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排名榜:尽信榜则不如无榜】
“大学排行榜真是让人眼花缭乱啊!”新出炉的大学排行榜引起不少网友的感叹:“一会儿出现一个排行榜,都说自己是最权威的,但是各家排的名次又不一样。到底该信谁?”目前,仅国内就存在武书连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网大论坛、中国校友会网、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等十多个机构发布的不同类型的大学排行榜。也有不少排行榜仅发布过一两次,未能延续(新华报业网)。
红网吴敏撰文称,中国大学排名与国际上的大学排名存在巨大差距。国际上,为了规范大学排名机构的行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洲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和华盛顿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于2004 年共同发起成立了大学排名国际专家组。2006 年5 月,在柏林召开的第二次会议上,讨论通过了一系列高等教育排名的质量标准和操作范例,即柏林原则。该原则共有十六项,从排名的目的、指标设计与权重、数据收集与处理和结果公布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规定,作为对高等教育机构进行排名需遵守的共同准则。
而国内一些科研机构或一些数据调查公司,则根据有限的大学公开信息和科研成果,结合自身的商业逻辑,自己制定一套评价标准来评出个子丑寅卯,如此草率,缺乏可信度,没有社会公信力。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高校在信息公开方面的力度与国际还存在差距,以至于学术机构不能对一所大学做出全面的考量评价。
中国大学排名缺乏专业制度考量,国内对大学教育评估制度的缺位,给了民间机构指手画脚的机会。在今后的教育改革中,亟待建立一套完善的、权威的评估机制,既可以推动高等教育量化提升,又可以引导层次不一、水平不一的评估机构,推动我国大学排名评估体系走向完善、成熟、公正,还可以通过制度约束和权利监督以及社会公众监督,真正实现中国大学在国际排名中进位赶超。
事实上,一份名不副实的、草率的、没有科学性的大学排名榜单,对中国教育是有害无益的。这既是对家长和学生的不负责任,也是对中国教育的戕害。
【手机太诱惑,家长太任性】
来自《广州日报》“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家长和老师在孩子的面前,孩子却在玩手机”。日前,在某家长论坛上,一名家长的吐槽引发了大讨论。红网杜建锋撰文称:手机太诱惑,家长太任性。为制止儿童、学生使用手机,一场“夺机大战”就此上演,委婉一点的约法三章,釜底抽薪的没收手机,监控与转移注意力并行不悖,但是效果寥寥,令人忧心。
一方为忧心忡忡的家长,一方为乐“机”不疲的孩子。持续多年的“手机争夺战”,拉锯纠缠,难解难分,喜剧悲剧交替上演,斗智斗力并行,博足人的眼球,也让深处其中的两方感情变得淡漠,甚至有些许怨意。
怪手机太诱惑?似乎也有些道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日新月异,功能强大无比。QQ聊天,微信相约,刷微博,赚点数等等,哪一阵子没有聊个天,刷个微博,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现代人。
怪大人太任性?道理确实比较充分。据调查,五十名家长中,三十二名家长表示在哄孩子吃饭或者睡觉时使用过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给儿童讲故事,为了省力,家长不再翻书找资料,不再口头讲述,故事的讲述者成了手机;为了哄孩子睡觉,不是妈妈哼一曲儿歌,而是手机播放的mp3;为了将孩子“固定”在饭桌旁,智能手机播出一段动画片,孩子开始安安静静吃饭等等。大人的任性成就了手机,手机成了孩子眼中充满乐趣的“玩具”,向往之,把玩之,直至无法自拔,沉溺其中。
曾经,父爱就是牵着小手一起蹚过小河;曾经,母爱就是一首催眠曲,伴随着孩童进入梦乡。手机时代,播放代替了哼唱,微信取代了耳语,家长的任性,让手机有点张狂。凝聚感情就需要投入,需要亲情教育,需要家长率先抛弃玩手机的时间,陪孩子一起读读书,做做手工,玩玩积木。除此之外,家庭教育不可或缺,沟通技巧也得跟上,正如专家所言,家长要认同孩子的感觉,而不是断然否定他们从手机中获得的快乐。要开诚布公地和孩子商量条件,才能达成更好的效果。
【无需批判“公主为王子打胎”的作文】
来自中国网。王子和公主是不少童话的常见主角。在以往的童话中,王子和公主虽然历经磨难,但最后还是会快快乐乐地在一起。可是,近日福州一位小学老师发布了一条微博。微博图片中是该老师班上的学生写的作文。这篇作文虽然也是讲王子和公主的故事,但具体情节却让人看了冒冷汗。其中,有用棍子帮公主打胎的描写,难以想象是出自一名三年级学生之手。
中国网王传涛撰文称,这是一个现代版的中国小学生的童话故事。虽然这篇作文依语文老师的标准未必精致,依成年人的标准也未必成熟,依一些道德标准也未必完全高大上,但是,笔者却认为,这样一篇作文也不应该被过度批判和过度解读。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生作文多为了达到某种正确性而致使假话、谎言连篇。前段时间,《人民日报》还曾刊发文章,作者称某部委办的全国中小学征文评选,连续看了近600篇作文,发现全部都是假的:假事、假情、假议论。其中,生病下雨摔跤让座已经成为“标配”;李白孙中山屈原等人说过的话覆盖率出奇地高,读完能够让人吐血;许多学生家长都不幸去逝,多半孩子生活在不幸家庭中……
对这篇作文,家长和老师需要提供的帮助是,要对孩子的性常识、婚恋知识进行一些补充。比如,影视剧里的“打孩子”,并不是拿着棍子打孩子这么暴力、雷人……仅此而已。
需要明白的是,小学生的作文本就应该是雷人的。所谓“童言无忌”,更所谓“孩子的世界我们不懂”,因此,别拿某种正确的思维和过于高尚的道德标杆去衡量。比起孩子们的真实、天真,或许成年人的圆滑、迂腐、造作与功利才是更可怕的东西。
【名校生,为何“偏偏喜欢你”】
来自《北京晚报》。果本科从一所普通院校毕业,之后考入名牌院校读研,是否能和名校直接读研的“根正苗红”的学生一样找到高薪工作?答案似乎是否定的。近日,麦可思一项调查显示,单位用人对应聘者的“本科出身”存在“名校偏好”。
来自光明网吴敏的文章认为,用人单位“钟情”名门子弟,普通院校的学生无缘公平的就业市场,就业歧视如同针刺一般扎痛广大毕业生的心。抱怨也好,愤慨也罢,社会的现实却残酷地让你只能低声吟唱“偏偏喜欢你”。名校生被青睐,因为他们身上被贴了一些标签:211、985、省重点、国家重点……但不可因就断定,名校毕业生必将成为社会精英,一般的本科生就得自动站队到社会底层。
技校生被热捧,名校生被钟爱。一边是本科生“回炉”技校学技术,一边是名校生中百里挑一,位于中间的普通本科生尴尬而无奈,只能在夹板中艰难生存。技校生容易上手,技术性能强,性价比高,容易出效益;名校生源质量好,性价比也高,因此本科“出身”越好,不仅起薪越高,职业中期收入增长也领先。而处在中间最庞大的普通院校本科生人群,却只能被无情的就业歧视边缘化,处境艰难。
就业歧视喊了很多年,专家称,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无法规避用人风险,所以在人才竞争中唯有择优而用。这在无形中,让就业歧视变得顺其自然,而毕业生却无力辩解。那么,学生是学校培养出来的,对用人单位一再追究原因,固然是为讨回公平,但是能否从主观上也找找原因呢?
在这个“热”就业的关键时刻,我们需“冷”思考一下大学人才培养的可行性。普通本科院校在高等院校中的数量和规模,都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它们在人才培养上,如果能够走特色行业人才的培养之路,摆脱一味为建立所谓的“综合性大学”而盲目办学,每个学校形成自己的特色办学体系和人才培养工程,如此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一方面既可以贴上行业领先的标签,另一方面又可吸收高职技校的优势,掌握行业知识和技术,那么在就业过程中,即可跳开“就业歧视”的包围圈,企业雇主自然不会只对名校生“钟情”,真正打一个就业的“翻身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