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微时代”背景下“95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APP

2015-06-18 14:47杨敏黄小梅
亚太教育 2015年14期
关键词:微时代社交心理健康

杨敏++黄小梅

摘  要:本文通过对陕西某高校2014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统计,分析了“95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微时代”对“95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提出了“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探索构建“95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APP软件模型。

关键词:微时代;APP;“95后”大学生;心理健康

以APP为依托的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等一系列以“微”为标志的文化传播媒体将现代人的生活带入了全新的时代——“微时代”。“微时代”引发了“95后”大学生群体心理变化,也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与挑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探索“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丰富“微时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内容、改进工作方法、提升工作者媒介素养、利用“微时代”媒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

一、“微时代”的基本特征

“微时代”是以信息数字化技术为基础,运用简短的音频、视频、文字、图像等多种方式,通过新型、便捷的移动显示终端进行实时、互动、高效为主要特征的传播活动[1]。在“微时代”背景下,人们对自我关注度越来越高,同时由于微博、微信等平台的大众化,使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到社会传播中,尤其对于“95后”大学生来说,“微时代”的特性成为吸引他们的主要原因。

首先“微时代”的信息传播具有高效性。微平台对信息量严格控制降低了信息传递承载量,同时由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式移动终端的广泛使用,使大众可以随时随地发布、接收信息[2]。其次,“微时代”呈现传播主体大众化的特点。经调查显示,90%的“95后”大学生都有自己的微账号,他们可以在自己的微平台上自由发表个人所见、所闻与所想。现如今智能手机的指数型增长速度极大促进了微时代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信息传播主体和接受信息的客体,极大丰富了“微信息”,造就了由草根大众操纵的“自媒体”和个人控制的“独立媒体”[3]。再次,在“微时代”背景下,信息的传播方式逐渐打破了以往的普通受众被动接受权威媒体发布信息的方式,形成了传播活动逐渐“去中心化”、发布者与接受者没有明确的界限,呈现出一种网状、双向互动的交互模式。最后“微时代”下的信息呈现碎片化特性。主要表现为形式的碎片化、内容碎片化、表达意义碎片化。

二、“95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为了准确掌握“微时代”背景下“95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状况,调查了陕西某高校2014级新生4644人(包括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测评采取整班团体施测的形式,被试基本资料和回答均填涂答题卡完成,测试结果使用欧玛A50型光标阅读机读卡。测评所使用的量表包含《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作为主要的筛查工具从12个侧面反映大学生心理健康受到损害的情况,104道题,5级作答,得分越高心理健康状况越差。测评结果采用SPSS18.0进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具体结果如下:

1.“95后”大学生性别差异

男女心理健康状况比较见表1,t检验结果显示,在社交攻击、性心理障碍、强迫、精神病倾向因子上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西方学者认为存在女性心理失调(抑郁和焦虑)和男性心理失调(愤怒/敌对),其中女性在症状上的报告多为情感性的,男性在症状报告上多为反社会型人格失调,与本次测评结果基本一致[4]。结果显示,在焦虑、抑郁、自卑、依赖、冲动因子上女生平均得分高于男生,而在社交攻击、性心理障碍、强迫、精神病倾向因子上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这说明,女生具有更多情绪问题,而对于男生而言,由于生理发育较女生晚、情绪表达少、情感内敛等方面的性别特征影响,更多的表现出人际交往中的困惑、敌对和性心理方面的困惑。

表1 男女生心理健康状况各项得分差异比较(M±SD)

女(n=2251) 男(n=2379) t

躯体化 12.08±3.715 11.710±3.604 -3.379

焦虑 15.39±5.114 14.33±4.924 -7.181

抑郁 14.07±4.676 13.47±4.553 -4.412

自卑 13.81±4.819 13.28±4.798 -3.726

社交退缩 14.64±5.241 14.18±5.269 -3.032

社交攻击 11.93±3.690 12.34±4.058 3.598*

性心理障碍 9.56±4.321 10.37±3.920 6.624*

偏执 12.62±4.686 12.63±4.505 0.054

强迫 17.74±5.134 17.75±5.322 0.032*

依赖 16.71±5.383 15.89±5.279 -5.304

冲动 13.16±3.814 12.83±3.947 -2.869

精神病倾向 10.70±3.111 10.82±3.309 1.251*

注:***表明差异在.001水平显著,**表明差异在.01水平显著,*表明差异在.05水平显著。

2.不同专业学生的差异

不同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见表2。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结果显示,理工类、文史类、文体艺术类学生得分在躯体化、社交退缩、强迫、依赖、冲动因子上差异显著[5]。事后分析表明,在躯体化因子上,理工类学生得分显著低于文体艺术类学生;在社交退缩因子上,理工类学生得分显著高于文体艺术类学生;在强迫因子上,文史类显著高于理工类和文体艺术类;在冲动因子上,理工类学生得分显著低于文史类学生。

表2 不同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各项得分差异比较(M+SD)

理工

(n=3936) 文史

(n=534) 文体艺术(n=146) F

躯体化 11.83±3.615 12.26±3.958 12.13±3.764 3.665*

焦虑 14.83±5.039 15.15±5.144 14.18±4.874 2.260

抑郁 13.74±4.663 14.04±4.899 13.38±4.111 1.491

自卑 13.52±4.780 13.75±5.141 13.31±4.593 0.710

社交退缩 14.47±5.295 14.26±5.169 13.42±4.478 3.017*

社交攻击 12.13±3.889 12.26±3.935 12.08±3.745 0.305

性心理障碍 9.997±4.151 10.05±4.061 9.28±4.103 2.174

偏执 12.61±4.472 12.93±4.759 12.13±4.158 2.097

强迫 17.73±5.250 18.15±5.195 16.84±4.678 3.774*

依赖 16.24±5.312 16.84±5.518 15.84±5.333 3.563*

冲动 12.91±3.865 13.57±4.017 13.12±3.849 6.962***

精神病倾向 10.74±3.183 10.93±3.403 10.69±3.435 0.875

注:***表明差异在.001水平显著,**表明差异在.01水平显著,*表明差异在.05水平显著。

3.家庭所在地区差异

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结果显示躯体化、偏执、强迫、精神病倾向因子上得分无显著差异;焦虑、抑郁、自卑、社交退缩、社交攻击、性心理障碍、依赖、冲动因子上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之间差异显著[6]。事后分析表明,在焦虑、抑郁、自卑因子上来自农村的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学生;在社交退缩因子上,小城镇和农村的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小城镇的学生社交退缩又显著高于农村的学生;社交攻击因子上,中小城市、小城镇、农村学生之间差异显著,其中来自中小城市的学生社交攻击得分最高,其次是来自农村和小城镇的学生;在性心理障碍因子上,来自农村的学生得分最高,显著高于来自大城市的学生,而来自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学生之间差异不明显;在依赖因子上,来自农村的学生得分显著高于来自其他地区的学生,大城市的学生得分最低;在冲动因子上,来自大城市的学生得分最高,与来自农村的学生得分差异显著。

三、“微时代”对“95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心理得到满足与浮躁心理的形成

对于“95后”大学生来说,网络信息丰富多彩是吸引他们的一个关键性因素,不仅因为“微平台”能提供给他们关注的领域信息,还能实时收到各种动态信息。因此,学生不再局限于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而是更加广阔的视野,带来了心理的满足感。但“微时代”背景下新媒体语言短小精悍,新媒体表达的文化内涵缺乏深度和系统性,使“95后”大学生群体形成了一种浅尝辄止的文化舆论氛围。这种倾向表现在生活、学习中不求甚解,缺乏艰苦探索的精神,片面了解社会问题,缺乏深入调研精神。最终影响了“95后”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呈现出一种集体浮躁心理的现象。

2.认知能力提高与信任感匮乏

根据躯体化、社交退缩、强迫、冲动等维度的研究发现,心理健康问题在“微时代”背景下更容易引发。由于“微平台”上信息爆炸式的传播,使得良莠不齐的信息直接推送给“95后”大学生,面对海量的信息以及网民各种各样的评论,“95后”大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与立场,他们的认知能力有一定提高。但是在对热门事件的评论中很多媒介为了片面赚取观众的关注度,而不顾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基本道德良知而故意扭曲事实,使部分刚刚步入校园的“95后”大学生受到这些不良观念的影响,造成他们是非不分,不能用理性思维去思考,更不能从客观的角度去辨别是非,影响了主体意识的形成,造成了信任感的普遍匮乏。

3.情感合理宣泄与精神过度依赖

微平台的匿名性使“95后”大学生更倾向于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意见或宣泄自己的情绪,即“微媒体”的使用方法简洁化,不仅为他们提供了不良情绪的宣泄途径,而且提供了自我倾诉的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然而,“微时代”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多存在于虚拟网络空间而脱离了现实交往。“微媒介”运营商设置的匿名注册、开放式关注就像一种精神鸦片把人们紧紧的束缚在他们的平台上。虽然这种模式一定程度上能缓解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窘境,部分程度上减轻人们现实压力感使个体的精神需求暂时得到满足,但对于那些价值观、自我控制能力还没有稳定的“95后”大学生必然会形成强烈的精神依赖。

四、构建“95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APP模型

APP作为新型移动终端,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用户的关注,已经成为影响95后大学生的主要媒介。根据这一现象研究一款适合“95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APP,是当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需要。

1.APP建设可行性

据工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移动宽带(3G/4G)用户渗透率达到45.3%,移动互联网不是仅仅把互联网移动化,而是把我们的生活软件化、信息平台化。

心理健康教育APP的建设可以选择开放的、主流B/S三层结构模式,通过Eclipse可视化界面设计,在IE、Firefox、Chrome等浏览器运行,支持ISO、Android的手机和平板电脑上安装运用。Bizness Apps是一个快速制作手机App的平台,它目前支持iOS(iPhone、iPad)及Android平台上的本机App制作。用户完全不需要具备任何编程知识,只要进行按钮勾选及拖拽,就能完成大部分设计工作。建立App时,首先选择App中类型,然后通过Bizness Apps为每种类型提供了相应的模板,包含了该类型大部分的常见功能,用户只需要进一步在选单中选取你的App需要的功能即可完成该App的设计。

2.“95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APP逻辑模型

(1)总体设计

该APP以适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目的构造的逻辑模型(如图1-总体设计图)

软件的设计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出发让用户长期使用该软件,从使用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结合“微时代”对“95后”大学生的影响来开发,在软件功能开发的需求分析中注重吸引学生心理健康为契机,功能设计方面结合躯体化、社交退缩、强迫、冲动等心理健康维度的影响确立了以大众化、有教育意义的设计目标。其中去伪存真模块主要是针对“95后”大学生认知能力差而设计;心理咨询和心理测试模块是为学生提供心理宣泄、认识自我和教育自我而设计;视频模块是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的流媒体模块;在线FM模块是为克服自闭、减少浮躁情绪为目的;心灵博客模块是为解决95后大学生浮躁、无处倾诉而设计;开心一刻模块是为缓解紧张的心态而设计。

(2)功能模块

客户信息模块功能主要包括用户通过登陆界面注册属于自己的ID和密码并将其存储在数据库中,当用户登陆时调用数据库中用户名和密码如果符合登陆条件即可进入自己的个人空间。用户登陆个人空间部分可以进行搜索、添加和删除好友,并且可以发表、收藏博客等功能,其中好友之间可以进行文字也可以语音或者视频沟通。

去伪存真模块功能是通过转载网络新闻,并通过收集官方数据来证实该网络事件的真实性。该模块对网络新闻的真假判断既是代表我们APP所属方的形象,也是极大的矫正“95后”信任危机的有力手段,故该模块的编辑需要有极强的责任心和严格的审核程序。

心理咨询模块通过“95后”大学生登陆模块登陆后根据自我需求执行的功能,其心理咨询师是通过客户模块登陆的心理老师。咨询过程通过在线聊天的方式进行,传递方式可以是文字、语音或视频。该模块心理咨询师可以通过学生咨询情况进行数据记载形成数据档案进行案例保存(具体档案形成可以采用聚类方法进行)。

心理测试模块是根据心理学情节模式设计不同类型的测试题,学生通过登录模块登陆后进行测试,测试数据返回到数据库一方面可以作为当前“95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统计数据,可以用于其他科研项目探索;另一方面作为学生自测记录保存在数据库中以便查看自我心理变化。

视频模块主要是心理健康视频讲座,学生登录后可以在线浏览视频进行自我教育。

在线FM模块是通过数据链接技术将在线心理教育广播台接入该APP中,学生可以通过该接口进行在线收听我校广播台新闻。

心灵博客模块是收集数据库即各个学生中较好的博客进行论坛式的分享,让广大学生群体通过相互学习、交流来增强自身心理健康。

开心一刻模块是以小短文的形式后台编辑发布娱乐、笑话、糗事等,通过娱乐的方式来进行身心放松。

该APP的使用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做到:一方面,深度了解“微平台”的运行方式和新媒体特有的优势和存在的劣势,在利用媒体时,要扬长避短,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将“微媒介”下心理健康教育的效能发挥到极致。高校应组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进行该APP软件使用的培训活动,切实将该APP的作用落实到每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实践中。另一方面,通过该APP的有效使用和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有机结合,建立起该APP的工作长效机制,建立专门的技术支持队伍,力求在新媒介上发布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形式新颖活泼,真正适应“95后”大学生的接受能力。

参考文献:

[1]胡月,戴艳军.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J].教育心理,2015,(1):160-161.

[2]黄小梅.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大学生心理教育[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1,(7):140-142.

[3]丁黎.地方高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4]吴军.微学习--学生自主学习的新模式[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14):18-20.

[5]龙朝阳,刘青,易菲.基于Web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平台的构建[J].中国教育信息化,63-65.

[6]薛霄,刘艳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的系统设计[J].文教资料,2009(7):224-225.

(作者单位:西安邮电大学)

猜你喜欢
微时代社交心理健康
社交之城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社交距离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