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及SWOT分析

2015-06-24 14:08于威滕汉玮王钦
长江蔬菜·学术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设施农业兰州SWOT分析

于威 滕汉玮 王钦 等

摘 要:通过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兰州市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内外部条件进行分析,得出兰州市发展设施农业前景光明,但机遇与挑战并存。针对兰州市发展设施农业存在的的问题,提出了优化产业结构、加强政府支持力度、加强产品质量监管的发展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兰州;设施农业;发展现状;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S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547(2015)12-0057-07

设施农业是在人们生活需求不断增长的同时发展起来的,是在环境可人为控制的保护设施下进行的农业生产。设施农业是高效农业的重要形式、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1]。因投入高,具有高附加值、高效益、高科技含量等特点,设施农业发展迅速,其主要栽培对象为蔬菜、花卉和果树,近年来,设施畜牧养殖业也逐渐发展。SWOT分析法模型即态势分析法于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旧金山大学教授韦里克提出,通常被用于企业战略制定、竞争对手分析等[2]。经多年验证,目前应用范围涉及城市规划[3]、产业发展[4]、区域经济[5]等领域。近年来,新型农业产业[6~8]及生产情况的分析及发展前景亦多运用此方法[9~12]。为加快兰州市设施农业的发展,运用SWOT分析方法,客观地分析了兰州市设施农业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遇(Opportunities)与挑战(Threats),从而找出有利因素、不利且需要回避的因素[13],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对策,以期为兰州及周边相似区域调整设施农业发展思路、制定发展策略提供依据。

1 兰州市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及优势(S)分析

1.1 区位优势

兰州市位于北纬36°03′,东经 103°40′,是中国大陆地理版图的几何中心,被称为中国“陆都”。市区南北群山环抱,东西黄河穿流而过,海拔1 430~

3 670 m。兰州地处内陆,大陆性季风气候明显,降水少、日照时间长、光能潜力大、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年日照时数1 627~2 769 h、≥10℃的有效积温2 700~3 300℃,年降水量250~450 mm,并集中分布在7~9月。无霜期95~180 d,年平均气温5~9℃。

设施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发达的交通运输条件。兰州中川机场是全国重要的航空机场之一,是甘肃的空中交通枢纽,该机场现有38条航线。兰州市境内有4条铁路干线,其中电气化里程222.8 km。兰州铁路枢纽年货物发送量698万t,过境量为3 310万t,铁路货运能力为5 100万t,占总货运能力的70%。市境内公路密布,总里程1 952 km,公路枢纽是以兰州为中心,现有集装箱中转站和中转库各1个,年货物量为15万t,兰州市公路货运能力为

3 574.4万t,占总货运量的30%。

①城关区 年日照时数2 607 h,日照百分率59.4%。气温7月最高,平均22.2℃,1月最低,平均为-6.9℃,≥0℃的有效积温为3 816.3℃,≥10℃的有效积温为3 242℃,无霜期179 d。降水的季节性分配不均,一般4~9月较多,为284.3 mm,占年总量的86.7%,尤其集中在7~9月,降水量192.8 mm,占年降水量的60.5%,年平均蒸发量为1 437.7 mm,为降水量的4.4倍。区内的兰州火车站是陇海、兰新、兰青、包兰四大铁路的交汇点,为西北铁路交通枢纽;西兰、兰新、甘青、兰包、甘川、兰朗等25条公路干线通往全省各地及邻近省区,境内的高速公路可直通兰州机场。

②七里河区 海拔1 521~3 121 m,年平均气温7.8℃,年降水量334~594 mm,年蒸发量1 499.4 mm,无霜期92~174 d。以铁路、公路为主的交通网络纵横延伸,四通八达。西北最大的铁路货运编组站建在区内,312国道横贯东西,陇海、兰新、兰青、包兰铁路干线和甘川、宝兰等28条公路穿境而过。

③西固区 南北环山,中间为黄河谷地,南北由高渐低向中部黄河盆地倾斜,形成山、台、川3个阶段,黄河由西向东横贯全境。山区可分为南、北2个部分,平均海拔1 800 m。川区主要分布于黄河两岸,平均海拔1 540 m,地势平坦。山区垂直性气温变化较显著,年平均气温8.5℃,最高气温36.1℃,最低气温-23.4℃,年均降雨量330 mm,无霜期169 d,年平均日照时数2 780 h。兰新、兰青铁路横贯全境,是向西辐射青海、新疆、西藏的重要接力站与中转站。境内有省级以上公路3条,甘新、甘青国道穿越东西,中川、刘兰、盐锅峡公路在此与甘新公路相接,同时区内乡村公路四通八达。中川机场距本区20 km。

④安宁区 海拔1 517.3~2 067.2 m,属中温带气候区,内陆性气候特征明显,年均降水量349.9 mm,年蒸发量1 664 mm,年平均气温8.9℃,年均日照时数2 476.4 h,无霜期171 d。距离市中心仅5 km,距兰州西货运站仅6 km,距兰州中川机场仅48 km。安宁区将建成西北地区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货运集散中心——兰州枢纽货车北环线及北编组站工程,新建的北编组站设“三级七场”及机务段、车辆段、折返段。

⑤红古区 平均海拔1 770 m,年均气温7.1~9.1℃,年日照时数1 762~2 769 h,年均降雨量327.0~349.9 mm,无霜期160 d左右。红古区处在兰州、西宁两大省会城市的几何中心,距两大省会城市各约110 km,兰青高速、109国道、兰青铁路穿境而过,海石湾火车站是青藏铁路公司二等车站,处于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活跃带上。正在兴建的兰新铁路将构成红古通往各地的快速通道,红古“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凸显。红古区还是连接青藏的交通要道和咽喉。

⑥永登县 年均气温5.9℃,年均降水量300 mm,无霜期121 d,平均海拔2 000 m,年均日照时数

2 659 h。312国道、109国道、兰新铁路横贯其境内,中川机场座落县域,县乡道路四通八达。

⑦皋兰县 地形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海拔1 459.2~2 445.2 m,年均气温7.2℃,年均降水量266 mm,年均日照时数为2 768 h,无霜期144 d。皋兰位居兰州北大门,县城地处兰州、白银两大工业城市之间,相距两城均约为42 km。兰包铁路、109国道、白兰高速公路、皋营公路纵贯全县,忠哈高速公路直达中川机场,县乡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由皋兰火车站改建的兰州北站,日吞吐量达100万t以上。

⑧榆中县 海拔1 430~3 670 m,年均降雨量

350 mm,年蒸发量1 450 mm,年平均气温6.7℃,无霜期120 d左右。按照自然特点,全县分为中部川塬谷区、南部高寒二阴山区、北部干旱山区三类不同地区。全县形成以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级公路为主,以通乡、通村公路为构架的交通网络。陇海铁路、巉柳高速公路、312国道、309国道横跨东西,省道101线、109国道纵贯南北,白榆公路、东京公路(夏方公路)等县级公路连通兰州、白银、临洮等周边城市,榆新、高韦、路兰等通达公路已改造建成并投入使用。县城距中川机场80 km、距兰州38 km。

1.2 经济优势

农民的收入状况往往直接影响到生产资料的投入情况。因此,只有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才有资金更新改造生产设备、才会加大生产资料的投入力度、才会迎来更高的收益、才会有利于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2013年上半年,兰州市农民现金收入

3 592.6元,增长14.3%。2013年全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 114元,增长14.29%,净增890元,是多年来净增额较高的一年。

1.3 科技优势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设施农业的健康、快速、持续发展离不开科研单位以及各级农技推广人员的努力。兰州是甘肃省的科技中心,有大专院校12所,同时设有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甘肃省科学院、甘肃省农科院、兰州市农业科技研究推广中心等科研单位,科学技术力量雄厚。甘肃省每1万人中科技人员达到27人,省会城市兰州每1万人中科技人员达到30人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数,高于广东、山东等发达省份,并具有较为完善的市区县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为开发利用兰州的农业资源提供了科技服务,在解决农业生产疑难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仅兰州市农业科研单位获科技成果20项,每年引进推广各类蔬菜新品种约598个,在生产中示范推广品种58个,新技术60项,其中,双垄全膜栽培技术、冷凉区双垄三沟栽培技术、新品种田间鉴评筛选方法等在省内外有较大影响力和推广前景。同时,大力引进和推广适合本市发展的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的新技术,组织各类专题试验数十项。

1.4 产业优势

完善的产业链条有利于设施农业产业进入良性循环。目前,兰州市已形成叶菜与茄果类结合、大路菜与精细菜结合、高原夏菜与设施蔬菜结合、本地销售与外销结合的较为完善的从种植、分级、包装、冷藏到销售、运输的产业链。第一,保证种植面积才能保证产量。兰州市设施蔬菜面积9 180.0万hm2,其中日光温室面积达到4 046.7 hm2,塑料大棚

5 133.3万hm2(表1、2),建成了5个千亩设施农业示范基地。第二,龙头企业带动,促进产业快速发展。截至第6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认定,全市共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 230余家。第三,配套设施完善,形成产销一条龙。兰州市目前已建成蔬菜保鲜库89个,库容量15万 t,年吞吐量150万 t,基本保证外销冷藏所需,大青山蔬菜瓜果批发市场已成为水果蔬菜销售集散地,约有40%的设施蔬菜由此销往西藏、青海、新疆等地;高原夏菜物流中心的建成,将进一步完成兰州蔬菜、水果在南方与北方之间的输入与输出任务。近几年,新兴的观光农业发展迅速,休闲农家乐、观光采摘园等农业旅游项目也呈良好发展势头。

1.5 产品优势

兰州以“政府组织、统一规划、全面检测、企业申报、整体推进”的形式,组织认定无公害产地11.88万hm2,绿色监控面积0.4万hm2;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78个。确立国家级无公害蔬菜创建县1个、省级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县(区)5个、市级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9个。

以政府引导、企业为主、质量为本、注重创新为基本原则,培育了兰州高原夏菜整体品牌。采取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标准、统一监管的“四统一”管理模式。目前,兰州市共取得有机蔬菜认证8个、绿色蔬菜认证81个、无公害蔬菜认证180多个。目前各县区主栽蔬菜品种及面积见表3。

1.6 政策优势

截至2013年,出台了《设施农业、肉羊产业、土地流转“三个1 000万”扶持办法》、《兰州市设施农业发展扶持办法》、《兰州市农村土地流转扶持办法》,制定了我市“三年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加快了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中小河流治理、引洮榆中受水区配套等工程建设, 为农业生产提供所需的沟、渠、水、电、路等配套设施及相关配套资金。

2 兰州市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及劣势(W)分析

2.1 土地资源匮乏

兰州市以山地、梁峁和丘陵为主要地貌,约占全市总面积的72.90%。盆地位于境内北部,约占全市总面积的12.32%。河谷川台阶地位于境内中部和西南部,约占全市总面积的14.78%。截至2013年,全市土地面积131.92万hm2,全市耕地面积

28.89万hm2(表4),全市耕地面积占土地面积的22%(图1),各县区耕地面积占全市耕地面积的比例见图2。根据2010年第6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全市常住人口为3 616 163人,人均占有土地0.36 hm2。

2.2 劳动力不足及劳动成本偏高

目前,全市16~25岁的农业劳动人口只有16.4%;26~35岁的农业从业人员仅为21.1%。在经济条件和生活质量不断改善的情况下,农村劳动力越来越紧张,一些高效设施农业基地常常出现用工荒的现象。

劳动力成本是指企业(单位)因劳动力、劳动对象、劳动手段、雇佣社会劳动力而支付的费用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构成是劳动力成本核算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据调查,种植1 300 m2蔬菜大棚需要2个以上劳动力,农村劳动力价格也在不断提高,目前正常每1个用工每天的报酬已达100~120元,比2 a前增加了50%,而且仍然呈上升的趋势。因而,农忙季节常出现无劳力或劳力不足情况,导致延误农时,影响正常农业生产。

2.3 市场竞争力不强

①农业投入品的不科学施用和滥用 在以追求产量最大化为目标的情况下,农药、化肥等生产投入品的不科学施用和滥用现象仍然存在,影响着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原因有2个,其一,农资经销商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农民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施用伪劣产品,在2013年甘肃省质监局的秋季肥料抽检中,共抽查了68家生产(流通)企业的85批次的农用化肥,产品质量合格率为85.9%。近年来,一些不法商家为使肥料见效迅速,在生物肥和叶面肥中添加生长调节剂,使用此类肥料后往往会导致叶片萎蔫、果实畸形、植株停止生长或徒长等现象,给农民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其二,农民一味追求高产高效,明知故用劣质、高残留农资产品,此种行为不仅导致土地和水资源污染,而且极大地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有损兰州市农产品声誉。

②总产量偏低 目前,兰州市设施蔬菜总产量仅约 50万t,总产量偏低意味着市场份额不足,在市场上不能起到主导作用。

③无名、特、优产品 如果想要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必须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我市设施蔬菜中种植面积及影响力较大的只有陇椒系列辣椒,虽然从某种程度上证明了品种的优势,然而在外阜市场仍形成不了明显的销售优势。

2.4 旧棚倒塌及新棚闲置

经过10余a的生产,我市部分在2000年以前建设的日光温室的墙体已经倒塌,屋面下沉,严重影响了温室的采光和生产效益。在兰州高新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地,由于土地被开发利用,部分温室荒废,还有部分地区因温室运营成本较高,导致比较效益下降,务农人员无力继续生产,劳动力外出打工,因此存在温室闲置状况。

2.5 农民经济负担重

2013年农业部“百乡万户”调查数据显示,尽管春耕农资整体供应充足,但农药、化肥、种子等必备品的价格较往年提高了20%~30%。农业收入是甘肃省农村家庭经营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部分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受市场因素影响而上涨,给农民增收造成了负面影响[14]。

自我市加大设施农业规模建设以来,部分农民贷款建造相关设施,甚至有些农户一户就建造了10余栋温室,平均每户贷款5万元,贷款利率为8%,每户每年平均支付给银行的利息就达4 000元左右。随着农资价格不断上涨,蔬菜收购价格涨幅较小,部分农民一整年的收入只够支付银行利息,从而背负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3 兰州市设施农业发展机遇(O)分析

3.1 政策机遇

2014年年初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推进以设施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的新兴产业技术研发,组织重大农业科技攻关;发挥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引领作用;将农业作为财政科技投入的优先领域,引导金融信贷、风险投资等进入农业科技创新领域。

甘肃省相继出台了《甘肃省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和《甘肃省蔬菜产业扶持办法》,加大了对设施农业的投入力度。兰州市为了促进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自2013年开始每年列出财政资金3 000万元支持农业工作的开展。

3.2 社会发展机遇

2013年兰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4年兰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新增高原夏菜0.23万hm2,设施农业666.67 hm2;扶持特色龙头企业20家,培育壮大重点农民专业合作社30个;鼓励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支持新建和续建项目24个。

2014年兰州市重点发展蔬菜育苗连栋温室建设,在不同区域新建66.67 hm2日光温室,进一步促进了冬季蔬菜供应。

3.3 促进农村创业就业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企业选择以产业和资本转移的方式来规避风险。部分企业和个人将视线转移到设施农业上,将资金注入到观光农业、生态旅游等农业项目,使得北、上、广等大城市失业人员返乡务工。加之,近年来就业压力较大,大学生就业困难重重,部分大学生选择回到农村创业,将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带到农业领域中。

4 兰州市设施农业发展风险(T)分析

4.1 自然风险

兰州市主要存在干旱、冰雹、霜冻、大风、低温、暴雨等自然灾害。2014年上半年农作物受灾面积87.48万hm2,其中绝收面积3.122万hm2,农作物受灾面积为近6 a同期灾情平均值的60%。在各类灾害中,春季低温冻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直接经济损失均占甘肃2014年上半年各类灾害总数的80%左右[15]。

4.2 技术风险

第一,农户固守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管理方式,不积极主动学习新品种生产技术和管理知识,新的农业知识在推广阶段受阻。第二,设施农业多以名、特、优品种为主,品种更新换代很快,其生产管理与常规种植业具有很大的区别。设施农业生产技术相对较难,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实践,有积累和提高的过程。因此,必然会产生技术风险,给农户带来经济损失。

4.3 市场和经营风险

设施农业的市场运作尚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的市场风险主要是商品价格风险,因此,需要经营者掌握一整套科学的经营管理方法。目前,农户与合作社的主要组成人员为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对市场的认知度不够,信息不灵,只掌握单一的买入卖出技能,缺乏统筹意识和市场预见性。虽然近年来农业合作社及各类协会在发展数量和规模上有所增加,但仍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农业合作社或协会没有起到相应的组织和管理作用,因此,市场竞争能力相对较弱。

5 兰州市发展设施农业的对策

5.1 发展“一村一品”

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规模生产的原则,突出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 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引导特色产品向优势生产区集中,进行连片规模生产,加快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带。

5.2 推广标准化生产

把标准化贯穿于产前的茬口安排、作物选择,产中的田间管理、生产资料使用,产后的分级包装和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上,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在生产中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平衡施肥、生物肥料、黄板诱杀、防虫网、土壤消毒、高温闷棚等生态综合防控技术。在产品收购中逐步推行优质优价、分级收购、分级包装,严把产品质量关。

5.3 合理安排茬口

一是优先选择推广高产高效生产模式。二是要瞄准元旦、春节等节日市场,确定适宜的品种、育苗时间、定植时间,打好时间差、空间差、季节差,实现市场的均衡供应。三是要搭配种植不同作物和不同品种,防止连作障碍和土传病害的发生,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生产效益。

5.4 加快良种推广

一是要抓好蔬菜新品种的引进、示范、推广工作,加快蔬菜品种的更新换代。二是加快工厂化育苗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育苗设施,推进工厂化、专业化育苗进程,提高种苗质量,推进良种良法的配套技术推广。

5.5 打造名、特、优产品

一是注册品牌商标和认证绿色食品,制定生产标准,提高产品档次,树立品牌形象,提高知名度,扩大市场份额。二是引导各蔬菜公司和产业合作社推行优质优价的购销机制,实行分级收购,改进产品的包装,推进产品质量优化升级。三是加大外向型输出蔬菜基地建设力度,逐步扩大输出份额。

5.6 加大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力度

各级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机构要一手抓农资打假,不断规范农业投入品市场秩序,切实维护农民利益,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一手抓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检查,不断完善检打联动机制,规范农业投入品使用行为,切实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维护公众健康,真正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为我市农业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李德新,张木莲,苏国东.把脉江苏高效设施农业[J].江苏农村经济,2007(11):48-50.

[2] 孙益梁,关海玲.太原都市农业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J].经济师,2012(2):225-227.

[3] 袁牧,张晓光,杨明.SWOT 分析在城市战略规划中的应用和创新[J].城市规划,2007,31(4):53-58.

[4] 胡文海.池州市特色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与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7):529-532.

[5] 朱选功.河南省在中部区域经济竞争中的SWOT分析[J].集团经济研究,2005(9):131-132.

[6] 聂玮.发展农业休闲观光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以河北省为例[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39-41.

[7] 张军.浅谈新农村建设中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策略[J].河南农业,2009(16):16.

[8] 孙金土,何庆富,金小华,等.拓展农业功能 推进休闲观光农业发展[J].杭州农业与科技,2009(4):11-12.

[9] 张景新,徐苏妃.广西特色农业SWOT分析与对策研究[J].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4(1):23-26.

[10] 杜华章,钱存来,王义贵. 基于SWOT分析的高效设施农业发展对策研究——以江苏省姜堰市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314-319.

[11] 郑文昭.宁夏休闲农业SWOT分析及发展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12):3 626-3 628.

[12] 甄若宏,周建涛,刘华周,等.江苏发展高效农业的SWOT分析及发展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08,27(6):17-19.

[13] 孙琳,高建中.安岳县观光农业SWOT分析及开发设想 [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22(5):60-62.

[14] 龚大鑫,窦学诚,景锐.甘肃省农村家庭收支结构及影响因子分析[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9,8(4):155-160.

[15] 甘肃省民政厅.关于甘肃省2014年上半年自然灾害情况的通报[EB/OL].http://www.gsmz.gov.cn/zwzq/xinxgkml/zyfw/2014/07/22/1406018275695.html,(2014-07-22)[2014-11-24].

[16] 陆文聪,西爱琴.农业产业化中农户经营风险特征及有效应对措施[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7):83-86.

猜你喜欢
设施农业兰州SWOT分析
苏南地区设施农业发展经济效益分析
朝阳市设施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建设开发SWOT分析
海南发展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SWOT分析
P2P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研究
企业运营管理与财务战略分析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某公司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