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文化管理的实践方略

2015-06-19 00:10陈维贤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愿景价值观核心

陈维贤

文化,当今时髦的话题;文化管理,学校领导口中高频率的“词汇”。毋庸置疑,文而化之——以构建优秀的学校文化来凝聚人、引领人、规范人、激励人、发展人,是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但令人尴尬的现实是,有些学校文化管理追求异化为校歌、校徽等标识性的“形象工程”,更有挂在墙上的理念、文化和行动上的知行不一致等现象。诸如此类,值得深思。平心而论,这不是追求文化管理之过,而是认识层面不到位导致的操作层面问题。

作为学校教育管理者,我们没有必要从学理上去探究文化管理的概念和含义,但我们需要抓住其本质特征,以“教育视角”“人的发展”来关照文化管理,从实践效益来考量我们的管理方略。

引领:共同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

不论文化管理还是战略管理,其逻辑起点都应该是确立共同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逻辑终点都应该是获得发展优势,推动事业走向优秀卓越。没有这些,一切管理都是外在的、控制型的,都和文化、战略无关。共同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是文化的内核,其意义在于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

使命、愿景和价值观必须成为每一位教职员工和学生的行动指南,成为自发的行为标准。如何形成共同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如何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关键在于团队的领导人,特别是校长。校长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是学校文化的核心、灵魂,它或直接地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师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影响师生行为。提倡教育家办学的要义也在于此。校长的高度决定学校发展的高度。

首先,校长必须有自己科学、前瞻的办学理念,在此基础上带领团队不断追问学校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基础教育和学校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应该为学生提供什么,学生当下和未来需要什么;我们“这一所”学校能为学生提供什么,和其他学校相比,我们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我们学生走出校园应该有什么样的素养和特征,我们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其他学校学生有什么不同,等等。通过深入追问,能触摸教育的本质,能梳理清楚学校的核心价值。

其次,共同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还离不开对学校历史传承的梳理和扬弃,离不开现状的研究和反思。学校可以通过不同层面的战略发展研讨会来梳理、研讨、追问,在此类“务虚会”上既能碰撞思想,形成共识,又能最大化地理解、内化校长的办学理念,把握学校的深厚底蕴和发展的方向。我们可以请回退休的老教师、老领导来回溯历史,梳理发展脉络,传承文化底蕴。家长层面、学生层面、青年教师层面、资深教师层面等都应该分别召开研讨会或座谈会。层面越多,信息越广,就越容易抵近问题的实质和内核。

我校通过追问和思考,历经对历史的梳理和反复的战略研讨,最终形成了“为了师生可持续发展的幸福”的使命,确立了“尊重、责任、创新”的价值观。

凝聚:丰富、充盈的活动

文化的形成发展是一个过程,文化建设永无止境。学校文化只有扎根于每个教职员工心中,内化为师生自觉的行动,才会发挥巨大的作用。文化的影响力在活动中体现、彰显、扩大。组织好日常基本活动,创造性地开展一些大型全员性活动,能巩固和发展传统文化,能为优秀学校文化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也能增强师生的学校自豪感。

学校文化视野下的活动,已经不仅仅是单纯实现某一目标的载体,更是实现目标完成使命基础上的文化建设。比如,日常温暖人心的退休教师欢送和团拜活动,不仅是对老教师一生耕耘的总结,更是让年轻教师受到一场师德和教艺教育的熏陶,一次学校价值观的浸润。这样的活动应该纳入学校文化建设范畴,以核心文化为指导,办成全校性的、高规格的、学术型的活动。青年教师拜师活动、教育教学专题研讨活动、节庆活动等无不如此。针对学生的活动与针对全体教职工、全体师生的活动一样也不例外。当我们把竞技型的运动会改造为每一个学生都参与的体育节时,我们以人为本、人人参与的理念才得以体现。

学校的大型活动,更是凝聚人、发展人,传承文化、创新文化的最佳平台。如校庆活动,对学校历史的梳理、老校友相聚、办学成就展等本身就是文化的传承,而校庆活动开展的方式,参与度的高低,对一般校友的人文关怀,对历史和现实的态度,都将一个学校的价值取向展示得淋漓尽致。

日常管理中,善于利用活动和创造活动推进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管理者的重要能力。

固化:构建有意义的特色课程

广义上说,活动是课程的一部分。学校文化靠活动来体现、浸润、传承,实际上就是靠课程来固化、传承、光大、发展。开设校本核心课程,或校本化改造国家课程,使之成为学生的精神营养,能够为学生打下精神的底子,使学校文化得以固化。

构建有意义的特色课程,核心在“特色”“有意义”,它是学校核心文化的外在重要载体。越是学校自己的东西,越是最有生命力。特色建立在有意义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用诸多由小及大的同心圆来直观表示,圆心是学校的核心文化和教育目标,外层是国家课程、学校的核心课程和特色课程,再外层是一些具体课程和拓展课程。尤其是学校核心文化,应该对应一些核心特色课程。国家课程实施也力争体现学校文化。即使是备考,也应该有自己“中高考文化”,即自己的中高考追求(价值取向)、中高考奋斗和中高考满足。把每一种训练都摆在“育人”这一大前提下,纳入学校文化视野之中,复习会灵动起来,课堂会欢乐起来,备考的意义才能最大化。

当然,学校文化的创建要与现代教育的发展相一致,融为一体,目前形势下,特别要与课程改革、高考改革紧密结合,才能有生命力,才能引导教师谋求与学校发展同步的自身发展。这样学校文化才有生命力、创造力。

聚变:重视班级、年级、职能部门的文化建设

文化管理和文化建设一样,是一个系统工程,自上而下的构建、实施和自下而上的互动、创造同等重要。文化发展需要聚变效应,就如同原子核的聚变释放巨大能量一样。学校层面由上而下的自觉行动和师生层面由下而上的自发到自觉的践行和创造,相互作用,能产生聚变效应。作为每一个文化因子的班级、年级和各职能部门,其创造性的文化建设、文化创造活动是学校生生不息的动力。

学校有两个最重要的子系统,即各年级组、各学科教研组。这两个组是学校最核心的部门,特别是年级组,就是一所小学校。它们创造性践行发展学校文化、以学校文化为统领建设组内文化,最能促进学校文化的聚变效应。我们各年级重视年级文化建设,倡导教师的“三高精神”,即高度的责任意识、高端的教育追求、高超的教育技巧。确立班主任和年级组的行为准则是“潜心学习不浮躁、智慧管理不僵化、精心策划不随意、经常反思不满足、积极经营不保守”。把年级团队改造为学习型组织,着力建设“用思想引领课堂,用课堂表达思想”的课程实践文化。年级教育教学蒸蒸日上,不仅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人文环境优良,更辐射开来,带动其他年级的思考和实践,学校班主任团队专业化发展迅速,不断抵近“为了师生可持续发展的幸福”的使命。

保障:扎实落实常规管理

文化建设尽管属于上位范畴,但它和学校其他工作是同步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日常工作以学校文化为准则,学校文化借日常工作而传承。有的管理者认为,只要建设好隐性和显性的校园文化,团队每一个成员都会“不用扬鞭自奋蹄”,学校一切工作都会按照既定轨道有序运行。这种割裂的看法是由于没认识到常规管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常常导致学校工作的无序和混乱。这是有些学校轰轰烈烈的文化建设失败的原因之一。扎扎实实的常规工作既保障文化的发展,又离不开文化的指导。

另一个问题是,显性和隐性文化建设的失衡。标语口号的布置、花草虫鱼的点缀、建筑教室的命名等固然不是文化的内核,但也不可忽视。得体的和学校价值观一致的校园文化环境和硬件建设,不只是使学校变得美观,更重要的是能够创造出能感染人、教育人的良好氛围,扩大学校文化的浸润力。我们反对学校有个巨石就是石文化、有些柳树就是柳文化、有个水塘就是水文化、靠近某个古迹就是“X文化”的牵强作态的标签化做法,但我们主张得体相宜的校园硬件建设,尤其是软硬件相统一的建设。

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但只要我们关注到实践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抓住实践中的关键点,努力做好以上五个方面的工作,相信会达到理想的目标。

■ 编辑 王宇华 ■

猜你喜欢
愿景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冬日的愿景(组章)
友谊的硕果,美好的愿景
保护一半倡议: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景和实践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