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的国际红色学校

2015-06-23 17:14吕传彬
文史博览·文史 2015年4期
关键词:训练班叶剑英铅笔

吕传彬

抗战时期,为宣传中国共产党在国际上的影响,中共红军在陕北延安曾创办国际红色学校,招收不少来自不同国家、信仰马列主义的留学生。这所学校名叫延安东方慕尼黑学校。

土学员与洋学员

东方慕尼黑学校坐落在延安大砭沟的尽头,校舍是几十个陕北式的土窑。有学员300多人,编为两个班,一个是由中国本土学生组成的民运训练班,另一个是由外国留学生和归国华侨组成的慕尼训练班。民运训练班一共170多人,编为4个分队,每个分队编4个班,每班10人。

据1941年年初到1942年年初曾在延安东方慕尼黑学校学习的红军王智秀老人撰文回忆,1941年年初的开学典礼上,八路军总参谋长叶剑英等领导同志出席了开学仪式。在开学典礼上,校长莫文骅介绍了学校的组织领导、办学宗旨、学习内容和目的。叶剑英参谋长讲了话。

民运班的学习科目是:(一)中国九党十一派组织及其活动情况。(二)中国少数民族的日常用语和生活习惯。(三)青帮、红帮的组织及其活动情况。(四)中国简明史。(五)杂技、魔术。

学校的纪律最主要的一条,就是严禁向外人泄露学校的组织状况和学习内容。学习时间为一年,毕业后到敌人后方去开展敌后抗日工作。学习杂技魔术的目的,就在于将来在敌后活动时掩护身份并维持生活。

叶剑英参谋长在讲话中说,慕尼黑学校生活艰苦,学习紧张。他要求学员克服困难,努力学习,掌握本领,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贡献力量。

慕尼训练班的学员大都是外国人,也有一些华侨。他们中有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的棕种人,有非洲的黑种人,有金发碧眼的西方白种人,还有朝鲜人、越南人和日本人。当时中国学生都把他们称为“留学生”。

慕尼训练班主要是攻读马列主义理论,研究中国革命战争的问题,学习汉语知识。每逢学校集体活动,他们便和中国学生一起参加,为了他们学习方便,学校预先给他们刻印下发讲稿,学校领导或教员讲课,中国学生记笔记,他们则看材料。

慕尼训练班的学习和生活条件比民运班要好一些。民运班的主食是小米,一周吃一次黄米(即用糜子碾成的米),几乎见不到大米白面。慕尼训练班每周可以吃两次白面,还有大米。民运班写字用的是木炭铅笔和桦树皮,慕尼训练班则有比较充足的笔墨和纸张。这当然是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对国际友人的特殊照顾了。

慕尼训练班学员们生活得非常愉快,学习也很刻苦。清晨起床,他们就拿着书本到田间地头朗读课文,练习汉语会话。这些留学生对中国学生非常友好,但由于语言不通,再加上学习紧张,民运班学员很少和他们交谈,彼此见了面,就互相点头或以手势问好。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民运班学生们在学习期间,上级除每天供应他们半斤粮和八分钱的伙食费之外,其他教学费用和生活费用,全部由他们自行解决。为了改善生活,筹集教学资金,学校每周组织民运队到杏树湾劳动一天。

杏树湾在延安以西约40里地方。这里有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森林里古木参天,宝物遍地:枯木败枝上长着许多黑木耳和白木耳,空心树里住着庞大的蜜蜂家族,有着香甜的蜂蜜。民运队的劳动不是开垦,而是收获。每逢星期六,学生们天麻麻亮就起床,吃了饭便带着马兰草编的篓子、袋子,扛着斧头、锯子,向杏树湾进发了,等到星光满天的时候,他们便背着采集的木耳和蜂蜜,扛着椽子,满载而归。

民运班采的木耳和蜂蜜除自己吃外,还被拿到市场上出售。1941年年初大砭沟正在兴建八路军大礼堂,民运班学生们就把砍的椽子卖给工程队,一根一角钱。除砍过椽、采集木耳和蜂蜜之外,他们还把桦树皮剥下来,编成小巧的篮子、篓子和饭盒,拿到市场上出售。

在校期间,民运班学员们靠自己的双手,不但改善了生活,而且为学校添置了不少教学用品。每人每月还可以得五六角的零用钱。这些钱在当时来说是够多的了,抽烟、买个针头线脑和书报绰绰有余。

自制纸笔有奇招

东方慕尼黑学校开办时期,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月,前线战争紧张,加上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延安革命根据地的经济陷入了严重的困难之中。学生们学习用的纸和笔都成了问题。开始那阵,学生记笔记,就利用废旧的书报。后来连旧书报也找不到了,大家都很着急。后来,有学生便发明了用桦树皮写字的办法。于是他们在星期六上山劳动时,带上锋利的刀子,把桦树皮整块剥下来,再用一段树枝,从头劈开,做成木夹子,夹住桦树皮的一端,然后用线将劈开的一端扎牢,这样就做成一个写字本了。写字时可以像本子那样写完一张翻过一张。

学生们造笔也很有意思。开始有的学生用木炭在桦树皮上写字,但是木炭块儿大,不好使。有的同志就试着用筷子粗细的灌木烧成木炭,用来写字。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他们找到了一种灰白皮色的丛生灌木,用它制作炭笔。

这种灌木质地坚硬,烧成炭后也不易折断,并且还有油性,写的字擦也擦不掉。学员们给这种炭笔起了个名字叫“自造铅笔”,有的同志干脆叫它“土铅笔”。可是用这种土铅笔写字,一堂课下来,手都变成了黑的。那时没肥皂,很难洗掉,他们就从山里扫来一些土碱,溶在水中,用碱水来洗手。后来,大家在写字时用桦树皮或破布条把土铅笔一端包上,染手的问题就解决了。

一天,叶剑英来到学校,看见学生们用木炭铅笔写字,拿起来试着写了写,高兴地说:“这土铅笔不错,既实用又省钱,可以推广一下。”后来果然有一些单位上门求教制造土铅笔的技术。

过了一段时间,有的学员又开动脑筋,用子弹壳剪成钢笔尖,把土铅笔研成细末,和上水写字,制造成了“钢笔”。但这种笔不易制造,因而用得最多的还是土铅笔。

苦中作乐

大砭沟有延安最大的体育场。场里有排球场、篮球场,还有下象棋的地方。当时延安一些重要的体育比赛都在这里举行。在平时,每到周末,这里便是文艺体育爱好者活动的场所。学校学员周末最喜欢到体育场去。一是为了打球,下象棋;二是为了见见中央首长。那时刘少奇、朱德、叶剑英等中央首长,都正当年富力强。每逢周末或工作之余,他们便到体育场和战士们打球、下棋。

据王智秀老人回忆,刘少奇喜欢观看文艺节目。那时延安的文艺团体很多,每到周末晚上,纷纷公演节目。有的在青年礼堂演出,有的在八路军礼堂演出,有的干脆露天演出。即使在礼堂演出也不发票,观众可以随便进出。刘少奇总是到青年礼堂看文艺节目,不管演出水平高低,总是看得津津有味,和战士们一起鼓掌欢呼。

朱德喜欢打篮球和排球。周末,他便骑着马来到大砭沟,把马拴在一旁,衣服一脱就上场了。那时他虽然50多岁了,但是打起球来,依然是老将不减当年勇,运球、投篮仍然像小伙子一样。那时,东方慕尼黑学校的学员们都特别喜欢看朱总司令打球。他一上场,学员们便给他呐喊助威,球场气氛十分活跃。

体育场的西北角,是下象棋的地方。这里摆着很多石板、石凳,石板上刻着棋盘,既可以下棋,又可以打扑克,也可以坐着聊天。

叶剑英常在周末时来这里下象棋。这地方夏天没有荫凉,他就戴着草帽,穿着麻鞋,早早地来到棋场,在棋盘前一蹲就是大半天。他棋艺高超,一些棋迷下不过他,就联合起来和他对阵,但还是不能取胜。这时棋迷们就悄悄地挪动棋子,企图挽回败局。但这却逃不过叶剑英的眼睛,他会出其不意地逮住作弊者的手,使劲捏着。这时候,叶剑英便和棋迷们一起快乐地笑了起来。尔后,双方又重申:“不许耍赖。”接着摆好棋子,再厮杀起来。

后来,随着抗日战争的结束,中国解放战争在全国的全面铺开,东方慕尼黑学校也就解散了。

猜你喜欢
训练班叶剑英铅笔
报名记
叶剑英半夜调换皮箱
小幽默5则
叶剑英74岁学英文
猫爪铅笔帽
比眼力
小小铅笔,大有来头
叶剑英(上)
减肥训练班
智力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