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培育模式新探
——基于网络实践活动进程视角*

2015-06-24 10:43黄冬霞
关键词:场域网民界面

黄冬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培育模式新探
——基于网络实践活动进程视角*

黄冬霞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四川成都61173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社会随之成为人们生存的新环境。在这种新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如何“满载而归”,不仅是理论难题,更是现实困扰。而人的网络实践活动进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模式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从人的网络实践进程出发可将培育活动发生场域确定为“器物”场域、“界面”场域、“网络空间”场域、“网络生活世界”场域,根据每个场域的特征和中心问题,有针对性地实施主体教育模式、感知吸引模式、信息耦合模式、精神升华模式等培育模式,四种模式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以此抢占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制高点和新阵地。

网络实践;场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模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成为人们交往互动的新工具,网络实践成为人们社会实践的新形态,网络社会随之成为人们生存的新环境。在这种形势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如何“满载而归”,不仅是理论难题,更是现实困扰。从根本上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对象是人,其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对人的把握。马克思“从人的实践的感性的活动考察和认识人”的观点为我们破解理论难题、排除现实困扰提供了方法论启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培育问题应该从人的网络实践活动维度来审视。当前,有学者指出,人的网络实践过程实质就是“网民与计算机网络发生双向对象化关系的过程,它具体包括‘人——器物’互动、‘人——界面’互动、‘人——网络空间’互动、‘人——网络生活世界’互动四个阶段,相对应地构成了‘器物’场域、‘界面’场域、‘网络空间’场域、‘网络生活世界’场域”[1]。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而言,这四个场域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培育发生的场域,不同场域的差异性要求教育者采取针对性的培育方法。为此,本文拟从人的网络实践过程出发,基于对四类发生场域的特点分析,探索相应的培育模式。

一、器物场域:主体教育模式

人与计算机网络发生双向对象化关系的第一个进程就是人与器物(计算机)的互动。换而言之,当人启动电脑的那一刻,人与计算机网络的互动就开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培育的器物场域就发生了。器物场域中的主体间具有显著的技术交互性,具体表现在:一方面,人对计算机进行技术控制;另一方面,计算机以相应的技术要求“反控制”使用主体。因此,此场域的工作主要围绕“网民如何更好地使用计算机网络”、“网民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媒介素养”而展开,旨在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培育效果的提升提供主体准备。

首先,加强对计算机网络的认知教育。计算机网络不是一般的传媒手段,而是可以把信息瞬间传遍全世界的新兴通讯工具,它的出现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也增加了人们对信息选择和判断的难度。在这一环节,教育者主要是要让网民正确认识计算机网络对于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明确除了传统的课堂学习,网络学习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式,提高网民合理利用网络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我培育意识,积极掌握网络信息获取的相关技术。

其次,加强安全文明用网的规范教育。计算机网络具有主体在场、身份缺场的特征,“熟人的眼光”、传统的道德约束力在这里失效,网民往往利用身份的隐匿性采取一些不正当的网络行为,影响着网民的信息消费质量,甚至影响网民的消费心理——对消费信息不完全信任。这些行为与心理任其发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强化网民的文明用网意识势在必行。

二、界面场域:感知吸引模式

网民启动计算机后,就开始了网络实践活动的第二个进程——“人——界面”互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培育的界面场域随之发生。界面场域中的主体间具有显著的感知交互性,具体表现在:通过计算机界面,网民主体与计算机主体相连接,“界面所提供的感知媒体与人的感知系统互动”[2],界面提供的感知媒体越能够满足网民的感知需求,就越能够被网民选择。为此,这一阶段的培育方式主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传播如何吸引网民的目光”展开。

第一,要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平台的界面设计。生理学研究表示,多种感官协同参加活动更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在相对稳定的背景中,活动变化的刺激物更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刺激物与背景物差异越大越容易被感知。生理学对人的感知规律的这些研究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平台的界面设计提供了颇多启示。从整体上来看,教育者在界面设计时应该考虑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多重组合,调动网民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同时作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界面内容。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具体层面的内容,教育者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来吸引网民的注意力,如国家层面的内容界面可以采取活动变化(滚动跳跃)的形式,社会层面的内容界面可以采取增强色彩对比度的形式,个人层面的内容界面可以采取不同的色彩搭配的形式。

第二,要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表达。虽然人的感知具有普遍的规律性,但是不同的网民具有不同感知特点,针对不同对象的感知特点,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表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网民所接受的重要前提。其一,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显性表达。其显性表达的平台有红色网站、门户网站等,它们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在内容上应该旗帜鲜明地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在形式上应该增强其可视性和生动性,将其打造成影响力强、辐射范围广的传播平台。其二,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隐性表达。其隐性表达平台主要有虚拟社区、网络论坛、博客等非主题网站,它们是网民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娱乐的重要场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达形式不能过于招摇,只能以低调隐秘的形式吸引其注意力,否则会引起网民反感。比如,在虚拟社区适当渗透诚信交往的价值理念,在网络论坛中渗透言论自由是有一定的范围的,传递规则意识、法治理念,在博客抒写中展现爱国情怀等等。

三、网络空间场域:信息耦合模式

网民点击界面后,丰富的信息纷沓而至,开始了网络实践活动的第三个进程——“人——网络空间”互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培育的网络空间场域随之发生。这一场域的主体间具有显著的信息交互性,具体表现在:一方面,网络给网民提供海量的信息;另一方面,网民在接纳海量信息的同时也生产着各种信息。在这一阶段,网民的网络问题初见端倪。网民在海量的信息中面临巨大信息压力,对信息压力的处理方式不同,主体的生存状态也不同,有的游刃有余、健康成长,有的不知所措、终日焦虑。为此,这一阶段的培育模式主要围绕“如何规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中的信息问题”而展开。

首先,通过信息管理保证网络信息传播质量。网络上各种信息混杂,各种社会思潮力争通过网络争夺群众,部分网民对泛滥的信息感到焦虑、压抑,无法做出正确判断和选择,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接受与理解,加强信息的管理是解决这一困境的有效途径。第一,要优化信息供给。即要对提供给网民的信息进行选择和过滤,从源头上保证信息的质量,避免出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相悖的内容。第二,保证信息传播渠道的畅通。不仅要使反映“三个倡导”内容的信息传播顺畅,还要保证网民回应的渠道畅通,及时了解网民对“三个倡导”内容的接受程度,这样才能随时调整国家、社会、个人层面倡导的核心价值观的网络培育方案。第三,对网民的信息行为进行监督和规范。即通过软件过滤等技术手段、道德伦理、法律措施规范网民的网络信息行为,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

其次,通过信息引导带动网络空间的学习氛围。虽然从源头上保证了网络信息的传播质量,但是如何使网民根据自身实际取舍信息进而内化为个人信仰、外化为自觉追求还需要教育者的引导。其一,教育者应该合理地设置议程。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媒介具有一种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播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的形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大事’及重要性的判断。”[3]意即议程设置有引导网民按照议程设置传递的信息来认识事物并作出相应的信息行为功能。通过设置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的议程,使网民在接触媒介时自然而然地了解“三个倡导”的具体内容,并对其重要性的判断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例如,在进行个人层面的诚信价值观培育时,可以通过设置以“诚信”为主题的议题,并且通过传播媒介反复报道社会中守诚信的感人事迹,以此影响信息受众的观念意识——诚信对于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成才十分重要,守诚信的人是值得全社会成员尊重的。其二,通过对网民表达观点的捕捉,进行针对性的引导。一方面,通过了解网民对网络信息的选择、甄别和判断,可以大致了解网民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了解网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程度,根据接受程度采取针对性的培育措施。另一方面,通过网民的信息表达,可以了解网民的所诉所求,及时帮助他们解决现实困扰,在解决现实问题的同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渗透,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相统一。比如针对网民发表的评奖评优问题的“牢骚”信息,可以了解到网民对学校的评奖评优工作不满,对社会层面倡导的“平等”、“公正”提出质疑。此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就应该针对网民的这个具体情况,重点进行平等、公正等方面的价值观教育引导,同时通过收集相关的网络调查信息对相关部门汇报予以解决,增强网络教育的说服力[4]。

最后,通过信息生产确保“营养”信息的循环供应。“思想宣传阵地,社会主义思想不去占领,资本主义思想就必然去占领。”[5]在信息爆炸时代,网民对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大,网络信息空间精神风尚的引领迫切需要提供源源不断的“营养”信息,否则广大网民得另觅其他“食粮”,思想宣传阵地有资本主义思想悄然占领之险。这就要求教育者积极发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以网民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网络信息。在网络信息开发过程中应该“遵循自主创新与借鉴继承相结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思想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6],为广大网民提供有营养的精神食粮,以满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性与广大网民信息需求多样性的诉求。

四、网络生活世界场域:精神升华模式

网民在网络空间经历信息海洋的风浪之后,则将栖居在个性化的网络生活世界,开始网络实践活动的第四个进程——“人——网络生活世界”互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培育的网络生活世界场域随之发生。经过前一阶段的信息浪潮,网民在网络生活世界里开始进行个性的书写、内心的领悟、人生的反思、精神的升华等有生活意义的实践活动。为此,意义交互性是此场域的显著特征,其培育模式主要是围绕“如何促进网民的精神升华,从自发走向自觉”来展开。

首先,引导网民正确处理信息压力“内爆炸”。通过信息“内爆炸”环节,网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践行变成一种自觉的需要,这是精神升华的第一阶段。“网络把信息聚集在一起,给人们的内心带来巨大的信息压力,这种压力就是‘内爆炸’。”[7]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网下灌输、网上渗透将给网民的内心带来巨大的信息压力。在信息压力的“内爆炸”过程中,教育者应抓住时机引导网民进行身体与心灵的真诚对话,“我现在怎样?”“社会要求我怎样?”“我将如何改进?”“我需要什么?”这个身心对话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网民信息内化、视界融通、精神升华的过程,良性结果就是将引发符合身心需求的动机行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此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不再是外界强加的负担,而是网民发自内心的需求。

其次,引导网民自觉开发创作网络文化产品。通过践行环节,网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变成自己的责任,这是精神升华的第二阶段。大数据时代,网络社会不是有些人想象的虚拟社会,而是现实社会的一部分,仍有实实在在的消费需求。网络文化产品是网络社会网民消费的重要“食粮”,通过创造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文化精品把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渗入到数以亿计的网民中去,特别是传送到青少年群体中去,是大数据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其一,引导网民开发“有内涵”的网络游戏。网络游戏是网民喜爱的娱乐活动之一,但是当前的大部分网络游戏缺乏实质性的“营养”,不仅不能有效地培育青少年的心智,反而使其误入歧途。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在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的内容融入网络游戏的开发中,为广大热爱游戏的网民奉献美好的精神食粮。其二,引导网民个性抒写,创作网络文化精品。如今,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新的生存样态,网络文化精品的创作势必将成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抓手。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网络作家的特别关注,体现了党中央对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在精神升华的第一阶段,网民个体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身心需求得到满足,自身得到发展,进而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的价值表达,我们应该大力鼓励和支持网民把这种价值表达转换成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原创网络文化精品,净化网络空间,增强网上正能量,进而通过网络文化精品的传播和消费,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网民脑、入网民心。

综上所述,以网络生活实践进程为切入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培育经历了器物层、界面层、网络空间层、网络生活层四个层次,并通过这四个层次构建器物场域、界面场域、网络空间场域、网络生活世界场域四个培育场域,根据每个场域的特征和中心问题,形成了主体教育模式、感知吸引模式、信息耦合模式、精神升华模式等培育模式,以此抢占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制高点和新阵地。

[1] 谢玉进,胡树祥.网络实践活动的基本进程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J].高校理论战线,2009(12):44-48.

[2] 胡树祥,谢玉进.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深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2):6-12.

[3] 宋元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及其指导价值探讨[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49-154.

[4] 王兴国,江滨,张浏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探索与实践[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3(8):98-102.

[5]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1-07-02(1).

[6] 关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培育途径[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3(2):80-83.

[7] 丁科.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思考[J].理论与改革,2011(6):123-126.

New Exp lor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Concept of Networks Fostering:Based on the Network Practice Advancement Angle of View

HUANG Dongxia
(School of Marxism Edcuation,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Chengdu 611731,China)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 network society become the new environment for peo-ple to survive.In this new environment,the cultiv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how to come back with fruitful results,which is notonly a theoretical problem,but the reality.And practice process of network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provides a new angle for the research of cultivatingmode.Starting from the practice process of network activity can cultivate activities occurring field identified as“objects”field,“interface”field and“cyberspace”field,“the network lifeworld”“field,ac-cording to the features of each field and the center problem,a targeted implementationmain body educationmodel,percep-tion,information couplingmode,spiritual sublimationmode such as cultivatingmode,four patterns to contact each other and influence each other,in order to grab the commanding heights of the spread ofmainstream ideology and the new position.

network practice;field;socialist core values;cultivation mode

D64

A

1673-8268(2015)05-0063-04

(编辑:刘仲秋)

10.3969/j.issn.1673-8268.2015.05.012

2015-01-27

黄冬霞(1987-),女,湖南郴州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场域网民界面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百年党史场域下山东统战工作的“齐鲁特色”
国企党委前置研究的“四个界面”
一种可用于潮湿界面碳纤维加固配套用底胶的研究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基于FANUC PICTURE的虚拟轴坐标显示界面开发方法研究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电子显微打开材料界面世界之门
有感“网民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