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心理学在课堂教学中的支持作用

2015-06-17 22:21曹凤莲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5年12期
关键词:教师发展课堂教学

曹凤莲

〔摘要〕 心理健康教育只有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才能全面焕发活力,才能最大可能地实现其促进学生成长发展的目标。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中影响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阵地,课堂教学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技术与方法的支持。所有的教学改革都是在学习理论发展的进程中有序地推进,当代学习理论是学科教学促进学生心理发展、落实学科教学目标的重要理论支撑,然而对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技术与方法如何全面支持和服务于课堂教学以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是薄弱的。基于此,上海市风华中学进行了“课堂教学的心理学支持”相关研究,探究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技术、方法如何与课堂教学有效融合,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对课堂教学的支持与服务作用。

〔关键词〕课堂教学;心理学支持;教师发展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5)12-0004-04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全面关注学生的成长,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明确指出:“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全体教师都应自觉地在各学科教学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发挥教师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教育的实践与经验也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只有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才能全面焕发活力,最大可能地实现其促进学生成长发展的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对传统教育结构的优化,也是教育转向内涵发展和质量发展的载体,其作用也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重视。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中影响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阵地,然而心理健康教育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目前仍较为薄弱。其实,课堂教学的实践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技术与方法,如“备课时和上课时心中有学生”,说明老师在教学中已使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以当事人为中心”的理论组织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主体性”的教学理念。然而,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技术与方法如何全面支持和服务于课堂教学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目前还缺少成功的案例。

基于上述思考,上海市风华中学积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旨在探究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技术、方法与课堂教学有效地融合,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对课堂教学应有的支持与服务作用。

一、研究思想

行为主义、认知学派、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等当代学习理论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理论支撑,所有的教学改革都是在学习理论发展的进程中有序地推进,每一个学习理论在落实学科教学目标的同时,促进学生学习心理品质的发展,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现代教学论离不开学习理论的实践运用,当前,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中运用的比较多的是掌握学习法的经典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B.S.Bloom)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布鲁姆将课堂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心理运动三大领域,并从实现各个领域的最终目标出发,确定了一系列目标序列,其中,认知与情感两大领域的教学目标分类情况如下。

(一)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类

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识记、理解(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每个目标层次都有其所要求的能力(详见表1)。

“分析”“综合”“评价”是课堂教学的较高目标。“识记”是对言语信息的简单记忆,而以后的五个层次与“识记”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是加工知识的方式,需要学习者在心理上对知识进行组织。布鲁姆的目标分类系统为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设定了能级,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按目标能级梯度实现学习目标的达成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分类

克拉斯沃尔(D.R.Krathwohl)依据价值内化的程度,将情感领域的目标分为接受(注意)、反应、价值化、组织、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五个层次,每个目标层次有其对心理品质或能力的要求(详见表2)。

情感或态度的教学是学生价值标准不断内化的过程。外在的认知价值要求必须要学生经历接受、反应和价值化等内化过程,才能真正形成学生的内在价值,形成与自身能力、兴趣、信仰等协调适应的生活态度和处事方式。情感目标是实现认知目标的重要基础,因为任何知识、技能、行为或习惯都不能离开一定的情感与价值标准。“接受”是对信息的认同,并且对认同的信息作出相应的反应。课堂教学只有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学生才会有自觉学习的动力,继而把学到的知识和能力变为自己的价值,形成具有个性特点的稳定的学习行为和学习品质。

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在《中小学学科教学心理学书系》序中说到:“尽管教学心理学研究的前沿是探讨教学过程中知识的获得和认知发展的心理机制,但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灵活地去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能力。”“教学中培养智力与能力,要建筑在学科能力的基础上,通过某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具有现代知识,具有较大的适应性和富于创造精神。各学科能力构成方面,一是学生掌握某学科的特殊能力;二是学生学习某学科的智力活动及其有关的智力与能力的成分,特别是概括能力和思维品质;三是学生学会某学科的学习能力、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

当代学习理论对如何研究探索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课堂教学的关系以及如何为学科教学提供有力支持,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也拓展了研究的视野。

二、实践操作

(一)尝试探究

2002年上海市风华中学承担了教育部“十五”规划课题“中小幼发展性心理辅导的研究”的子课题“高中生学习策略的研究”。同时,风华中学也是上海市“二期课改”的实验基地。“二期课改”通过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关注“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为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与学科教学整合提供了契机和途径。

风华中学以课题研究为契机,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将教学和学生心理发展结合起来,发掘教材和教学过程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实现学科教学目标与学生心理发展目标的有效整合。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全面落实“二期课改”教学目标。2004年11月,第二届“21世纪中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论坛”主会场设在风华中学,风华中学围绕“课堂教学与学生心理发展”这一主题,为与会代表开设了语文、数学、物理、历史、英语、音乐六门学科的公开课,请专家对学校就“学科教学与学生心理发展”所做的探究给予研讨和指导。

参与第一阶段探究实践活动的教师反馈说:这样的教学研究实践活动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和专业化水平;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对课堂教学的支持和服务作用,达到课堂教学“双赢”的效果。同时,在指导学生的学科学习时,不仅要关注具体的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教学要尊重学生的认知方式和个性特征,在实现学生智能发展目标的同时,促进学生情感发展目标的落实,达到人格健全。

(二)全面推进

为了进一步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对课堂教学应有的支持与服务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风华中学在“十二五”(2011年~2016年)学校发展规划中提出明确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认真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将学科教学与学生的心理发展整合在一起,强调学生的学习接受度、学习兴趣、学习过程的愉悦和身心健康。在完成学科教学目标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主体意识,提高学生承受困难的能力、耐挫能力和应变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2011年以来,课程改革的关注点是学生的学习内涵、学习经历和核心素养的培养,这些关注点都会体现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框架中。2014年,学校成为“上海市教研室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基地校”。在教育综合改革中,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科教学能够进一步提供什么服务?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如何实现整合?这些是课堂教学中不可回避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就“课堂教学的心理学支持”这一主题深入展开研究与实践,积累经验,培养师资。

为此,学校筹建课题组,策划研究方案,邀请专家开设心理辅导专题讲座,组织各教研组开展“课堂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主题教研活动,要求每位教师按照要求进行一次课堂教学实践,各教研组推出研究公开课,如何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实现教学目标,做好教学反思;汇总、梳理教学案例,深入学习交流与研究实践。

三、成效与思考

(一)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是教师的有效尝试

1.主题教研的学习交流

以化学教研组为例,在主题研讨会上,石庆年老师就“高中化学课堂中如何利用问题变式提高教学有效性”这一问题,分享了自己在教学设计中如何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创设问题情境、训练学生的高层次思维能力,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对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所做的一些努力和尝试。

张芬老师围绕“课堂管理”,从设计合理的课堂结构、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动机三方面分享了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感悟。她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自己的措词、语气、语调、眼神以及身体动作等,吸引和维持学生的注意力,以激发、维持和强化学生的学科学习兴趣;在教学内容的设计安排上,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资源和接受能力。

单颖老师就如何提升教育教学的效果谈了自己的思考和体会:教师在与学生的沟通过程中,要设身处地去体会学生的內心感受,理解学生的想法,即“共情与同感”。在此基础上,才能保障教育与沟通的实效。单颖老师还结合自己的教育经验与大家分享了教学过程中的心理暗示尤其是语言暗示的运用和影响。单颖老师认为,教师在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心理学的理论,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同时促进自身专业水平的发展。

余瑾老师谈到:有目的的课堂教学导入方式以及有效的问题设计,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提高课堂教学的即时效果。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够随时发现学生之间的差异,及时给予针对性指导和适当的鼓励评价,以引导学生更好、更深入地进行学习和探究。

2.课堂教学的运用实践

由于学校历任领导一直都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技术和方法。例如历史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教师设计的教学方式是探究互动,教师就为什么探究互动,探究互动对课堂教学的作用是什么,探究互动是如何落实教学目标的等问题在教学过程和教案设计中都有清楚的呈现和说明。

数学被称为“思维的体操”,在“椭圆的标准方程”这节课上,教师首先通过“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椭圆形状的实物以及行星、卫星运行的图片,使学生从生活经验上感知椭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引入概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启发引导、合作探究,让学生逐步理解椭圆的定义和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并通过例题示范巩固对知识的理解,将所学知识水平迁移和简单运用。教师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索,体会数学的求简意识及分类讨论的思维方法,从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方法对课堂教学的支持,是教师发展的重要途径

1.优化教学关系和教学方法,保障课堂教学的效果

教学关系始终是评价教师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标准,这种动态的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发展。学生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是无数次学习活动和学习经历的积累,在教师的不断引领、鼓励和肯定下,学生才会获得自信和动力。事实证明,好的教学关系一定会对学生发展速度和方向起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建立良好的教学关系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具有良好教学关系的课堂具备如下特点:人格平等的课堂,互动对话式(倾听、理解、尊重)课堂,学生自主性主体的课堂,关注学生情绪和情感上互补的课堂,有激情热情的课堂,自信愉悦的课堂,教与学相长的课堂等。这样的教学关系能够营建良好的课堂氛围,保障课堂的教学效果,有效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教学。

优秀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能通过有效设问激发学生的思维探究的欲望。他们的博学聪睿能开发学生的创新空间,他们的清晰条理能梳理学生的思维逻辑,他们的生动语言能引发学生的想象欲望,他们的敏锐反应和灵活应变能加快学生的思维流畅性。在教学过程中,他们能充分重视学生学习的经历和经验,以学习内容为载体,强调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关注学生学习经验的形成、积累和建构,并善于通过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教师在专业发展的同时,要关注自我成长与核心素养的提升

学科教师的心理学素养及心理健康意识对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学习能力、思维发展、创新精神、情感发展、学习方法、学习行为、学习态度等。从教师的课堂实践也发现,教师除了专业知识和能力外,更需要具有健康的心理品质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清晰的条理以及耐心和热情等。

作为学科教师,首先就要思考如何在课堂上成为可亲可近的对话者和学识丰富的师者。事实上,有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学科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能够比较顺利地实现与学生的对话、交流、沟通和互动。因此,教育部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并作为考核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指标。

经过两个阶段的研究实践,可以发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课堂教学的支持是多方面的,表现在课堂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效益、教学评价等方面都需要去研究和实践。只有不断进行研究,才会探索出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科课堂教学提供支持的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形成学科教师指导学生心理发展的有效操作途径。

(作者单位:上海市风华中学,上海,200072)

编辑/王抒文 终校/于 洪

猜你喜欢
教师发展课堂教学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如何提高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
教师发展自律动力问题探讨
民办本科院校教师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
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地区大学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教师专业成长需求和培训实效