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郁闷情绪的调查研究

2015-06-23 13:56李微光贾青俊
运城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情绪大学生学校

李微光,贾青俊

(1. 运城学院 教育与心理科学系;2. 运城学院 学工部,山西 运城 044000)

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郁闷情绪的调查研究

李微光1,贾青俊2

(1. 运城学院 教育与心理科学系;2. 运城学院 学工部,山西 运城 044000)

为准确了解和把握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的郁闷情绪,我们通过对某学院819名在校生的问卷调查发现:1、有5.74%的大学生经常感到郁闷,19.2%的大学生时常感到郁闷,其中大二学生的郁闷感比大一大三学生更严重;2、大学生郁闷时的主要表现是不想和旁边的人说话、特别想发泄和没法专心学习;3、人际交往中的冲突、学校的僵化管理、学习与发展的不理想是引发大学生郁闷的三个主要因素。管理者应当重视大学生的郁闷情绪,改进和完善学校管理,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应对郁闷的能力。

大学生;郁闷;心理健康教育

一、对郁闷的界定

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郁闷”的内涵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有人认为“unhappy”就是“郁闷”[3]。有人认为郁闷就是最轻程度的抑郁[4],也有人认为大学生的郁闷是一种复合烦乱、忧愁、无聊、压抑等多种表现的负性情绪状态[5]。本文以经典的精神分析观点——情感和症状是心理冲突的副产物为思考的基点,挫折—攻击理论为基础框架来理解郁闷的性质。我们认为,郁闷是欲望受挫后,内心的反击冲动被压抑的状态,是从受挫发展到抑郁或向外攻击之间的中间状态。这股反击的冲动可以称为愤怒,也可以称为活力。当个体感觉正当、合理的愿望受挫时,多数人会有反击的冲动,想表达自己的不满、争取自己的权益,但因客观条件的限制或主观压抑,有时不能表达、不知道向谁表达或不知如何表达。冲动只能被压抑,产生闷的感受,这种冲动和压抑的对抗阶段就是郁闷状态。它在行为上表现为忍让、克制,在情绪上表现为闷、憋。在认知上常常表现为想不通,不能理解,不能接受。

郁闷与焦虑不同,也有别于抑郁。郁闷强调的是因压抑而带来的闷,欲言而难措辞,有力而无处使,它的反面是舒畅。而焦虑的核心是不确定性[6],它的反面是安定。抑郁则更多地强调心境低落,丧失活力和激情,对未来不抱希望,是以无力感为核心的,它的反面是有活力。

二、研究过程

(一)问卷设计

结合他人研究和前期对在校大学生的访谈,我们自编一份调查问卷,共24个条目,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自我评估郁闷的程度(第1题)。二是郁闷时最常见的表现(第2-10题)。三是引发郁闷情绪的15个情境或事件,包括学习和发展(第14、15、16、18题)、学校管理(第20题)、人际交往(第12、19、21题)、感情纠葛(第22题)、社会阴暗(第17题)、就业压力(第23题)和日常琐事(第11、13、24题)等七个方面,请大学生评估自己在各种事件或情境中的郁闷程度。

(二)研究对象

我们在某学院选取三个年级6个系的950名大学生进行郁闷状况调查,实际收回问卷926份,剔除无效问卷,有效问卷819份,其中男生297人,女生522人,大一学生281人、大二256人、大三282人。

(三)统计工具

使用Excel2003录入,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

三、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的郁闷状况

819名在校大学生对自己的郁闷状况的评估结果见表1。为方便分析,我们把选择郁闷程度1、2的定义为不郁闷的人,选3、4的定义为偶尔郁闷的人,选5、6的定义为时常郁闷的人、选7的定义为经常郁闷的人。

表1 三个年级大学生的郁闷状况

结果表明:有5.74%的在校生认为自己经常感到郁闷,19.2%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时常感到郁闷,48%的大学生只是偶尔会感觉郁闷,27.1%的大学生报告自己没有感觉到郁闷。

进一步考察男女生所感受到的郁闷程度是否有差别,经过T检验,发现男生的郁闷情绪比女生稍多一点,但达不到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

进一步考察不同年级大学生感受到的郁闷程度是否不同,经过方差分析,发现大二学生的郁闷程度超过大一和大三的学生,且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见表2。

表2 不同年级大学生的郁闷程度比较

(二)大学生郁闷时的表现

大学生郁闷时有哪些心理状态及行为表现?我们重点考察了时常郁闷组和经常郁闷组大学生郁闷时的表现,结果如表3、表4。

表3 时常郁闷组大学生郁闷时的表现

表4 经常郁闷组大学生郁闷时的表现

时常郁闷组的大学生,当他们感到郁闷时,最主要的表现是不想和旁边的人说话(第3题)、没法专心学习(第2题)和特别想发泄(第7题)。经常郁闷组的大学生由于郁闷出现的频率高,持续时间长,消极的行为表现更加严重,不想与人交流(第3题),同时还伴有躯体症状,觉得浑身没力气(第10题)、不仅没法专心学习(第2题),还觉得自己特没用(第6题),有一种无力、无助、无价值感。

(三)引发大学生郁闷的主要情境或事件

总的来看,最让大学生感到郁闷的事件是人际交往中的不愉快(第19题、第21题),其次是学校过于僵化的管理(第20题),再次是学习与发展方面的挫败和困惑(第16题、第18题),结果见表5:

表5 让大学生郁闷的情境表

注:表中只列出均值大于4.5分的项目

进一步分年级考察引发大学生郁闷的情境是否不同,结果见表6:

对大一学生来说,最让他们感到郁闷的事件是学校过于僵化的管理(第20题),其次是与人交往被误解,但又没法解释(第19题)和想起每天忙忙碌碌,但不知都做了些什么(第16题)。这些反映了大一学生对大学生活的不大适应,故帮助大一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是学校首要任务。

对大二学生来说,最郁闷的事件是在人际交往中被误解或受气不能辩解(第21题和第19题),其次是学习很用功但成绩不理想(第18题)。从中可以看出人际关系和学习是大二学生关注的重点。

对大三学生来说,人际交往问题仍然是引发学生郁闷情绪的最主要事件(第21题和第19题),其次是学校过于僵化的管理(第20题)和当自己费了很大的劲,但事情没做好,又不能怪别人时(第14题)。

表6 分年级考察的易郁闷情境表

四、分析与讨论

(一)大学生的郁闷状况

本次调查显示,有48%的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偶尔会感觉到郁闷,19.2%的大学生时常感到郁闷,5.74%的大学生经常感到郁闷,大学生总体的郁闷状况同范会勇等人的调查结果接近。他们认为,46%-57%的大学生有轻度郁闷,11%-23%的大学生有中度郁闷,4%-8%的大学生有严重郁闷[5]。这里要强调的是,虽然只有5.74%的大学生会经常感到郁闷,但考虑到当前地方本科院校的规模,其绝对值并不小。

调查结果还显示,大二学生的郁闷感明显比大一、大三的学生强烈。这首先与当前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管理模式有关。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的各种课外活动,包括各种大小的比赛、社团活动、讲座都是以大一学生为主体,虽然很多时候是被强制要求参与,但学生的课余时间被占满,生活也相对充实起来。进入大二以后,学校对学生的要求从重活动转向重学业,对是否参加各种课外活动采取学生自愿的原则,不再作硬性要求。在学业方面安排了大量的专业主干课程,学生的学业压力增大。专业学习任务的繁重,使得许多学生不再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学习生活变得相对比较枯燥;同时随着同学间交往的深入,各种人际冲突也越发明显,这两方面的变化使得大二学生比大一学生有了更多的郁闷感。其次与目标规划有关。大一时大部分学生是被动地听从学校安排,让学什么就学什么,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到大二时才开始思考怎么过好大学生活,以后怎么办?一时间可能会感到迷茫、困惑和郁闷。进入大三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大多数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理智地看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对所学的专业有了更深的理解,对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也有了一定的了解,经过思考确定了自己的发展方向,或继续求学,或就业,或自主创业,而且大多数学生根据各自目标要求的不同开始着手进行各方面的准备,生活忙碌而充实,相比大二学生少了些迷茫,故少了些郁闷。

(二)大学生郁闷时的表现

本次调查显示,大学生郁闷时主要表现为不想和旁边的人说话、特别想发泄和没法专心学习。这一结果支持了前文关于郁闷性质的看法,郁闷是一种压抑和冲动的对抗状态。对时常郁闷的大学生来说,郁闷时一方面不想和旁边的人说话,一方面又特别想发泄,很容易发脾气,冲动更多表现为不满和愤怒。郁闷越严重,负面的表现越多。对经常郁闷的大学生而言,他们感受到的压抑更加严重,郁闷时还会觉得自己没力气、觉得自己特没用、觉得生活没什么意思,而这恰恰是抑郁的特点。这也支持了抑郁是郁闷发展结果的观点,当人不停地受挫,不断地体验失败,压抑的力量越来越大,冲动的力量(活力)就越来越弱,他想去解决问题或抗争的意愿也会慢慢地消解。可以说郁闷状态持续越久,越有可能发展为抑郁,这一点提示我们高校必须重视对经常郁闷的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

同时这两类大学生郁闷时的差异表现也验证了清华大学樊富珉教授的看法[7]。大学生在表达自己“很郁闷”时有三种可能:第一种是真感到郁闷;第二种可能是抑郁,如同中国人从不说自己自卑,但会说自己很内向一样,有很多人不自觉地使用“郁闷”一词来表达自己的抑郁状态;还有一种仅仅是表达一种不爽,可以理解为口头禅,随便说说。显然,我们需要鉴别出其实是抑郁的第二种人,他们需要重点关注,甚至需要对其干预。对于真正处于郁闷中的人,我们要做的是采取措施防止他们朝抑郁的状态恶化,帮助他们找回积极的状态。

(三)容易引发大学生郁闷的情境或事件

1. 人际交往中的冲突

这是最容易引发大学生郁闷的事件。首先它和当前大学生自身的人格特点有关,他们的自我中心意识较重,乐群性明显较低[8]。“90后”大学生成长在社会稳定、物质丰富的时代,又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已习惯成为家庭生活的中心和关注的焦点,这使得他们普遍缺乏从他人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很多大学生特别爱表现自己,但展现自己的时候不能考虑到其他人的感受。他可能非常注意自己的形象,把自己收拾得整整齐齐,但对宿舍的整洁状况毫不关心。当一群同样个性、同样爱表现、同样自我中心的大学生生活在一起时,肯定会发生冲突,遇到冲突又不会表达,自然会感到郁闷。

其次是他们习惯网络交流,而不善于现实的人际沟通[9]。网络已成为“90后”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更习惯通过网络来交流,“线上活跃,线下沉默”的现象很普遍。在网络中交流,可以反复斟酌话语、可以使用各种简单符号。可以任意吐槽、可以肆意发泄,但现实交往中不能这样,说过的话收不回来,对老师、同学即便有情绪也不能随意宣泄。有研究表明大学生沉溺于网络越久,现实的人际交往能力越差[10]。

2. 学校的僵化管理

学校管理的不合理之处是引发大学生郁闷的又一重要来源。很多地方本科院校的管理制度依旧沿袭以前专科时代的做法,强制性的管理理念处于主导地位,管理形式过于单一,大量的行为规范、奖惩细则都将学生置于被看管、被监督的境地。尤其是对大一学生,学校要求他们必须出早操、必须上晚自习,课外活动必须人人参加。日常管理中也有很多不合理之处。例如:规定学生社团只能招募一定数量的成员,使许多想参加的同学不能如愿,只留下遗憾;禁止组织学生集体外出,学校的理由是万一出了事故怎么办?所以只能老老实实蜷缩在校园里。这样的管理导致学生的个性和潜能被深深压制,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受挫折,使得许多学生感到大学生活与想象中的不一样,与中学生活也没什么区别,自己好像只是换了一所高中,难免会感到受挫,感觉郁闷。

3. 学习或发展的不理想

学业和发展的不理想是另一个引发大学生郁闷的重要来源。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在大学里的表现优秀一点,希望自己的学业成绩和其他方面的发展好一些,所以当努力之后仍然没见多大成效时都会感到郁闷。显然,这一事件引发的郁闷是自然的情绪反应,也不尽然是坏事。这样的郁闷说明他们对自己是有期待的,只是还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擅长的领域。因此,高校的管理者应该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采取必要措施加以积极的引导。

五、建议

(一)改进和完善学校的管理,尽量消除容易让大学生受挫的环境因素

为了促使大学生好学、乐学,我们应该尽可能调整管理思路,使办学更具有包容性、开放性。在管理中既要体现对学生的要求,又要充分信任和尊重学生。要充分了解当前大学生真实的思想动向,听取他们的合理需求,甚至让他们参与规章制度的制定来,使制度的产生立足于学生的现实需要,制定出更加合理、公正的学生管理制度[11],例如减少对学生社团的规模限制、合理分配各学期的课程等。同时还应提供大学生表达自己不同意见的多种渠道。

要从强制性管理转变为服务性管理,把“教育对象”看成“服务对象”,采取换位思维的方式,从大学生的视角去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真正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为他们提供更有弹性的学习计划,更多的选择方案,更多释放活力的平台,让他们的青春和激情有挥洒的空间,让他们的个性在制度允许的情况下得到最大可能的发挥。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应对郁闷的能力

世事无常,生活中总会有一些事不如所愿,郁闷总是会有的,关键是如何有效地应对,不让自己沉溺其中,甚至陷入抑郁状态或者产生对外的攻击破坏。

首先,帮助大学生减少自我中心的思维,减少不现实的欲望。人感到受挫首先是因为有欲求,有期待,但大学生的很多欲求本身不理性、不符合现实。例如有位大一女生认为学校安排的课程计划不合理,于是就给系主任写了一封长信,但却石沉大海,这让她很是郁闷。如果她能认识到不同位置的人对同一问题考虑的重点可能不一样,能尊重和理解别人的不同,同时认识到自己可能的局限,她或许不会有这样的举动或者不会感到郁闷。

其次,帮助大学生发现自己的资源,提高他们的自尊水平,提高对挫折的容忍度。研究发现,低自尊水平的人更容易感受到负面情绪,表现出抑郁或者容易被激惹,而高自尊的大学生对自己的不成功或者他人的冒犯有更高的容忍度[12]。我们应该提供各种训练,帮助大学生找到自身价值,提高自尊水平。

再次,设计多种活动帮助大学生表述内心积压的负面情绪。Niles N等人发现,仅仅是通过对过往负性事件的情绪书写就能显著降低随后三月的焦虑和抑郁水平[13]。很多时候让我们感到郁闷或者其他不愉快的某事或某人只是导火索,自己内心长久积压的负面情绪才是爆炸物。要想减少生活中的郁闷感,需要我们化解这些先前积压的负面情绪。

最后,帮助大学生提高情绪管理能力,使他们在面临冲突时能准确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欲言而难措辞”是郁闷的一个重要表现,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提是对自己内在情绪的准确认识,其次是如何准确表达出来,同时让对方理解我们的情绪感受。Kemeny E等人发现通过情绪训练,特别是反思自己的情绪过程,能有效地减少情绪的负性表达行为,增加亲社会行为[14]。

[1] 张茗.研究生“郁闷”心理解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6(1).

[2] 章国平.大学生“郁闷”心态解读[J].教育探索.2009(7).

[3] [美]皮耶博,华颖.不再郁闷——带你跳出不良情绪的陷阱[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4] 孟昭兰.情绪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 范会勇.大学生郁闷问卷的编制及现状调查[D].重庆:西南大学.2007.

[6] 斯托曼.情绪心理学——从日常生活到理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7] 新民晚报.中国大学生真“郁闷”?[N].2005-03-27.

[8] 徐辉,彭秀芳,梁凌寒.90后大学生的自我状态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1(5).

[9] 周定财.“90后”大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及教育管理[J].高校教育管理.2011(5).

[10] 贾淑芳.大学生网络交往对现实交往中的人际关系、人际信任、人格的影响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

[11] 夏韩辉,黄伟萍.论学生管理工作中制度化与人性化的有机融合[J].高教探索.2012(6).

[12] Lee.Catherine,et al.A Closer Look at Self-Esteem,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Coping Strategy: A Prospective Study of Depressive Symptomatology Across the Transition to College[J].Journal of Social & Clinical Psychology. Jun2014, Issue 6, p560-585.

[13] Niles, Andrea N.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expressive writing for psychological and physical health: the moderating role of emotional expressivity[J]. Anxiety, Stress & Coping. Jan2014, Vol. 27 Issue 1, p1-17.

[14] Kemeny,Margaret E,et al.Contemplative/emotion training reduces negative emotional behavior and promotes prosocial responses[J]. Emotion, Vol 12(2), Apr, 2012. p338-350.

【责任编辑 马重阳】

Research on the Depressed Mo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he Newly-founded Local Universities

LI Wei-Guang1,JIA Qing-Jun2

(1.DepartmentofPedagogyandPsychology,YunchengUniversity,Yuncheng044000,China)

(2.DepartmentofStudentAffairs,YunchengUniversity,Yuncheng044000,China)

To understand the undergraduates’ depressed motion of newly-founded local universities, 819 students in a college were investigated with questionnair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5.74% of students always feel depressed, 19.2% often feel depressed, the depressed motion of sophomores is more than that of the freshmen and juniors, and the depressed motion is mainly displayed in doesn’t want to talk with others, want to vent, and couldn’t concentrate on learning. All above are due to the interpersonal conflict, the unreasonable management of school and the failure on learning. So, Manag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students’ depressed motion, improve school humanized management, strengthen education in mental health, and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to cope with depressed motion.

Undergraduate; Depressed; Education in mental health

2014-12-21

运城学院院级科研项目(FZ-2013004)

李微光(1980-),男,湖北荆州人,运城学院教育与心理科学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

G479

A

1008-8008(2015)03-0059-05

猜你喜欢
情绪大学生学校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大学生之歌
学校推介
情绪认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