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和”常用来形容为人谦和。鲜为人知的是,这个词是古时随侯珠、和氏璧两种宝物的并称。
春秋时期楚国人卞和献给楚厉王的和氏璧已尽人皆知。随侯珠则是春秋时期随国的珍宝。传说随国君主随侯在一次出游途中看见一条受伤的大蛇,心生恻隐,令人给蛇敷药包扎,放归草丛。这条大蛇痊愈后衔一颗夜明珠来到随侯住处,自称龙王之子,前来报德。这就是被称作“灵蛇之珠”的随侯珠。
战国时期《墨子》云:“和氏之璧,随侯之珠,三棘六异,此诸侯之良宝也。”旧《辞海》在“随和”一条上注释说:“随侯之珠,卞和之璧,皆至宝也,故随和并称。”
在《官场现形记》第十二回:“周老爷一帮人见他如此随和,大家也愿意同他亲近。”“随和”一词已有了谦和之义。
“夸海口”夸的是孔子的口
海口,今天一般指内河通海的出口,而“夸海口”则被比喻为漫无边际地说大话。如鲁迅 《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有的是本是懒惰分子,未尝用功,要大众语未成,白话先倒,让他在这空场上夸海口的。” 老舍 《青蛙骑手》第二场:“不要向我夸海口,省得呀,我的胜利叫你难为情!”其实,海口最早与孔子的口有关。
孔子被历代统治者封为至圣先师,其命相也被神化。据《太平御览》引《孝经·援神契》记载:“孔子海口,言若含泽。”意即孔子的嘴大而深,就像大海一样;孔子说的话,就像弥漫着光泽和香气。这是“海口”一词的最早出处。后世再没有圣人能跟孔子相比,“海口”一词进入民间俗语,不再专指孔子的大嘴,而是比喻说大话,同时也嘲笑“夸海口”的人居然敢拿自己跟圣人相提并论。最迟到元代,“夸海口”的讽刺含义已定型。
“喽”原是赞美的词
“喽啰”如今一般用来称呼坏人的随从,还写作“喽罗”“娄罗”等。鲜为人知的是,它最早是用来赞美人的,形容人伶俐能干,有本领。
据《旧唐书·回纥传》载,唐代宗册封回纥可汗,称号极长,叫“登里颉咄登密施含俱录英义建功毗伽可汗”,并解释说,“含俱录”汉语义为“娄罗”。唐人苏鹗所著《苏氏演义》解释:娄罗,干办集事之称,指办事伶俐干练。最迟到南宋,“喽啰”已演变为贬义词。南宋学者罗大经所著《鹤林玉露》中说:“喽罗,俗言滑也。”到明代著名才子徐渭的文中,“喽啰”已成“绿林之从卒”,由伶俐、狡猾等义项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意思。
沉鱼落雁不是夸漂亮?
人们现在形容女子美貌,都爱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类的成语。其实,“沉鱼落雁”原来典出《庄子·齐物论》,根本就不是指女子的漂亮。且看原文:“毛墙、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毛墙乃越王宠姬,丽姬是晋献公夫人,皆为古时候的美女。庄子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毛墙、丽姬是众人欣赏的美女,但是,鱼见了她们就潜入水底,鸟见了她们就飞到高空,麋鹿见了她们就赶紧逃跑,这四者,谁知道天下真正的美色是什么?
鱼见了美女替入水底,不是因为羞愧,而是因为害怕;鸟见了美女就高飞,不是因为内疚,也是因为害怕;麋鹿见了美女就逃跑,同样不是因为比美失败的懊恼,仍然是因为害怕。换句话说,任何一个丑八怪都可以导致“沉鱼落雁”的结果。因为鱼鸟麋鹿根本不懂毛墙、丽姬是否美丽,只是因为高度的警觉,在求生本能下,听见、看见一点异常的动静就赶紧躲藏起来,保护自己。所以庄子才会说,谁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美丽呢?
因此,庄子当初讲这个故事,其实不是称赞女性美貌,而是说美貌其实并没有什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