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剑 李健 郝文琦
什么是教材?相信对所有教育工作者来说这根本不是个问题。认为教材就是有很多年工作经验的优秀学者编写并得到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认可的权威。否定教材就是否定权威。教师要以教材为根本,丝毫不差的传授给学生。正因为多年来教材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教师和学生才把教材看的如此之重。
近些年来,机车车辆专业老师发现每年上课教材都有变动,但仍有较多问题,统计有如下几点:
1、教材落后。教材所讲内容与实际脱节,检测步骤与实际不符合。如《车辆结构》教材中的202 转向架、206 转向架,上课用大量时间讲授此内容,线路上车辆确已经淘汰了,或是很少使用;《车辆运用管理》讲述的5727 步伐,书中的步骤与实际现场的不一致。
2、重理论轻实践。教材内容很符合要求,和车辆技术也很吻合,可是授课仅限于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严重脱钩。上《车辆空调》、《车辆电气装置》课程教师反应,该教材由部件组成讲到工作原理,由计算讲到电路图分析。维护维修的解决办法讲的很少甚至没有。而高职学生毕业以后就是从事维修维护工作。学完该课程以后学生最多也就是知道了有这样一个东西,学的好的学生也就能流利的说出不同型号的区别和优缺点,但对于真正的重点(维修)一概不知。毕业到单位以后还是要重新培训。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
3、选用教材不合适。对于高速动车组专业,由于专业非常前沿,教材几乎没有选。如《高铁制动》教材,最具权威的是西南交大出版的面向本科类教材,由于内容面广,涉及难度大,学生很难适应。
4、基础课材没有侧重点。专业基础课程在高职专业课程体系里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但是选择专业基础课程教材时却不注重侧重点。如:《机械设计基础》教材,主要学习了各个机构传动的特性,通用零件的设计;《液压与气动》教材,主要学习了各个部件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及整个液压及气动系统图;《机械制造基础》教材,学习了金属材料相关知识和各个传统的机械加工方法。整个基础课程,跟普通的机电类专业、数控专业、模具专业没有任何区别,毫无侧重点。其实目前也根本没有专门针对铁道机车车辆的专业基础课程。
5、教材改版速度,但仍旧错误百出。笔者从10 年接手上《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程开始算起,今年是第五次上这门课程了,上课讲授的教材从第二版到今天的第四版。仔细阅读全书发现除了封面,里面的内容几乎没做任何的修改。原本错误的图表仍旧错误,或者就简单的去除。原本错误的例题换了相似的题型却仍旧错误。
6、使用自编教材严重。这是目前的一种普遍现象,很多课程教材都是本校编写的,有的教材的确很有价值,可有的基本上是大杂烩,错误百出,前后不一致。这多是由于教师为评职称、出成绩或完任务而成。
其实,这种现状也是由于机车车辆及其相关专业本身的特点或是由教育制度本身导致的。
1、相关专业发展较快,专业针对性极强。机车车辆专业,尤其是高铁车辆近两年来发展极快,由于全国开设相关专业很少,教材更新速度也较慢。导致现在教材里仍出现老车型的学习。对高速动车而言,其实教材基本就是空白,很多还需要边教边摸索,铁道部的相关资料没有对外公布,各种途径能学习到的知识很少。这就造成编书者的极大困难。
2、没有标准,没有权威机构制定制度。机车车辆的高速发展带来了自身的不完善。动车组构造这门课程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就我国高铁行业来说,近几年来我国发展迅猛。速度快到现在还没有全球标准。就现有的安全标准、检修流程没有得到全球权威机构的仍可,是否完全符合要求现在仍在摸索。
3、标准过于简单。机车车辆专业的许多维修标准都是看外观、听声音、专业仪器做检测。如发现问题基本也是不修只换。这就造成教材里涉及到维修内容很少。
4、教育制度本身。教育厅对教师评定职称的新政策发布后,许多教师开始编写校本教材、出版教材。由于专业的特殊性,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的教师本身就极少,造成教师的任务量很重。由于每日教学工作量繁重,使教师无更多时间精力编写高质量的教材。
对铁道机车车辆发展的特点和政策的约束。我们不能“坐以待毙”,我们应该要深思并努力解决。
1、教材编写。我们应该联合所有相关专业院校的力量。首先应选用统一教材,针对内容错误、前后不一致必须合理改正。针对无涉及的内容应该统一编写。如涉及到内容的保密性,也应该以“协会”、“委员会”的形式统一向各铁路局或厂家提出技术支持。
2、教材修改。减少审批、流通周期,去除出版社和编者之间的中间能人的直接对话。做到编写好的教材能及时的放到学生的手中,做到最好的时效性。另外,还应加大投入力度,为最基层的教师支付稿费,自行出版的由学校担保后支付书号费、印刷费等。
3、及时反馈。在使用过程中还应及时反馈,及时听取各院校教师、学生意见和各毕业工作学生及相关单位意见。做到虚心听取,及时改正。
最后教师的个人魅力也是上好一门课的好坏。教师应该不断的学习,以丰富的书本以外的专业知识和教师的人格魅力贯穿整个教材也一定会受到学生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