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藏区县域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发展探析
——以木里藏族自治县为例

2015-06-24 14:23鲜小林林正雨江国良
四川农业科技 2015年12期
关键词:木里藏区生态农业

鲜小林,陈 睿,林正雨,刘 伟,江国良,李 晓

(1.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6;2.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与农村经济研究所, 四川 成都 610066)

四川藏区县域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发展探析
——以木里藏族自治县为例

鲜小林1,陈 睿1,林正雨2,刘 伟1,江国良1,李 晓2

(1.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6;2.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与农村经济研究所, 四川 成都 610066)

四川藏区是我国第2大藏区,占地面积大,资源优势突出,但由于交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人力资源匮乏等因素,农业发展相对滞后缓慢。本文以木里藏族自治县为例,分析了木里县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优势、瓶颈及面临的形势等,从发展思路与定位、产业结构、模式、路径等方面深入研究并提出了木里县发展生态农业的一系列对策,为四川藏区县域生态农业发展思路与方法提供参考。

四川藏区;县域;生态农业;木里县

1 引言

四川藏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川、滇、藏、青4省结合部,包括甘孜州、阿坝州的所有县和凉山州的木里藏族自治县,共32个县( 市),是除西藏外全国第2大藏族聚居区[1]。其中,木里藏族自治县是我国仅有的两个藏族自治县之一,四川省唯一的藏族自治县,坐落于四川省西南边缘,东跨雅砻江,西抵贡嘎山,南临金沙江,北靠甘孜州。

四川藏区自然环境独特,高山高原峡谷地理特征突出,生态类型多样,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各县域境内农牧业发展有较大的相似之处,均是特色优质水果、错季蔬菜、中藏药材等产业的最适生态区,有大力开发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先决条件,农牧渔业能充分形成循环产业链等优势。但也同样存在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生产方式落后、优势资源的利用率低下甚至浪费、技术缺乏、精品农产品较少、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本文以木里藏族自治县为例,研究重要生态功能区定位下的四川藏区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2 生态农业相关概念

2.1 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指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科学的方法,把现代科学技术成就与传统农业技术精华有机结合,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资源的培育与高效利用融为一体的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环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2]。生态农业至上世纪60年代提出以来,包括了有机农业、生物农业、自然农业、持续农业和生态农业等模式,这些模式都是以生态学为基本的指导思想的,可统称为生态农业[3]。我国生态农业建设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2.2 生态农业产业

生态农业产业化是生态农业发展的新阶段,是遵循发展农村经济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相协调,自然资源开发及其增值和保护与实现可持续利用相协调原则,以生态系统承载力能力为前提,充分发挥当地生态优势,在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开发优质、安全、无害农产品,经济、环境效益高的现代化农业产业[4]。为落实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国加大力度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鼓励和扶持生态农业产业发展,以发展绿色食品为标志,加速生态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5]。

3 木里县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3.1 基本状况

木里县现有耕地面积15333.33hm2,林地面积25.33万hm2,草原面积25333.33hm2。耕地中,以玉米、马铃薯、青稞、豆类等为主的粮食作物播面约17333.33hm2,蔬菜、中药材、水果等经作产业2000余hm2,核桃、花椒等干果产业2666.67hm2,养殖业以牦牛、羊、藏鸡为主,牛存栏10万余头[6]。“十二五”期间,木里县强力推进以中底产田地改造为主的农田基本政策,大兴山区小水利工程、坡改梯、地力培肥等项目。通过四川省农科院的挂职帮扶和攀枝花对口援建,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农业科技普及率进一步提高,农民实用技能得到大大提高。

图1 2013年木里县GDP构成 图2 2013年木里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构成

3.2 发展优势

3.2.1 气候资源优势 木里县境内气候特点为冷热两季交替、干湿两季分明,年温差小、日温差大、辐射强烈,多年平均气温14.0℃,极端最低气温-5.4℃,极端最高气温33.6℃,最大日较差23.3℃。同时立体气候显著,小气候多样[7]。独特的立体气候,有利于作物的立体布局,形成生产上的品种多样性。日照时间长,总辐射量多,光能资源丰富,年平均日照时数2164.9h,无霜期年平均238d,有利于干物质的积累和农产品品质的提升。境内高海拔地区气候冷凉,小气候多样,病虫害发生少,有利于中低温型农作物和特色优质农产品的生产。

3.2.2 农林业生态资源优势 木里县独特的自然条件造就了苹果、葡萄、核桃、蔬菜、中药材、中低温食用菌、马铃薯等特色农产品生长发育的最适生态。木里县林区面积大,森林覆盖率67.3%,活木蓄积量占全国1%,全省10%,以县级为单位居全国第1,为发展林下种植业(中藏药材、食药用菌)、养殖业(藏鸡、藏猪放养)奠定了基础。此外,适宜栽培的粮经作物品种多,能够针对市场需求生产出适销对路的农产品。

3.2.3 政策环境优势 在“十二五”到“十三五”期间,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支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将启动藏区高标准农田、村组道路、农田灌溉等农业、农村基础建设,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项目。在四川省内,藏区被纳入《四川省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范围内,规范发展蔬菜、特色水果、中藏药材、中低温食用菌、设施农业基地。多年来,攀枝花市、浙江湖州市、西昌市、中国电信、四川省农科院等地区和单位对口援助木里县,为木里带去了资金和人才,帮助木里加快发展。

3.2.4 极具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优势 木里县农耕地远离工业、生活污染源,环境优良,空气、水源洁净,土壤无有害物质污染,病虫害发生少,生产中农药用量少,几乎是一片尚未被污染的处女地,农产品生产容易达到无公害、绿色、甚至有机标准。独特的高原气候有利于作物品质发育,生产的果品果型整齐、色泽鲜艳、风味浓郁、耐贮藏运输,生产的蔬菜品质优、细嫩化渣,显著优于四川盆地内同类蔬菜的品质,适合发展高档消费市场。且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的上市季节比内地晚一个月以上,刚好错开内地农产品上市高峰期,形成了明显的错季优势。将相同品种布局到不同海拔,可实现同一区域内农产品分期成熟,延长供应期,减轻销售压力,形成强有力的市场竞争优势。

3.3 发展瓶颈

3.3.1 交通、用电、通讯条件差,制约农业生产及产品销售 木里县境内现有S216正在升级国道,泸亚路、亚三路等重要过境路也在建设中,影响农产品运输和销售。截止2013年底,县境内公路等级较低,仅有7%左右的柏油路,全县113个村还有近20个村未真正通公路,有30个村的公路是“晴通雨阻”。用电方面,只有6个乡镇能稳定供电。通讯方面,29个乡镇和9个牧场基本上不通固定电话,移动通讯因基站使用太阳能的关系,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3.3.2 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基础投入缺口大 全县有效灌溉面54.67km2,占耕地的45.7%,旱涝保收面积30km2,占耕地的26.3%[8],灌渠、渠堰较少。全县水土流失面积5200km2。耕地中,中低产地占90%(其中瘠薄型占60%),耕地缺乏氮素、磷、钾、硼较严重,地力等级基本在六级以下,农业靠天吃饭是普遍现象。由于农村经济欠发达,州、县财政极为有限,加之耕地分布零散,坡度较大,海拔跨度较大,水土流失严重,防灾设施和灌溉设施严重缺乏,造成农业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当滞后,且在短期内难以改变。

3.3.3 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人才制约瓶颈短期内仍将持续 由于受交通、贫困、师资、意识等多种因素影响,农牧民普遍文化程度较低,农村青少年通过“9+3”后基本脱农,使得从事农业的劳动者接受新科技、新技术的能力受到局限,制约了农业科技推广的进程和新观念的吸收,也直接导致了农产品生产者市场营销意识淡薄,农产品物流发展相当滞后,市场开拓和品牌意思缺乏,限制了销售市场的扩大和收益的提高。从事农技推广的基层农技人员少,力度不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资金和人才问题是长期制约木里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集聚资金和人才政策措施还有待加强。

3.4 面临形势

3.4.1 产业发展面临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双重压力 木里县的传统农业产业以粮食作物青稞、玉米、马铃薯等为主,效益较低,但这是藏区人民的特色主粮,藏区人民对高原粮食作物怀有特殊的感情。随着特色农产品面积增加,质量效益提高,蔬菜、水果、林下产品等经济作物对农民的致富作用越来越明显。因此,木里县必须充分发挥资源禀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同时,转变藏区干群的思想认识,鼓励农牧民自愿加快调整进程,加快发展经济作物和农业旅游,逐步消除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型升级的双重压力。

3.4.2 区域间竞争加大了产业发展的难度 木里县地处高原,与四川藏区其他县及国内的青海、新疆、西藏、云南等省部分地区资源禀赋相似,产业结构差别不大,在今后发展中,高山蔬菜、特色水果、道地中藏药材、优质粮油、高原畜牧等产业可能面临地区间无序竞争和发展模式趋同的压力。

3.4.3 城镇化发展扩增对生态农产品的内生需求日益增多 随着国内外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态型、健康型食品日趋旺盛,为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提供众多的市场机遇。根据国务院批复的《成渝经济区域规划》和《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成渝经济区成为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区域。成渝经济区、天府新区、两江新区的建设,会新增加近千万人的农产品消费者,这必将为四川藏区农产品的销售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3.4.4 民族风情浓郁,有众多知名的旅游目的地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机遇 木里是大香格里拉旅游区的核心区域,美籍奥地利科学家约瑟夫.洛克曾3次抵达古佛教王国的木里,后来将大量的考察游记发表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称木里是“一处没有人知道的仙景胜地”,英国著名作家希尔顿在《消失的地平线》中首次将这块神秘地域命名为“香格里拉”(人间天堂)。因此,木里县不仅具备优质农产品生产的生态条件,还可以结合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为满足游客多元需求提供可能,从而提高旅游品位,增加农牧民经济收入。

4 木里县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发展对策

4.1 发展思路与定位

木里县生态农业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为:“优先保护生态,配套基础设施,优化产业结构,互动农旅产业”。全力打造具有鲜明特色、合理布局、高效集约的现代生态农业体系,达到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在农业发展的定位上要把发展生态农业作为木里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木里的比较优势,坚持差异化发展道路,加快生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推动特色优势资源优质高效转化,以生态特色农业引领木里县农业的跨越式发展,使木里县成为四川藏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农牧业协调发展的示范区、旅游度假目的地、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民族地区和谐发展模范区。

4.2 优化产业结构

4.2.1 农业产业之间的结构优化 一是加大高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增草减畜、宜牧则牧,加大种植业与养殖业的有效结合,实现循环生产与利用,同时引入畜产品加工企业以实现畜产品的就地转化,从而实现多产业结合、多层次发展的系统性开放及农业结构内部的良性循环。二是加大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结合发展。依托木里的自然特色,以旅游为先导和主线,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建立生态型多产业的现代农业结构,把农村休闲产业、农村美食产业、民族文化产业、农业旅游观光产业和环保产业等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作为重点。三是充分考虑藏区文化特色的新村建设,以产业为支撑,形成依托产业建新村、建好新村兴旅游,把发展乡村旅游与改善村民宜居环境相结合,进一步实现三产联动,多元化发展,实现产村一体化发展格局。

4.2.2 农业产业中各产业内部的结构优化 一是优化畜牧业内部产业结构,加快生态藏香猪、藏鸡产业发展。二是以发展农产品粗加工为基础,主导发展农产品精加工,统筹协调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三是按照重点发展果、蔬产业,以林下产业、中藏药材特色产业为核心的发展要求,对种植业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四是以体验、休闲、观光为特色,一三产业互动,实现以观光农业为主,旅游式、自助式、休闲式为辅的产业结构优化。

4.2.3 产业发展的品质结构优化 在现代食物消费潮流引导下,充分有效地发挥木里县农业生态资源优势,通过农业现代技术运用,将秸秆、牲畜粪便等农产品剩余物和副产品进行转化,变废为宝,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把加快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作为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切入点,实现农产品品质结构优化。

4.3 发展模式

表1 木里县农牧主要产业优化发展建议表

注:★★★★★表示可加快、加大发展进程;★★★★表示适度规模、突出特色;★★★生态允许前提下,表示根据市场进行调节;★★表示尽量减少发展。

表2 木里县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发展模式

4.3.1 完善生态农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兴建生产服务设施、建设原料生产基地、扩大生产规模、推进技术改造升级。支持品牌建设,对获得全国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州名牌农牧产品、“三品一标”认证的给予奖励.扩大财政贴息贷款面,重点把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纳入信贷财政贴息贷款对象。鼓励和支持农业产业方面的创新创业。

4.3.2 加强建设生态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

具体到蔬菜、水果、食用菌、粮油等每个产业的每个种类而言,建立和完善生态农产品产地、生产、加工、销售全过程标准,形成与市场需求对接,与国家、行业、地方、企业标准紧密衔接配套的质量控制及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控制标准体系。

4.3.3 鼓励创建生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与科研院所建立科技战略合作关系,进一步加强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联合建立示范园,组织技术攻坚。逐步建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适应生态农业发展需求的农村科学教育、宣传和培训体系。鼓励企业坚持科技创新,着力强化企业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性人才。

4.3.4 构建新型农牧业经营体系 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销售、市场开拓等主体发展,努力提高农户集约化水平与市场开拓力度。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和重点培育引进龙头企业,着力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坚持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方向,建立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4.3.5 建立生态农业组织保障体系 成立以政府为指导的协调机构,建立生态农业组织保障体系。整合国、省相关部门的项目、资金、人才等,协助生产者应对管理、政策、市场、技术与资金等风险,尽量克服或减少外界因素带给产业的损害。集中资金、资源和技术力量打造知名大企业、大品牌,走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使木里生态农业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5 结论与讨论

近几年来,凉山州全面进入“交通大会战”,木里县境内国道、省道、通向油路及大量通村路都在建设中,短期内的交通不便会影响木里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步伐,农户生产主要以满足本地消费为主,因此需要加强特色、优质、精品农产品或加工品的发展力度,抢占外地空白市场或高端市场。四川藏区农牧民的整体素质与内地发达地区比有较大的差距,只有文化素养的提高,才能尽快地接受新事物、新知识,改变传统的生产与发展方式,因此提高农牧民整体素质和生态意识是发展生态农业的迫切需要。生态农业作为一种既要保护环境、又要提高效益的新兴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有其系统性的发展体系,如果只在小范围的耕地内进行持续农业生产显然是不协调的,而且难以达到目标,必须以强大的景观生态建设与改善为依托,县域、州域性全面发展生态农业。

发展生态农业离不开党委、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县域生态农业产业需要通过科学地编制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生态农业规划,在产业发展方面进行积极引导,在农业基础设施等方面全力推动,因地制宜、整合资源、突出特色,创新体制机制,严格奖惩措施,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生态农业发展之路。另外,四川藏区农牧民与外界接触相对较少,思想观念较为封闭,信息渠道较少,这就迫切需要有较强示范和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专合社和产业大户建设科技示范基地,采用“龙头企业+科研单位+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发展模式,带动区域性生态农业的发展,促进农牧民致富增收。

[1]杨祥禄,冯丽萍,罗江龙,等.四川藏区特色农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南方农业学报,2015,46(3):535-538.

[2] 张燕.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的保障制度研究[J].农村经济,2010(5):102-105.

[3] 尚正永.河西地区生态农业产业化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19(1):47-51.

[4] 张壬午.生态农业产业化探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4,12(1):14-15.

[5] 包菲,黄仁,吴进.关于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产业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6(11):27-28.

[6] 木里县统计局.木里藏族自治县年度统计年鉴2013[J].2014:25-45.

[7] 木里藏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木里藏族自治县志(1991-2006)[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54-55.

[8] 林强.浅谈木里县农村水利现状[J].经营管理者,2014(6):127.

[9] 祖钰博.西部地区生态农业发展研究——以贵阳为例[D].湖南农业大学,2013:108.

2015-11-2

“高原特色花卉资源收集、评价、保存及景观化应用研究”(四川省农科院优秀论文基金专项)。

鲜小林(1975-),男,四川南充人。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副研究员,在读博士,主要从事观赏园艺育种与栽培,现代农业规划与研究,E-mail:13219071180@126.com。

猜你喜欢
木里藏区生态农业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the zokor genus Eospalax(Mammalia, Rodentia, Spalacidae) inferred from wholegenome analyses, with description of a new species endemic to Hengduan Mountains
以沙为墨指尖画梦
生态木里 绿色未来
防火保安全我们在行动木里县第一国有林场
多康藏区藏族源流考释
打造人民调解升级版 维护藏区和谐稳定
第八届“一带一路”食品安全与生态农业论坛
藏区包虫病防治缺长效机制
一位90后的生态农业梦
论藏区社会控制与赔命价习惯法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