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背景下贵阳市居住用地集约利用评价

2015-06-23 08:34张青萍
上海国土资源 2015年4期
关键词:居住用地集约贵阳市

张青萍,杨 柳

(1.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2.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

城市作为一个重要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的集聚空间,也是经济流通和文化传播的重要节点。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强调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城市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新目标,是城市与“能源资源”、“生态环境”两者的新的切合点,而城乡土地供需矛盾的应对与化解是重要内容。因此对城市土地进行集约利用评价,有助于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形成节约土地资源和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土地利用结构及城市建设用地增长模式。

生态文明城市的概念提出较晚,试点城市较少,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主要从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度、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相关理论、定量评价、途径及区域实践等方面展开[1~4]。相关研究更关注城市综合用地或城市开发区用地集约利用评价,而对城市土地功能区,如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等微观土地利用类型的研究较少;对沿海发达城市的研究较多,而对西南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研究极少;对生态文明城市的土地利用研究更是空白。本文将从微观角度,对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贵阳市居住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研究,为提高贵阳市在大力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的城市居住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及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提供参考。

1 研究区域

贵阳市为贵州省省会,位于贵州省中部,地处云贵高原的东斜坡上,属全国东部向西部高原过渡地带,境内有大量的喀斯特地貌分布。随着2010年“十二五规划”和“工业强省”战略的实施,出现了耕地资源紧缺、建设用地扩展、土地利用形式粗放等现象。城镇化发展,贵阳市对建设用地的需求越来越大,外延式、“摊大饼”式的城市发展方式已经明显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必须走集约利用土地的道路。

作为全国第一个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及我国国家森林城市和循环经济试点的城市,贵阳市生态环境一直保持良好,据《2013年贵阳市环境状况公报》,2013年贵阳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4.2%,空气质量优良率为76.2%,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一定成绩。但贵阳市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及社会经济发展严重依赖不可再生资源等因素[5,6],依旧长期制约着社会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及可持续发展。

本研究利用GEtScreen专业截图软件从Google地球截取2013年贵阳市主城区全色遥感影像,经过影像处理、解译及实地调查[7,8],得到本研究的基础数据。

2 居住用地集约利用度评价

2.1 评价区域样本区的划分

根据《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规程》(TDT 1018-2008)划分居住用地样本区的要求,将贵阳市主城区图与遥感图进行叠加分析,利用现有街道、公路、社区间马路为分界线,将研究区域划分为大小不等的街区即样本区。划分样本区时去除商业用地、工业用地等非居住用地,而将公用设施用地中商业用地和非居住用地以外的零星商业用地并入样本区[9],共得到73个样本区。

2.2 评价指标选取及指标涵义

生态文明城市是由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PREES)组成的复合有机系统,其土地利用应体现人地关系和谐、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城市环境优美舒适、生态优良持续等特点[10~12]。借鉴已有居住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成果[13~15],参考《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规程》及《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修订稿)》,考虑微观利用条件下数据获取的难易程度,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居住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从土地利用强度、土地投入状况、土地产出状况、生态宜居等四方面反映土地的微观利用效果(表1)。

表1 贵阳市城市居住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Table 1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residential land intensive use in Guiyang city

指标类型可分为正、逆和适度相关三种,其中正指标与准则层呈正相关,指标值越高表明集约利用度越高;逆指标是指标值越高反映的集约利用度越低;适度相关指标是在一定范围内指标值越高集约利用度越高,如居住区综合容积率,太高则房屋楼层过高,影响房屋采光,给人压抑感等,而太低,则土地的利用率低。以上指标由于类型不同,不能直接进行计算。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时,对于逆指标,必须先改变其属性,使其与准则层呈正相关,一般利用对逆指标求倒数的方式来改变其性质[16]。

2.3 贵阳市居住用地集约利用类型划分

利用SPSS中Z-score标准化法与主成分分析法[17,18]计算贵阳市2013年的居住用地集约利用度,由于该方法自动计算指标的权重,不需单独对指标进行赋权重,克服了人为赋权重值时主观性较强的缺点[19]。在上述计算结果的基础上建立频率直方图,对其利用类型进行划分,并用SPSS中的聚类分析法对结果进行检验[20,21]。图1中曲线拐点处为集约利用类型区分的界限,划分出贵阳市居住用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C:C≥4.851为高度集约利用;4.315≤C<4.851为集约利用;3.483≤C<4.315为中度集约利用;C<3.483为低度集约利用。

图1 贵阳市居住用地集约度频率分布Fig.1 Th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residential land intensive in Guiyang city

3 居住用地集约利用度划分结果分析

从整体来看,贵阳市居住用地主要为中低度利用,低度利用区17个,占总个数的23.29%,面积4735360.9m2,占样本区总面积的22.38%;中度利用区29个,占总个数的39.73%,面积2741566.5m2,占样本区总面积的12.95%;集约利用区14个,占总个数的19.18%,面积12217005.4m2,占样本区总面积的57.73%;高度利用区13个,占总个数的17.81%,面积646556.6m2,占样本区总面积的3.06%。从空间分布看,空间差异大,特征明显,高度利用区和集约利用区大多集中于市中心的云岩区和南明区;中度利用区集中在小河区和乌当区;低度利用区集中在城边缘的白云区和新开发的金阳新区(图2)。

图2 贵阳市居住用地集约度类型分布Fig.2 The quantity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type of residential land intensive in Guiyang city

3.1 高度集约利用区

高度利用型主要分布在云岩区与南明区(图3)。其属贵阳市首批大力投资发展的区域,由于拥有优越的区位、社会环境资源,投资发展规模大,经济基础雄厚,基础设施较完善,因此,人口密度大,居住用地集约利用度最高。但该类型区域中土地利用破碎化程度较高,规划较杂乱,居住用地建筑密度及建筑容积率过高且过度占用绿化用地,生态建设也相对薄弱。

3.2 中度集约利用区

图3 贵阳市居住用地高度集约利用主要分布区Fig.3 The distribution areas of height intensive utilization of residential land in Guiyang city

中度利用型主要分布在小河区与乌当区(图4)。小河区为贵阳市最先投资开发的老城区之一,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较完善,服务业发达,居住用地建设密度和建筑容积率较高,人口密度也较大,区内分布有棚户区,集约利用水平具有较大提升空间,集约利用度水平较高。乌当区经济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区内河流湖泊水质良好,据《2013年乌当区环境状况公报》,2013年乌当区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样本区内绿化率高,生态文明建设卓见成效。但由于规划投资政策倾斜不平衡,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较薄弱,区域布局战略为“贵阳市的废品收容处理所”,境内分布有垃圾填满场、污水处理场等,区内建设呈低密度外延式展开,城区建设面积小,村镇所占面积较高,分布着大量的城中村和可建设区,其集约利用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图4 贵阳市居住用地中度集约利用主要分布区Fig.4 The distribution areas of moderate intensive utilization of residential land in Guiyang city

3.3 低度集约利用区

低度利用型如金阳新区、白云区(图5)。金阳新区为贵阳市近年来投资建设的高水平国际化新开发区,具有优越的经济投资开发优势。近几年经济发展迅速,土地投入建设水平高,区内小区街道规划成片合理,样本片区整齐不破碎,由于为新开发区,小区二手房均价较低,入住率较低但呈上升趋势,人口密度也呈上升趋势。居住用地建筑容积率高,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合理,绿地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设施建设水平最高,使得居住用地集约利用度呈直线上升趋势。白云区集约利用率较低,区内存在大量的城中村分布,具有很大的集约利用度挖潜潜力。这类区域处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阶段,居住用地集约利用度呈上升趋势。

4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贵阳市对居住用地的需求逐渐增强,政府往往利用“造城”来缓解居住用地的用地压力。开发商利益的导向、旧城区遗留的历史问题、喀斯特特殊的地貌特征等都给贵阳市的居住用地集约利用带来了很多挑战。

图5 贵阳市居住用地低度集约利用主要分布区Fig.5 The distribution areas of underproof intensive utilization of residential land in Guiyang city

4.1 居住区分布杂乱,利用强度低,须加强对中低集约利用区土地的挖潜

由于老城区、棚户区、城中村的改造需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发商更倾向于新开区的投资。从遥感图上可以看出,贵阳市的居住用地规划较混乱。老城区南明区、云岩区,大量分布着杂乱无章的棚户区,房屋高低参差不齐;白云区、乌当区存在大量城中村。区内土地内部挖潜是实现土地集约利用的途径之一,对老城区南明区、云岩区进行棚户区改造;对白云区、乌当区、小河区存在的城中村,闲置土地进行进一步的开发建设,使粗放的土地利用方式逐渐向集约利用方式转化。

4.2 土地出让程序不健全,存在土地闲置现象,须建立合理监督政策,避免土地浪费

贵阳市的土地出让“招、拍、挂”机制不成熟、不健全。政府的“土地财政”导致出让土地程序混乱[22,23],背离了贵阳市卫星城市的规划发展方向,而是呈现外延式发展状态。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启动,贵阳市兴建了大量工业园区,由于政府监督力度不够,导致出现大量土地闲置现象。

我国的土地出让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土地的利用效率与政府的政策和监督息息相关。为避免土地浪费,第一,政府要杜绝“土地财政”,要严格按照城市的规划设计出让土地;第二,政府要不断深化改革土地供地政策,建立合理的供地与监督机制,同时严格执行国土资源部《闲置土地处置办法》等相关规定,从根本上解决土地浪费问题;第三,减少行政干预,政府履行监督与宏观管理者职责,让城市建设回归市场,提高工作效率和监督效率[24]。

4.3 过热房地产严重占用耕地,须合理规划居住用地

从全国的房地产趋势来看,一二线城市的住房总体供不应求,三四线城市(贵阳市等)的住房总体供过于求[25]。而近年来,随着全国的房地产热,贵阳市很多楼盘在几年间拔地而起。由于政府错误的政策导向,开发商的利益刺激,使贵阳市的居住用地过度占用耕地。

4.4 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薄弱,须进一步加强建设

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贵阳市基础和公共设施落后,不能满足土地集约利用的发展要求。由于贵阳市老城区的规划设计陈旧,特别是南明区和云岩区,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不能满足生产生活的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贵阳市的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最大的问题是还在弥补历史欠账。社会经济规划发展的过程中依旧需要不断的弥补建设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严重制约了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及社会经济进一步的发展,不能满足居民对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日益不断增长的需求,也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4.5 生态建设面临新的挑战

据《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指标体系及监测方法研究》,贵阳市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为:生态环境良好、生态产业发达、文化特色鲜明、生态观念浓厚、市民和谐幸福、政府廉洁高效六个方面。但是主城区的居住区生态文明建设明显与此目标还有一段距离,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单从生态环境良好这一层面出发,除了金阳新区和乌当区中新建的小区的绿化面积、水体环境等暂且满足人们对绿色环保的需求外,南明区、云岩区的建筑小区的绿化面积过小,区内公园湖泊等根本无法满足人们现代生活的品质需求。

近几年来,贵阳市以“宁静”、“绿色”、“蓝天”、“碧水”工程为重点实施“环境立市”战略,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等取得可喜的成绩。2002年5月,贵阳市被国家环保总局定为首家全国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试点城市;在2004年11月1日,作为我国第一部建设循环经济的地方性法规,《贵阳市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条例》正式实施;2013年,贵阳市获批为全国第一个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这些成绩,为贵阳市的生态文明建设积累了宝贵的基础和经验,但随着“十二五规划”和工业强省战略的实施,各区内工业园区建设此起披伏,不仅贵阳市已有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且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工程都将受到威胁。这就需要贵阳市政府在发展工业强省战略的同时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确保贵阳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能进一步发展。

References)

[1]秦伟山,张义丰,袁境.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与水平测度[J].资源科学,2013,35(8):1677-1684.Qin W S, Zhang Y F, Yuan J.Measuring and defining ecocivilization cities in China[J].Resources Science, 2013,35(8):1677-1684.

[2]蔡太义,张合兵,黄会娟,等.河南粮食主产区土地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上海国土资源,2013,34(4):67-70.Cai T Y, Zhang H B, Huang H J, et al.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l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the major grain-producing area of Henan province, China[J].Shanghai Land & Resources, 2013,34(4):67-70.

[3]王晓峰,刘宇,李龙梅.基于生态文明的西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合理度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12,32(5):66-70.Wang X F, Liu Y, Li L M.Reasonable degree of intensive land use in Xi’an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based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J].Bulleti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2012,32(5):66-70.

[4]何朝凤,银正彤,郑永康.基于生态文明的贵阳市土地利用效益协调性评价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1(1):126-129.He C F, Yin Z T, Zheng Y K.Research on evaluation of coordination degree of land-use ef fi ciency in Guiyang city based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J].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s), 2014,31(1):126-129.

[5]陈笑媛,田茂勋,吴贵洪.矿业城市产业转型中资源保护问题研究[J].上海国土资源,2014,35(3):54-57.Chen X Y, Tian M X, Wu G H.Resource protection issues in th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of a mining city[J].Shanghai Land &Resources, 2014,35(3):54-57.

[6]任恒熠,陈笑媛.资源富集区提升发展能力的实证研究[J].上海国土资源,2015,36(1):54-57.Ren H Y, Chen X Y.Development capabilities of resource-abundant regions[J].Shanghai Land & Resources, 2015,36(1):54-57.

[7]查勇.测定城市建筑容积率的遥感方法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1,20(4):378-383.Zha Y.A study on remote sensing methods in estimating urban built-up volume ratio based on aerial photographs[J].Progress in Geography, 2001,20(4):378-383.

[8]陈基伟,韩雪培.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建筑容积率提取方法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5,30(7):580-587.Chen J W, Han X P.Semiautomatic extraction of floor area ratio based on construction shadow in high resolution remote sensing image[J].Geomatic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of Wuhan University, 2005,30(7):580-587.

[9]黄大全,洪丽璇,梁进社.福建省工业用地效率分析与集约利用评价[J].地理学报,2009,64(4):479-486.Huang D Q, Hong L X, Liang J S.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industrial land ef fi ciency and intensive use in Fujian province[J].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9,64(4):479-486.

[10]石忆邵,周蕾.国内外城市生态用地与城市竞争力关系的实证分析[J].上海国土资源,2015,36(1):5-9.Shi Y S, Zhou L.Empirical analysis of urban ecological land and urban competitiveness at China and abroad[J].Shanghai Land &Resources, 2015,36(1):5-9.

[11]陈笑筑.黄果树风景名胜区土地生态服务价值变化研究[J].上海国土资源,2015,36(2):24-27,41.Chen X Z.The study of land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change in Huangguoshu[J].Shanghai Land & Resources, 2015,36(2):24-27,41.

[12]赵增敏,李明朗.天津市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地质环境课题[J].上海地质,2006,27(1):29-32.Zhao Z M, Li M L.The task of ge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ianjin's ecosystem city construction[J].Shanghai Geology, 2006,27(1):29-32.

[13]明开宇,雷国平,张慧,等.基于RS的城市居住用地集约利用评价[J].水土保持研究,2013,20(1):202-205.Ming K Y, Lei G P, Zhang H, et al.Evaluation of intensive use urban residential land based on RS[J].Bulleti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2013,20(1):202-205.

[14]郭永昌.包头市城市居住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4(1):70-73.Guo Y C.Studying on intensive usage of urban resident land in Baotou city[J].Journal of Anqing Teachers College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08,14(1):70-73.

[15]张坤,谭雪兰,黄婷,等.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农村居民点布局特征分析[J].上海国土资源,2013,34(2):24-27.Zhang K, Tan X L, Huang T, et al.Analysis of the pattern of rural settlement using landscape ecology methods[J].Shanghai Land &Resources, 2013,34(2):24-27.

[16]钞小静,惠康.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测度[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6):75-86.Chao X J, Hui K.Measuring quality of economic growth of China[J].The Journal of Quantitative and Technical Economics,2009,(6):75-86.

[17]谢龙汉,尚涛.SPSS统计分析与数据挖掘[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Xie L Q, Shang T.SPSS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data excavation[M].Beijing: Electronics Industry Publishing House,2012.

[18]雷士芬,张全景,柳博会,等.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日照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J].上海国土资源,2015,36(2):46-50.Lei S F, Zhang Q J, Liu B H, et al.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of driving forces behind land-use change in Rizhao city of Shandong province[J].Shanghai Land & Resources, 2015,36(2):46-50.

[19]陈雪依,姚亦锋.基于SPSS分析的南京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分异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0,17(1):113-117.Chen X Y, Yao Y F.Researth of spatial variance of intensive urban land use in Nanjing on SPSS[J].Urban Studies, 2010,17(1):113-117.

[20]张虎.主成分聚类分析法的案例教学方法[J].统计与决策, 2007,(20):163-164.Zhang H.Principal component cluster analysis method for case teaching method[J].Statistics and Decision, 2007,(20):163-164.

[21]禹洋春,刁承泰,蔡朕,等.基于聚类分析法的西南丘陵山区县域土地利用分区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4,(2):227-232.Yu Y C, Diao C T, Cai Z, et al.Application of clustering analysis to land use regionalization of prefecture in hilly southwestern of China[J].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14,(2):227-232.

[22]戴双兴.土地财政与地方政府土地利用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21-26,35.Dai S X.Research on land fi nance and the usage of the land of local government[J].Journal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9,(4):21-26,35.

[23]闪中标,罗海波,李雪莲,等.贵州省征地补偿安置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J].上海国土资源,2015,36(1):49-53.Shan Z B, Luo H B, Li X L, et al.Challenges for land requisition compensation and resettlement[J].Shanghai Land & Resources,2015,36(1):49-53.

[24]刘红.地方政府土地市场行为的经济学分析[J].改革与战略,2009,25(1):15-17.Liu H.Economic analysis on local governments' behaviors in land market[J].Reformation & Strategy, 2009,25(1):15-17.

[25]刘玉峰,张亮,刘丹.我国房地产经济泡沫的形成机理与区域性特征[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4,26(4):96-101.Liu Y F, Zhang L, Liu D.Mechanism an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economy bubble in real estate industry of China[J].Journal of Chongqing Jianzhu University, 2004,26(4):96-101.

猜你喜欢
居住用地集约贵阳市
我国城市人均建设用地和人均居住用地研究
关于贵阳市低碳交通发展路径的探讨
离贵阳市区最近的滑雪场 高坡滑雪场
临沂市主城区居住空间扩展特征及驱动机制
贵阳市乌当区地下水问题及防治
牢筑节约集约“高压线” 严守国土资源“生命线”——玉环县成功创建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
2008年—2014年赣州市城市建设用地利用变化研究
基于街区的城市居住用地集约利用评价
集约转型 小城镇发展之路
兰州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