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凤
爱因斯坦的“热爱”,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一句至理名言。关注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发展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即是音乐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也是音乐课程的目标之一,是学生在音乐学习上持续发展,终生热爱音乐的保证。在我们的音乐课堂上,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兴趣高涨、积极愉悦地学习。那么低年级学生的音乐素养如何来培养呢?
一、音乐是情感教育
我们音乐教师是美的使者。我们有义务把音乐中的美传递给孩子,让他们也能感受到世界万物的美。音乐教师不一定很漂亮,但一定要活泼大方;音乐教师不一定热情奔放,但是一个赞许的眼神就能让学生久久陶醉,难以忘记。对于刚升到一年级的学生,他们从幼儿园到小学是一个过渡,孩子们在心理上有一些胆怯,行为上有一些放肆。只要教师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真诚的话语,一个轻轻抚摸的动作都能深深地打动他们,瞬间拉进师生的距离。学生对音乐感不感兴趣,喜不喜欢上音乐课跟音乐教师的自身修养、语言和艺术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譬如在学唱歌曲时,教师用范唱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意境、情绪、声音的表现等,用我们自己优美的歌声打动学生,让学生知道音乐教师歌唱得很棒,让学生崇拜你。这样他们就会发自内心地喜欢我们,喜欢上我们的音乐课。一句话,音乐教师要用自己的身教和言教来激发、培养、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
二、音乐中演唱是推行音乐教育的有效途径
我们是农村学校,相对来说各方面的硬件不是很到位,学生对乐器的接触也很少,就更谈不上音乐素养的提高了,学生能接触到的相关音乐也就只有演唱了。我抓住能让学生发展的唯一途径,有规律地进行演唱教学。去年研修时,吴斌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唱会歌、唱好歌和会唱歌。”唱歌教学是音乐教学的基础,所进行的一系列音乐实践活动都离不开它。我们的音乐课一般都是以唱歌为主,我们首先要让学生在反复聆听后会唱歌曲,并熟悉了旋律、歌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走进音乐,感受、体验音乐的魅力,他们的生活也会变得积极乐观,也会更有自信地演唱,从而巩固他们的听觉和视觉能力。其实演唱还为学生的编创提供了条件。当学生掌握了这些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后,会情不自禁地將歌曲表现出来,使音乐更形象、更灵动,那么他们对音乐节奏的感受会更有把握,将音乐展现在眼前,对音乐的理解又走进了一步。这就是“会唱歌”。利用演唱的知识和技能对他们进行轮唱、合唱的训练,这是对音乐旋律的再创作,在这样的演唱训练中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知道了怎样唱好合唱,(要学会倾听别人的声音、要和谐)培养了团队精神。
三、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也是提高低年级学生音乐素养的一个途径
低年级孩子模仿能力很强、好动,这是他们的年龄特点决定的。那我们就抓住这一特点有的放矢地实施教学方法。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要通过一些简单的游戏,有情感的律动、不同形式的鼓励评价等活动来建立这样的课堂,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上课的注意时间比中高年级学生要短得多,一般十分钟左右。教无定法,那我们就要因学生而异。比如我在教学《瑶家儿童爱唱歌》一课,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音乐情感,熟悉歌曲旋律,可以加入律动的方法,在每次聆听过程中加入简单的律动帮学生感受、理解,积累感受的音乐经验。其次还可以利用柯尔文手势视唱,师生接唱等来熟悉旋律,掌握特点。不断地变换着方式,不断加深学生对音乐的感性体验,然后再出示曲谱,分析长短音结合所带来的音乐情绪,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理性认知,音乐素养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培养。
低年级孩子的音乐素养的提高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做到的,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我们首先要树立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要有效地利用课堂这个主阵地,循循善诱、因势利导、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地从平时的一点一滴做起,积少成多。包括从知识积累到实践训练,最终达到音乐素养的逐步提高。我们要相信,每一棵小树都会长成参天大树,但是,只有给予他们充足的“养分”、浇灌,才会“枝繁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