素与生物因素关系。
社会心理因素同样可以成为患者的致病原因。例如长期在高辐射环境中,或者长期接触某种有害物质,都可能造成致病因素。例如神经衰弱能够影响人的工作效率,工作效率的下降又会引发人的焦虑情绪,而焦虑情绪会使神经衰弱症状更为明显。例如由于长期吸烟造成的气管炎病人,在其急性发病期治疗重点在生物学目标上,而在期缓解期,则应当以社会心理因素进行干预,例如劝诫患者戒烟等。
在社会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双重作用下,医患关系同样呈现微妙变化,其复杂性也在不断增加。医疗人员的检查、询问等行为,能够与患者形成互动作用。尤其是在患者对自身病情强烈关注的情况下,对医疗人员的任何一个细节信息都会高度关注。例如医生在例行查房中,如果对甲关注较多而对乙例行询问,那么甲患者就会对自身病情进行联想:是否自己病情加重,所以医生会格外照顾?而乙患者可能会联想:是不是自身病情加重,已经不具备治疗价值,因此医生会对自己有所忽视?上述因素对于患者的心理建设造成很大干扰,从而使病情更为复杂。
从上述案例分析可以看到,在医疗实践中引入社会学,对于患者治疗、隐患关系改善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社会学引入中,需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分清主要矛盾。针对具体患者进行分析,并划出环境、心理、生理等因素的主次关系。第二,寻找规律性。分析干扰患者健康的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第三,科学取舍。医疗人员要积极发现主要矛盾所在,兼顾主体的变化特点,分清主次矛盾并予以解决。第四,动态调整。在治疗中不能仅仅依靠药物作用,同时还要对患者进行一定的心理辅导,使双方具备更为和谐的社会关系,产生协调发展作用。
三、结语
随着医疗领域社会问题的不断增加,针对医疗实践中社会学的渗透和应用,已经成为未来医疗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需要医疗人员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尤其是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实际工作中积极应用社会学知识。同时还需要医疗机构进一步建立相应的咨询平台,利用医院、媒体、网络等多种方式拓展社会学在医疗实践中的应用途径,从而获得更为和谐、稳定的医疗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