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以中医学院附中课堂教学评价量表实施为例

2015-06-23 02:55:32北京中医学院附属中学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5年17期
关键词:评价课堂教学课程

北京中医学院附属中学 王 珏

理想的课程能否在到达学生层面依然理想,关键在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如果说深化课程改革主渠道是课堂教学,那么课堂教学评价就是它的风向标,是课程改革的“推动器”,是反映课程改革的一个“晴雨表”。课堂教学评价不仅要对一堂课的是与否、好与坏作出判断,更重要的是对课堂教学进行价值引导。评价的背后是“我们要倡导怎样的课堂教学”、“我们要造就怎样的教师”及“我们怎样去造就教师”的问题。所以,课堂教学评价背后隐含着学校管理者的教育理想和管理理念。

一、创建课堂教学评价新体系,聚焦质量

课堂教学评价:是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测量与评价的总称,它是指为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而实施的,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教师的教学所进行的测量和评价。

针对朝阳区教研中心和朝阳分院出台的《朝阳区普通中学课堂教学评价量表》(修订)《朝阳区教师教学基本能力检核标准》,结合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我校制订《北京中医学院附属中学课堂教学评价表》(见附件),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制定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并通过一系列较为系统的、有主题的校本培训和教学行动研究,给教师提供一些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建议,在经历合作、对话、探究的专业体验过程中,提升教师教学基本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

新课程听课评课的新理念概括的说有三点:一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二是促进教师的成长,三是“以学论教”,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所以,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评课要改变过去“以教论学”的方法,打破以教师的教为主要评课对象的框框,注意贯穿始终的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这两条主线索。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以及这些活动所引起的变化进行分析和价值判断。为了规范听课评课的操作以及强化评课的价值观,促进教师更好的实践新的课程理念,所以我校的课堂教学评价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课堂文化四个纬度进行评价。体现四个“是否有利于”:教师教学是否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包括教师教学环节的设计、课堂呈现、师生对话、学习指导和教学机智5个视角;课程性质是否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包括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学评价的方式和教学资源的利用5个视角,全面检测教师对课程、对教材的把握与解读是否到位、是否科学、是否合理;学生学习是否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包括学生的课前准备、课上倾听、互动、自主学习的状态和达成效果5个视角;课堂文化是否有利于体现教师的教学特色,包括引领学生思考、能体现民主、关爱的师生关系、课堂创新和教学特色5个视角。通过教学评价表的实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

我们的量表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有三种方式:一是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主要是对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如教师、学生、课程性质和课堂文化进行评价;二是对学生活动进行评价,这种评价以学生的学习思考过程和效果为评价中心,要求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是否得到了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的发展和进步进行评价,以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作为基础;三是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属于发展性评价和内部评价,包括现场观察评价、监视监听评价、录像评价、量表评价等多种方式。

二、形成课堂教学评价新理念,促进改变

课堂教学评价不是为了获得一种结论,而是为了促进课堂的改变。这种改变,应体现教师的“三个学会”:第一,学会研究:课堂研究能力的改变。长期以来,无主题、范式化、去情境的次数多、收效小的“教研活动”使教师没有在“研究”的过程中获得研究的能力,而基于课堂观察基础上的课堂教学评价有助于教师学会课堂研究。第二,学会上课:教学实施能力的改变。课堂教学评价的直接作用是促进教师教学实施能力的提高,如通过长期的“提问有效性的观察”,教师在课堂教学就善于提问;通过长期的“师生对话有效性的观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会长于“师生对话”。第三,学会教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改变。课堂观察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使教师的教学进一步指向“有效”,追求“有效”,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效果自然就会实现改变。

长期以来教研活动中的“做”课已经十分普遍,这种以展示表演为主的课往往失去了研究的价值,真正有价值的课是常态课。课堂上出现问题是正常的,针对这些问题来思考、研究、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才是课堂教学评价的意义所在。为此,我们明确要求公开课要注重课的研究价值,宁可是一堂有问题的课,也不要追求那种“做”出来的“完美课”。所以在我们的课堂教学评价中,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已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而促进教师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导”两个维度构建评价的内容,通过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及其过程怎样等等学生的行为表现,评价课堂教学的成败;通过关注教师的行为,即教师如何评价和激励学生的学习、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兴趣等,来评价教师课堂行为表现对学生的“学”的价值。

三、注重课堂教学评价的实施,成长自我

我校基于课堂观察基础上的形成的课堂教学评价表,使教师“成长自我”或者“成为自己”,是很重要的一种目的。而要“成长自我”,在课堂观察中应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自己的视角,在课堂观察中,应逐步建立自己独特的视角,这种独特的视角不是求“偏”,而是在求真中“求我”:既是有普遍意义的,又是具有个性特征的;第二,自己的发现,在课堂观察时,应善于敏锐地发现问题,见人所未见,当然,这种“人所未见”不是无关痛痒的偶然,而是十分重要的信息;第三,自己的见解,在课堂观察后的反思中,应形成独树一帜的见解,当然这种见解首先应是正确而能给人启迪的。我们应抱着一种“成长自我”的诉求去参与课堂观察,我们就会发现课堂观察更多的魅力。

例如,在2013年3月我们组织以“教无特点何以立教,学无落实何来成效”为主题的骨干教师做课活动,为了实现教师的自我成长,我们推出了一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如一是课例比较研讨模式。即由2—3个老师上同一内容的课,通过不同的教法比较,找出各自的优劣之处,最后形成关于课本内容教学的几点共识。二是循环授课模式。基本过程是:首先,对某个确定的教学内容,先由年级组集体分析教材,再由一个教师备课并授课,组内全体教师听课。其次,下课后,授课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组内教师集体评课。再次,由第二位教师备同一堂课后再授课,其余教师再听课。最后,听课后又由授课教师反思教学过程,其余教师再次集体评课。如此循环,直至同年级组每位教师授完同一内容,最终发挥每一位教师教学优势形成“最优化教法”的基本结论。

在教学落实上,我们主要围绕评价“学生学习”这一纬度展开。如:我们设计了“公开课学生反馈”表,利用下课的5分钟时间,每班随机抽取10名同学,针对以下三个问题做出回答:一是本节课你回答老师的提问了吗?若回答了,共回答几次?老师对你的回答是怎样评价的?二是本节课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三是写出本节课你记住的公式、定理、单词(或句型)、知识点等。目的是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了解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并对所有的情况进行统计,如表1所示:

表1:骨干教师做课反馈

同时我们还针对初三、高三教学落实,收集课班级所有学生的学案,进行统计和比较,如同样是高三3班,物理、化学、生物三科统计如下:

表2:化学——学生学案反馈

表3:生物——学生学案反馈

表4:物理——学生学案反馈

通过这样的举措,引导教师关注课堂教学的效果,关注学生的落实,关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更好的指导学生。

实施这样的课堂教学评价两年多的时间里我校中、高考成绩显著提高。高考本科上线人数超区下达指标3.33倍,中考获考核进步奖。其中有的学科教师就是在学校作课评价中,对同一学生在不同的学科中学案的使用效果进行了对比,并将对比的结果反馈给了老师,引起了老师对这一学生上课效果的关注,从而使其的成绩在高中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多名教师承担了区级公开课的教学任务。授课效果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好评,反映出了我们抓课堂教学评价对教师改进课堂教学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我校还结合此项工作申报了“实施课堂教学评价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区级课题,成功立项。从2014年1月-12月,我校教师荣获中级各项奖励总计72项,其中教师在国家及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文章12篇;国家级的教育论文、教学课件、教学课例、教学设计等21项;市级优秀论文、教学视频、微课展示等7项;区级以上的研究课、教育叙事论文、优秀指导教师等44项。

总之只有建立起科学的、全面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才能促进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通过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与改革,构建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的促进教师发展和教师成长的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改进、导向和质量监控功能,使教师不断调整、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提高教学技能,增长教育智慧,提升教学评价能力,使课堂教学改革紧紧围绕着促进学生素质发展这一核心而进行,提升教学质量是我们永恒的追求。

猜你喜欢
评价课堂教学课程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石油沥青(2021年4期)2021-10-14 08:50:44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 08:53:38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7:04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56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中国火炬(2014年4期)2014-07-24 14:22:19
MOOC起步,从微课程开始
物理与工程(2014年2期)2014-02-27 11:2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