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新农
当大家带着异样的目光看待问题的时候,一切都会与自己或自己所在地无关。这个曾经在我国古代西域地区叱咤风云的人物,一定会被人们认为与阿拉尔没有任何关系。殊不知,古代于阗方国,其势力范围很广,现在的阿拉尔地区,因受于阗河流域的影响,与其交叉中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绝不会少。况且,这是一个极富正义的人物,我们在他和他王族的身上,看到如此多的正能量。
公元前119年,“凿空西域”的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仔细勘察了于阗的山水形势,他认为黄河的源头就是出自于阗,这种认识无疑深化了于阗国与中原王朝的联系。西域都护设置后,于阗国的王、侯等各级官员都受到中央王朝的册封,成为汉朝的地方官员。到了东汉时期,班超在收复西域过程中也得到于阗王鼎力相助。公元79年,班超奉旨回朝,于阗王广德及百姓皆号啕大哭,“互报超马腿不得行”。班超深受感动,他毅然上书朝廷,决定留下来继续维护西域稳定与国家统一。班超之子班勇出任西域长史时,同样得到于阗王义无反顾的支持,于阗国也成为西域长史的驻地。尽管东汉的灭亡再次导致中原政局动荡,但却无法断绝于阗国要求内属的迫切愿望,到了晋代,于阗国王被册封为“晋守传中大都附奉晋大侯亲晋于阗王”。然而在此之后于阗国惨遭兵祸,于阗国内百姓饱受苦难,也就更加向往和平统一的国家。
古于阗国(今和田地区)是中国历史上西域地区持续时间最长的地方政权,历经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北宋及辽等朝代。在历史的不断演进中,于阗国王室家族对中原王朝的认同,贯穿始末。
公元648年,唐朝再次一统西域,在于阗置都督府,封于阗王尉迟伏阁雄为都督。据《新唐书·西域传》记载,于阗王国始终保存着自汉代以来中央王朝的诏书与符节,均由每一任于阗王来保存,并在王位交替时,亲自郑重交付下一任于阗王,以此证明于阗国与中原王朝的隶属关系以及王位更替的合法性。这些举措深得唐王朝的肯定与赏识,于阗也成为安西四镇之一。正是这种王族历史记忆与百姓渴望统一安定生活相结合,使得于阗国更加珍视与中原王朝的亲密关系。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举国震荡,于阗王尉迟胜以国家安危为虑,毫不犹豫地让位其弟尉迟曜,在于阗国内仅有“胜兵四千”的情况下,仍举国之力,亲自率领5 000士兵赴难平叛。事后,尉迟胜为加强于阗与中原地区的联系,婉拒其弟归还王位的请求,希望能留在京师宿卫 。多年后,按照于阗国传统,尉迟嚯应传位于尉迟胜之长子尉迟锐,然而尉迟锐做出了与父亲同样的选择,再次放弃了于阗王位,选择为唐德宗宿卫。到了912年,于阗国王尉迟僧乌波继位于阗王,他十分仰慕中原文化,便把自己的名字改为李圣天,之所以姓李,是因为他自己认为是唐朝的属国,不论行政建制、职官制度还是宫殿建筑皆模仿唐朝,甚至其所建造的金册殿、丹凤楼等宫殿,也都面向唐朝所在的东方。尽管此时唐朝已经灭亡多年。就这样,于阗国保持对中原王朝的忠诚一直持续至其灭国。
于阗国地方政权之所以能够持续长达数千年,是其得到了中原王朝高度的认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王室内部将中原王朝认同嵌入王位更替的制度模式之中,保障了地方政权始终能够与中央建立紧密联系的历史惯性;另一方面人民渴望安定,只有强大的中央政权做支持,百姓才有安定的生活,地方政权也才能得以稳固。这便是我国“大一统”国家内在核心精神,也是于阗国留给我们宝贵的历史财富。
于阗王李圣天及其王族的故事,是民族团结的故事,更是文化认同、祖国认同的故事,今人应深刻思考,以史为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