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陈标华
研究表明,一旦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如对衣食住行、环境得到满足后,那么,每一块钱财富的增加对快乐本身就不再具有任何特别意义。
与许红敬相识是一种缘分,在记者的眼中,她爱书,也爱写文章,或许她本身就是一部值得慢慢品味的书。
在她QQ空间里,每隔三五天就会更新一篇文章,随之而来的是一大堆的评论。有的“粉丝”评论她的文章朴实而感人,有的则表示看完后都哭了。
许红敬曾经是一家杂志社的记者,写了很多耐人寻味的报道,现在隐退二线成为广州市萝岗东区小学的一名语文老师。一些身边的朋友总是关切地对问她:“为什么好端端的记者不做,跑去当老师?”潜台词是:你怎么能呆在一个小地方当老师?
当记者再次提出这个问题时,许红敬淡然一笑,把目光移向远方,似乎陷入了沉思:“是啊,为什么呢?”许红敬并没有正面问答记者的问题。
“曾经有人询问一位登山者何以要登山,这位登山者不假思索的回答道:‘因为山在那里。’这个回答正中我意,他是如此简单而深刻。是啊,靠登山升不了官发不了财,还有生命危险,但对于登山者,山就是他的宿命。有时,我也问自己:是什么精神指令驱使我要当一名传道授业者?现在我终于明白了:教师和记者一样,都是文化的播种者,教书和写文章都是为了文明的传承。等到了一定的年纪,我已不大可能去挖掘太多经典而美丽的故事,但我要对脚下这片曾经养育我生命的泥土尽可能做些朴素的回报……”
许红敬说,老师当力求通过自己的教育使学生从得益于当下起,到得益于日后,直至获益于终身。为这一理想,她表示“衣带渐宽终不悔”。
谈到小康生活,许红敬并没有把笔墨过多地挥洒在教育方面,而是更多地谈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她心目中的小康生活是怎样的。在许红敬眼里,小康生活和幸福感是挂钩的,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以下是许红敬眼中小康生活的图景:
在我的小康生活中应该有一座阳光明媚的足够一家人居住的房子,这房子周围有鸟语花香,而不是浓浓的汽车尾气的味道。并且我不用每个月拿上自己大部分的工资来付房贷。我对这房子不仅有使用权,还有永久的所有权,可以把它传给我的子孙后代。
此外,在我的小康生活中,还要有安全有保障的食物。我不用担心青菜中有残留农药,不用担心猪肉里面有瘦肉精,不用担心零食中有过多的添加剂,不用担心西瓜用了膨大剂,西红柿用了催红素。我宁愿吃得简简单单,更希望吃得健健康康。
再次,在我的小康生活中,还有足够的钱与闲去旅游。不管是短途旅游,还是出国游,都有机会去体验。并且旅游不是拍拍照、留留念而已,而是可以充分地放松身心,感受异地的美丽与风情。
最后,在我的小康生活中,应该有条件和至亲的家人们生活在一个城市,想念他们就可以邀他们过来吃一餐饭,他们需要照顾与帮助的时候可以第一时间赶到他们身边。可以经常给他们买礼物,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许红敬深知,即使她描述的小康生活并不奢侈,也不刁钻,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未必容易实现。要一一实现这些愿景,需要时间与良好的政策,她坚信总有一天会到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