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景生
摘 要:从我国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出发,指出要真正实现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目标,需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支撑下,构建适合新课改要求的新课堂。作为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师,应带头转变原有的工作方式,认识到自己不只是一个只知教书的老师,而应是拥有现代教育观念、懂得反思、善于合作的探究者。在阐述小学信息技术新课堂构建的意义的同时,着重探讨了在小学信息技术新课堂构建的理念与教师角色的转换。
关键词:信息技术;新课堂;新理念;原因
近期,教育部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会议上作了题目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报告中强调:在开好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小学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结合,激励在其他学科的教育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融入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受当前信息技术教材编写守旧、软件相对缺乏、硬件条件不足等各种原因,小学计算机课与传统学科的完全结合尚有待时日。但在信息迅速发展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快,这就使得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和教学形式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为了跟上这种新颖变化,微机教师应具备课程设计和开发的操作能力,要以学校现有先进的媒体技术为基础,以建构新课标理论为指导,努力构建符合课改需求的信息技术新课堂。小学信息技术改革课程结构,制定最佳教育教学策略和信息组织方法,重组课程传递方式方法,使之适应新时代的变化,使新课改落到实处。
目前,许多小学都已经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让小学生初步学会微机的使用,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操作能力。但是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给广大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新的考验,在这里就谈谈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育教学中自己的几点想法。
一、从小游戏开始,调动小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
小学生对游戏十分感兴趣,而计算机也具有游戏的功能。根据微机这一特点,可以把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引导小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小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操作技能。
例如,小学生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无味的,如果微机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以及指法要点,小学生不但学得累,而且还不愿学,教师更加不能强迫他们练习了。我们教师应该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小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打字成绩好或者与老师进行比赛。小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操作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很好的成绩就一定要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学生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好又快。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老师再讲解指法如何练习,小学生就会学得很认真。这样,既保持了小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还可以促使小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
二、激发小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从现行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小学生是在被动地接受小学信息技术技能,为学计算机而学习计算机,对计算机能帮他们干些什么,怎样帮助他们学习,还只局限在信息技术理论上的认识。有些小学生甚至因为计算机课枯燥无味、没有意思而做小动作、玩游戏。
我们教师深知每门课程有其自身的特性,但同样也有其局限性,没有一门课程能够包罗天下。因此,实现小学计算机教学与传统学科教学的相互协调与合作,是当前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改革和尝试、突破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束缚的有效方法,是发挥新课程整体的功能,全面实现新课程目标的必然需求,是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自我寻求发展的必要条件。
整合有效的教学方法,改进对新课程的教学,就能实现教学的许多目标:(1)让小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学习信息技术的有用性,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基本的操作技能。(2)使小学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机重要部分,从而便于小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收集、检索、转发与利用等技能。(3)可以促进班级内小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而且还能促进班级小学生间以及与社会的合作与交流,从而极力开阔小学生的视野。
三、小学信息技术课要改造“旧课堂”,构建“新课堂”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目标提出:要注意培养小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研究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有利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育教学,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信息技术新课标要求,现代社会要求人们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具备创新创造精神、合作创新意识和开放的宽阔视野,具备包括对信息技术的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操作能力以及运用计算机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新課堂要有新气象,由于小学生学到了有用的信息技术和操作能力,他们的思维和操作能力同时也要得到开发,微机课堂成了小学生作品的“展览室”。小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成果,积极推销自己。这样就构建了小学生的互学、互帮、互改,共同提高的新课堂。
总之,要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必须摒弃传统的授课方式,要使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和生动。同时,要让小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操作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让小学生感到信息技术课一定要学会,必定要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