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对《无名的裘德》创作的影响

2015-06-23 12:22王翠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5年6期
关键词:无名的裘德叔本华哈代

摘  要:文章从生存即痛苦、欲求亦是痛苦的来源以及性格决定命运这三个方面,结合叔本华的哲学思想解析哈代的最后一篇小说《无名的裘德》中主要人物的悲剧命运,剖析了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对该部小说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无名的裘德》  托马斯·哈代  叔本华  痛苦  性格

托马斯·哈代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其文学生涯始于诗歌创作,以小说创作闻名,又终于诗歌,特别是他的“环境”小说受到读者的热爱。笔者选择了他的最后一部充满悲观思想的小说《无名的裘德》探究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对其创作的影响。

一、生存即痛苦

叔本华认为“原罪”导致意志变成一种恶,成为万恶之源[1](P146)。他说“一个人最大的恶就是:他已经诞生了”[2](P336),“人生来就是痛苦的,其本性逃不出痛苦之股掌”,[3](P8)这些论述充分地在“小时光”老人这个悲剧而短暂的生命中彰显。

“小时光”老人是裘德和艾拉贝拉的孩子,是他们错误婚姻的“产物”,生下来就没有得到父母的关爱。“小时光”老人从小跟着性格暴烈的屠夫外公和文弱的外婆一起生活,他的出现是对小时候的裘德悲剧性的侧面描写。“阴暗的三等车厢里,可以看见一个身材瘦小、面色苍白的孩子。他那双大眼睛现出惊慌的神情,戴着一条白色羊毛围巾,围巾上用一根普通的绳子绕着颈脖挂了把钥匙,它在灯光的照射下不时发出光来,引起人们的注意……”[4](P316-317)这里的绳子和钥匙具有象征意义:“小时光”老人用一根捆绑行李的绳子终结了自己的生命,这把钥匙象征着他痛苦人生旅程的开始以致最终走向死亡的绝境。

当整车厢的人都因小猫的淘气而笑时,“小时光”老人却好像在说:“一切的笑,都是由于误解而来。天地间的事物,正确地看来,就没有一样可以使人发笑的。”[5](P172)列车员提醒他,他想以笑表示感谢,却笑不出来。他过早地成熟,感受到存在的痛苦,无法像其他人那样开心地生活。“他就是‘老年的本体而硬装扮成‘童年的模样,但是装扮得并不好,所以时时由衣缝里露出了本相。有的时候,好像洪荒以来人类所有的愁苦,都压在年龄像朝日初升的孩子心头,使他心里浪卷云涌,同时他脸上的样子,就好像是他正回顾一片汪洋浩淼的时光,而对于他所看到的东西,听天由命地接受。”[5](P173)叔本华有着悲观主义的哲学思想——生命的本质是痛苦,是由无数的痛苦组成的,它将在新的个体中延续下去,如此连绵不断,永无止境。[1](P70)文中“小时光”老人多次说“我就不应该下生来着,是不是?”“待在这个世界上不如离开这个世界好,是不是?”“我压根儿没下生就好了!”[5](P213)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本应活泼可爱、充满活力、天真好奇。然而,恶劣的成长环境使他过早地饱尝了人世间的凄凉与痛苦,歪曲了他的人生观,在他幼小的心灵里认为只有死亡才能解脱生活的苦难。他不断地问淑:“爸爸是为了我们几个孩子,才没有地方住的,对吧?”“因为我们,你们才找不到住的地方,对吧?”“既然孩子那么麻烦,为什么人们还要生孩子呢?”“我们没有要求被生出来啊!”[5](P317)正是在这种生存就是痛苦的思想的驱使下,他结束了自己和另外两个孩子幼小的生命。惨剧发生后,裘德借大夫之口来安慰淑说:“这种孩子都是新人生观的产物。他们好像还没等到长大、有了坚忍的力量、能抵抗人生里种种的可怕,而就认识到人生里的种种的可怕了。他说,将来人们要有一种普遍的愿望,就是不要在世为人;这件事就是这种愿望的开端。”[5](P219)

生存即痛苦萦绕着“小时光”老人,他悲惨的人生体现了叔本华的意志自由是万恶之源的哲学观点。孩子都是由“原罪”而来,所以他们的存在就是痛苦,是为上一代人的“罪恶”赎罪的。“小时光”老人意识到生命的无意义,现实生活的残酷,选择带着弟弟妹妹终结了这种痛苦的存在。

二、欲求——痛苦的诱因

“一切欲望的基地都是需要的缺陷,也即痛苦。所以,人从来就是痛苦的,由于他的本质就是落在痛苦的手心里的……幸福就是欲望的满足,但满足和幸福只是短暂的,随之而来的永远是另一个欲望和不满,欲望是没有止境的……痛苦的来源是欲望,而欲望又无法消除,直至死亡。”[3](P144)哈代自称这部小说写出了“灵与肉的生死搏斗”[5]。笔者将从唤醒裘德的肉欲的艾拉贝拉到启发他的灵欲的淑以及使他构筑梦想至绝望的知识之城——基督寺这三个方面,结合叔本华的哲学理论分析裘德的悲剧人生。

(一)艾拉贝拉——肉欲

“唯有理性被性欲所蒙蔽的男人,才会失去理智地认为矮小、窄肩、肥臀与短腿的女人叫做‘美丽的天使。女性的美实际上只存在于男人的性欲冲动之中”[1](P77),裘德与艾拉贝拉的结合恰巧证明了这一点。艾拉贝拉作为一个成年女子,竟然用猪鞭扔向裘德的脸,以引起其关注。她们的嬉笑声把裘德从他的基督寺的梦想中拖到了现实中,他仔细观察了那三个女孩子,发现“那个身材纤细,眼睛黝黑……胸部丰满,圆圆的嘴唇,完美的牙齿,面颊像红壳鸡蛋般红润。她完全是一个丰满健壮的标准的雌性动物……”[4](P36)来到世间十九年了,裘德的青春萌动被唤醒。从此,裘德的那伟大的基督寺梦想被艾拉贝拉所替代,开始了肉欲之旅。

艾拉贝拉是一个现实的女子,在她心中,男人就是挣钱、干事的。“有的场合女人的虚荣心不大,但她们全都是倾向于物质方面……由于她们理性薄弱,而使之倾向于浪费。古希腊人说得好:‘大体来说,女人生来就是浪费的。”[3](P83)艾拉贝拉的各种诡计在婚后不久就被识破了,错误的婚姻满足不了她的虚荣心。她决然离开裘德,但她接受了裘德的钱。她是一个没有男人就无法生活下去的女人,在澳大利亚又嫁了一次。在先令日的那天,“从伦敦来的列车上走下来一对夫妇:男的是个身子有些臃肿的矮子,大肚子,小短腿,好像一个安插在两根小木柱上的陀螺。跟他一块来的那个女人……浑身上下,从帽子到裙子,都镶着珠子,把她弄得全身发亮,好像穿着锁子甲似的。”[5](P183)那个男子正是艾拉贝拉离开裘德后找到的伴侣,因为他经营一个小酒吧,能够满足她的物质需求。在肯尼特桥春季庙会上,艾拉贝拉在其丈夫去世六个月后穿着重孝闲散地观察庙会活动,说她已经找到宗教来安慰自己。在得知裘德并未跟淑结婚时,她再次诱骗裘德与其结婚。但在裘德将死之际,她又去引诱江湖医生维尔贝特。裘德死后,她与一群男性去观看赛船会。艾拉贝拉是一个虚荣心很强的女性,在男人身上寻求生理和物质的安慰。裘德一生美好的计划因艾拉贝拉肉欲的引诱而染上了悲观的基调。

(二)淑——灵欲

“古日耳曼人的风俗,每当男人遭遇苦难之际,往往移尊就教于妇女,此事无可非议。……对于事物的理解方法和男人截然不同……女人较冷静、不犹豫、单纯,不会被那些纷然杂陈的思想所混乱……”[3](P78)淑的照片“面孔很漂亮,戴着一顶宽边帽子,帽沿底下有一道一道四外展开的褶子,像圣像头上的圆光”[5](P49),这渲染出了淑的神圣、纯洁。她是一个“眼睛水汪汪、脚步轻盈、年轻、漂亮的女人”[5](P55),描绘出淑的理性而灵秀特质。无奈的裘德意识到错误的婚姻打破了他的梦想,曾悲观地选择自杀。淑犹如夜空中一道流星划过,给身处绝境的裘德带来了希望和斗志。与艾拉贝拉丰满的身材相比,淑娇小瘦弱。在裘德心目中,淑是超凡脱俗的精灵。自此,他的心里念想着这位佳人。裘德这次与淑的结合是淑的灵性吸引了他,淑能够在心灵上与他产生共鸣,在他孤独时给他安慰。

淑是一个拥有以实玛利精神和伏尔泰精神的女子。淑的学识和自由精神深深地触动了裘德的心灵,逐渐地改变了他的思想。两个已婚男女蔑视社会习俗和道德的权威而相爱,因为精神和灵魂的共鸣同居几个星期没有发生两性关系,他们的爱情属于“维纳斯·乌拉尼亚”[4](P187)。他们灵欲的结合证明了爱情在没有宗教契约——婚姻之外的优越感。贫穷的生活加上世俗的压力迫使他们不断逃离,这种漂泊的生活奠定了悲剧的结局。无论一个人意志多么坚定,这种悲剧都会带给他巨大的身心折磨。淑的三个孩子死于非命,他们的逝去对她的打击是痛彻心扉的。因而,她把所有的罪恶归于自己惹怒上帝而应受到的惩罚。她选择了进入世俗社会,忍受其折磨,“冀求恬静、平稳度过余生”[3](P72)。受到淑的影响,裘德已经是一个完全的自由主义者,忍受不了淑的自虐行为以至于郁郁而终。

(三)基督寺——求知欲

裘德对光明之城——基督寺充满了热切的向往,梦想能去基督寺成为“神学博士”[4](P34)。小裘德刻苦自学,幻想进入大学。无钱无权的他认为唯有孜孜不倦地读书方能实现理想。他到处搜集学习资料,刻苦学习,就连乘马车送面包时也要看书。经历了与艾拉贝拉不愉快的婚姻后,他又回到去基督寺的梦想中,努力实现夙愿。“说也奇怪,他头一种抱负——想要阐明学术——由于女人的影响而遭到挫折;他第二种抱负——想要宣扬圣道——也由于女人的影响而遭到挫折。‘这是得埋怨女人呢?还是得说,由于种种人为的制度,把正常的两性冲动,变成了魔鬼一般的家庭陷阱和网罗,因此那班想要前进的人,才不能挪步呢?”[5](P151-152)裘德受到淑的自由主义精神和宗教态度的影响,把辛苦搜集的神学书都烧掉。他的态度给人以假象,人们以为他彻底放弃了对基督寺的向往。直至后来生病的他带着三个孩子和怀有身孕的淑在校庆日那天重回基督寺,人们恍然大悟,原来他对基督寺念念不忘。那天下着雨,他却表现得异常开心和激动。受到昔日邻居、朋友的奚落和嘲笑后,他不顾在雨中淋雨的妻子,已然忘却自己的病痛,仍希望能够走进基督寺。最终,他也是在基督寺的校庆日这天孤独地死去。

裘德的一生都在追求这个梦想,直至临死前还在梦想着。裘德临死之际,想要喝水却无人在身边,而此时屋外的欢呼声更加反衬出他的悲惨,“啊——是呀!原来是校庆日赛船会!”“可我却躺在这儿。淑又被玷污!”[4](P470)“痛苦的原因对于人来说多半不是实际的现在,而是对过去或未来的抽象思考。并且智力越发达,思维能力越强,思维的范围越广,痛苦的程度越高。”[1](P145)就这样,一个对知识充满渴求的生命消逝了。欲求导致痛苦,一个人知识越多痛苦就越多。

三、性格决定命运

人在内、外两方面都是被决定的。动机即原因,决定了外在行为的必然性……但动机仅仅是一个刺激因,刺激起了个体意志,变为行为。个体意志即性格或理念,也即意志的客体化。行为是个体意志(性格)的显现,正如石头的下落是重力(理念)的表现。由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行为虽然由外在原因引起,但并不产生于外在原因,而是来自于人自身。它是人独一无二的性格的表现。人必须为其负责。性格是不可改变的,是行为的内在必然性。所以我们必须从性格到行为,从意志到表象。[1](P56)

裘德自幼失去双亲,寄居在老姑太家。他童年时期是一个心地善良、富于幻想的小男孩,对知识充满向往,对自然界的动植物充满同情。“每次他从外面带回家一窝小鸟,总是心里难过得半夜睡不着觉,常常次日早晨又把它们连窝放回原处。他简直不忍看见一棵棵树被砍到或修剪,好像那样伤害了它们的心……”[4](P11)他给农场主看谷子,赶鸟儿,他感觉自己与它们一样可怜,所以就对它们说:“吃吧,我可爱的小鸟们,好好吃上一顿吧!”[4](P9)这种仁慈的心态换来的是被毒打以及被辞退的结局。在裘德眼里,善良意味着不去糟蹋任何东西。在回家的路上,他还是不愿去踩死一只露出半截身子的蚯蚓;而别人却不以为然地荼毒生灵,一落脚就踩死许多。哈代描述他:“这种脆弱的性格——或许可以这么说——表面他是那种生来就要受尽痛苦,直至结束生命才能脱离苦海的人。”[4](P11)性格决定命运,他的这种善良的性格导致后来两次陷入艾拉贝拉的诡计。

四、结语

综上所述,哈代小说《无名的裘德》中主人公的悲惨命运深深烙刻着叔本华的悲观哲学思想的印记——生存即痛苦、欲求亦是痛苦的来源以及性格决定命运,这正是叔本华哲学的深刻体现。

注释:

[1]黄文前:《意志及其解脱之路——叔本华哲学思想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石冲白译,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3]金玲译,叔本华:《爱与生的苦恼》,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版。

[4]刘荣跃译,托马斯·哈代:《无名的裘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版。

[5]张谷若译,托马斯·哈代:《无名的裘德》,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1年版。

参考文献:

[1]托马斯·哈代.无名的裘德(Jude The Obscure)[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社西安公司,2005.

(王翠  安徽芜湖  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241000)

猜你喜欢
无名的裘德叔本华哈代
哈代诗歌的民谣艺术
An General Analysis on Thomas Hardy’s Pessimism in Wessex Novels
威塞克斯“万物有灵”观与哈代小说的神秘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