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式的爱(三)
周恩来的一个重要武器是尊重别人,在人心深处找共同点,不管什么人真诚相待。
梁衡
本刊顾问,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历任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等。
仁爱是讲人心的主观出发点,是“善根”;牺牲是讲处理个人与外部世界关系时的态度,是一种无私的境界;包容则是对爱心和牺牲精神的实践检验,是具体行动。当仁爱之心和牺牲精神变成一种宽大包容时自然就感化万物,用兵则不战而屈人之兵,施政则无为而治,为人则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不肯宽容别人,无法共事;不能包容不同意见、不同派别就不能成大事。包容精神既是政治素质也是人品素养,是普世价值。
周恩来的包容集中体现在如何对待反对过自己的人,甚至是曾经的敌人。20世纪30年代初,国共两党在第一次合作失败后斗得你死我活。周恩来是中共“特科”的负责人专门对付国民党特务,张冲是国民党的特务头子,中央组织部调查科(“中统”前身)总干事,两人曾经是死对头。张成功策划了“伍豪事件”,在报上造谣周恩来已叛变,给周恩来的工作造成极大被动。西安事变后,为了民族存亡国共二次合作,周、张各为双方谈判代表,周恩来竭诚相待,两人遂成好友。抗战还未成功张病逝,周提议为张的追悼会捐3万元,亲自前往哀悼并致送挽联:“安危谁与共,风雨忆同舟”,并发表讲演,语不成声,满座为之动容。他在报上撰文说:“先生与我并非无党无见,唯站在民族利益之上的党见,非私见私利可比,故无事不可谈通,无问题不可解决。先生与我各以此为信,亦以此互信。”这事在国民党上层的影响如同爆了一颗炸弹。后来他对张的两个子女又尽心关照。当时的重庆特务如林,周的一举一动都在监视之中,随时有生命危险。而周恩来却以一颗真诚的心平静地广交朋友,编织了一张正义的大网,反过来弥盖整个重庆,戴笠也无可奈何。周代表共产党在重庆协调各方组织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他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各方人士灵魂深处的良知,终形成团结互爱的统战大局。一次中共一位工作人员住院急需输血,医院里自动排起献血长队,排在最前面的是美国代表处的一位武官。共产党的一个重要武器是统一战线,不管多少派别,在政治上找共同点;周恩来的一个重要武器是尊重别人,在人心深处找共同点,不管什么人真诚相待。中美建交时尼克松来访,在参观十三陵时,当地官员找了一些孩子穿着漂亮的衣服在现场点缀,美国记者认为造假。周恩来对尼克松说:“你们指出这一点是对的,我们不愿文过饰非,已批评了当事人。”尼克松后来评价说:“他待人很谦虚,但沉着坚定。他优雅的举止,直率而从容的姿态,都显示出巨大的魅力和泰然自若的风度。在个人交往和政治关系中,他忠实地遵循着中国人古老的信条:绝不伤人情面。”此时,周恩来手中的武器并不是党纲、政见、共产主义学说等,而是传统道德和个人魅力,是与人为善的赤诚之心这些普世认同的价值观。
但是,最能体现周恩来包容精神的还是他处理党内的高层关系。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复杂的历史环境中,又经历了漫长的艰苦历程,党内高层人员文化背景复杂,有工人、中小知识分子、教授学者、留洋人员、旧军人,出身不同、性格各异。半个多世纪以来能将这样一个党团结在一起,某种意义上,一靠毛泽东思想,二靠周恩来的人格。
“宰相肚里能撑船”,无论建国前后,无论在党在政,无论在哪一朝书记任内,周恩来都是处在“相位”,不是一把手胜似一把手,关系全局。长征中周恩来说服博古请毛出来工作,又把红军总政委一职让给张国焘,保住红军和党不分裂。转战陕北时中央机关组成昆仑纵队被敌包围,任弼时是司令,周恩来是政委,毛要向西,任要向东。任说我是司令听我的,毛说我是主席先撤了你这个司令,吵得不可开交。周恩来协调,先北再西,化解了危机。解放后因经济思想产生分岐,毛很任性,甚至威胁要重上井冈山,周恩来主动让步,逢会就检讨并愿意辞职,又避免了一次分裂。文革中周恩来更是碍着毛的面子,受尽林彪和江青的气,但仍出来独撑危局。对外,他勇于承担责任,一次次地出面做红卫兵及各派的工作。周恩来还亲自出面请被冲击、迫害的外国专家、家属吃饭,并赔礼道歉。
一部党史很有意思,毛泽东用了周恩来的才干;周恩来包容了毛泽东的缺陷。宽容是一种博大的胸怀,清澈见底,容纳万物,它使仇者和,错者悔,嗔者平,忌者静,使任何人都不可能有不接受的理由。(责任编辑/吴文仙)
编后:周恩来人格精神有多方面,其基本点有“仁爱、牺牲和宽容”三个方面可以称之为“周恩来式的爱”,其中《周恩来式的爱(一)》(仁爱)、《周恩来式的爱(二)》(牺牲)两方面内容已分别在《当代贵州》2014年第32、35期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