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在教育戏剧中成长

2015-06-19 00:10罗梅吟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戏剧绘本创作

罗梅吟

法国思想家卢梭提出“将戏剧融入教学”,倡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在戏剧实践中学习”。这是一种“教育戏剧”的理念。“教育戏剧”主张“把戏剧活动引入教育领域,利用戏剧的情境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发挥戏剧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为人处世能力”。

2014年9月,北京市朝阳区朝花朗诵表演总团排演了绘本剧《少年宫的故事之追梦女孩》。这部剧是北京市朝阳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在教育戏剧方面的全新尝试。它以绘本剧改编的策略、创作性的训练方法、戏剧与人生的关系三个维度为着力点,致力于人格教育,启迪学生思考人生、认识社会、学会选择,展现了教育戏剧的独特功能。

从绘本到剧本的改编策略:让角色成为他自己

本次绘本剧的故事范本来源于绘本《大脚丫跳芭蕾》。原著描述了一个名叫贝琳达的女孩很喜欢跳芭蕾,但选拔会的评委嫌她的脚太大而拒绝看她的表演。贝琳达只好放弃跳舞,找了一份餐厅的工作并为餐厅的客人跳舞,最终用自己对舞蹈的热爱收获了众人的认可。

在带领学生阅读此绘本故事之后,老师邀请同学讲出自己的经验,寻找自己生活中的“大脚丫”,最终绘本剧在原著的基础上加入许多社团学员真实的生活经历,建立了5个主要角色的形象模型,这5个角色是从13位扮演者的生活经历寻找共性并浓缩提炼而来。最终,绘本故事演变为“在少年宫朗诵表演社团之中,有一群充满梦想的小演员们,他们或是喜欢表演朗诵,或是喜欢音乐舞蹈,也有孩子找不到方向,迷茫着,更有说话结巴、外人看来不适合搞文艺的……通过在少年宫的学习,每一个孩子都交到了朋友,实现了梦想。”

从创作之初,绘本剧就充分尊重生活,把绘本的童话色彩照进每一名参与者的现实体验之中,让角色成为演员他自己。剧中13位演员实际上是借助角色进行一种“自我”生命历程的叙述。教育戏剧坚持人性的自然法则,在教师的架构和引导之下,帮助孩子们解释他们生活的世界。

创作性的游戏训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剧场

在排演过程之中,我们运用一系列的创作性的游戏训练方法,让孩子们用自己真实的经验和情感去体会和判断剧情,培养表演的真实感,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剧场。

创作性游戏训练之人物小传。演员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为人物设计小传。学生需要从时间维度(成长历程)、物质维度(生活环境、人际关系)考虑人物的刻画,如角色姓名、性别、年龄、角色口头禅、角色性格特点等。

创作性游戏训练之见物知人。每个演员为自己扮演的人物挑选一个物件,要求必须能表现出角色特性。大家从物件寻求物主的性格特征、生活背景等。之后,物主现身,大家再对照人物和此前判断,更新或加深对人物的认识。

焦点访谈。定格某个表演的场面,表演者接受观者的访问。观者可以对角色的语言、行为、情绪、态度进行质询,让表演者对角色的行为线索、行动动机、性格倾向给予清晰回答,促使演员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入理解台词文本背后的意义。

创作型的游戏训练,是一种主动学习的行为。每一个演员都清晰地明白自己真正想要表达的是什么,这种形式消解掉的是知识的权威、老师的权威,凸显的是孩子的本真。

戏剧与人生的关系:真正的价值在人生的舞台上

绘本剧不是将孩子视作未成型的大人来灌输,而是聆听孩子的心声,表现孩子自己的故事。教师引导小演员思考“我是谁”“我该怎么做”,让孩子走进自己的内心,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随着这次实践活动的开展,教育戏剧彰显出自身的教育魅力。原本局促不安、稍稍内向的男孩儿,被角色点燃了性格中的顽皮开朗,在舞台上收放自如;原本不太擅长画画的演员,回家竟热情地练习素描……孩子们用行动贴近角色,也在用角色“塑造”生活。

这就是教育戏剧的最终目的,唤起孩子创造的热忱,让孩子尝试更多的人生,爱上一个不一样的自己,以获得更好的成长。

■ 编辑 于萍 ■

猜你喜欢
戏剧绘本创作
有趣的戏剧课
绘本
绘本
绘本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一墙之隔》创作谈
戏剧类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