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园, 于伟东
(东华大学 纺织学院, 上海 201620)
历史与文化
基于工具携带作用的服装起源研究
陶 园, 于伟东
(东华大学 纺织学院, 上海 201620)
服装是人类重要的生活要素,关于它的起源,学术界历来观点颇多。基于常见观点所依托的理论根据,归纳了常见观点类别,分析了这些观点的偏颇所在。针对以往观点存在的误区,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同时基于木石器等原始狩猎、采摘工具对远古先民的重要性,研究了人类最初携带工具的可能方式,认为其中用兽皮、叶子等天然片状物包裹工具进行携带的方式与服装的起源有着必然的联系。通过分析汉字字源,运用结合事实的推测演绎法,论证了服装是作为盛器以工具的身份起源,且最早的服装为男性的围腰布。
服装; 起源; 工具; 盛器; 生存需求; 汉字字源
服装的起源变迁是人类文明开始和进化的重要内容与直接反映,所谓衣食住行,衣是排第一位的。因此,服装起源问题的研究与探讨非常有意义。《白虎通义》中记载“上古之时,衣皮苇,能覆前而不能覆后”;俄罗斯莫斯科附近常年结冰的岩石中曾发现过距今十万年左右的两具尸体,均着皮装[1]。可以肯定,这些一定都不是服装最早的起源,因为历史的规律总是越古老越缓慢,人类从赤身裸体到上古之皮苇或十万年前的皮衣必然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但作为以有机高分子物纺织材料为载体的服装难以在自然界中长期保存,与服装有关的考古发现并不多,因此只能间接地对服装起源契机、演变过程进行推测,这也是学术界关于服装起源众说不一的原因所在。通过分析发现,常见的起源观点如保暖、保护、图腾崇拜、羞耻意识、审美需求等,存在一个共同的误区,其实质是以服装的必然存在来作为服装起源研究的前提,有着唯心主义导向。本文是从唯物的观点出发,以原始先民的最基本生存需求为契机,对服装的起源做出合理推测。
关于服装的起源,有认为是出于物理原因,即因为气候、环境的差异,而对身体进行防寒、防晒等方面的保护;有认为是因为对某些不可侵犯的神灵进行崇拜的演变结果[2];或是基于人类羞耻感或保护脆弱部位的需要,认为从遮挡生殖器官发展而来[3];亦或认为是出于审美的需求而进行的自我装饰,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4]。归纳起来,常见观点主要存在三类:护体起源说、装饰起源说、遮羞起源说。
1.1 护体起源说
服装作为人体保护方式的起源,主要指保护人体以适应外界气候环境和免受外界物质伤害[5]。服装作为保暖之需,是现代人类最容易和最直接能够想到的起源方式。防止外界物质伤害则主要来源于人类直立行走后,生殖器官等脆弱、敏感部位由原来的藏在身下变为处于身体最前端,所以在外出觅食时要保护其免受荆棘、树枝等的伤害。
反例:达尔文在考察生活在南美洲南端火地岛上的印第安人时,发现那里的土著居民是不穿衣服的,尽管气候寒冷、取暖设备极其落后,如果穿上衣服反倒会感冒。因此,达尔文认为“自然使惯性万能,使习惯造成的效果具有遗传性”[6]。由此可见,没有衣服庇佑的人类照样能够在极寒、极贫的环境下生存。服装是人类进化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在这之前,不穿衣服的人类经历了漫长的进化过程生存下来,然后才能有后来的发展。这些说明服装的护体起源说是不够合理的,衣服在最开始并不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它是人类经历了一定的发展之后而出现的“奢侈品”。
1.2 装饰起源说
服装的装饰起源说认为服装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而出现的,穿衣服是对自身的一种创造性表现。这种观点不难理解,因为至今服装都是人类爱美、审美需求的重要方面,它的质地、款式、风格往往体现着穿衣者的形象、地位、身份、品位、气质等。层出不穷的服装设计款式,日新月异的服装流行趋势,正是源于人类对服装寄予装饰美感的物质与精神寄托。
反例:达尔文在考察原始部落时,曾送给那里的人们一块红布,但他们却并未像预期的那样把布披到身上,而是将布撕成一条一条的带子,装饰到身体各处。在菲律宾棉兰老岛的原始森林中,生活着一个叫做马尔塔萨的原始部落,至今仍处在石器时代。这个部落里的女人完全赤裸,只有一些作为装饰的物品挂在身体不同部位,或直接在身上绘一些图案作为装饰[7]。很显然,这些部落都具有审美的意识,但这些审美的需求却未能诱导服装的产生。甚至在乌干达的卡拉莫贾人竟然认为穿衣服是不吉利的[8],所以那里的男女老少都赤身裸体。这就说明,装饰之于服装的起源太过片面,至少,装饰不可能是服装起源的唯一和直接原因。以文明社会中人们对服装美的需求与寄托来作为其起源的原因,是现代主观意识推断的结果。
1.3 遮羞起源说
文明社会的人类以在公关场合裸露身体为羞耻,认为是极其不雅的表现。以此为依据,服装的产生也是基于远古人类的遮羞需求。当人类开始直立行走后,生殖器官直接为他人所面对,这是文明社会的人类所不能接受的,所以必须要将其遮挡起来。例如太平洋诸岛上的一些土著居民,仅仅在腰部围一个草裙,而其他部位完全裸露[9];约在距今5 000年之久的古埃及,男性的衣服就仅是一块缠裹在腰上的亚麻布,这种围腰布是古埃及最为古老和基本的一种服装[10]。
反例:即使是现代文明社会,不同地区的人们对裸露的认识也会不一样。有人将前卫的超短裙、露背装当做时尚,有人却会将全身包裹到连一根手指都不露。新几内亚的女孩子不会因裸体而羞耻,但如果别人在抓她时不是抓住她头上的巾结,而是碰到了她的身体,她便会面红耳赤。非洲和南美洲的一些部落从来不把裸露身体当做一回事,但如果吃饭时被人看到,则认为是粗暴的触犯[11]。幼小的孩子也不会因裸体而感到难堪,是长辈的教导才让其逐渐有了羞耻的概念。这些都说明人类的羞耻意识并不是自觉本能的意识行为,而是受习惯和社会意识的影响而逐渐产生的,它与裸露身体、与服装并没有直接因果关系。所以,羞耻说起源观点也是经不起推敲的。
通过分析可见,上述观点均经不住事实的验证,不足以证明其为服装起源的唯一或直接原因。这些观点是现代人类以文明社会的思维意识去思考远古蒙昧社会人类的作为而得出的结论。这种思维方式其实是在将服装作为一种必然存在的基础上,对服装由于不断实践所具有的几大功能的一种反推和假设,显然是属于意识先于存在的唯心主义论法。基于此,不妨将服装是否存在的问题暂时抛开,从远古先民的最基本生存需求展开研究与推测。试想在生产力低下的远古时代,木、石器等工具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尤为重要,所以在外出狩猎、采摘时就必然存在这些工具的携带问题,而这正是本文所推测的服装之起源契机。
2.1 起源契机
对原始先民来说,制作一件工具是困难的,但硬质工具如石器、木器等在外出狩猎、采摘时又是重要的,因此需要将提前磨制、刮削好的工具随身携带。在这首先要明确的一点,远古先民在外出觅食时,必然要用除手以外的其他方式携带工具。因为手是开展所有活动的最关键和最重要前提,将工具拿在手里是无法进行狩猎、采摘等活动的。有两种可能的携带工具方式:一种是借助线状软物质,即先将工具磨出圈状凹槽或打孔,然后用藤条、动物肠或线绳等串联绑扎到身上;另一种则是用片状软物质如兽皮、大的植物叶子等直接包裹工具携带,在确保安全、大量携带的同时能够保护人体免为硬器所伤。如图1所示,为爱斯基摩人自古以来一直在使用的象牙针盒,就是将尖锐的针包裹在皮子中,抽动皮子即可取出针来,两块石坠是供磨针之用,同时还可作为装饰。这个针盒集上述所提线状和片状携带方式于一体,带在身上既安全实用又不失美观,可谓一举三得,有力地说明了包裹、携带工具,尤其是尖锐工具的必需性和服装作为包裹携带之工具起源的合理性。推广开来,片状软物质不仅可以包裹工具,同时也可以包裹采摘到的果实和肢解的猎物。由此可以看出,这些柔软的材料作为盛器,发挥着类似于袋子的作用。行走时将装有工具或食物的包裹背或绑在身上,对人体裸露的皮肤形成较长时间的遮盖,且每天都会多次反复作用,由此推测,这种遮盖可能是服装的最早起源。因为正是携带包裹,才为人体被遮盖创造了机会和可能,然后才能进一步感知遮盖所带来的保护和热度,逐渐诱导服装的产生。当服装产生之后,它的这种携带作用便浓缩成了衣服上的口袋,伴随衣装的左右。
图1 爱基斯摩人的象牙针盒Fig.1 Eskimo ivory needle box
对于用线状软物质携带打孔或有凹槽的工具这种情况存在两种可能的发展趋势:一是在携带时硬质工具经常性地对人体形成割伤、划破的刺激下,诱导人类用兽皮、杂草、叶子等片状软物质包裹工具,或者包裹自身来形成人体与工具之间的阻隔,这种阻隔同包裹工具进行携带的原理一样会导致服装的产生;二是远古先民由于长期暴露在大自然当中,携带工具的刺伤或者狩猎、采摘时被荆棘等的刺伤,并不会让他们感到难以忍受的疼痛,相反这种刺激可能会让其在狩猎时更为兴奋,因为携带工具是自身强大的体现,从而逐渐发展成标识,是各种项饰、腕饰的起源。更进一步地推测,携带工具所带来的割伤甚至有可能是纹身的起源,因为伤口越多越大,说明拥有的工具越多、越锋利。
2.2 部分汉字字源的分析论证
汉字的造字法包括象形、指事、会意等,因此很多汉字是用字形和字的组成来表达字的意思。尤其是甲骨文、金文、篆字等,往往反映出来的是造字的最根本意图。所以对于服装的起源,可以从部分带有“衣”字偏旁的汉字字源中获知其本义,侧面说明服装作为装载物品的盛器之起源,如表1所示。
表1 部分“衣”字偏旁汉字字源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衣”在作为字根的时候,经常表达的是包裹的意思。这些字形分析所表现出来的都是以“衣”作为盛装物品的袋子,是盛器,跟现在意义上的衣服并不是同一含义。试想,不论是远古还是现在,谁又会用衣服来包裹工具、种子或是用于田间捕鸟,既不经济又效率低下。那么就只有一种解释,“衣”原意为工具,起初用兽皮、叶子等片状物经简单绑扎、维系而成,是用于盛放木或石器、果实等便于携带的盛器。
2.3 由工具到服装的转变
既然服装是作为一种盛器,起源于工具的携带,那么最先具有的就是实用性。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实用性与现今服装能够防寒、保暖、护体的实用性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因为作为盛器,对人体形成的遮盖还不具备服装的任何意义,远古的先民在用它遮盖身体的时候也完全没有穿衣的意识。这种实用性来源于兽皮、叶子等材料本身的柔软可折叠性。从盛器的工具身份到人人穿着的服装,是人类迫于生存压力的需要,在无意识的情况下逐渐形成的。这一推测合乎自然唯物主义观点,即先有实践,再有意识。服装的产生是偶然的,这种偶然性来源于人类为满足自身基本温饱需求而不断做出的努力。
从携带工具形成对人体的偶然遮盖到有意识的服装产生,这期间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最先形成的应该是对腰部的遮盖,因为在携带工具狩猎、劳作、行走时,腰部是携带最为安全、方便的部位,把工具放在腰部对人体活动的限制和妨碍会降到最小,同时因遮羞而围裹腰部的说法也得到了另一种更为合理的解释。进一步的推测演绎,由于男性是外出狩猎的主力,相对有更多机会携带硬质工具,加之在狩猎时,常常需要对自身进行一定的伪装,显然,这会增强对人体遮盖的刺激。图2[11]65为布须曼人的一幅原始绘画,画中的猎人将之前猎杀到的鸵鸟外皮戴着头上,以此形成伪装,拿着弓箭悄悄的接近了鸵鸟群。因此,可以推测男性比女性受到的遮盖刺激更多、更大,进而可能先于女性穿上衣服。
图2 戴着鸵鸟面具的猎人Fig.2 The hunter wearing ostrich mask
对于至今仍没有穿衣习惯的部落该作何解释?也许,这些部落更偏向于用线状软物质的系挂来携带工具,因此这种携带方式衍生出的是系挂兽牙、骨头等饰物,而不是服装。本文在前面曾提到了一些虽赤身裸体,却懂得用他物来装饰自身的原著居民,该现象在此便也得到了解释。
通过对服装起源的常见观点进行总结分析,认为护体、装饰、遮羞的起源观点都存在不妥之处,是以现代文明人对服装的感知进行的反推,而不是设身处地的站在远古先民的思想、环境、物质、精神条件下得出的结论,其实质上表达的仅是服装发展成形后所具备的功能,这显然是不科学的。
本文以人类为满足最基本生存需求所必须进行的觅食活动为切入点,推测服装起源于工具。即在人类还不具备服装意识的时候,作为包裹木、石器或食物等以便于携带的盛器最早对人体形成遮盖,这在形式上虽同服装一样是附加在人体上的柔软物质,但发生在人类的服装意识之前。同时基于男女社会分工的不同,最早的服装可能是男性的围腰布。
[1]张杰.人体包装起源探[J].包装世界,1999(5):45. ZHANG Jie. Study on the origin of human body packaging[J]. Packing World,1999(5):45.
[2]张玉清.服装装饰的起源探索[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4):79-80. ZHANG Yuqing. The origin of garment decoration[J]. Journal of Shandong Institute of Commerce and Technology,2010,10(4):79-80.
[3]范福军.服装起源诸论浅析[J].四川丝绸,1998(2):47-50. FAN Fujun. Study on theories of the origin of costume[J]. Sichuan Silk,1998(2):47-50.
[4]高明春.服装美的探讨[J].丝绸,1995(8):45-47. GAO Mingchun. Investigation of the beauty of costume[J]. Journal of Silk,1995(8):45-47.
[5]冯悦.从服装的起源谈服装的功能设计[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1(2):6-12. FENG Yue. From the origins of costume to the function of fashion design[J]. 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ty: Art Edition,2001(2):6-12.
[6]张乃仁,杨蔼琪.外国服装艺术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9. ZHANG Nairen, YANG Aiqi. History of the World Costume[M]. Beijing: People’s Fine Arts Press,1993:9.
[7]李秀兰.世界上最后的原始部落[J].金秋科苑,1999(11):16. LI Xiulan. The last virgin tribe in the world[J]. Panorama of Modern Sciences,1999(11):16.
[8]圆石.乌干达风俗面面观[J].科学大观园,2007(22):65. YUAN Shi. The custom of Uganda[J]. Grand Garden of Science,2007(22):65.
[9]乔洪,张序贵.服装起源之我见[J].丝绸,2003(10):51-53. QIAO Hong, ZHANG Xugui. Personal opinion of the origin of costume[J]. Journal of Silk,2003(10):51-53.
[10]熊勇.浅谈披裹围的服饰文化[D].天津:天津美术学院,2007:7. XIONG Yong. It is Shallow to Talk About the Costume Culture Which is Designed by Means of Putting-on, Wrapping and Surrounding[D]. Tianjin: Tianjin Academy of Fine Arts,2007:7.
[11]J E利普斯.事物的起源[M].汪宁生,译.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10:198. LIPS J E. The Origin of Things[M]. Translated by WANG Ningsheng. Guiyang: Guizhou Education Press,2010:198.
Study on Origin of Costume Based on Functions of Carrying Tools
TAO Yuan, YU Weidong
College of Textiles, Donghua University, Shanghai 201620, China
Costume is an important living factor of human beings. There are many opinions on its origin in the academic circle. This paper summarizes common opinions and analyzes biased parts of these opinions based on theoretical basis on which they rely. In allusion to misunderstandings of previous opinions, this paper studies possible ways of human beings in carrying tools at first by using materialistic point of view based on the importance of original hunting and picking tools such as woodware and stoneware for primitive forefathers, and considers that the way of carrying tools with natural sheet objects such as hide and leaf has a certain relation with the origin of costume. Moreover,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at costume originated as a vessel and tool and the earliest costume was waist-surrounding cloth of males with speculation and deduction method combining facts by analyzing Chinese character sources.
costume; origin; tools; vessel; survival needs; Chinese character sources
doi.org/10.3969/j.issn.1001-7003.2015.05.013
2014-10-24;
2015-02-01
TS941-09
B
1001-7003(2015)05-0071-05 引用页码: 05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