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朝昌
“我听说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美国华盛顿大学校园的这条条幅,充分突出了“做”的重要性。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更应该为学生提供开放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动起手来,动起脑来,增加经历,相信一切都会在他们的动手动脑中获得丰富和提高。
一、激发兴趣制作学具,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兴趣是指一个人要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小学阶段,兴趣可以说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引导学生进入知识宫殿大门的向導。学生对科学课感兴趣,就会孜孜不倦地学习钻研,学习起来就会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课内学,课外也学。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能使学生产生兴趣的现象或事物。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让学生通过动手制作、实验观察来解决教材中的问题,在上《热的传递》这一课时,有很多教师是用蜡烛来做实验,但是不方便,我让学生思考,最后用镀锌片和温变油漆来做,发现现象更明显,而且可以重复使用。在课堂上,通过一些学生的实验,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就归纳概括出“热可以单向传递、双向传递,还可以多向传递”的结论。这样不仅节省了时间,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采用游戏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小学生喜欢上科学课,因为科学课内容丰富多彩,有的学生喜欢观察、实验、游戏和科技小制作等,教师要抓住这些有利的因素,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特别注重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在学生认识物质性质的基础上,认真做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工作。
例如,我在讲《磁铁的性质》这节课时,通过让学生做玩磁铁的游戏,让他们拿着磁铁在一堆铁制品和非铁制品中去吸,能被吸起来的放一边,不能被磁铁吸的放另一边,来验证磁铁能吸铁的性质。通过做隔着玻璃、布、木板、纸张等物体来吸铁,得出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的结论。在学生认清磁铁性质的基础上,我展示一些利用磁铁性质制作的玩具(小制作),并重点介绍它们的做法,要求学生课后利用磁铁的性质,自己进行小制作,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发挥了他们的创造精神。
三、调动各种力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好的工作,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创造有利的条件共同做好此项工作。
1.学校组织竞赛活动。号召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和市区组织的科技制作、动物饲养、植物栽培等活动,为学校、为班级争光。在科技评比竞赛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进取心。
2.加强家校配合工作。不少学生家长有养花、养金鱼、养鸟、做风筝等方面的业余爱好。科学教师课余时间要做好家长的工作,使他们能正确地处理子女的学习和动手能力的关系,在他们的帮助下,让他们的子女能跟他们学习种凤仙花、养蚕、养鸟、做风筝等方面的技能,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在教学《凤仙花》时,为了让全班学生都参与,我上网购买了凤仙花的种子,分发给学生,学生都非常感兴趣,带回家与家长共同种。学生家长也与孩子共同浇水,看着凤仙花一天天成长。许多家长遇到我都说,孩子变得很有责任心,每天一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浇水,而且很奇怪,种不了多久,植株还很矮的凤仙花竟然就开花了。过一段时间,我让学生把亲手种植的凤仙花带到班级来评比,看谁种的凤仙花最美,学生都很有成就感。
3.教师做好科普工作。为了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科学教师还要有计划地做好科普工作,带领学生参观科技馆、天文馆、自然博物馆、动物园、植物园,还要看科技电影、听科技报告,让他们从小就了解我国和世界的科技动态,了解我国科技和世界科技的差距,对他们进行教育。在此基础上,鼓励他们利用在科学课学过的知识去做各种科技小制作,使学生不仅怀着极大的兴趣参加制作,而且保持着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学生都动手动脑,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