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

2015-06-24 14:27
关键词:制约言语跨文化

江 涛

(盐城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盐城 224051)

跨文化交际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

江 涛

(盐城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盐城 224051)

在跨文化交际和合作中,文化冲突时常发生。从制约的角度看,文化差异常常表现在思维定势、价值取向、非言语行为和交际语境等层面。由于这些制约的存在,导致了人们交际过程中的诸多障碍。唯有明其理,创新对策,方能减少不同文化的制约,并逐步培养交际者文化自觉和移情能力,从而避免文化冲突,确保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

跨文化交际;制约因素;文化自觉;对策

近年来,跨文化交际在我国有了新的特点:一是交往日益频繁;二是交往的面不断扩大;三是交流方式多样化[1]。不同国家的人对事物的看法以及生活方式各有不同。大部分人在进行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常常回避不熟悉的人或事物,有意降低不确定性。由于忽视文化的差异,不熟悉外国的文化,人们经常会不自觉地把中国式的思考模式移植到西方式表达中去,将中西文化对等起来,误以为文化的基本点是共同的,因此导致了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过分单化或过分概括化的事情时有发生,交际双方往往在心理上会产生定势和偏见以及文化冲击和民族自我中心主义思想。而高效的跨文化交际不仅要熟练掌握交际语言,而且也得了解观念、态度和动机,也就是说,不仅要克服语言障碍,还要克服文化障碍。

一、跨文化交际的现状调查

为更好地了解人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现状,教学之余,笔者就跨文化交际问题和学生开展交流和座谈,并设计了10个相关的问题开展问卷调查,考虑到调查结果的信度和效度,研究人数控制在100人以上,调查对象覆盖全校十多个专业的学生。调查分四批进行,共得到有效问卷158份,通过定量数据分析,受试者大致情况如表1:

表1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问卷调查
Table 1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questionnaire

跨文化交际能力(我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进行的交流)自我感觉和测评基本同意 基本不同意 不确定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1.交际之前,我了解英语国家概况。148.9%10767.7%3723.4%2.交际中,我会尽量避免偏见和成见。2113.3%6541.1%7245.6%3.交际中,我会获取文化和跨文化交际方面的信息。159.5%7144.9%7245.6%4.交际中,我会经常使用身体语言。6541.1%5132.3%4226.6%5.交际中,我会避免在语言和行为上冒犯对方。4327.2%7748.7%3824.1%6.交际中,我能意识到潜在的文化冲突并尽量避免。138.2%11975.3%2616.5%7.交际中,我会避免有关隐私的话题。7144.9%4226.6%4528.5%8.交际中,我愿意调整自己的行为来适应对方文化。2717.1%8453.2%4729.7%9.虽然通过四、八级考试,但交际中,我仍然担心自己会听不懂,经常感到紧张和害怕。12679.8%2113.3%116.9%10.我愿意和来自不同文化的人进行交流。7648.1%3522.2%4729.7%

从以上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总体而言,大多数被调查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容乐观,具体在跨文化交际中存在以下问题:交际者普遍对跨文化交际常识知之甚少,概念理解模糊,跨文化交际能力薄弱。很多人在平时的学习和交往中拒绝和来自不同文化的人进行交流和沟通,甚至胡乱交际;大多数人错误地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强弱对其学习、生活以及未来的工作影响不大,他们对非言语交际(言语行为以外的所有交际行为)只是了解一点点,初次和外国人交流时,人们普遍感到自己的发音、讲话内容、态度和体态语有问题,心理上比较紧张,压力大,说话结巴,沟通有困难,甚至出现交际冲突和文化休克;由于人们了解和学习跨文化交际的途径和条件的限制,仅有的外国文化知识只是平时在报纸或电视上得来的,或者是偶尔在课堂上听老师的一点点解释和说明,大都缺乏实践跨文化交际的机会和具体经历,很少人有主动学习外国文化的习惯;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当自己的文化和对方文化发生冲突时,少数人视而不见,大部分人往往不知所措,表现尴尬,对于对方的异常反应很难接受,误会因此而产生,友谊和交往也因此中断。很多大学生虽然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外语专业的学生通过了专业四、八级考试,但仍然感到外语能力很弱,哑巴英语现象很普遍。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在制约人们的跨文化交际效果呢? 笔者以为,只要有跨文化交际的地方,就存在制约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种:思维定势、价值取向、非言语行为和交际语境。

二、跨文化交际的制约因素

(一)思维定势

思维方式是“个人选择、评价和组织外界刺激的过程”,即将外界刺激转化为个人体验的过程[2]。思维方式不仅影响个人的交际形式,同时还会影响来自其他文化的交际者对对方交际形式所作的反应。Pribarm认为:世界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睦邻关系不仅因为(各民族)语言繁杂而受到影响,在更大程度上是因为思维模式的差异,即定义认知根源和组织连贯思维所采取的方式不同而受到阻碍[3]。思维定势是一种过于一般化,简单化的认知方式,它的特点就是忽略个体的多样化,忽略细节差别,只注重共同的总体的特点[4]。不同文化的人的认知模式不尽相同。比如中国人的思维偏重伦理、身心修养以及内向自求,思想上多偏向于古之圣人、偏向于书本以及盲目服从权威的倾向,从而导致思维陈旧,缺乏创新,必然对探索自然失去兴趣,因而热衷于对天地人作比附,进行直觉顿悟,在交往中往往以经验和自身感受去揣摩对方的想法和做法,这就容易使思维带有模糊性;相比之下,西方人的思维偏重科学认知和逻辑思维、求知、理性、外向探求、追求知识和理性、不断求异、创造和超前。中国思维具有阴柔偏向,含有艺术家的素质,力图求善;西方思维具有阳刚偏向,含有科学家的素质,力图求真[5]。

(二)价值取向

人的交际能力与价值观念关系紧密。每一种文化都会有其特有的价值系统,价值取向告诉我们什么是善良,什么是邪恶;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应该赞扬的,什么是应该抑制的。并已成为一种文化中人们的处世哲学,道德标准,行为规范。而每一种文化的判断标准是不同的,但在自己的文化体系内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10]。外国留学生在中国学习和生活初期,其独立自主和喜欢挑战的价值取向往往会使他们的人际关系比较紧张,交流显得异常困惑,而且朋友较少。同样,某些在国外学习的中国留学生家境比较宽裕,和外国学生交流中会情不自禁地流露出自家的富裕,甚至标榜自己的父母如何有钱有势,但是他们常常会因此而失去朋友,被西方人看轻。虽然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以群体文化为主,但在中国文化中,“我们”的意识强,倡导整体统一,重视、突出并依赖集体,注重大家共享,个人受家庭或家族保护。

东西方文化的不同价值取向制约了各自跨文化交际的效果和方式。在以他人取向为核心的文化中,其言语行为往往是以对方为主体的。当一方认为其言行对对方有好处时,有时不管对方是不是愿意接受,都会强加于人,以示自己的诚意,而西方人并不领情。中国人好客就是很好的证明:大家坐下吃饭,客随主便,主人为了体现周到和客气,往往会不停地敬酒和往客人碗里或盘里夹菜,并希望客人吃得越多越好,而不顾及客人的喜好,尤其当客人是西方人时,容易引起不快、误会,甚至导致文化休克,因为西方人认为这是在强暴他们的意愿, “中国人敬酒为什么要强迫?”西方人普遍感到中国人敬酒太过,深感身体和时间难以承受。另一方面,采取自主取向交际方式的文化群体,在交际中主要表现为双方的自主权都不会受到侵害,交际一方不会把自己的东西,比如喜好言行强加于人,以示对别人的尊重,同时,由于希望自己受到对方的尊重,也不愿让别人的东西随意强加在自己的身上。这种自主价值取向的交际方式在西方文化中占主导地位。西方百年现代文明所形成的价值观基本以个体文化为主,西方人重视和尊重个体独立于团体,各人关心自己的学习、生活、成功和进步,注重个人隐私。“个人主义”价值观崇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靠自己的能力去实现个人利益和追求差异。个人主义意味着个人物质利益的追求,人本位的观念根植于人们的心中。

(三)非言语行为差异

语言学家David Abercrombie曾说过:“我们用发音器官说话, 但我们用整个身体交谈。”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非言语行为极为重要。非言语行为是指运用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空间利用、声音暗示、穿着打扮、手势、目光接触等无声言语或通过语速节奏音调等辅助言语来传递信息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借助大量的言语手段表达感情,传递信息。不同的文化背景赋予了非言语行为不同的交际功能,如果在交流中使用了不恰当的身体语言,就会对交际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有些非言语行为是人类所共有的也是与生俱来的,如人眼睛的瞳仁会在异常兴奋的时候放大,打招呼时眉毛会快速闪动,不满时会皱眉,困乏时会打呵欠或合眼皮,恼恨愤怒时爱咬牙和跺脚。再如人往往喜则笑,悲则泣,害羞则脸红等。有些体态语是人们在各自的生活环境中所习得的,因此是各民族所独有的,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拱手礼是中国特有的身势语:喜庆欢聚时表示祝贺、祝愿:让路时表示谦让并互致敬意;逢年过节时相互祝拜;在某些特定场合还表示感谢关照,嘱托致谢。比如,在一场激烈的外贸洽谈后,美国代表会因谈判中的成功表现而情不自禁地用食指和拇指做出一个OK的手势,而这个不经意的手势对法国南部的谈判代表来说,代表刚才的谈判毫无实际意义,日本代表会认为这是要求送礼,而对于巴西的谈判代表来说这个手势无疑是一种侮辱行为[7]。“据我们所知,没有一种身体动作或姿势具有普遍代表性。也就是说,我们无法发现一种在所有社会中具有同一意义的面部表情、姿势和身体姿势。”[7]因此,我们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一定要掌握非言语行为系统的知识。

(四)交际语境

语境是指特定的语言使用环境。同样的交际内容,如果话语形式选择与语境不一致,就很容易导致信息传递的失败。语境对语言理解、语言分析以及语言交流会产生一定的制约。一般而言,在话语传递的过程中,语境参与信息交流和传递,它是特定的交流语言,对交流的内容与形式起着干预制约作用;同时它又起着不可或缺的补充作用。交际双方在使用语言传递信息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语境,信息的传递要顺应语境,同时注意语境对语言信息传递所产生的影响。William L. Hanks指出: 意义源于语言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不是囿于语言本身。也就是讲人们在交际中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某种程度上受交际环境(包括宽泛的交际环境和具体的交际环境)的制约。为此,语言学家Edward T. Hall最早提出了高语境和低语境的概念。根据 Hall的观点,在高语境文化中,在人们交际时,有较多的信息量或者蕴涵在社会文化环境和情景中, 或者内化于交际者的心中;而在低语境交际环境文化中,交际过程中所产生的信息量的大部分由显性的语码负载,人们可以从语言中清晰明了地获取大部分信息。

不同语境文化的人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直接提出质问和提出异议,不存在尊重与否的问题,往往是对于那些来自低语境文化的美国等西方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然而,处于高语境文化的中国人和日本人对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不以为然,他们通常不主张用太过直接的方式去驳斥对方的错误,感觉这样做会让人受不了,尤其是日本人。如果不同意别人的观点,总是先退让,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想法,给对方必要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揣摩。日本人以为此举是一种有教养的表现,可以顾及到对方的面子。然而,这种面对问题先做出退让的表达方式所造成的歧义,有时却是制约跨文化交际的开始。

三、应对制约的措施

外语教育学家温斯顿·布瑞拜克就曾说过:“采取只知其语言不懂其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其后果是严重的。”[8]笔者通过多年的跨文化交际实践摸索,认为以下几种方法可以帮助人们学习感悟语言与文化之差异、掌握跨文化交际的技巧以及培养文化自觉和文化移情能力,以便尽可能地避免因自己的判断失误而导致的相互误解,进而有利于跨文化交际顺利开展,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应变能力。

(一)中西文化比较法

在平时的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人们不妨注意比较中西文化和语言的差异,尽快了解两种语言的使用所受文化的规约。因为,指出“异”,可以防止“负迁移;”利用“同”,扩大语言习得中的“正迁移”。了解跨文化交际双方的文化差异有助于克服交际者的心理障碍,丰富文化知识更有利于彼此语言的学习和运用。值得注意的是,在比较东西方文化时要客观地看待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社会和文化,防止片面性,既不要过高估计和评价西方文化,也不要一味排斥西方文化,以防止犯民族中心主义毛病。

(二)资料学习法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中西文化自主学习不失为一个减少文化制约的有效途径。定期订阅相关国家的语言和文化概况的杂志和书籍,有选择地观看跨文化交际相关的电影,依靠现有的互联网了解跨文化交际领域的最新动态,购买一定的有价值的西方文化音像资料,定时学习和讨论,尽可能多地积极参加各类文化交流活动,模拟跨文化交际场景,应对交际中出现的制约问题,不断从中反思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这样一来,收效就会更大。

(三)文化测试法

大学生在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以及减少文化制约方面,文化测试法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并已经为许多高校的老师和学生所采纳。重要的是我们在教学中,应该考虑将文化知识纳入到考纲中,这样,学习效果会更好。现在的网络技术极为发达,内容非常丰富。人们可以很容易地从网上下载自己练习所需要的各种跨文化交际方面的材料。

在不同文化交流过程中存在的差异和制约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文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通过互相的交往和对话,双方可以取长补短,互利共赢,并尽可能地减少相关因素的制约。如果我们一味地以某一文化价值观念作为判断一切的标准,那么,就难免产生文化碰撞和文化误解,甚至文化休克。因此,对于跨文化交际者,只有不断认真学习,反复实践和总结经验,才能学会文化适应,培养文化自觉和文化移情能力,学会对文化差异的宽容。

[1] 龙晓明.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与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5(3):174-178.

[2] Singer, Marshall.Culture: A perceptual Approach[J].THE BRIDGE,OCCASIONAL PAPER,1971(11):69-72.

[3] Pribarm Karl. CONFLICTING PATTERNS OF THOUGHT[M].San Francisco:Jossey-Bass, 1949:77.

[4] 黄津沙.交际与交际障碍—定势[J].中国水运,2006,6(11):238-239.

[5] 莲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47-49.

[6] 李建忠.导致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几种要因[J].外语教学,2002,9(5):71-72.

[7] 高永晨.跨文化交际语境中的文化自觉[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0(4):71-75.

[8] 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192-200.

(责任编辑:沈建新)

Constraints 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Its Strategies

JIANG Tao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Yancheng Jiangsu 224051, China)

Cultural conflicts often occur in the process of people’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Cultural differences can be fou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traints: stereotype, value orientation, nonverbal behavior and hi-low context. The author thinks that we must be aware of the constraints placed by language and culture. Better understanding those constrains that affect people’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some creative strategies can help us have the intercultural awareness, avoid cultural conflicts and make communication go smoothly.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constrains; intercultural awareness; strategies

2014-06-10

江涛(1965-),男,江苏盐城人,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研究工作。

10.16018/j.cnki.cn32-1499/c.201501016

H315.9

A

1671-5322(2015)01-0073-04

猜你喜欢
制约言语跨文化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临安市五措并举破解土地要素制约
村民自治的制约因素分析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健康卡推进受多方制约
关于冬天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