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养老模式的经验和启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发达国家的社会化养老模式可以为我国提供借鉴。
国外老年人的养老资金来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国家养老金、自身的积蓄和财产性收入、社会捐赠和救助。国家养老金是发达国家普通百姓的主要养老资金来源。目前,绝大多数OECD国家的养老金制度实行的是待遇确定型和现收现付的筹资模式,养老金主要来自于国家的税收收入,再加上每年资金的市场运营收益。现收现付的筹资模式,是指正在工作的下一代人缴费,直接用于支付当前退休者的养老金。在支付规模小、人口负担较轻的情况下,这一制度运行是有效的。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这种模式会逐步面临财务不平衡问题。为应对这一问题,西方国家纷纷建立了公共养老储备基金。在现收现付的养老金制度难以为继时,这些公共养老储备基金进入给付期,从收益或本金中拿出一定金额用于弥补养老金的不足。
以房养老也是西方国家养老资金的一项重要来源。即通过一定的金融机构或非金融机构,将自己的产权房出售、抵押或者出租出去,以获取一定数额养老金或养老服务的养老模式。
居家养老模式将居家和社会化服务有机结合起来。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接受居家养老服务的老年人比例在80%左右。该模式适合子女无暇照顾,有一定自理能力且不愿意离开原有居住环境的老年人。
美国的“居家养老院”是目前世界最大的非营利性质的老年照顾机构,在全球有850个加盟和独立的分支机构,为居家老人提供保健、安全和生活照顾服务。瑞典政府大力推行居家养老模式,争取让所有老人尽可能长时间地在自己的家里安度晚年。瑞典各地方政府负责提供的养老服务带有很大的福利性质,虽然需要收取一定的费用,但远远低于市场收费标准。据估算,瑞典全国一年用于照料老人的金额已超过1000亿瑞典克朗,其中由老人们自己承担的费用仅占4%。
养老院等全托式机构虽然老人能得到专业化的照顾和医疗护理服务,但却容易造成老人情感的缺失,而且成本较高,所以老人们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去养老院。目前,西方发达国家有5%~15%的老年人采用机构养老,其中北欧大约为5%~12%,英国大约为10%,美国大约为20%。
除了全托式的养老院外,在国外还有“半托制”的养老机构,受到许多老年人的青睐。所谓“半托制”,就是老人白天在养老机构生活,晚上回到自己的家。美国“半托制”养老中心的经费由主办者向美国联邦政府提出申请,经审查合格后联邦政府给予一定的资助,同时中心可接受社会捐赠,这种捐赠经联邦税务局核定后可在税前列支。芬兰在全国建了数百个老人服务和娱乐中心,可以为65岁以上的居家老人提供日托服务,周一到周五负责用残疾人出租车接送这些日托老人,为他们提供早餐、午餐和日间咖啡。
老人公寓是针对生活可以自理老人一种相对高端的机构养老服务。美国的老人公寓似四星级宾馆,一般有多个单元房,只租给55岁以上的老年人,除了租赁房屋外还提供就餐、清扫房间、日常医疗、文体娱乐等便利服务。
国外的养老模式和经验为我国提供了很多可资借鉴之处:一是我国基本属于“现收现付”式的养老金筹资模式,目前一些地区已经出现入不敷出、空账运行的局面,应当尽早改革完善,并进一步扩大国家社会保障基金的规模。二是家庭养老虽然已经难以为继,但居家养老仍应作为优先发展方向,关键是要把与之配套的社会化服务尽快发展起来。三是把针对失能老人、半失能老人的全托式养老院作为一项社会福利政策,按照“政府兜底保基本、社会优质走高端”的原则,尽快发展起来,以解决家庭和社会的后顾之忧,也是我国计划生育国策后续应有的配套政策。四是养老不仅是中国的问题也是全球的问题,其中蕴含着巨大商机,应当抢抓商机、发展产业,在服务好国内的同时,参与国际竞争,输出产品、输出服务。
(杨云帆)
春节是中国人合家团聚的重要节日,很少人会意识到团聚的幸福会引发悲剧。2015年春节长假刚过完没几天,《现代快报》的一则新闻“两空巢老人因子女过完春节各奔东西抑郁自杀”被众多媒体转发,读者无不唏嘘不已。空巢老人的处境和心理需求再次得到社会的关注。我们每一个人都会老,未来我们非常可能遇到同样的问题,难道我们也会是这样的结局吗?
老人为何在假期后出现意外?江苏省人民医院心理科王昊飞医生认为,现在很多年轻人在外读书、工作、成家,老人只有节日的时候才能与儿女短暂相聚。春节期间一家人团聚欢乐,节后忽然冷清下来,强烈反差让空巢老人情绪陷入低谷,心理上产生失落、孤寂的感觉,生理上出现食欲下降、失眠等问题,一些本身患有高血压、心脑血管等疾病的老人,可能加重病情,甚至有些老人因难以忍受孤独而走向极端。南京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主任张纯告诉记者,“其实并不奇怪,主要原因是不少老年人患上了先焦虑、后抑郁的‘分离综合征’。”现在很多父母成了“留守老人”,好不容易等到过年一家人团聚,这时候的老人往往会因为孩子“过几天又走了”而产生很强的焦虑心理。当孩子真的再次离开,家里一下子又变得冷冷清清,这种巨大落差会导致老人的抑郁心理。
如果搜索相关新闻,我们很容易发现一个规律:“警惕‘空巢’老人‘节后抑郁症’”——2012年1月30日;“老人节后回‘空巢’易得抑郁症”——2013年2月19日;“如何面对空巢老人节后抑郁症”——2014年3月1日;“热闹过后空巢老人也空‘心’”——2015年2月27日。可见每年春节后,此类事件都在不断的重演,而且在未来将会继续发生。
民政部发布的数据表明,目前中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其中近一成的老人单身。预计到2015年年底,全国65岁以上的空巢老人将超过5100万。这是一组庞大的数字,数字的背后是家庭、社会的隐忧。还有数据显示,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陆续进入老年,2030年中国空巢老人数将增加到两亿多,占到老人总数的九成。新华网采访了南京工程学院的心理老师朱晓黎。他表示,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性问题,他们的生活往往可以自理,但内心的孤独难以排遣。人民网评论认为,南京两个空巢老人抑郁自杀的案例,震惊了媒体和公众,引起了全社会对空老人的再度审视。这虽然是极端案例,但其折射的空巢老人养老和心理抚慰问题却不容忽视。应当看到,当节后“分离综合征”不断向空巢老人袭来,让他们陷入苦恼和悲伤的时候,其已经不再只是留守老人的痛,这已经是整个家庭、整个社会的痛。不容否认的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转型,我国的家庭结构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过去,中国四世同堂的家庭模式为“老有所养”提供了家庭保障,而随着人口流动加快、住房条件改善、家庭观念转变等,儿女满堂、子孙绕膝的传统生活习俗在中国越来越淡化,家庭养老的功能也愈发有限。
如何避免类似悲剧的发生,媒体和专家也给出了多维度的建议。新华网认为,应对分离综合征,最根本的解药还在子女。河南省心理健康研究所副所长赵悦玲说:“作为生理功能日渐老化、心理状态多遭跌落、社会参与多遇障碍的群体,他们更多的是需要家人的陪伴。时间没有那么紧,挤一挤总会有的,别让老人在家等太久。”而王昊飞则建议老年人一要调节情绪,想想子女在外上班也不容易,要体谅子女;二要注意饮食,多喝水,多吃清淡食物;三要注意调整生活规律,多参加一些户外运动,放松心情。如果这些都不能缓解的话,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心理科就诊,在医生的专业帮助下缓解症状。家庭医生则建议,做为老人要从思想上摆脱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建立新型的家庭关系。轻对子女的心理依恋。要尽早将家庭关系的重心由纵向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转向横向关系(夫妻关系)。适当减少对子女的感情投入,降低对子女回报父母的期望值。做为儿女应加强对老人的“精神赡养”,常回家看看。做为社会成员,我们应进一步提高社区养老保障服务水平,特别是对那些子女在外地,没有办法获得照顾的老人,应该招募志愿者或是邻居一对一进行结对援助,这种援助是志愿者和邻居们对社会的承诺。动员社会更广泛的力量和各个部门都来关心“空巢”老人。
雷锋一直是中国人民学习的榜样,也是人们非常崇敬的代表性人物。然而如果有人将这种崇敬之情用以整容成雷锋来表达,你是否会被雷到呢?据《中国青年报》报道,33岁的安徽小伙子张艺冬最近不太高兴。原因经过3次整容,他把自己的脸变成他认为的“雷锋”脸,同时还拍摄了一组形似雷锋的照片。他的行为引发了社会的关注并引来很多非议。“整成雷锋的样子是我的自由,我崇拜喜欢雷锋,为啥媒体的报道要讽刺我?” 张艺冬颇感委屈地说。
许多网友对此事表示被雷到了。“整容成雷锋就是好人?”之类的质疑不绝于耳。 “‘雷锋脸’更像是一种炒作”——光明观察;“‘真慈善’何需‘雷锋脸’”——东方网……许多媒体也表示了类似的观点。有学者表示他们反而被这种言论雷到了。首先,一个人整容是否属于个人权利?他人是否有权评论甚至讥讽?其次,现在社会上很多人模仿MJ、模仿刘德华、模仿赵本山,模仿得越像就越会得到掌声和奖励,那么模仿雷锋为何不能被友善地接受呢?最后,这些讽刺的声音无非是怀疑张艺冬有借机炒作、获利的嫌疑。如果没有确实的证据证明他侵吞了捐款,我们还是应该肯定他为了慈善事业而忍受手术的痛苦的。有社会研究工作者认为,之所以有这些反对和质疑的声音,其心理原因还是人们的传统观念所起的作用。“做好事不留名”“做善人就必须低调”这些观念一直在影响着人们看待这类事情的评价。
《中国青年报》是这么介绍的:以前真没关注过张艺冬。不过,这次看了张艺冬的经历,还是蛮佩服他的。他帮过下肢瘫痪的孤儿、罹患骨癌的少女、年迈无依的老人、精神失常的流浪汉……他一直在高调慈善,有人需要帮助,他在帮助的时候还会叫上记者,有了记者的参与,被帮助的人还能得到政府的照顾,这其实也是帮助别人的一种智慧。事实证明,他的高调很有效果,很多需要帮助的人就在他的高调宣传中,获取了政府部门的优惠政策眷顾。当然,有人也在质疑一件事情:张艺冬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往往是自己投入的很少,只是帮助策划,让需要帮助的人引起社会的关注,然后解决问题。对于这一点,笔者以为,无论他本人投入了多少资金,只要有了帮助的结果,就应该是美好的。帮助别人的形式有很多种,正所谓“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没有多少钱款的张艺冬也是为慈善出了力气的。《楚天金报》记者评论认为,张艺冬只是“高调慈善家”群体中的一个样本。就像某知名评论人所说,“你很容易分清他们的善与恶,却很难说清他们的是与非”。在采访张艺冬之前,我对他跪求陈光标,整容成雷锋的事情也有不解,甚至反感。但是,听了他年少时的经历后,我深受震动,这或许就是他如此执著地做慈善,甚至用激烈的方式“秀慈善”的心理动因。如张艺冬所说,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不知道有一群人是这样活着的,于是,我们对社会上的一些边缘人群,如街头流浪者避之唯恐不及。不是我们缺乏善,而是我们从未走进他们的生活和内心。张艺冬说,他一辈子就想活出一个真正的“情”字。社会公众、媒体从业者是否也能在两面判断事物的基础上,多一些宽容,如果的确做了善事,账目没有问题,无论选择高调或低调,给这样的行善者更多的空间,或许会唤醒社会的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