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应用型本科院校实验教师队伍的构建模式

2015-06-24 10:57:32罗剑英孙振忠黄辉宇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职位教师队伍队伍

罗剑英 孙振忠 黄辉宇

(东莞理工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广东东莞 523808)

1 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或岗位群并适应其要求,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有别于普通本科,它更强调的是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1-3]。教育部在2007年《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 (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要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要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改革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4]

实践教学作为课程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承载着对学生工程素质、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培养的首要责任,它不仅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理论的感性认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5]。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高新技术的发展,高等院校培养输出能够适应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已是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6-8]。但是,目前我国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应用性不强,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欠缺,其中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验队伍建设与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不相适应是一个重要原因。通过调研,综合分析当前的实验队伍存在以下问题:

1)实验队伍地位不高,部分实验人员存在自卑心理。

高校中的实验队伍一直被视为“教辅”人员,处于教学的“次要”和“从属”地位。因为是非专任教师,所以即使具备条件与资格,但是不能拥有教师资格证;作为“配角”,工作常常被认为是实验室的日常管理者,或者是任课教师的辅助者,其地位和作用被忽视,导致部分实验人员存在自卑心理,大大妨碍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实验队伍配置不够合理,整体工作能动性较差

实验队伍的地位及传统的体制造就了相当长一段时期以来,实验队伍配置不尽合理,存在着专业不对口,人员老龄化,职称、学历结构不科学等现象,未能形成高、中和初级实验技术人员梯队的状况,导致实验队伍整体工作能动性较差,严重制约了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不能成为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骨干力量。

3)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实验人员缺乏工作激情

缺少职位分析,绩效考评内容与工作内容不对应,缺少有效的激励机制,甚至缺少科学的工作量计算方法,以及问责制的管理方式导致部分人员除了常规的实验室管理工作及必要的实验课程之外采取无作为,部分人员却被快马加鞭需承担很多额外的工作,但最终的绩效考评却毫无差别甚至大相径庭,这些均严重的挫伤了实验人员的工作激情,不愿在创新人才培养等“额外”的工作上耗费精力。

4)实验队伍培训进修机制欠缺,实验人员自我发展困难

随着实验工作的不断进展,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要不断更新换代,实验方法要不断研究,这就需要实验技术人员不但要有系统的专业技术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还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掌握新技术,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但是目前绝大多数高校更倾向于为专任教师提供国外进修、参观学习等培训机会,实验人员的进修培训机会甚少,同时作为教辅人员难于申请重大课题并在有影响力的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给评职造成困难,导致学术水平和技术水平的发展受到限制。

2 实验队伍的建设

高校中的实验队伍不但直接参与面对学生的教学实验和科研工作,而且还承担了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方面的诸多工作,是实验教学、科研、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一支骨干力量,在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服务社会三大任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构建一支科学的实验队伍,需要在进行科学严谨的职位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具有实践经验的高素质人才的引进以及对现有人员加强必要的进修培训从而达到任职资格的要求,同时通过增强实验教师队伍的心理归属感及职业认同感提升实验队伍的稳定性,最后建立科学量化的考核机制实施监督与鞭策,最终形成一支结构合理,胜任力强,能够为培养具备良好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人才做出应有贡献的实验教师队伍 (见图1)。

图1 实验队伍构建模式

2.1 进行合理的职位分析,形成科学的职位说明书

根据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学校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整体规划和优化革新,构建出相对独立而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由课程单项性实验、课程综合性实验、专业综合性实验、专业设计性实验、创新创业设计组成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项目体系,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普遍面临这样的问题:①部分实验教师的理论知识及实践能力达不到指导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的要求,尤其对于创新人才培养项目或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不能给予理论性指导;②部分实验教师虽然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但是认为实验教师的本职工作仅仅是实验室及设备的日常维护管理,不愿意承担创新人才项目培养等类似的额外工作;③部分实验教师有强烈意愿做一些能够体现自身价值的工作,但却不知道相应路径,不知道该找谁、该做什么、该如何做;④还有极小部分实验教师安于现状,消极度日,不明白实验工作存在的意义。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进行合理的职位分析,形成科学规范的职位说明书。

职位分析是一种应用系统方法,收集、分析、确定组织中职位的定位、目标、工作内容、职责权限、工作关系、业绩标准、人员要求等基本因素的过程[9-12]。实验教师相对于专任教师而言,工作对象、工作场地、工作时间、工作责任、工作程序等更加明确并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标准化程度相应更高,因此形成一份科学的职位说明书既可以有效的为实验教师的工作指明方向,也是高校进行人员选聘、年终考核的必要参考依据。实验教师的职位分析可以采用6W2H的方法。(见表1)

实验教师的职位分析应根据高校的发展战略以及组织架构不同而有所区别。对于致力于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本科院校而言,实验教师的岗位职责应该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以及辅导学生进行创新实验项目方面有所侧重和倾斜。此外,即使同一院校,实验室的设置及管理模式也会因为专业不同而存在差异,因此实验教师的职位分析不能完全依靠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而要自下而上的由任职者本人及其直线管理者根据自身院系的专业设置、实验室资源分配情况量身定做,再由学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进行专业化的梳理,最终形成双向修订机制。随着制度的完善,也可以由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各实验中心进行职位分析的培训与示范,培养各院系对职位说明书的自我管理、自我更新能力。这样利于职位说明书随着外部条件的不断变化而及时更新,有利于避免职位说明书统一化、模板化、形式化,并且有利于发挥知识型员工的主观能动性,避免产生被束缚、被管制等抵触情绪,从而影响工作积极性。

表1 实验教师职位分析方法

2.2 构建科学、稳定、富有战斗力的实验教师队伍

2.2.1 引进部分高层次人才

根据职位分析的任职资格,分析现有实验教师队伍的人员构成,适当引进部分具有新思想、新技术、高学历、不仅理论基础好且具有实践经验的高层次人才。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13],可借鉴经验少,大多数高校依然沿袭着将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辅助手段的教育方式,采取“先理论,后实践”的顺序,根据理论教学的安排来确定实践教学环节,不利于培养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少应用型大学实验教学时数只占总学时的10%,而美、英、日等国的应用型大学的实验教学时数比例达到50%[14],因此,可以适当引进具有国外教育背景的高层次人才充实到实验教师队伍,从而为实验队伍注入新鲜的管理思想和方法,这也有利于实验队伍的结构更加科学,形成合理梯队。

2.2.2 形成科学的培训机制

想塑造一支能力过硬的实验教师队伍光靠引进人才是不够的,还需要针对职位分析中与任职资格的差距对在职实验教师进行培训,形成一套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有针对性的培训机制,如图2所示。而且,通过多层次的培训,可以提升实验人员的归属感、荣誉感、受重视感,满足了部分实验人员实现自我价值、提升个人能力的需求,有利于学校实验队伍的稳定性。

1)职业素养培训。这是培训的基础部分,以全体实验教师为培训对象。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职业道德培训,即使实验教师了解自身的职业特点和要求,熟悉教育法规和政策,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另一部分则是针对职位说明书的职位内容进行培训,使实验教师清晰的明白工作的意义,与学校整体发展目标的关系,对培养应用型人才所肩负的责任,工作的内容具体包括哪些,具有哪些权力和义务,应掌握哪些基本的教学方法和专业技能等。此项培训可以帮助实验人员正视自己的工作,避免自我边缘化。

图2 实验教师培训机制

2)管理技能培训。实验教师的本职工作之一是对实验室硬件、软件设备的管理和维护。本部分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如何提高管理效率,如何管理开放式实验室,如何进行设备的升级维护,如何管理实验室的耗材、设备的出入登记等。此项培训有助于使实验室的管理更加规范。

3)工程实践能力培训。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承担者,实验教师自身首先应具备工程实践能力。因此需要把实验教师的企业基层实践经验作为师资培训的一项制度性内容。首先学校或者学院要通过加强与对口大型企业的长期合作,增加实验教师工程实践的机会;其次应使实验教师在企业中从事的项目开发或者技术应用内容必须要有详细的流程和成果报告,避免基层实践流于形式,可通过科技特派员、科技服务工作站等形式增加实验教师工程实践的机会。

4)应用性培训。鼓励实验教师和专任教师联合学生组成工程实践小组,在应用中进行知识技能互补。可依托各实验、实训中心,以实验室场地+实验设备+专任教师+实验教师+学生助理+普通学生的形式大面积成立大学生工程实践小组,形成学生工程创新实践平台,并积极带领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计划、素质拓展计划、挑战杯、创业计划、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大学生创新基地等各项活动,在实践中增强实验教师的综合应用能力。

5)特别培训。鉴于实验队伍的构成来源及不同的专业背景,部分实验教师教学经验丰富,长于授课,但科研及工程实践能力较弱;部分实验教师有企业工作背景,长于工程实践,但是理论基础薄弱,因此可根据个人需求,鼓励大家针对自身短板及专业领域进行特别培训。此外,也可通过不定期的组织实验教师参观学习其他院校相关专业的实验室管理方法、培养创新人才的思路等为发展模式开拓新思路新方法。

2.2.3 增强实验教师的归属感,提高教师队伍稳定性

一支良好的实验队伍不仅需要整体能力强,还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根据宋世军[15]2012年对于高校实验教师工作的满意度调查,发现工作、学历和职称的压力与满意度之间并无显著相关关系,而待遇、领导与管理、公平机制对满意度影响较大。而且,根据调查,学校实验队伍的大部分实验教师有较好的职业认同感,乐于指导学生,对实验教学工作具有较大的兴趣和热情,因此,健全管理机制,增强对实验教学工作的认同和重视,从地位上给予平等,使实验教师增强归属感,是保证实验队伍稳定的必要方法。首先,在政策上实验教师应与具备相同职称的专任教师享有同等待遇;其次,可采用轮岗等方式允许实验教师在具备能力的基础上获得教师资格证,积极参与教学、科研;最后,采用多重激励制度满足实验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2.3 建立科学量化的考核机制

为保障实验队伍的可持续发展,还应制定科学量化切合实际的考核机制。根据学校的发展目标,结合实验人员的职位分析,对侧重于教学及科研的实验人员,可主要以教学工作量及科研成果等作结果考核;对侧重实验资产管理维护的人员难于结果量化的应指定关键行为指标,作过程考核,此外,还应结合社会服务工作量等给予一定的折合。

3 结语

实验教师队伍是服务于高等学校发展目标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不可或缺的师资力量。随着应用型本科院校不断的深化改革,对实验教师队伍的各项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构建一直可持续性发展且具有战斗力的队伍显得尤为重要。

实验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重要任务,学校需要重视实验室教师的能力培养、心理需求及个人发展需要,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增强其工作的自信心、责任心和自豪感,多手段、全方位地建立一支规模适中、结构合理、能力拔尖、思想稳定的实验队伍,以不断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1]肖蓉,李继良.加强高校实验队伍建设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和实验教学质量[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29(4):169-171.

[2]范姣莲,王海波.对高校实验教师队伍建设的探讨与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8(10):11-14.

[3]陈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8)1-4.

[4]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2007-02-17)http://www.jyb.cn/cm/jycm/beijing/jybgb/gdjy/t20070525_86087.htm.

[5]陈炜,张其平.重新认识与组织实验教学[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0):357-359.

[6]庄华洁,周金其.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教学改革创新纪实[J].高等教育研究,2004,25(6):108-109.

[7]钱波.应用型工科院校多元化实验教学体系的创新探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8):121-124.

[8]姜煜林.应用型本科院校实验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8(32):53-55.

[9]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0]加里·德斯勒.人力资源管理[M].10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1]戴良铁. 人力资源管理实务:方法、工具、计算机软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

[12]罗艳华.从盲点到焦点——高校职位分析的重要性、问题与对策[J].理工高教研究,2004,23(3):54-55.

[13]程建芳.借鉴国外经验强化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J].中国高教研究,2007(8):54-55.

[14]高林.应用性本科教育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15]宋世军.高校实验教师工作满意度调查分析及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9):200-203.

猜你喜欢
职位教师队伍队伍
领导职位≠领导力
务实求真的长春高新第二实验教师队伍
尚德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思考
职位之谜与负谤之痛:柳治徵在东南大学的进退(1916—1925)
近代史学刊(2017年2期)2017-06-06 02:25:22
收入性别歧视的职位差异
加强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队伍建设
还剩多少人?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
中国火炬(2009年2期)2009-07-24 14:31:37
青藏高原筑“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