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池效应、知识溢出效应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
——基于马歇尔产业集聚理论

2015-06-21 15:12刘岳平文余源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劳动收入份额劳动力

刘岳平,文余源

(中国人民大学 经济学院,北京 100872)

劳动力池效应、知识溢出效应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
——基于马歇尔产业集聚理论

刘岳平,文余源

(中国人民大学 经济学院,北京 100872)

构建一个理论模型分析产业集聚的劳动力池效应、知识溢出效应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集聚区内外的生产率差异足够大且劳动力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劳动力池效应才能够提高劳动收入份额,否则,劳动力池效应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为负;知识溢出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实证结果表明,产业集聚的劳动力池效应与劳动收入份额为负相关关系,即当前产业集聚的劳动力池效应使得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知识溢出效应正在使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即当前正存在负的知识溢出效应。

产业集聚;劳动力池;知识溢出;收入份额

一、引言

我国劳动要素收入占GDP份额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由1978年的49.7%下降到2013年的45.6%,其中在2007年下降到39.7%。劳动力收入份额下降引起各方关注,学术界研究劳动收入份额影响因素的文献很多,但没有形成统一的结论。然而,现有文献在研究影响劳动收入份额影响因素时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经济现象—产业集聚。产业集聚是否对劳动收入份额有影响,遗憾的是现有的文献主要关注产业集聚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Fujita Masahisa et al.,2004;沈桂龙等,2013;谢里等,2012),[1~3]还没有文献研究产业集聚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特别是没有研究产业集聚的劳动力池效应和知识溢出效应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然而,要素收入分配与居民收入分配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要素收入分配会对居民收入分配产生影响,我国国民收入中税后劳动要素分配份额的持续下降,是城乡居民收入比和城乡居民消费比扩大的重要原因(郭庆旺等,2012);[4]产生收入差距的根本原因在于劳动报酬的差距(洪银兴,2015)。[5]另外,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和国务院在多个文件中提到“促进产业集聚发展”①引自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和工业合理布局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而少有人从产业集聚角度研究劳动力池效应和知识溢出效应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因此,研究劳动力池效应和知识溢出效应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尝试做这方面的研究,认为产业集聚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现象,其劳动力池效应和知识溢出效应会对劳动收入份额产生影响。

二、文献回顾

国外对劳动收入份额的研究比较早。最开始,国外学者曾经一度认为资本和劳动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是固定不变的(Keynes,1939),[6]而且这一观点被总结为经济增长中的“典型事实”之一(Kaldor,1961)。[7]然而现实经济的表现并非如此,资本和劳动收入份额并非固定不变,会随着经济周期的变化而变化(Krämer,2011),[8]而且呈现下降的趋势,例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出现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现象,G7国家劳动收入份额从1974年的74%下降到2010年的64%(Solow,1958),[9]许多OECD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劳动收入份额开始下降(Guscina,2006);[10]发展中国家的劳动收入份额在1980年至2000年间下降了10%(Maarek,2009),[11]拉美国家劳动收入份额从1982年开始出现下降,非洲国家劳动收入份额从1975年开始出现下降(Diwan,2001)。[12]因此,事实已经证明劳动收入份额并非固定不变。

对影响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原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技术进步偏向和要素禀赋变化的影响。技术进步偏向对要素收入份额有着重要影响(Acemoglu,2002;Hart,2013;Brada,2013)。[13~15]Brada(2013)认为在C-D生产函数条件下,由于要素替代弹性不变,技术进步和要素禀赋的变化并不会改变要素收入份额;但在CES生产函数条件下,技术进步和要素禀赋的变化将会导致要素收入份额的变化,在替代弹性大于1的情况下,资本-劳动之比上升或者技术进步偏向资本将降低劳动收入份额,当替代弹性小于1时,资本-劳动比上升或者技术进步偏向资本将提高劳动收入份额,[15]Hart(2013)[14]和Zuleta et al.(2013)[16]也得到了相似的结论。

第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劳动收入份额都随着全球化的开始出现下降(Lübker,2007)。[17]随着贸易自由化,劳动充裕的国家与资本充裕的国家之间进行贸易时,劳动收入份额会上升,资本收入份额会下降;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达国家劳动收入份额确实出现下降的现象,发展中国家也出现了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现象(Brada,2013);[15]FDI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主要表现在FDI企业生产率高于东道主国家,但是FDI企业却按本地水平雇佣劳动力,很明显劳动力得到的工资水平低于劳动力边际产出,导致劳动力收入份额是下降,因此FDI在东道主国家投资比重增加将会降低劳动收入份额(Maarek,2009)。[11]全球化导致资本流动性提高,提高了资本的讨价还价能力,降低了劳动力的讨价还价能力,导致劳动收入份额下降,资本收入份额提高(Harrison,2002;Lee et al.,2006)。[18~19]

第三,劳动力市场制度的变化。降低劳动力讨价还价能力制度的出现使劳动收入份额下降。为了使劳动力市场更自由化,欧美等西方国家不仅出现了降低解除劳动合同、关闭工厂和雇佣兼职员工制度的门槛,还出现了限制工会为其成员向雇主讨价还价能力的法律和规章制度(Brada,2013)。[15]

除上述因素外,还有信息技术进步(Jaumotte et al., 2007)[20]和能源(Brada, 2013)[15]也是引起劳动力收入份额变化不可忽视的因素。

在中国,要素收入份额变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变化已经成为国内学界关注的焦点。从整体上来看,我国要素收入份额占比发生变化是经济发展过程的中阶段性表现,特别是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随着经济发展呈现“U”规律,目前劳动份额正处于下降期,即处在曲线的下行区间上(李稻葵等,2009;罗长远等,2009)。[21~22]还有观点认为产业结构转型也会影响要素收入分配(白重恩等,2010)。[23]实际上还有许多的因素会对要素收入份额产生影响。总结起来,这些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技术进步偏向的影响。技术进步偏向劳动力使得劳动效率持续快速提高,资本效率则持续下滑,再加上偏向劳动增强型技术进步的速率高于资本深化的速率,会导致劳动收入份额相对于资本收入份额的持续下降(雷钦礼,2012);[24]在我国,在劳动和资本增进型技术对劳动收入份额下降所产生的影响中,劳动增进型技术进步解释了其中的64%(李博文等,2014);[25]此外,劳动节约型偏向技术进步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劳动密集型部门的技术进步对劳动收入比重影响的平均贡献率高达66.02%,资本密集型部门高达70.59%(黄先海等,2009),[26]而且在劳动与资本之间是替代关系的情况下,资本增强型技术进步也会导致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罗长远,2008)。[27]但在1985~1995年期间,技术进步是资本节约型的,导致劳动收入份额上升(白重恩等,2010)。[23]

其次是资本深化的影响。当要素替代弹性大于1 时(即资本和劳动之间存在替代关系),在资本深化过程中, 劳动报酬比重会出现下降趋势。但在中国当前体制下,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迁以及转轨经济的增长方式扭曲了要素价格,使得要素替代弹性提高和不同所有制经济部门倾向不同的技术进步方式,在加上资源资本化进程中的资源价格重估和再定价这四方面的原因导致资本深化,从而使得劳动报酬比重下降(李文溥等,2011)。[28]在劳动密集型部门和资本密集型部门中,资本深化对劳动收入比重影响的平均贡献率分别达到33.98%和29.41%(黄先海等,2009)。[26]

再次是制度环境的影响。买方垄断的劳动力市场结构、劳动力市场分割、社会保障制度缺失、资方偏向的第三方力量以及低工资的历史传统等一系列偏向资方的制度环境造成劳动收入份额下降(任太增,2010)。[29]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制度变迁依赖了过去的低工资制度,并形成了一系列与之相配套的偏向厂商的制度安排,正是这一偏向型的制度环境造成了劳动者讨价还价能力的缺失,致使在劳动力供求不变的条件下,劳动收入份额却持续下降(孙慧文,2011)。[30]还有当前的财政分权体制也会导致初次分配中收入向资本要素和企业以及政府倾斜,劳动报酬下降(马万里,2013)。[31]

最后是其他因素。如对外开放(白重恩等,2010)[23]、国企改革(白重恩等,2009)[32]、人力资本积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罗长远等,2009)[22]、国际生产分割(蒋为等,2014)[33]等。

从现有的研究看,都没有涉及产业集聚的劳动力池效应和知识溢出效应对劳动力收入份额的影响。产业集聚是现实经济中一个非常明显的经济现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不断融入全球经济,产业集聚程度不断提高(Lu,J.Y.,et al.,2006),[34]特别是中间投入品需要依靠进口的企业在沿海地区大量集聚(Fujita et al.,2001)。[35]各省份产业集聚在省会城市和中心城市的现象也比较明显。因此,产业集聚这种明显的经济现象对经济发展各个方面的影响不可忽略,文章将在马歇尔产业集聚理论框架下,研究产业集聚的劳动力池效应和知识溢出效应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以对现有的关于劳动收入份额的研究做进一步的完善,这恰恰也是文章的创新之处。

三、理论分析

文章本部分以Bruno Decreuse et al.(2008)[36]的模型为基础,构建一个分析马歇尔产业集聚理论中的劳动力池效应和知识溢出效应对劳动收入份额影响的模型。

(一)模型假设

假设一个经济的产业集聚区由政府引导建立。整个经济分为产业集聚区和非集聚区。假设政府建立集聚区设置一定的进入门槛,企业至少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进入集聚区。由于设置了进入门槛,那么在集聚区建立企业就有一定的成本,设这种成本为Cn,在非集聚区建立企业的成本为Co,且Cn>Co,两个成本之差反映了集聚区的门槛。集聚区企业和非集聚区企业的产出分别为yn和yo,且yn>yo,这反映了集聚区企业接受产业集聚的外部性所带来的优势。

假设在均衡条件下,产品价格一样,把价格标准化为1;两个区域的企业数占全部企业比例是一样的,因此可以去掉表示区域的脚标i。

假设工人的工资通过下面的方式决定。工人获得一个工作机会的概率是2m(n)(1-m(n))。如果工资为0,企业获得全部产出。工人获得两个工作职位的概率为m(n)2。那么,工资的决定取决于两个企业的生产率。假设ρ表示集聚区企业比例,那么,工人在产业集聚区内企业获得工作机会的概率也等于ρ。在(1-ρ)2的概率条件下,工人有两个来自区外*文章中区内表示产业集聚区内,区外表示产业集聚区外。企业的工作机会,并且工人获得全部产出yo,在概率ρ(1-ρ)的条件下,工人的工作机会一个来自区内,一个来自区外,被区内企业雇佣的工人工资为yo,企业所得为yn-yo。最后,在概率ρ2条件下,工人的两个工作机会都来自区内企业,工人的工资为其边际产品收入yn。

假设企业所在行业处于完全竞争状态,那么可以自由进入每一个行业, 总的企业数仅取决于区外企业成本的原因如下:如果cn下降,区内企业利润变为正,那么就会有新的企业进入区内,由于co仍然保持不变,区外企业的预期利润将会变成负的,同时也发现雇佣工人比较困难。最后,区外企业数将下降直到企业总数回到初始水平。

假设产业集聚度的提高并不会改变企业总数,只增加了区内企业提供工作职位的比例。

(二)劳动收入份额

假设区内企业给工人支付的劳动报酬为:

Wn=m(n)2ρ[ρyn+2(1-ρ)yo]

(1)

(1)式是在工人获得两个工作机会的情况下才成立,即(1)式成立的概率为m(n)2;如果工人获得的两个工作机会均来自区内企业,即在ρ2概率条件下,工人的工资为yn;如果一个工作机会来自区外企业,一个来自区内企业,即在2ρ(1-ρ)概率条件下,工人的工资为yo。

区外企业支付的劳动报酬为:

WO=m(n)2(1-ρ)2yo

(2)

(2)式在获得两个工作机会均来自区外企业的情况下成立。

区内企业的总产出为:

Yn=m(n)ρ[2-m(n)ρ]yn

(3)

工人没有获得区内工作机会的概率为[1-m(n)ρ]2。因此,工人获得来自区内企业工作机会的概率为1-(1-m(n)ρ)2,获得两个工作机会的概率m(n)2ρ2,获得一个的概率为1-m(n)2ρ2,接下来情况也是如此。

以此类推,区外企业的总产出为:

Yo=m(n)(1-ρ)[2-m(n)(1+ρ)]yo

(4)

所有企业支付的全部劳动报酬为W=Wn+Wo,全部总产出Y=Yn+Yo,劳动收入份额为:

(5)

(三)劳动力池效应和溢出效应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

本部分分析产业集聚的劳动力池效应和溢出效应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

1.劳动力池效应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

本部分分析产业集聚的劳动力池效应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区内企业为了雇佣工人,与区外企业之间开展工资竞争,提高工资雇佣工人。由于区内企业工资高于区外企业,在劳动力能自由流动的情况下,劳动力会往区内迁移,劳动力大量向区内集聚形成劳动力池,区内的企业可以很快雇佣到工人来填补空缺职位,这样能减少区内劳动力与工作职位之间的匹配摩擦,提高劳动力与工作职位的匹配效率。

首先比较区内外的工资情况。区外企业劳动者收入和区内劳动者收入份额分别为:

(6)

(7)

接下来考虑区内外企业给工人支付的工资是否过低。

先考虑集聚的两种极端情况。当区内企业比例很低时(劳动力池效应不明显时),ρ≈0,LSo=m/(2-m),并且LSn=myo/yn。当区内外生产率差异很大时,由于区内企业更有效率,在劳动力市场工资给定的情况下,区内企业给劳动力支付的工资远远低于其边际产品,因此劳动收入份额低;当生产率差异很小时,区内企业生产效率与区外企业相差不大,由于区内企业为了雇佣工人,需要与区外企业开展工资竞争,提高工资雇佣劳动力,这样在区内企业就业的工人相对工资高于区外企业,给工人支付的工资接近其边际产品。当区内企业比例很高时,*当区内企业比例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还有区外企业可以幸存下来,这是因为工人并不能从其它任何工作机会中获得好处,所以选择在区外企业就业。例如,ρ≈1。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区外企业比例很低,工人可以在区外就业,但就没有可选择工作职位的机会,要么就迁移到区内企业就业,这样就会形成劳动力池。前一种情况下,工人获得的工资为区外企业垄断定价的工资,因为劳动力市场处于买方垄断状态;后一种情况,工人在区内企业工作,但是按照劳动力市场均衡工资水平给工人支付工资,低于其边际产品。区外企业工作的工人获得由企业垄断定价的工资,并且劳动力收入份额最小,几乎可以认为是0。因此,在极端的情况下,相对于边际产品,企业给劳动力支付的工资显然过低。

最后考虑区内情况。由(7)式可以得到,在区内企业:

(8)

从(8)式可以看出,劳动力份额和区内企业所支付的平均工资随区内企业的比例要么上升,要么下降。当区内企业和区外企业之间的生产率差异足够大,或者匹配概率足够高,劳动收入份额都将是增加的。例如,当劳动力市场处于竞争状态时(ρ=1),劳动收入份额随ρ增加而增加。

综述所述,可以得到如下结论:产业集聚形成的劳动力池效应将使得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在产业集聚区内,除非区内外的生产率差异足够大,且劳动力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状态,否则产业集聚的劳动力池效应不能提高劳动收入份额。

2.知识溢出效应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

这一部分分析从区内企业到区外企业的溢出效应如何改变产业集聚与劳动力份额之间的关系。这一部分还会证明只要区内企业对区外企业的溢出效应为负,那么溢出效应随溢出规模的扩大而下降。由于知识溢出和空间距离正相关,因此,集聚区内企业之间的知识溢出效应大于区内外企业之间的知识溢出效应。这部分主要考虑区内外企业之间的知识溢出效应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

假设区外企业的产出取决于区内企业的比例ρ,例如,yo=yo(ρ)。溢出效应要么是正的(在这种情况下存在技术转移),要么是负的。

在正溢出效应情况下,区内企业比例的增加可以减少区内企业和区外企业之间的技术差距,导致区内企业一定会支付更高的工资,但这将会降低区内企业进一步投资的激励。在负溢出效应情况下,区内企业比例的增加会提高区内外企业之间的技术差距,区内企业的工资水平会下降,这将会吸引新的投资者来区内投资建企业。当知识溢出效应足够强时,会存在一个多重均衡:拥有大量区内企业的均衡,并且工资水平低和拥有少量区内企业,并且工资水平高。

只要存在一个唯一的均衡,进入成本cn的下降会提高区内企业的比例。继续对(5)式求劳动者收入份额关于区内企业比例的导数,可以得到:

(9)

最后,可以得出:产业集聚的知识溢出效应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如果区内外之间的溢出效应为正,知识溢出效应可以提高劳动收入份额;如果为负,则不会提高劳动收入份额。

通过上面的理论分析,我们可以提出如下命题:

命题1:除非区内外的生产率差异足够大,且劳动力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状态,否则产业集聚的劳动力池效应不能提高劳动收入份额。

命题2:产业集聚的知识溢出效应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如果溢出效应为正,则提高劳动收入份额;如果溢出效应为负,则会降低劳动收入份额。

四、实证分析

这部分利用面板数据来验证产业集聚的劳动力池效应以及知识溢出效应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时间跨度为1978~2013年,涉及到28个省份*因为重庆1997年前属于四川,1997年开始直辖,1997年的大部分数据统计属于四川,因此在实证过程中把重庆和四川合为一体,西藏和海南大部分数据缺失,因此在实证过程中不考虑西藏和海南。。

(一)变量选择及数据来源

在实证分析中涉及到的变量包括劳动收入份额、劳动力池效应、知识溢出效应、工人与职位的匹配概率。

劳动收入份额。收入法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统计了劳动者报酬数据。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影响,以1978年的消费者价格指数为基期,对历年劳动者报酬和GDP数据进行平减,得到以1978年为基期的不变价数据,再与GDP收入法核算的不变价GDP数据相除就得到了劳动收入份额。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内生产资料核算历史资料(1952~ 1995)》、《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2004)》以及各省份历年《统计年鉴》。

产业集聚的劳动力池效应。前面的理论分析认为工人的大量集聚形成的劳动力池会影响劳动收入份额,但现有的统计数据并没有统计产业集聚区劳动力数据,因此需要选择一个劳动力池的代理变量[37]。GlennEllisonetal.(2007)用3位数制造业行业之间劳动力份额的相关系数来衡量劳动力池效应,[38]文章借鉴GlennEllison(2007)等人的方法来计算衡量劳动力池效应指标。[38]原始数据来源于各省份历年《统计年鉴》、各省份城市历年《统计年鉴》以及历年《中国县域统计年鉴》和《中国工业统计年鉴》。

产业集聚的技术溢出效应。技术溢出效应对劳动收入份额影响可正可负,这取决于技术溢出效应的正与负。由于技术溢出效应难以观察到,一般用实际人均GDP来衡量技术进步(Dowricketal.,2002),[39]因此文章选用省会城市人均GDP与其他城市人均GDP之比来衡量。如果比值大,说明溢出效益为负,如果比值小,说明溢出效应为正。数据来源于各省份历年《统计年鉴》。

工人与职位的匹配概率。BrunoDecreuseetal.(2008)认为由于工人失业的概率与失业率一致,[36]即等于(1-m(n))2,因此可以用失业率来代替匹配概率。失业率越低,工人与职位的匹配概率越高,即匹配概率的代理变量失业率应与因变量劳动收入份额呈负相关系。文章用各省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来代替。数据来源于各省份历年《统计年鉴》。

其他控制变量。由于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的因素比较多,[40]因此需要同时考虑其他控制变量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文章选择的控制变量如下:(1)对外开放度,选择FDI占GDP比重来衡量;(2)国有企业比重,国企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来衡量;(3)财政支出比重,用本地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来衡量;(4)时间虚拟变量,以新《劳动法》实施年份为界点,之前年份为0,以后年份为1。数据来源于各省份历年《统计年鉴》。见表1。

表1 各变量描述性统计

数据来源:通过Excel软件计算得来。

(二)实证结果及分析

根据前文的理论推导,把实证模型设定如下:

ln(LSi,t)=α0+α1ln(Agg_lobor)i,t+α2ln(Agg_tech)i,t+α3ln(Agg_tech)i,t+α4ln(Agg_ρ)i,t+α5ln(X)i,t+α6D+εi,t

模型中,i,t分别表示某个省份和某个年份,Xi,t表示一组控制变量。

为了检验模型的稳健性,采用多种面板数据方法对模型进行估计,常用的方法包括随机效应模型(RE)、固定效应模型(FE)、混合模型(OLS)以及系统广义矩估计(GMM)。另外,在实证过程中,需要对各种方法进行甄别选择。一般用LM方法来检验是否采用混合数据模型方法,采用Hausman方法来检验是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方法还是随机效应模型方法,采用Arellano-Bond检验和Sargen检验来识别系统广义矩估计(GMM)的有效性。采用的计量分析软件为Stata12.0。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面板数据回归结果(1978~2013)

注:括号内的数值表示t值。“*”表示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表示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表示通过10%的显著性检验。

从表2的回归结果来看,混合模型的拟合度最低,且F检验和LM检验结果表明不适合选择混合模型回归,Hausman检验结果显示在1%水平上拒绝原假设,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的回归结果比随机效应模型的结果合理,系统GMM估计结果通过了Arellano-Bond检验,但没有通过Sargen检验,因此系统GMM估计结果可能存在变量内生性过度识别问题。另外,考虑到可能存在异方差的情况,进一步使用面板修正标准差(PCSE)方法对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修正,回归结果更具稳定性。

从最后的计量回归结果来看,各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的显著性检验都通过。从各解释变量的系数来看,变量ln(Agg_labor)i,t的系数为负,说明劳动力池效应使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变量ln(Agg_tech)i,t的系数为负,说明知识溢出效应使劳动收入份额下降,这是因为各省份省会城市与其它城市之间的技术差距呈现变大的趋势,即省会城市对其它城市的知识溢出效应为负,这一结果也验证了前面的理论分析。变量ln(Agg_ρ)i,t的系数为负,说明工人与职位之间的匹配概率提高,将有利于劳动力收入份额的提高。另外,比较各方法的估计结果,不难发现解释变量的估计系数和符号基本一致,说明估计结果具有较好的稳健性。

从各控制变量的回归系数来看,结果基本与现有的研究结论一致。

五、结论

从理论上分析了产业集聚所产生的劳动力池效应和知识溢出效应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并利用省际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到了如下结论。

第一,理论分析表明,产业集聚形成的劳动力池效应将使得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在产业集聚区内,除非区内外的生产率差异足够大,且劳动力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状态,否则产业集聚的劳动力池效应不能提高劳动收入份额;产业集聚的知识溢出效应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如果技术效应为正,则会提高劳动收入份额,如果为负,则不能提高劳动收入份额。

第二,实证研究发现,劳动力池效应与劳动收入份额为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劳动力池使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由于产业集聚区对区外的知识/技术溢出效应为负,导致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工人与职位之间匹配率的提高也能提高劳动收入份额。

第三,文章的研究表明,处于完全竞争状态的劳动力市场制度有利于提高劳动收入份额,因此,需要完善劳动力市场制度,提高劳动力市场的竞争程度,及时收集发布就业信息,提高劳动力与职位之间的匹配率。另外,产业集聚区内外正向的知识溢出有利于提高劳动收入份额,因此,需要建立畅通的知识溢出平台,破除阻碍知识溢出的障碍,缩小区内企业和区外企业之间的技术差距。

当然,本文也存在不足之处。文章的理论分析模型属于静态模型,实证研究中收集的数据属于宏观数据。因此,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方面一是构建动态理论分析产业集聚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二是收集企业层面的微观数据进行实证研究。

[1]FujitaMasahisa,andJacques-FranciosThisse.集聚经济学[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2] 沈桂龙,于蕾.国际直接投资产业集聚与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J].学术月刊,2013,(9):92-99.

[3] 谢里,谌莹,邝敏湘.产业集聚拉大了地区收入差距吗?—来自中国制造业的经验证据[J].经济地理,2012,(2):20-26.

[4] 郭庆旺,吕冰洋.论要素收入分配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2012,(12):46-62.

[5] 洪银兴.非劳动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理论辨析[J].经济学家,2015,(4):5-13.

[6]Keynes,J.M..RelativeMovementsofRealWagesandOutput[J].EconomicJournal,1939,(49):34-51.

[7]KaldorN.CapitalAccumulationandEconomicGrowth,inF.A.LutzandD.C.Hague,eds.,TheTheoryofCapita[M].NewYork:StMartinPress,1961.

[8]Krämer,H..De-compositionoftheLabourShareofIncome:theDevelopmentofFunctionalIncomeDistributioninSelectedAdvancedEconomies[J].Mimeo.KarlsruheUniversityofAppliedSciences,Karlsruhe,2011.

[9]Solow,R..ASkepticalNoteontheConstancyofRelativeShares[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58,(49):618-631.

[10]Guscina,A..Effectsofglobalizationonlabor’sShareinNationalIncome[R].IMFWorkingPaper,2006.

[11]Maarek,P..LaborShare.In:InformalSectorandDevelopment[J].Mimeo.GREQAM,Aix-MarseillesUniversity,Marseilles,2009.

[12]Diwan,I..DebtasSweat:labor,financialcrisesandtheGlobalizationofCapital[R].Mimeo.TheWorldBank,2001.

[13]DaronAcemoglu.DerectedTechnicalChange[J].TheReviewofEconomicStudies,2002,69:781-809.

[14]RobHart.DirectedTechnologicalChangeandFactorShares[J].EconomicsLetters,2013,(119):77-80.

[15]JoseC.Brada.TheDistributionofIncomeBetweenLaborandCapitalisnotStableButwhyisthatsoandwhy[J].EconomicSystems,2013, (37):333-344.

[16]HernandoZuleta,andAndrewT.Young.LaborSharesinaModelofInducedInnovation[J].StructuralChangeandEconomicDynamics,2013, (24):112-122.

[17]Lübker,M. .LabourShares[R].TechnicalBriefNo.01.InternationalLabourOffice,Geneva,2007.

[18]Harrison,A.E..HasGlobalizationErodedLabor’sShare?SomeCross-countryEvidence[J].Mimeo.UniversityofCaliforniaatBerkeleyandNBER,Berkeley,CA,2002,.

[19]Lee,K.,andJayadev,A..TheEffectsofCapitalAccountLiberalizationonGrowthandtheLaborShareofincome:ReviewingandExtendingtheCross-countryEvidence[J].EdwardElgar,Cheltenham,2005.

[20]Jaumotte,F.,andTytell,I..HowhastheGlobalizationofLaborAffectedtheLaborShareinAdvancedCountries? [R].IMFWorkingPaper,2007.

[21] 李稻葵,刘霖林,王红领.GDP中劳动份额演变的U型规律[J].经济研究,2009,(1):70-82.

[22] 罗长远,张军.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的经济学解释—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J].管理世界,2009,(5):25-35.

[23] 白重恩,钱震杰.劳动收入份额决定因素: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证据[J].世界经济,2010,(12):3-27.

[24] 雷钦礼.技术进步偏向、资本效率与劳动收入份额变化[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12):15-24.

[25] 李博文,孙树强.要素偏向的技术进步、替代弹性与劳动收入份额[J].商业研究,2014,(2):1-7.

[26] 黄先海,徐圣.中国劳动收入比重下降成因分析——基于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的视角[J].经济研究,2009,(7):34-44.

[27] 罗长远.“卡尔多特征事实”再思考: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分析[J].世界经济, 2008,(1): 86-96.

[28] 李文溥,李静.要素比价扭曲、过度资本深化与劳动报酬比重下降[J].学术月刊, 2011,(43):68-77.

[29] 任太增.劳动份额、制度羁绊与劳动者讨价还价能力[J].改革,2010,(5):118-122.

[30] 孙慧文.我国劳动收入份额持续下降的制度解释[J].经济问题探索,2011,(3):40-44.

[31] 马万里.财政分权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机理与传导机制—兼论调节中国收入差距的对策选择[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90-97.

[32] 白重恩,钱震杰.国民收入的要素分配:统计数据背后的故事[J].经济研究,2009,(3):27-41.

[33] 蒋为,黄玖立.国际生产分割、要素禀赋与劳动收入份额:理论与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2014,(5):28-50.

[34]Lu,J.Y.,andTao,Z.G..IndustrialAgglomerationandCo-agglomerationinChina’sManufacturingIndustry:WithInternationalComparison[J].EconomicResearchJournal,2006,(3):103-114.

[35]Fujita,M.,andHu,D..RegionalDisparityinChina1985-1994:TheEffectsofGlobalizationandEconomicliberation[J].TheAnnalsofRegionalScience,2001, (35):3-37.

[36]BrunoDecreuse,andPaulMaarek.FDIandthelaborShareinDevelopingCountries:AtheoryandSomeevidence[R].MPRAPaper,2008.

[37]Ellison,G.,andGlaeser,E.L..GeographicConcentrationinU.S.ManufacturingIndustries:ADartboardApproach[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97,105(5):889-927.

[38]GlennEllison,EdwardL.Glaeser,andWilliamR.Kerr..WhatCausesIndustryAgglomeration?EvidencefromCoagglomerationPatterns[R].NBERWorkingPaper,2007.

[39]DowrickS,andMRogers.ClassicalandTechnologicalConvergence:BeyondtheSolow—SwanGrowthModel[J].OxfordEconomicPapers,2002, (54):369-385.

[40] 钟世川.要素替代弹性、价格加成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研究[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5,(4):14-20.

责任编辑、校对:张友双

The Impact of Labor Pooling and Knowledge Spillover Effect on the Share of Labor Income——Based on the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Theory of Marshall

LIU Yue-ping,WEN Yu-yuan

(SchoolofEconomics,RenminUniversityofChina,Beijing100872,China)

A theoretical model is constructed to analyze the impact of the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of labor pooling and knowledge spillover effect on the share of labor income. Results show that labor pooling can improve the share of labor income if and only if the productivity difference inside and outside the agglomeration areas is large enough. Otherwise, the impact of labor pooling on the share of labor income is negative. The impact of knowledge spillover on the share of labor income is uncertain. The empiric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labor pooling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labor share. That is, the labor pooling at present decreases the share of labor income. Knowledge spillover effect is decreasing the share of labor income, which means the knowledge spillover effect at present is negative.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Labor Pooling;Knowledge Spillover;Income Shares

2015-09-2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调整区域经济结构促进国土开发空间结构优化研究”(10ZD&023)

刘岳平(1984-),男,湖南耒阳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产业集聚理论与收入分配;文余源(1970-),男,湖南东安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发展与管理。

F062.9

A

1674-4543(2015)06-0003-10

猜你喜欢
劳动收入份额劳动力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澳大利亚可再生能源首次实现供给全国负荷的50.4%
中国工业企业劳动收入份额波动:结构分解视角
市民化与个人劳动收入:外部性视角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劳动收入份额影响机制研究——基于面板数据模型
中国的劳动收入份额在下降吗
什么是IMF份额
父母只有一人留遗嘱,效力如何认定?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