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线、面结合建构三级课程

2015-06-19 00:10郭志洁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六艺国学校本

郭志洁

随着北京市教委“整体推进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全面实施,引导学校形成办学特色”要求的提出,我们深刻认识到:必须建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结构优化、内容丰富、互为补充的学校课程体系,实现三级课程的整体推进;必须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符合学生成长需求,实现三级课程的有机整合;必须引领全体教师以课程的视角来理解和设计教学,实现三级课程的质量提升。

学校通过“点、线、面”的形式进行整体的课程设计,科学运用课程设置权,给予教师课程发展权,赋予学生课程选择权,逐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点——自主研发六艺课程

学校自主研发了《国学》校本课程,力求以传统经典文化涵养师生,使师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鉴古创新,形成“新六艺”传统经典文化课程架构。校本课程形成了礼、乐、弈、武、书、术“新六艺”,既强调对传统儒家文化中蕴涵的国学思想的解读,又从多个角度为学生建立起一个可观、可听、可触、可赏的立体国学系统。

细化落实,完善“新六艺”传统经典文化课程教材。学校课程领导小组指导推出《国学》校本课程纲要,做实课程架构,教师多次围绕学校确定的课程理念展开研讨,推进校本课程实施,最终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符合学生特点的课程教材。

依规设课,推进“新六艺”传统经典文化课程实施。首先,纳入课表,全面覆盖。学校开设《国学》校本课程,每周1课时。其次,结合特长,专职专岗。学校根据教师特点,选择符合条件的教师执教《国学》校本课程。第三,购置资源、刊印教材。学校购置了《国学课堂》多媒体教程光盘,刊印了《国学》校本学材。

线——有机融合国家课程

我们指导各学科教师将《国学》校本课程与学科内容紧密结合,开放学习空间,整合课程资源,以实现三级课程的整体推进。

抓住落实点,建立学科联系。学校抓住“新六艺”课程在学科课程的渗透点,构建了“新六艺”特色课程体系框架,确定了各个专题的落实重点,如“礼”重在“礼仪教育”;“乐”重在“审美教育”;“弈”重在“体验传承”;“武”重在“武术精神”;“书”重在“经典诵读”;“术”重在“实践探索”。

梳理契合点,渗透学科联系。学校要求各学科把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中的传统经典文化因素凸显出来。例如,体育学科的武术的教学内容,学科教师结合本学科教学的要求指导学生进行相关技术动作的学习,既强调武术的“身形合一”,又要求“精气神”的体现,凸显本学科的国学文化元素。

紧扣“行国学”,力求知行合一。各学科在进行传统经典文化渗透过程中,始终坚持以“行国学”为宗旨。如数学学科在学习“平移和旋转”内容时,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借助折、画、剪、拼的方式,发现我国民间工艺剪纸运用“平移和旋转”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审美效果,体会祖国灿烂的剪纸文化的魅力。

面——合理安排活动课程

我校在活动课程上着力凸显文化传承:

以新生开笔礼为代表的国学活动,体现文化传承。典礼过程分为:正衣冠、朱砂开智、击鼓鸣志、启蒙描红、茶敬亲师五个部分。隆重的开笔仪式,让每个学生感受到厚重静雅的古代文化氛围,对即将开始的学习生活满怀期待。

以过传统节日为主题的国学活动,体现文化传承。母亲节——学校引导学生“知母恩,孝双亲”,让学生们为母亲献上一枝花,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中秋节——学生自编自演了小小情景剧“中秋话月”,用一种新颖的形式趣谈中秋习俗,共赏中秋文化……

以展示学习收获为特色的国学活动,体现文化传承。学校定期召开“开心学国学”知识竞赛,激励学生们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校园文化周,学校推出了“国学课堂”主题活动。京剧、围棋、诗社等七个国学课堂均由学生精心设计、自主策划。

传统经典文化课程的深入开展和三级课程的整体推进,使学生经历了知“道”、识“道”、悟“道”的全过程,成为他们成长的推动力。未来,学校将继续以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地方课程的有机整合、校本课程的特色开发为核心,落实文化育人理念,促进学生的健康、和谐、全面发展。

■ 编辑 于萍 ■

猜你喜欢
六艺国学校本
“垂”改成“掉”,好不好?
论马一浮对六艺论儒学经典体系的重建*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长沙市六艺天骄星城园学生作品展示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马一浮“新《六艺》论”论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