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善”以外的伟大与高贵

2015-06-24 11:29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2015年31期
关键词:最底层活命不争

杨绛先生笔下的“老王”,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身体残疾,思维“落后”,被亲人遗弃,被社会抛弃,生活极其艰难,人生极其不幸;他心怀善意,对杨绛先生一家非常友好。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老王的卑微与弱小,友好相待杨绛先生一家,就简单地认为他是苦命的人、善良的人,而忽略了老王伟大的牺牲精神与高贵的人格尊严。

1.牺牲精神。或许是与生俱有的品质,或许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体现。文中的老王,一生坎坷,一生不幸,却没有半点的怨,也没有半句的恨,只是默默地承受,悄悄地“活命”。面对“进不去”组织,他只是感叹“人老了,没用了”;面对亲人的遗弃,他只是遗憾两个侄儿“没出息”;面对破落的大院、塌败的小屋,他却是坦然“住那儿多年了”;在载客三轮被取缔后,老王“欣然……装上半寸高的边缘”,以运送自降为“货”的老主顾;在孤独寂寞中辞世后,仅是“缠了……全新的白布”,然后“埋在什么沟里”。这就是生活在中国最底层的草民,逆来顺受,耐苦忍累,不争不怨不恨,所求的只是“活命”,所有的只剩“牺牲”。你或许会“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不可否定的是,正是由无数的他们延续了整个民族的未来与希望。他们的奉献与牺牲理应得到所有中国人的尊重,而不仅是哀怜。

2.高贵人格。身虽卑微,命虽挣扎,但老王不占不拿,有情有义,即使自己生活难以为继,也常怀恻隐之情,常存接济之心。老王是“最老实的”“压根儿没想到”“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老王自愿给杨绛先生家“带冰,车费减半”;老王“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即使“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在辞世的前日,给杨绛先生家送来“新鲜的大鸡蛋”和“好香油”,要知道,在那个物资异常缺乏的年代,鸡蛋与香油是多么的珍贵。最难得的是,老王给在难中的杨绛先生一家送来了“尊严”。在那个疯狂的年代,杨绛先生一家是被“专政”的对象,是被批斗的常客,多数人唯恐避之不及,然而老王却常用三轮载着杨绛先生,并与她“说着闲话”;即使病了,还“扶病到我家来”;病重不能来了,就“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弥留之际,老王直着僵硬的腰腿,送给杨绛先生鸡蛋与香油。然而,老王送的仅是鸡蛋与香油吗?他送的是真挚的情义,送的是最后的关怀与告别,送的是自己对杨绛先生一家的敬重。老王不是为钱而来的,对此时的他来说,一切皆空,何谈钱呢?然而,当杨绛先生给他钱时,他没有分辩,也没有拒绝,因为他知道杨绛先生的习惯,知道杨绛先生的性情,只是无言地接受。杨绛先生认为“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中“也许”二字包含了老王多少的无奈!当老王站在门口“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时,他把自己最后的尊严,送给了杨绛先生。

就这样,老王用他的双手,用他的牺牲与忍辱,用他的怜悯与自尊,活出了人性的尊严,活出了品德的高贵。

形象分析

我们常说“好人会有好报”,但是老王显然并没有得到多少的“好报”。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你是老王,让你重新选择一生,你会怎么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你喜欢
最底层活命不争
坚持“不争”
荷花
张之洞的“三不争”
地震时是躲是逃?
七月之夜
如是说
依据文本特质,有效落实“三位一体”王君
不争的函谷古道
一秒变酷炫!德国摄影师将螺旋式楼梯拍成“盗梦空间”
不 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