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婧,廖 志,罗小菊,刘蓓蓓,张 勇,何 敏
(四川省妇幼保健院·四川省妇女儿童医院新生儿科,四川 成都 610045)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实施早产儿出院计划效果观察
何 婧,廖 志,罗小菊,刘蓓蓓,张 勇,何 敏
(四川省妇幼保健院·四川省妇女儿童医院新生儿科,四川 成都 610045)
目的 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实施出院计划对早产儿的有效延续居家护理效果。方法 根据家长意愿将110例早产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4例监护人接受传统入院宣教、护理及健康指导,观察组56例按早产儿出院计划实施健康指导和护理。比较两组父母的焦虑程度、患儿出院后的再次入院率(矫正胎龄40周)以及出院后矫正胎龄3、6、12个月的体格检查结果。结果 观察组父母焦虑评分和患儿出院后再入院率低于对照组(P< 0.05),早产儿矫正胎龄的3、6、12个月时身高、体质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延续护理管理NICU早产儿实施出院计划,可有效降低患儿父母焦虑程度及早产儿出院后的再入院率,有利于患儿体格生长,确保患儿出院后获得持续性的照护。
出院计划,早产儿,家庭护理
出院计划是保证患者从一个健康机构顺利转移至另一机构或者家庭的一系列的活动,其实施过程是一个旨在改善连续性护理服务,包括医生、护士、社会工作者以及其他专业人员在内的多学科合作的过程[1]。早产儿由重症监护病房(NICU)治疗转入家庭护理这个过渡期的照顾过程使父母和家庭面临巨大挑战。为保障早产儿在家庭中得到长期精心护理,我科在2012年1月与我院营养科、产科、儿童保健科、药剂科等多科合作,开始实行早产儿出院计划服务,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2011年11月至2012年12月住院早产儿共110例,根据家长意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6例,其中男婴29例,女婴27例,顺产21例,助产2例,剖宫产33例,胎龄(32.45±2.18)周,出生体重(2.22±0.23)kg。对照组54例,其中男婴25例,女婴29例,顺产20例,助产3例,剖宫产31例,胎龄(31.63±2.21)周,出生体重(2.18±0.18)kg。均除外先天性心脏病、消化道畸形及遗传代谢性疾病(其他疾病如视网膜病、BPD等),父母年龄>18周岁,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无精神病史及产后抑郁(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标准得分≤50分者)。两组在性别、胎龄、出生时体重和身长、家长文化程度及其经济状况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 方法 两组早产儿在住院期间均为暖箱保暖、生命体征监护、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支持等常规护理及原发病治疗,待早产儿体重达到1800 g或以上、且室温中生命体征平稳、可足量(至少30 ml/次)经口喂养后出院,出院后随访至生后12个月。
1.2.1 对照组护理 实行传统入院宣教,固定每周2次视频探视,主管医生护士接待并解释病情及护理,对达到出院标准的患儿出院前行详细出院健康教育和护理技巧指导后办理出院,告知科室热线电话,出院后主要照顾者可随时咨询相关问题,进行门诊随访。
1.2.2 观察组护理 成立早产儿出院计划小组,护士长任组长,成员包括主治医生、主管护士、新生儿专科门诊医生、营养科医生、儿保科医生等。制定适合患儿个体的出院计划方案并记录相关表格,按照计划实施护理和健康教育指导。出院计划方案内容:①入院时告知家长实施出院计划的目的和方法。取得理解与合作。②住院期间护士长和责任护士与家长深入沟通了解包括孕期母亲和胎儿健康情况和家庭的经济情况、早产的原因、家庭护理结构,并收集家长认为最需要提供帮助的护理问题。③成立早产儿出院过渡期病房,出院前一周实行家庭化护理模式:由经过培训的护士按照计划表对早产儿的特征、潜在并发症、健康评估、居家护理等方面对家长专题知识讲座;示范喂养技巧、沐浴、体位管理、保暖与卫生知识。最后鼓励父母在护士陪同指导下床旁参与护理,为患儿顺利出院和承担父母的照顾角色提供过渡性的保障。④床旁照护指导中,每次30~60分钟,逐渐延长陪护时间累计12~24小时,母亲尽量亲自母乳喂养,护士要对患儿进行评估,对父母的护理能力及感受进行评估和再指导。记录父母陪护期间的护理概况。⑤经评估掌握护理技巧以及病情允许后出院;出院时发放我科制订的《早产儿家庭护理指导》手册,内容包括:基础护理,体温监测,合理喂养,安全护理,预防感染等;我院新生儿专科门诊随访。⑥告知科室热线电话,出院后主要照顾者可随时咨询相关问题。⑦医疗组长在其出院后3天、30天电话追踪照护状况,提醒复查时机,提供照护协助。
1.3 观察指标 ①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2],分别在早产儿入院时和出院时对两组早产儿父母进行调查,每个家庭发放一张调查表。②患儿出院后1周及矫正胎龄40周时再入院率。③对患儿出院后体重、身长进行评估和比较(出院后生长发育资料均在儿保科收集)。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早产儿父母SDS、SAS评分及早产儿再入院比较 出院时观察组患儿的父母SDS和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儿父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儿再入院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早产儿父母SDS和SAS评分比较
2.2 两组早产儿生长发育指标比较 矫正胎龄3、6、12个月观察组患儿身长和体重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研究表明,通过对住院早产儿实施出院计划,给予其个体化居家照护模式的指导,出院后定期电话、门诊随访等形式,两组早产儿父母出院焦虑及抑郁状态、出院后的再次入院率(矫正胎龄40周)、纠正胎龄3、6、12个月时的体格检查指标均有明显差别。在国外及港、台地区,出院计划已有成熟经验,如席淑华[3]报道的台湾省成功大学附属医院便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实施早产儿出院计划的优势:①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儿家属的焦虑情绪,增加其信心。早产儿住院时间长,医疗费用高,让其家长承受着沉重的经济和心理上的压力,加之封闭式的管理,医患沟通少,更容易让家长产生紧张焦虑情绪[4]。有研究显示,让家属了解患儿的有关病情信息,有利于其适应较高的焦虑水平[6]。我们通过帮助父母获得早产儿相关的大量信息(理论、操作),住院期间床旁照顾孩子,有效提高父母和孩子的互动行为,增强父母照护早产儿的信心,从而降低负性情绪。本研究显示,早产儿父母在出院时的抑郁和焦虑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早产儿父母,这与张小曼等[5]对早产儿实施发展性照护可明显降低其父母的抑郁和焦虑水平研究一致。同时实施中应尽可能父母都参与,以便母亲获得更好的支持。②可减少早产儿因护理不当而再次入院的概率。早产儿发育不成熟,较足月儿更易患病,不易安抚,存在更多养育问题。Schanler[7]发现,母乳喂养能减少早产儿出院后因疾病再次住院的机会;杨爱芳等[8]研究发现早产儿再入院因素中因喂养不当引起食欲缺乏或不吃奶、腹胀、低血糖而致再入院率最高。我们通过出院计划的干预,把早产儿的知识与护理技能传授给父母,尤其在评估家长的喂养技术掌握上重点关注,让其较熟练掌握喂养技能,保证早产儿在居家照护中得到合理、足量、安全的喂养。本研究表明观察组接受了早产儿出院计划后,减少了因护理及喂养不当而再次住院的机会,1 周内及纠正胎龄40周内再入院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③有利于早产儿远期体格生长发育。采用出院计划模式的早产儿体格生长和生长发育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本研究中患儿住院期间父母不再是旁观者,积极参与了解早产儿个体化的行为表现和针对性的护理,提高了父母对早产儿的护理水平,使早产儿顺利地从一个环境过度到另一个环境,促进生长发育。
护理四大职责之一是健康教育和技能指导,ICU护士在工作中,应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建立合作、信任的交流渠道[9],本研究显示促成出院计划成功的关键之一就是出院前护士的健康教育与技能指导是否使家长理解并易于掌握。于浩等[10]在护理实践中发现,有相当部分的临床护士对出院计划的内涵缺乏系统认识,从而影响患者出院计划制定的全面性、准确性及实施的主动性、有效性,进而影响该模式的推广应用。本研究也发现NICU的主管护士对健康教育指导的认知和沟通示范能力直接影响出院计划实施的质量。理论扎实、操作规范、表达沟通能力强的护士才能给家长提供有效、全面的指导,因此应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健康教育沟通技能培训。目前国内早产儿社区家庭护理支持系统尚待完善,故依靠医院的个体化居家照护指导,帮助早产儿照护者提高护理能力,改善早产儿生长发育状况,对提高早产儿生命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认为科室还可以成立早产儿联盟QQ群,邀请家长加入,定期网上开展早产儿照护的讨论沙龙,远程指导居家照护的各种问题,各早产儿家长间增进相互支持,这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1] Watts RJ,Pierson J.How do critical care nurse define the discharge planning process [J].Intensive crit care nurse,2005,21,(1):39-46.
[2] 张明岛.医学心理学[M].第2版.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4:176.
[3] 淑华.赵继军,赵建华.等.成功大学附属医院出院准备服务概况与启示[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4):341.
[4] 王洁,谢立华,早产儿健康教育路径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实施 [J].当代护士,2010(12):150-152.
[5] 王迎,彭文涛.早产儿出院后父母居家照护需求调查分析 [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27):3258-3260.
[6] 张小曼,王洪侠.父母早期参与早产儿发展性照顾的效果评价 [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31):40-42.
[7] Schanler RJ.Outcomes of human milk-fed premature infants [J].Semin Perinatol,2011,35(1):29-33.
[8] 杨爱芳,刘竹荣.NICU患儿再入院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22):20-21.
[9] 蒋晓华,杨琴.重症监护室患者家属需求调查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2,9(1):101-102.
[10] 于浩,邱小雪,陈琴等.对临床护士出院计划模式内涵认知的调查 [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2):170-172.
R248.4;R722
A
1672-6170(2015)04-0126-03
2015-03-02;
2015-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