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视域下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新研究
——以嵊州市为例

2015-06-18 14:43:43袁秋飞
亚太教育 2015年14期
关键词:服务机制公共文化对策

袁秋飞

城乡统筹视域下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新研究
——以嵊州市为例

袁秋飞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的文化建设目标,在新形势下大力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浙江嵊州市农村公共文化发展的一些现状与特点调研,分析其农村公共文化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及缘由,进而提出解决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创新的路径分析;同时指出为了推进城乡一体化、农村文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努力构建结构科学、发展协调、运营得力和服务优质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对策

当前,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中,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重大的现实问题就是如何更好地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城乡统筹发展的整体规划与目标之中,并使之能够在农村各项事业起着基础性与引导性作用。从广大农村文化发展的实际现状、发展特点与目标来看,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创新,丰富农村文化资源、提升农村文化发展品质,满足广大农民的多层次文化精神需求是城乡统筹发展中的重中之重。

一、嵊州市农村公共文化发展特色

本文通过前期调查的相关数据与资料分析,当前嵊州农村公共文化发展具有以下几个方面主要特色:

(一)呈现出民营企业“参与性”特征

嵊州一些农村文化基本设施,除了当地政府的政策与资金的扶持与当地百姓捐献之外,一些民营企业也踊跃参与并在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嵊州的一些乡村分布了例如村文化中心、村老年活动中心以及文化娱乐广场等公益性文化项目,这些公益性文化项目其中不少是民营企业投资的;再者一些庙宇、堂会及各种形式的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等能够得到资金支持并顺利运行下去,也与当地民营企业的支持有关。积极投资村级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已经成为当地一些民营企业家普遍的文化自觉。有的投资新建高档次的文化中心,有的参与翻修祠堂古戏台,有的出资建造文化广场或农民公园,让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在调查中发现规模达到50万元以上的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基本上都有民营企业捐款资助或入股参与建设和运作。民间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已逐步形成共识,成为民间人士普遍的文化自觉。例如,嵊州三界民营企业家吴尧安捐资1500万元,在家乡建起服务于当地群众的村公共服务中心;三界的大龚村和杜联村等几位企业家也集体捐资,分别投入600万元和380万元建起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嵊州甘霖镇一民营企业出资300万元建起了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越剧娘家会所;嵊州甘霖镇上沙地村民间资助110万元打造了健身公园。

当地政府本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受益”的指导方针,积极鼓励民营业主建设与发展农村公共文化产业,尤其鼓励民营企业参与文化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民文化娱乐及消费的建设、农民文化素养方面的培训,目的促进企业与农民双方能够达成互惠互利进而和谐共赢,又对乡村文化的繁荣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乡村公共文化呈现多彩多姿特色

嵊州积极贯彻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结合当地文化传统与地方特色,坚持走文化特色道路,出现很多“一村一色”、“一堂一品”等农村特色文化。例如,在广大乡野开展“种文化”活动,注意保护一些有价值的传统文化资源;许多地方大力建设农家书屋,许多乡村成为文化特色村;有的地方坚持把“文化礼堂,精神家园”作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主题,通过各种文化长廊和文化活动室(场),展示村史村情与乡风民俗。在乡村,嵊州市还有60多处民间收藏陈列室和工艺大师工作室,如黄泽镇的古董家具博物馆、金庭镇的千匾馆、贵门乡的根雕馆、施家岙村的越剧博物馆等,都成为基层群众享受文化大餐的好去处。让基层老百姓充分享受文化,亲近艺术。嵊州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中,在注重地方特色的同时,还注意不断挖掘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力争将传统民俗文化与现代文明进行融合创新。

(三)把文化元素融入“美丽乡村”建设之中

嵊州市积极响应中央号召的“美丽乡村”建设,注意把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融入其中。据笔者观察,在不少地方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都在不同程度上忽视了对乡土文化元素、当地传统文化元素与特色文化元素的重视,反而使“美丽乡村”在建设过程中缺乏特色文化,表现为千篇一律的模样。“美丽乡村”所应展现的不只是老百姓的一种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一种生态理念,一种文化样态。嵊州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本着体现出“乡土社会”气息又展示出现代性生机与活力。在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中本着土地是农民的根,文化是农村的魂的原则,注重有效保护文化遗产,让乡村的历史文脉得以生生不息,延续下来;使农村的农耕文明、传统文明与乡贤文明等一批具有浓厚乡土色彩和地方特色的文化项目涌现出来。它们散发的乡土文化气息对群众产生了很好的精神抚慰作用和凝聚作用。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散落在广袤乡间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维护,一些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文化项目得到了传承和培育。

二、嵊州农村公共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嵊州在上级部门与广大市民、农民的大力支持下,在推进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方面做了很多富有成效的工作,但建设过程中依然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组织体制与行业部门管理存在一些问题

多年来,农村文化建设、管理与指导的主体分属多个行政主体(部门),出现了都是管理部门最后都不管的现象。例如在县一级层面,基本上是县级广电局负责广播电视文化传播;县级文化局负责群众文化的日常管理与指导;县级体育局则主要负责群众体育文化娱乐;而县级宣传部则主要负责群众文化意识形态的宣传指导工作;另外,基层的诸多乡级党委、教育办(所)等部门,这些部门都是最直接的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导者,但在实际中,往往造成谁都负责其实谁都不负责的情况,谁都支持其实谁都不支持的怪现象,这对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是很不利的。如何科学有效地处理好这些问题是推进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与关键。

(二)农村文化规模偏低,面临边缘化趋势

在调查中发现,随着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当前,农村文化总体发展缓慢,很难跟上时代发展的节拍;与城市一些的公共文化设施相比,农村的一些公共文化设施种类少、规模小、设施简单,对提升农民精神诉求支持不够。随着网络文化的迅速崛起,广大农民对文化精神生活的追求、文化娱乐以及文化设施的诉求,逐渐与现代市民文化靠近,他们中不少人越来越喜欢城市文化生活,希望融入市民文化当中,但是,由于地域的限制,很多乡村已有的传统文化资源,很难做到与时俱进,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山区的农民文化生活与精神诉求,比较简单、贫乏,甚至满足看书、看戏、看电影的问题都存在一些困难;一些传统文化资源以及公共文化设施由于没有及时更新与提升逐渐被“边缘化”。这种“边缘化”导致了:一是很难做到与城市文化的有效衔接;二是很难进一步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对文化的诉求;三是不利于城乡统筹与城乡一体化的建设。这种状况必须在今后的发展中得到进一步改善。

总体来看,嵊州乡村文化发展在规模、层次与质量上偏低偏小。第一,在规模层次方面偏小。通过调研材料整理中发现,嵊州乡村文化的活动规模与层次不大,且形式单一,主要局限在传统意义上的“吹吹打打”、“自娱自乐”乡村小圈子文化范围内,没有形成文化的规模效应;第二,农村文化发展的质量偏低。在调查中发现有些乡村的文化与传统的宗族文化、宗教文化甚至邪教、迷信等杂糅在一起,与当前我们弘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尤其是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定的背离,这虽是个案,但要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今后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质量关;第三,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低。通过走访和调查发现,一些乡村的文化礼堂、道德讲堂、农家书屋和各种形式的村史陈列馆、博物馆等建设得很讲究,但是,利用率偏低,平时少有问津,有的连一个值班开门的人都没有,更不用说平时的管理、维护与修缮了。

(三)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后续人才支持不足

随着市场化、城市化和工业文明的快速发展,嵊州农村人口也产生了快速的流动与分化,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都流向城市。这样,不仅使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缺少了大量的主力军,而且使广大乡村文化的消费能力锐减。在广大乡野中,一些老人、青少年、儿童、妇女成为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对象。乡村文化发展的人才匮乏,动力不足,创新不够,必然会进一步降低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对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视和投入,一些传统的秧歌、戏剧、舞龙、舞狮等可能因为缺乏一定的青壮年的参与和支持,会逐步走向瓦解,这个现象值得重视。

三、嵊州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创新的路径分析

当前,嵊州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创新,应在“政府主导、企业共建、社会参与”的原则要求下,特别注意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建设:

(一)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管理机制

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连续下发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等系列指导性文件。这些举措为嵊州市如何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管理机制提供了明确的指导。今后嵊州要进一步加强以下几点工作:1.加强组织领导,提升保障能力。加强对宣传、财政、文化、教育、科技和体育等部门进行统筹安排,分工明确、责任清楚,系统地做好农村公共文化建设。2.统筹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坚持政府主导,提供和监督各项政策落实,同时积极调动社会各界、各群体、各团体,共同建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联席会议制度,各部门、各群体与团队相互配合,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方面发挥自觉性、创造性与主动性,推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3.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出原则。按照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要求,实事求是地结合广大乡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各地区优劣,在抓住关键与重点的同时还要注意区域平衡发展。4.完善相关的管理机制。积极探索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新机制,完善乡镇各地文化站、人员编制、资金投入与目标考核管理等机制,加快农村公共文化基础建设。

(二)农村公共文化投入机制多元

如何加强对农村公共文化的投入。首先是充分利用好国家的大政方针与财力的支持,当地政府坚决贯彻执行国家政策。嵊州各级乡镇、各个局办一定要采取务实的举措脚踏实地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文化惠民政策,倡导打造政府、市场、社会、个人相结合的“一主多元”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优化农村公共文化资源的配置,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与形式,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各项政策,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影响力。在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下,要大力促进城乡社会事业有计划地向广大农村覆盖,特别是地方的公共财政应当向农村倾斜与支持,以提升农村文化自身造血功能,同时积极鼓励社会各企业、各团体、各群体包括个人投身于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上来。

(三)进一步加强农村公共文化队伍建设,提升文化服务能力

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需要积极培养多层次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当前嵊州结合实际需要做到:1.加强本土化的人才培养。要着力培育本土化文化人才与骨干,尤其是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一些传统技艺的传承人,一些濒临灭绝的非遗项目和技艺的传承人,使其成为“继承文化”、“传播文化”与“种文化”的代表,能够传承延续下去并发扬光大。2.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志愿者培养。要把公共文化志愿者的培养,作为工作重中之重。多层次、多渠道地培养文化志愿者,提升其素质与能力,使其更好地投身于乡村公共文化服之中。3.加大对农村文化技能培训。进一步完善各种文化人才培养培训和继续教育技能,整合各方资源、完善培训平台、创新培训内容、扩大培训规模,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多类别培训模式,打造一批专兼职相结合乡村公共文化员队伍。

参考文献:

[1]杨永涛.当前农村文化的建设[EB/OL].[2012年2月23日]光明网.

[2]杨彦.农村文化建设发展滞后的问题与对策[EB/OL].[2011年8月30 日]昭通新闻网.

[3]徐俊峰.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06(6).

(作者单位:浙江嵊州市委党校)

作者简介:袁秋飞(1975-),女,汉族,浙江嵊州,高级讲师。

猜你喜欢
服务机制公共文化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做好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
科技资讯(2016年26期)2017-02-28 10:15:14
基于公共文化建设的农村大众传播效果管窥
社会力量参与档案公共文化服务路径探究
办公室业务(2016年9期)2016-11-23 10:03:57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人才队伍建设
浅析公共文化服务如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商(2016年8期)2016-04-08 09: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