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楼 垦荒第一人的坚守与传承

2015-06-22 00:44余玮
中华儿女 2015年10期
关键词:共青共青城胡耀邦

余玮

当年,他就是带头写血书向时任上海市市长陈毅请求垦荒的热血知青

共青城,一座有着传奇色彩的城市,一批又一批年轻的垦荒者曾在这里度过了他们激情燃烧的岁月。

离京出发前,许多知情者说,要追寻共青城的历史,就要采访陈家楼。当年,他就是带头写血书向时任上海市市长陈毅请求垦荒的。到达共青城,记者才知老人已离世多年,好在他的儿子陈得灵珍藏有大量文献与照片。随着陈得灵的复述与回忆,共青城繁荣背后鲜为人知的过往渐渐开始复活,在历史中淹没的细节被慢慢打捞起……

很难想象,6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滩野岭,人迹罕至;60多年后,这里已经成为一座美丽的现代化新型城市。陈得灵依然记得,晚年父亲时常徜徉在繁华的共青城大街上,看着行人如织、车水马龙,露出欣慰的微笑。

血书开启的传奇

提起共青城的那段创业历史,作为当年上海青年志愿垦荒队发起人,共青城早期建设者陈家楼的后人,陈得灵难掩心头的那份激情:“父亲1934年出生在上海闸北,我的爷爷奶奶都是工人。新中国成立以后,他一直是街道工作积极分子,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还被选为上海市第一届民主青年联合会执行委员、全国第二次青年代表大会代表。”一下子,陈得灵打开了话匣子……

1955年,年轻的共和国百废待兴,大量人口失业,粮食等食品严重短缺,党中央号召祖国各界青年志愿到边疆去开荒种地,解决粮食问题。当时的大上海,人口共有500多万,大约有几十万工人待业和失业,光是失业、失学的青年就有30万左右。

陈家楼当时是上海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他和街道里的青年了解到国家和上海的困难,从描写苏联共青城建设小说《勇敢》和电影《第一个春天》里知道了苏联青年的英雄业绩,热血沸腾了。陈家楼连写两封请愿信,随后联络了10多名青年给陈毅市长写血书,请求组织上海青年去垦荒,像“二战”胜利后苏联青年到西伯利亚垦荒那样,为国家分忧排难,用自己的双手去垦荒,去创造一个“中国的共青城”!

收到请愿信后,陈毅在办公室接见了这群热血青年。穿着褐色中山装的陈毅一进门就摘下了墨镜:“谁叫陈家楼?”“报告首长,我是陈家楼。”“你什么文化?”“高二。”

对于这段对白,陈家楼晚年还记忆犹新。“当时秘书本来说好只给我们5分钟时间,到时间就打铃提醒我们,陈毅市长却和我们聊了半个小时。”

陈毅接见这群可爱的年轻人时说:“我很赞赏你们,可以说你们是帮国家挑担子,是帮我陈毅挑了担子,你们建设是个大好事。但是到边疆去不是上海能办得了的事情,要报请中央批准。大家去垦荒就是要吃很多的苦,会遇到许多意料不到的困难,你们想过吗?你们怕吗?”“不怕!”陈家楼和他的同伴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那行,我就要调中央工作了,你们决心那么大,我一定向毛主席、党中央汇报这事。”陈毅被他们的热情感动了。

之后,陈家楼等人天天翘首盼望有好消息。很快,上海团市委从北京带回了好消息,党中央和毛主席、周总理批准了陈家楼等青年志愿者去垦荒的要求。原来,毛主席听了陈毅的汇报后说:“上海是南方,上海的垦荒青年不适宜到北方去,到江西革命老区去为好。带文化去,要搭配各个行业的青年,年龄可稍大点,年龄小离开父母会哭鼻子咧。”周总理则说:“这些青年是要在那里安家落户的,不能少于30%的女青年,还要带上医生去。”

1955年8月31日,从北京传来了“北京市率先组成青年志愿垦荒队到黑龙江萝北开荒”的消息。这时,上海的青年们再也坐不住了。

9月11日,上海市召开的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陈家楼代表其他4位青年在会上向1000多名与会代表宣读组建垦荒队的倡议书。12日,上海团市委一致决定接受青年陈家楼、吴爱珍、石成林、韩巧云、吕锡龄的倡议,组织第一支上海青年志愿垦荒队,到江西垦荒。

倡议书犹如一股强大的冲击波,在社会上即刻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十几天的时间陈家楼收到来信五六百封,都要求跟他去垦荒。

一时间,一万多名各界青年把报名点围得水泻不通。报名的人太多,上海团市委从中严格挑选1000多名青年,经体检、政审合格后至上海华东团校学习一周,到市郊区进行农业劳动锻炼,体验江西生活,学吃辣椒,练挑担、插秧、耙田……

经过一段时期的考验,1955年10月15日,第一支由上海团市委挑选的98名上海热血青年组成的志愿垦荒队在队长周文英、副队长陈家楼的带领下,打着“向困难进军,把荒地变成良田”的队旗,奔赴江西鄱阳湖畔的九仙岭下。

从繁华的大城市来到这片荆棘丛生的盐碱地,98名青年带着镰刀、床板,开始了真正的白手起家。采访中,记者找到了陈家楼生前的手稿,上面写道:“当我们来到千年沉寂的荒滩时,都惊呆了,想不到神州大地竟然有如此不毛之地。荒原土岗荆棘丛生,野兽出没,芦苇密布的滩地上,钉螺遍地,血吸虫肆虐,人迹罕见。难以想象的困难如同大山一样朝我们压来,是咬牙坚持下去还是卷起背包回家,成为许多人激烈斗争的心病。我作为发起人和领导者,不仅自己要克服心理障碍,还要稳定同伴们的情绪。”

当时陈家楼和几个队领导分头找队员们谈心,帮助队员解决生活和劳动中的具体困难,畅谈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陈家楼处处起表率作用,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和鼓励队友。

据陈家楼早年给陈得灵讲述:“白天我们要开垦土地,晚上则是住在我们亲手搭造的茅草房中。有一天晚上,有人迷迷糊糊感到有东西在钻我们的草墙,一看竟是只老虎,当下吓出一身冷汗,慌忙把大家都叫醒,大家都起来还真没那么可怕了,纷纷打开手电筒,整齐、大声地唱起了‘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那时还真把那大老虎给吓走了。”

沉浮之中“不做共青的逃兵”

1955年11月29日,时任团中央书记胡耀邦到德安县九仙岭专程看望上海垦荒队员,和大家进行座谈,为他们即将组成的合作社命名并题字为“共青社”。当晚,胡耀邦一边抓炒黄豆,一边与队员拉家常:“我今天吃你做的稀饭、炒黄豆、萝卜干,等你们把这里建设好了,我再来吃酒席。”陈家楼抢着回答:“那时我们一定请您来我们这里作客。”

沉睡千年的荒地惊醒了!劳动号子的呼喊声,队员们的欢歌声,汇成了一支壮美的青春交响曲,给这里带来了勃勃的生机。大家凭着对祖国的赤诚,凭着对垦荒事业的真情,凭着年轻人的干劲和志气,投入到共青城初创工作中。抵达当年,垦荒队员们就开出300余亩荒地,种上了油菜、小麦。一年后,1700多亩荒地被开垦,加上当地农民送的8000多亩熟田,共生产了180多万斤粮食和其他农副产品。

1956年6月13日,陈家楼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一天,成为他一辈子的荣光。

“共青”的事业在许许多多像陈家楼那样的热血青年中一路豪迈地走向辉煌。经过三次搬迁、三次开荒,共青社规模越来越大,形势越来越好。1978年9月,胡耀邦在北京再次题词“共青垦殖场”。

“文革”前,陈家楼因为批评地方干部挪用垦荒工作经费,被打成了“右派”,受到“开除党籍、撤销职务、每月发20元生活费、回原籍劳动改造”的处分。陈家楼对工作组坚定地说:“从哪里跌倒从哪里爬起来,我坚决不做共青的逃兵!”陈家楼不但没有回原籍上海,还动员家人和他一起来到共青。陈得灵说,直至1979年3月父亲才被平反,恢复党籍,落实政策。

“‘右派期间,全家住在一个2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没有商品粮吃,母亲种些自留地。我哥哥几次想当兵,因为父亲的‘右派特别身份而没有当成,平反后才如愿穿上军装。哥哥退伍后,原本可以分配到好的单位,父亲不同意,被分在德安县棉纺织厂当锅炉工,工厂倒闭后只得自谋职业。”陈得灵边喝茶,边缓缓地说:“父亲对我们要求比较多,他做事比较果断、执著。他曾找垦殖场的领导为垦二代解决过不少就业问题,但是从来没有想过为自己的孩子就业找过关系。在我们全家最困难的时候,他也没有找组织提任何要求。这辈子,他讲的就是奉献牺牲、助人为乐,帮助人家总是满腔热忱。不过,我们也不能埋怨他。”

据陈得灵讲:1985年,共青城经济发展后,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钢材。父亲主动请缨,回到上海找到宝钢集团,来回坐公交跑了48趟,找到当时的宝钢有关负责人,争取到1000吨计划内钢材,为共青城节省了200多万元。按规定,父亲当时可以拿到12万元现金奖励。但是他推掉了,说:“能争取到钢材是整个垦荒队的荣誉,‘共青的发展到处都需要钱,就用这些钱去支援建设吧。”

在陈家楼的遗物中,记者找到不少他有关“胡耀邦与共青城”的手稿手迹。日子开始越来越好,但是在陈家楼等人的心中曾始终有一个夙愿没有实现,那就是当年胡耀邦答应过他们要来“共青”吃酒席。1984年春节期间,陈家楼等几位老垦荒队员在一起商议,明年就是“共青”垦荒和建场30周年了,是否能邀请耀邦同志再次来“共青”看看这里的变化呢。他们决定给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写信,汇报“共青”这30年的巨大变化,并希望他能抽空再次来“共青”作客。

1984年12月12日,是共青人的大喜日子。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第二次来到共青看望全体新老建设者。当见到30年前的老垦荒队员时,胡耀邦亲切地称他们为“恳友”、“棚友”,一句简单的称呼一下子就拉近了共青人和总书记的距离。当看到共青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时,胡耀邦感慨万分,欣然第三次题词“共青城”。

垦后代的红色接力

陈家楼后来担任德安县政协副主席,1994年正式退休。2007年,在纪念五四运动88周年、中国共青团成立85周年之际,200多名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优秀青年代表欢聚在首都北京,参加“我与祖国共奋进”中国青年群英会,陈家楼作为知青代表出席了这次会议。在采访期间,记者注意到陈得灵珍藏了父亲出席这次群英会的所有资料与证件,客厅的侧墙上还醒目地挂着群英会代表合影的长卷。

晚年,陈家楼经常被邀请演讲,他去过江西、北京、福建、广东等地,虽然身体不太好,但他总是说:“只要我健在,有人愿意请我,我都会尽量答应。”他的听众大部分是年轻的大学生,他喜欢给他们讲过去的故事,讲那个让他为之自豪的共青城的崛起。“共青精神永远是一面旗帜,她已化成一种艰苦奋斗的精神!给这些青年人演讲,我很高兴。他们对于我都是一种尊敬的目光。可能我们这种不计较个人得失的作为,对他们也能有一种触动。我想让他们明白:只有艰苦创业才有出路,只有开拓创新才有希望。”他经常勉励青年学子学有所成,自主创业。

2010年6月,陈家楼因胰腺癌去世。治疗期间,团中央有关负责人曾看望、慰问,问他有什么困难,陈家楼摇了摇头,说:“没有什么困难,感谢组织的关心。”其实,他的二儿二女都没有正式工作,以打零工糊口。陈得灵对记者说:“父亲没有给我留下什么物质上的财富,但是精神层面的东西给予我们很多,我们作子女的给自己定位——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服务社会。”

在共青城的几天采访中,记者注意到20世纪50年代和陈家楼一样的老垦们都为自己的人生选择而激动、为自己开创的光荣事业而骄傲。曾有很多人对陈家楼说,没有当年的举动,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共青城。陈家楼总是连连摆手:“不能这么说,原来是原来,共青城的崛起和腾飞,到现在的欣欣向荣,不仅仅是我们当时98名垦荒队员的功劳,更重要的是之后几十年、几代人的奋斗和努力。这需要继续传承下去。希望共青城能更好,一定能更好。”

“我们是志愿的垦荒队员,我们是毛泽东时代的青年……”2015年4月4日,上海青年志愿垦荒队创业交流促进会在嘹亮的《垦荒队员之歌》中成立,陈得灵被推选为首届会长。陈得灵说,促进会的成立是为了继承和弘扬父辈们的垦荒精神,深化我们作为上海人到江西垦荒子女们身份认同感和自豪感,互帮互助,共同发展与进步,与时代对接。

“当年,父辈这群风华正茂、热血沸腾、充满正能量的年轻人,心怀为建设新中国的理想和信仰,毅然舍弃大城市繁华优越的生活,志愿来到这块红土地,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留在了这里。他们克服种种困难,挑战着恶劣的生存环境,垦荒山、种粮食,自给自足地开创了从无到有的新生活,为落后的山区带来了新知识、新思想、新理念。父辈们的这种精神是我们垦二代、垦三代等宝贵的精神财富,影响着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陈得灵在采访时表示,深为父辈们感到骄傲和自豪,自己有责任让后代了解父辈的这段光荣历史,牢记和发扬父辈的精神,接过他们的接力棒,助推共青城的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

采访之暇,记者信步于宽达50米的共青大道,树木成荫,人来车往。放眼望去,一座座新落成的建筑无不显出共青城勃勃的生机。再也找不到荆棘丛生的荒凉踪迹,这里成了年轻人创业的活力之城,成了人们休闲度假的魅力之城。当年,“陈家楼们”在篝火旁遐想、憧憬的共青已变成了现实。

诚然,共青城虽然变了,但“艰苦创业”的共青精神却始终像一根接力棒,时刻传递在共青城人开拓事业的跑道上!

责任编辑 李菡丹

猜你喜欢
共青共青城胡耀邦
胡耀邦:让社员们多搞点“小自由”
共青城市苏家垱乡:共绘美丽乡村新画卷
关爱青少年的胡耀邦
一个不等式在一类条件最值问题中的应用
应贺共青诗社成立(新韵)
聚焦重点工作 抓好监督的再监督
——驻省审计厅纪检监察组组长罗伟华对省厅赴共青城市审计组和共青城市人口普查工作进行督导调研
共青城 红土地上的创造
赣方言对英语语音学习的负迁移作用及应对策略——以南昌大学共青学院2014级英语专业学生为例
成长
胡耀邦夜宿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